第1933页
这话杜渐知便存异议了,因为在他看来,旧的税制已经不能满足时下发展,税制改革也好,官制改革也罢,都是利国利民之益政,怎么就成了后族怂恿?不能因为贺澄台担任纠察使,清察隐田不法之事,损及些微私利,便将益政污为谬错吧!
他有些担心冯侍郎也会犯急进之错,好在是立即便听到了驳斥。
慎言!我等虽忧虑外戚后族势大威胁皇权,造成社稷之忧患,臣民之劫难,但不能因为皇后及薛绚之等等,便抗拒益政与皇命,税法改革,的确能使百姓获益,有利于国富民强,身为忠良之臣,万万不能因私利受损,便心生不愤,而以益政,怦击异己。
杜渐知不由连连顿首,表示支持冯侍郎的大公无私。
今日邀请诸位,初衷乃是如何劝谏圣上遵从祖制,以社稷稳定为重,充选后宫繁盛国运,杜防皇后干政弄权,外戚势大而为江山国祚埋下隐患。冯继峥再一次强调道。
但他也知道在座之人,有杜渐知这样的纯臣,也有私心重利之辈,但这不重要,他的目的是团结同僚,务必促成礼聘之议,他的侄女要入宫,但侄女不能孤军奋战,还需要臂助,他们不仅要促成皇帝认可礼聘,还要争取把决断权掌握手中,至少与他来往频繁的几位,甚至还有嫡亲故交,最好都有女儿得获礼聘,如此才足够与皇后抗衡。
可冯继峥等属诗书门第,相对普通世族勋望更加在意维护清高之名,这些人是不屑于利用女子争宠,为家族谋获利益的,当然,这样的不屑也许并不纯粹,如沈氏等一部份,因子弟无能,家境渐渐衰败,其实是很想利用联姻改变现状,只不过又不得不在意声评,行事瞻前顾后,他们需要冯继峥提供一个台阶,需要一个旗号抵挡诽议,这样一来就能名利双收。
冯继峥也的确想好了旗号。
我等诗书之族,虽不耻以用女色邀宠,然则眼前情势,一来太后党务必会进献女子,再者后族坐大外戚为患,当今天子志存高远,本为社稷之幸,若因后宫种种隐患,再度激发祸乱,非但治世无望,甚至会使君国江山再度隐于危急!我等食君之禄,当以忠心事君,在这个时候,可不能借口爱惜声名,放纵祸患养成,故而在下希望诸公,在此非常之时,以大局为重,我等诗书之族女儿,若经礼聘入宫,方能劝谏圣上杜防隐患,辅助圣上成就盛世之治,使大周江山永固。
这一番话纵然让沈氏等等欢欣鼓舞,同声附和,一脸慷慨正气,仿佛他们当真是舍私为公的忠良,为了天下兴亡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但仍有一些人,仍然难免迟疑与顾虑,便听问道:冯侍郎是想荐令嫒入宫?
第1258章 想送就送
冯继峥看了一眼问话之人,他就知道有人会生顾虑,怂恿他这倡议之人,该当以身作则冲锋陷阵。
冯某原本确有此意,不过小女资质愚钝,偏又因内子骄纵,性情她若入宫,不惹祸已算万幸,万万无能劝谏圣上掣肘后族。长叹一声,冯继峥又忽而坚定:然敝甥女六娘,经冯某晓以大义,不惧深宫莫测,誓称虽为裙衩,在此君国面临危难之际,亦当以天下兴亡为重,已经应允入宫。
那人又问:冯公所说甥女,可是陆大夫爱女?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那人重重颔首:陆公高风亮节,曾为帝师,陆氏一族素有清誉,若然连陆公女孙,都能答允经礼聘入宫,我等再有迟疑,岂非不忠不义?只是在人选择决上,还当切忌滥莠,诗书门第女子,虽品行才华优佳,可深宫莫测,智计心性更为重要。
于是便七嘴八舌的议论起人选来,有人荐举自己的女儿,有人家中却无年龄才貌合适者,考虑起姻亲及故交家中,是否有女长成并才貌双全,也有人并不想淌此浑水,但为了显示合群,难免佯作积极,提出人选,立马又挑出不合适的借口自己否定,只有杜渐知无动于衷,他是上谏者,又要力争择优礼聘之权,若最后将自家女儿送入宫中,岂不被指责谋私之嫌?且他也的确不愿让家中女儿再嫁皇族,曾经德宗帝赐婚,侄女嫁给贺珅,到头来却被害死于内宅,堂弟临死之前仍然悔不当初,杜氏一门的族长,也坚决不会答应再与皇族联姻。
这日众人拟定出大致名单,散会之后,冯继峥特意挽留杜渐知耽搁片刻,却不是为了说服杜渐知荐送家中女儿入宫,而是商议怎么争取由礼部聘取之权。
皇帝充选后宫,理论上需得经过礼部提谏,这样的规定是为了限制充选太过频繁,使皇帝沉湎女色,然而具体择选哪家女子聘为妃嫔,却并不一定乃礼部负责,皇帝往往会下令宗正寺抑或殿中省协佐礼部操办选聘之事,更甚至于任命内侍省,由更加亲近的宦官负责选充后宫。
备选女子的庚帖画像由这些机构上呈天子、太后、皇后,据此择出优良者,一般会于宫宴上亮相,称端仪,天子会与太后、皇后商定,经端仪之后,确定中选者,拟定品阶份位,皇后加印玺,交礼部完成礼聘。
中选先不消说,要想成为备选人,负责选聘的官员无疑极为关键。
可宗正卿乃豫王,因莹阳真人的缘故,必定会偏向皇后,殿中监乃阮岭,此人与薛陆离交好人所皆知,也不可能为冯继峥等等操控,至于内侍省长官江迂,就更不可能听从他们,按照其意愿行事。
--
他有些担心冯侍郎也会犯急进之错,好在是立即便听到了驳斥。
慎言!我等虽忧虑外戚后族势大威胁皇权,造成社稷之忧患,臣民之劫难,但不能因为皇后及薛绚之等等,便抗拒益政与皇命,税法改革,的确能使百姓获益,有利于国富民强,身为忠良之臣,万万不能因私利受损,便心生不愤,而以益政,怦击异己。
杜渐知不由连连顿首,表示支持冯侍郎的大公无私。
今日邀请诸位,初衷乃是如何劝谏圣上遵从祖制,以社稷稳定为重,充选后宫繁盛国运,杜防皇后干政弄权,外戚势大而为江山国祚埋下隐患。冯继峥再一次强调道。
但他也知道在座之人,有杜渐知这样的纯臣,也有私心重利之辈,但这不重要,他的目的是团结同僚,务必促成礼聘之议,他的侄女要入宫,但侄女不能孤军奋战,还需要臂助,他们不仅要促成皇帝认可礼聘,还要争取把决断权掌握手中,至少与他来往频繁的几位,甚至还有嫡亲故交,最好都有女儿得获礼聘,如此才足够与皇后抗衡。
可冯继峥等属诗书门第,相对普通世族勋望更加在意维护清高之名,这些人是不屑于利用女子争宠,为家族谋获利益的,当然,这样的不屑也许并不纯粹,如沈氏等一部份,因子弟无能,家境渐渐衰败,其实是很想利用联姻改变现状,只不过又不得不在意声评,行事瞻前顾后,他们需要冯继峥提供一个台阶,需要一个旗号抵挡诽议,这样一来就能名利双收。
冯继峥也的确想好了旗号。
我等诗书之族,虽不耻以用女色邀宠,然则眼前情势,一来太后党务必会进献女子,再者后族坐大外戚为患,当今天子志存高远,本为社稷之幸,若因后宫种种隐患,再度激发祸乱,非但治世无望,甚至会使君国江山再度隐于危急!我等食君之禄,当以忠心事君,在这个时候,可不能借口爱惜声名,放纵祸患养成,故而在下希望诸公,在此非常之时,以大局为重,我等诗书之族女儿,若经礼聘入宫,方能劝谏圣上杜防隐患,辅助圣上成就盛世之治,使大周江山永固。
这一番话纵然让沈氏等等欢欣鼓舞,同声附和,一脸慷慨正气,仿佛他们当真是舍私为公的忠良,为了天下兴亡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但仍有一些人,仍然难免迟疑与顾虑,便听问道:冯侍郎是想荐令嫒入宫?
第1258章 想送就送
冯继峥看了一眼问话之人,他就知道有人会生顾虑,怂恿他这倡议之人,该当以身作则冲锋陷阵。
冯某原本确有此意,不过小女资质愚钝,偏又因内子骄纵,性情她若入宫,不惹祸已算万幸,万万无能劝谏圣上掣肘后族。长叹一声,冯继峥又忽而坚定:然敝甥女六娘,经冯某晓以大义,不惧深宫莫测,誓称虽为裙衩,在此君国面临危难之际,亦当以天下兴亡为重,已经应允入宫。
那人又问:冯公所说甥女,可是陆大夫爱女?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那人重重颔首:陆公高风亮节,曾为帝师,陆氏一族素有清誉,若然连陆公女孙,都能答允经礼聘入宫,我等再有迟疑,岂非不忠不义?只是在人选择决上,还当切忌滥莠,诗书门第女子,虽品行才华优佳,可深宫莫测,智计心性更为重要。
于是便七嘴八舌的议论起人选来,有人荐举自己的女儿,有人家中却无年龄才貌合适者,考虑起姻亲及故交家中,是否有女长成并才貌双全,也有人并不想淌此浑水,但为了显示合群,难免佯作积极,提出人选,立马又挑出不合适的借口自己否定,只有杜渐知无动于衷,他是上谏者,又要力争择优礼聘之权,若最后将自家女儿送入宫中,岂不被指责谋私之嫌?且他也的确不愿让家中女儿再嫁皇族,曾经德宗帝赐婚,侄女嫁给贺珅,到头来却被害死于内宅,堂弟临死之前仍然悔不当初,杜氏一门的族长,也坚决不会答应再与皇族联姻。
这日众人拟定出大致名单,散会之后,冯继峥特意挽留杜渐知耽搁片刻,却不是为了说服杜渐知荐送家中女儿入宫,而是商议怎么争取由礼部聘取之权。
皇帝充选后宫,理论上需得经过礼部提谏,这样的规定是为了限制充选太过频繁,使皇帝沉湎女色,然而具体择选哪家女子聘为妃嫔,却并不一定乃礼部负责,皇帝往往会下令宗正寺抑或殿中省协佐礼部操办选聘之事,更甚至于任命内侍省,由更加亲近的宦官负责选充后宫。
备选女子的庚帖画像由这些机构上呈天子、太后、皇后,据此择出优良者,一般会于宫宴上亮相,称端仪,天子会与太后、皇后商定,经端仪之后,确定中选者,拟定品阶份位,皇后加印玺,交礼部完成礼聘。
中选先不消说,要想成为备选人,负责选聘的官员无疑极为关键。
可宗正卿乃豫王,因莹阳真人的缘故,必定会偏向皇后,殿中监乃阮岭,此人与薛陆离交好人所皆知,也不可能为冯继峥等等操控,至于内侍省长官江迂,就更不可能听从他们,按照其意愿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