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7页
皇后今日并没有盛装华服,穿着甚是素雅。
仲夏之季,端阳已过,长安殿前碧叶翊翊,清晨一抹旭照,明艳玉基,深深殿堂里,太后已是正襟危座,她记忆中,关于那位沉着大方颇知进退的少女,其实面貌已经渐渐模糊了,她的印象中,柳十一娘固然长相清秀端庄得体,但从来不具让男子神魂颠倒的妖娆风情,当初她便确信,以贺烨之性情,绝对不至于将十一娘爱若珍宝,但十一娘机智聪慧,当然懂得投其所好避其所恶,总能争得几分体面,不至于失去棋子的作用。
就算太后这时已经洞谙贺烨并非真正纵情声色,但她仍然不信十一娘能够争获帝宠。
贺烨不是才子,又哪里会在意女人的才华?当年卢太后不喜崔后柔弱娇嗔,德宗却厌弃了名门淑女有若千篇一律的端庄沉静,认为这样的女子大失风情,于男子而言味同嚼蜡,偏爱崔后弱不胜衣楚楚之态,贺烨又哪里会连德宗都不如,为千篇一律所动?
贺烨抬举十一娘,无非是逢场作戏罢了。
韦太后便格外留心,经过十载,以皇后的名份重新出现在她面前的女子,那眉眼之间,举止之余,是否具备了她过去不曾在意的风韵,然而她目睹的仍然是个端庄沉着的女子,纵然已经褪尽青涩,容貌气度更比十载之前秀美,分毫不曾显现黯淡,若真婚配一个才子,大约能够琴瑟和谐,但远远称不上倾国倾城之貌,绝色独立之姿。
这样的认知似乎便让韦太后的心态更加平衡,其实便连她自己,都没有深入剖析过这一心态。
相比谢莹,韦太后是当真偏爱十一娘的,那是因为谢莹在大病之前,楚楚可怜恍若病西施,大有当年崔后品格,这是韦太后心中一根软刺,故而一直抵触,谢莹大病之后,虽说不再多愁善感,却也显得浮浪轻佻,小小年纪,便深谙秋波暗送眉梢含情,类同于任氏姐妹,其实颇让韦太后厌鄙。
原因无他,韦太后相貌平平,体格健硕,既无法效仿西施,浮浪起来也无甚吸引力,反而还会贻笑大方,所以她才喜欢十一娘的端庄沉稳,肃穆静恭。
说穿了,太后是妒嫉他人貌美,尤其妒嫉红颜祸水们能够争得男人的死心踏地。
太后愿意相信十一娘是味同嚼蜡,十一娘当然不会在太后面前展示妩媚,当年她还是渥丹时,便被母亲叮嘱过太后有此心病,让她千万小心,谨记贤惠贞静,万万不可浮浪轻佻这也是因为裴母深知渥丹,虽说在长辈面前多数时候都能保持恭肃,一但熟谙了,实际相当跳脱,豆蔻之龄时,因十一郎偶得一套春宫图,这姐弟俩居然拿去莹阳真人跟前献宝,津津乐道那画师之笔的细致入微,居然又得到莹阳真人认同,渥丹得意忘形,竟然在家临摩,被母亲察觉,惊吓得将那些不堪入目的画卷付之一炬,并施严厉斥责,姐弟两虽不敢忤逆争辩,私下依然我行我素。
韦太后可不是莹阳真人,裴母当年是担心渥丹触忌。
当年的渥丹,虽然未经劫难,却也懂得好歹,她并不认为韦太后这个婆母是性情中人,在太后面前从来循规蹈矩,但婆媳之间仍然无法避免产生嫌隙,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渥丹的祖父阻止后宫干政,不知太后心病的人是贺衍,从他毫不掩饰对渥丹的执迷,便让韦太后心生不喜。
可那时的渥丹仍然是单纯的,并没预料见若隐若现的嫌隙会让韦太后心生忌恨。
这场战争在韦太后一方早已揭幕,可渥丹却天真的以为只要循规蹈矩就能避免,所以她输了,毫无还手之力,成为十一娘之后,其实偶尔她也假设过,如果当初,她没有那么快放弃,是否还有机会东山再起,或许便根本不需要重生了。
可是她临死之前,甚至不确定幕后真凶,当年的她甚至不屑于求证,因为是贺衍先给了她希望,后来又让她绝望,是贺衍的圣旨,断送了她的人生,葬送了一切,是否因为如此,当她在柳十一娘体内重生,再也不愿相信帝王之诺,不愿相信宫廷之内,仍存温情?
此时此刻,座上座下,不管两人脑子里须臾之间转过多少盘算,并不妨碍座上之人感慨泪目,座下之人愧疚拜地,座上喊免,座下哽咽,到底还是太后亲自下座扶起皇后,一应免去多少过场,转入内堂,坐得更近了,适才言归正题。
当仍是韦太后好番先做态,阻止下柳皇后多少急辩解:伊伊不用再解释,我便是信不过旁人,也万万不会疑你背逆不孝,当年我确然不放心贺烨,他生母义烈皇后,德宗帝在世时,便授意父兄广结党羽,贺烨乃嫡子,虽说当年稚幼无知,立嫡却乃纲常,然崔牧一门,俨然意图专擅朝权,德宗帝因忌母强子弱外戚专权,故终决立长,可纵是君帝已有圣断,崔后却仍不死居心,德宗帝崩前,令我送崔后鸩酒,虽昭告于世义烈皇后乃自殉,纵然民众皆无质疑,可在宫城之内,殿闱之内,仍有不少宫人宦侍,谙知崔后是被赐死。
这一番说辞,倒并非太后杜撰,小崔后的确是被德宗帝赐死,如果忽视贺烨的外祖父与舅舅也即崔牧父子,正是因为当年的义川郡王、穆宗帝贺洱生父贺珅的怂恿,方才急着广结党羽,又正是因为韦海池不断挑衅,导致在储位争夺战中落败的小崔后公然斥责德宗不顾纲常,韦海池竭尽努力在枕边进言,担忧崔后若在长安殿,被贺衍尊为嫡母,有孝道为限,仍不能避免崔后干涉帝权,甚至可能暗害天子,终于才把崔后送上黄泉路如果忽视这些手段,韦海池还真是清白无辜。
--
仲夏之季,端阳已过,长安殿前碧叶翊翊,清晨一抹旭照,明艳玉基,深深殿堂里,太后已是正襟危座,她记忆中,关于那位沉着大方颇知进退的少女,其实面貌已经渐渐模糊了,她的印象中,柳十一娘固然长相清秀端庄得体,但从来不具让男子神魂颠倒的妖娆风情,当初她便确信,以贺烨之性情,绝对不至于将十一娘爱若珍宝,但十一娘机智聪慧,当然懂得投其所好避其所恶,总能争得几分体面,不至于失去棋子的作用。
就算太后这时已经洞谙贺烨并非真正纵情声色,但她仍然不信十一娘能够争获帝宠。
贺烨不是才子,又哪里会在意女人的才华?当年卢太后不喜崔后柔弱娇嗔,德宗却厌弃了名门淑女有若千篇一律的端庄沉静,认为这样的女子大失风情,于男子而言味同嚼蜡,偏爱崔后弱不胜衣楚楚之态,贺烨又哪里会连德宗都不如,为千篇一律所动?
贺烨抬举十一娘,无非是逢场作戏罢了。
韦太后便格外留心,经过十载,以皇后的名份重新出现在她面前的女子,那眉眼之间,举止之余,是否具备了她过去不曾在意的风韵,然而她目睹的仍然是个端庄沉着的女子,纵然已经褪尽青涩,容貌气度更比十载之前秀美,分毫不曾显现黯淡,若真婚配一个才子,大约能够琴瑟和谐,但远远称不上倾国倾城之貌,绝色独立之姿。
这样的认知似乎便让韦太后的心态更加平衡,其实便连她自己,都没有深入剖析过这一心态。
相比谢莹,韦太后是当真偏爱十一娘的,那是因为谢莹在大病之前,楚楚可怜恍若病西施,大有当年崔后品格,这是韦太后心中一根软刺,故而一直抵触,谢莹大病之后,虽说不再多愁善感,却也显得浮浪轻佻,小小年纪,便深谙秋波暗送眉梢含情,类同于任氏姐妹,其实颇让韦太后厌鄙。
原因无他,韦太后相貌平平,体格健硕,既无法效仿西施,浮浪起来也无甚吸引力,反而还会贻笑大方,所以她才喜欢十一娘的端庄沉稳,肃穆静恭。
说穿了,太后是妒嫉他人貌美,尤其妒嫉红颜祸水们能够争得男人的死心踏地。
太后愿意相信十一娘是味同嚼蜡,十一娘当然不会在太后面前展示妩媚,当年她还是渥丹时,便被母亲叮嘱过太后有此心病,让她千万小心,谨记贤惠贞静,万万不可浮浪轻佻这也是因为裴母深知渥丹,虽说在长辈面前多数时候都能保持恭肃,一但熟谙了,实际相当跳脱,豆蔻之龄时,因十一郎偶得一套春宫图,这姐弟俩居然拿去莹阳真人跟前献宝,津津乐道那画师之笔的细致入微,居然又得到莹阳真人认同,渥丹得意忘形,竟然在家临摩,被母亲察觉,惊吓得将那些不堪入目的画卷付之一炬,并施严厉斥责,姐弟两虽不敢忤逆争辩,私下依然我行我素。
韦太后可不是莹阳真人,裴母当年是担心渥丹触忌。
当年的渥丹,虽然未经劫难,却也懂得好歹,她并不认为韦太后这个婆母是性情中人,在太后面前从来循规蹈矩,但婆媳之间仍然无法避免产生嫌隙,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渥丹的祖父阻止后宫干政,不知太后心病的人是贺衍,从他毫不掩饰对渥丹的执迷,便让韦太后心生不喜。
可那时的渥丹仍然是单纯的,并没预料见若隐若现的嫌隙会让韦太后心生忌恨。
这场战争在韦太后一方早已揭幕,可渥丹却天真的以为只要循规蹈矩就能避免,所以她输了,毫无还手之力,成为十一娘之后,其实偶尔她也假设过,如果当初,她没有那么快放弃,是否还有机会东山再起,或许便根本不需要重生了。
可是她临死之前,甚至不确定幕后真凶,当年的她甚至不屑于求证,因为是贺衍先给了她希望,后来又让她绝望,是贺衍的圣旨,断送了她的人生,葬送了一切,是否因为如此,当她在柳十一娘体内重生,再也不愿相信帝王之诺,不愿相信宫廷之内,仍存温情?
此时此刻,座上座下,不管两人脑子里须臾之间转过多少盘算,并不妨碍座上之人感慨泪目,座下之人愧疚拜地,座上喊免,座下哽咽,到底还是太后亲自下座扶起皇后,一应免去多少过场,转入内堂,坐得更近了,适才言归正题。
当仍是韦太后好番先做态,阻止下柳皇后多少急辩解:伊伊不用再解释,我便是信不过旁人,也万万不会疑你背逆不孝,当年我确然不放心贺烨,他生母义烈皇后,德宗帝在世时,便授意父兄广结党羽,贺烨乃嫡子,虽说当年稚幼无知,立嫡却乃纲常,然崔牧一门,俨然意图专擅朝权,德宗帝因忌母强子弱外戚专权,故终决立长,可纵是君帝已有圣断,崔后却仍不死居心,德宗帝崩前,令我送崔后鸩酒,虽昭告于世义烈皇后乃自殉,纵然民众皆无质疑,可在宫城之内,殿闱之内,仍有不少宫人宦侍,谙知崔后是被赐死。
这一番说辞,倒并非太后杜撰,小崔后的确是被德宗帝赐死,如果忽视贺烨的外祖父与舅舅也即崔牧父子,正是因为当年的义川郡王、穆宗帝贺洱生父贺珅的怂恿,方才急着广结党羽,又正是因为韦海池不断挑衅,导致在储位争夺战中落败的小崔后公然斥责德宗不顾纲常,韦海池竭尽努力在枕边进言,担忧崔后若在长安殿,被贺衍尊为嫡母,有孝道为限,仍不能避免崔后干涉帝权,甚至可能暗害天子,终于才把崔后送上黄泉路如果忽视这些手段,韦海池还真是清白无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