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7页
他打量一番四周景致,又笑:没想到这回却是故地重游,当年我便是从那面墙上翻过来,耳闻目睹一场闹剧,一时兴起,悄悄从旁边过去,再次上了那面围墙,原想着装神弄鬼吓唬王妃,王妃却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一如当年。
又伸手比划了一下,煞有兴致地话旧:伊伊当时这么点个头,竟就被人陷害,小王在旁看得心急,有意英雄救美,哪知险些没有用武之地,你当时那番辩辞,就算是太夫人面授机宜,却凛然无惧柳直那老匹夫端着长辈架子吹胡子瞪眼,胆量相当了得。
殿下尚还记得当年,之所以管这桩闲事,一来是不愤柳直竟然利用他的妻妾之位,诱导自家孙女祸害旁人,二来他不得不误伤萧小九掩人耳目,心里多少有些愧疚,眼看小九的红颜知己被人陷害,这才出面打抱不平。
不过这样的实情此时晋王殿下当然不会再坦然相告,他想起自己曾经还一门心思地教唆萧小九带着王妃私奔,就恨不能打自己两记老拳,如此荒唐滑稽的旧事自然应该一笔勾销。
我那时也怕得慌,不过担心坏了大母筹谋,故作镇定罢了。十一娘并不热衷与贺烨重温这些旧事,下意识便想岔开话题,几乎就要询问甘州战况,话到嘴边,又惊觉贺烨未必还乐意她关注军务,只好继续话旧:叔祖父也就罢了,再怎么厉害,有大母坐镇,我并不怕他威胁,倒是殿下出其不意逼问那婢女金盏,一出手便断她一指,惊得我呆怔在场,看上去倒像处变不惊,实则做了好几晚噩梦。
贺烨细细回想,不得不承认那时候自己的确是暴戾了些,竟有些过意不去的摸着头,嘿笑道:我那时自身难保,生怕韦太后趁阿兄不在害我性命,不得已才冒险避来崇仁坊,眼见奴婢害主,想到紫宸殿里那些侍奉我之宫婢,也是如此歹毒心肠,一时义愤填膺,下手过于阴狠了,这时想来,这些奴婢虽说有罪,然而被人所逼,也有不得已之处。
十一娘又怕贺烨误解,以为她是怨他阴毒,解释道:我并不认为金盏无辜,她虽有不得已之处,但既然为了自保谋害主人,理当承受后果,再者若非殿下逼供,她也不会招认害主之罪,这就好比我在晋阳时,曾经捕获那志能便,论来也是各为其主,难道因为所谓不得已,便该宽谅他之罪行不成?
金盏的确并非无辜,我只是懊恼为此惊着了王妃,我那时心性多怀偏激,并不懂得制怒。贺烨心中大感慰贴,王妃为他辩解,这感觉相当美妙。
十一娘却想,贺烨当年也才是个十岁的孩童,却已意识到身处险象环生,不得不用暴戾顽劣作为掩饰,才能避免韦太后对他痛下杀手,虽说身边有忠仆江迂,上头有兄长贺衍,万一露出破绽,这两人却都难以护他周全,幼学之年,又贵为德宗嫡子,处境却如此艰辛,换作一个心志稍不坚定者,要么懦弱怯微,要么阴歹无情,但他却能在绝境中挣扎出来,至少面对大是大非,直至如今还不曾失去分寸,这一点已是十分难得了。
晋王确为英迈之主,如果不计她必为之事,就算这个男人已然对她有所忌备,公正而言,的确也是为了江山社稷,值得她钦赏臣服,她不该愤愤不平,更没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因为就算将来她安于后宫不涉朝堂,只要贺烨赞同重审裴郑逆案,还她父母二族清白,对她而言其实已经别无所求。
毕竟她选择成为他的王妃,助他成就志向,不是为了权柄在握,更没想过时时处处受他维护,是她自愿选择了这条道路,纵然将陷于深宫这潭泥淖,挣扎求生,亦当无怨无悔。
图谋君位,以帝业为志,本就不应儿女情长,当以天下社稷为重,无论何人,相对江山,都是帝王心中的次要,那么前有韦太后乱政,导致战乱四起国将不国,立志拨乱反正的晋王慎防后宫干政再伏祸乱,确乃无可厚非。
突然想通这点,十一娘自认为已经调整好情绪,月色灯影下,她看向贺烨的目光方才带着几分由衷的温情,她想她也许应当暂时放下剑拔弩张,因为这时的时势还并不能称为大功告成,莫说阿史那奇桑还有可能东山再起,韦太后与贺洱这两个阻碍尚且隔挡在帝位之前,她应当与贺烨齐心协力,猜忌也好防备也罢,他既隐而不发,她便佯作不察,她要先尽臣子之忠,才有资格要求他报以君主之义。
于是王妃莞尔举盏:这一杯酒,恭祝殿下达偿所愿,平定辽东、收复长安、驱逐蛮狄于关外。
贺烨更觉开怀:我还未告捷讯,王妃便猜到玉门关已经夺回?
殿下于潼关一战大败突厥,奇桑狼狈撤出关中,要是玉门关未曾夺回,殿下必不甘心回京,今夜殿下神情愉悦,足证已然达偿所愿。
阿史那奇桑急于攻夺长安,并不曾加强甘州治理,这回仓惶撤军,若据守甘州不退,一有粮草之忧,再患军心不稳,是以对他而言,至少应撤回西州方为上策,我之所以亲自追击到玉门关,也是为了布置驻防,事实上潼关一役之后,收复诸多失土可谓胜之不武易如反掌。贺烨虽说十分痛快地连饮三盏,却也并没沾沾自喜:大周与突厥之战仍未结束,突厥一日不灭,阿史那氏一日不除,大周便难以安枕无忧。
--
又伸手比划了一下,煞有兴致地话旧:伊伊当时这么点个头,竟就被人陷害,小王在旁看得心急,有意英雄救美,哪知险些没有用武之地,你当时那番辩辞,就算是太夫人面授机宜,却凛然无惧柳直那老匹夫端着长辈架子吹胡子瞪眼,胆量相当了得。
殿下尚还记得当年,之所以管这桩闲事,一来是不愤柳直竟然利用他的妻妾之位,诱导自家孙女祸害旁人,二来他不得不误伤萧小九掩人耳目,心里多少有些愧疚,眼看小九的红颜知己被人陷害,这才出面打抱不平。
不过这样的实情此时晋王殿下当然不会再坦然相告,他想起自己曾经还一门心思地教唆萧小九带着王妃私奔,就恨不能打自己两记老拳,如此荒唐滑稽的旧事自然应该一笔勾销。
我那时也怕得慌,不过担心坏了大母筹谋,故作镇定罢了。十一娘并不热衷与贺烨重温这些旧事,下意识便想岔开话题,几乎就要询问甘州战况,话到嘴边,又惊觉贺烨未必还乐意她关注军务,只好继续话旧:叔祖父也就罢了,再怎么厉害,有大母坐镇,我并不怕他威胁,倒是殿下出其不意逼问那婢女金盏,一出手便断她一指,惊得我呆怔在场,看上去倒像处变不惊,实则做了好几晚噩梦。
贺烨细细回想,不得不承认那时候自己的确是暴戾了些,竟有些过意不去的摸着头,嘿笑道:我那时自身难保,生怕韦太后趁阿兄不在害我性命,不得已才冒险避来崇仁坊,眼见奴婢害主,想到紫宸殿里那些侍奉我之宫婢,也是如此歹毒心肠,一时义愤填膺,下手过于阴狠了,这时想来,这些奴婢虽说有罪,然而被人所逼,也有不得已之处。
十一娘又怕贺烨误解,以为她是怨他阴毒,解释道:我并不认为金盏无辜,她虽有不得已之处,但既然为了自保谋害主人,理当承受后果,再者若非殿下逼供,她也不会招认害主之罪,这就好比我在晋阳时,曾经捕获那志能便,论来也是各为其主,难道因为所谓不得已,便该宽谅他之罪行不成?
金盏的确并非无辜,我只是懊恼为此惊着了王妃,我那时心性多怀偏激,并不懂得制怒。贺烨心中大感慰贴,王妃为他辩解,这感觉相当美妙。
十一娘却想,贺烨当年也才是个十岁的孩童,却已意识到身处险象环生,不得不用暴戾顽劣作为掩饰,才能避免韦太后对他痛下杀手,虽说身边有忠仆江迂,上头有兄长贺衍,万一露出破绽,这两人却都难以护他周全,幼学之年,又贵为德宗嫡子,处境却如此艰辛,换作一个心志稍不坚定者,要么懦弱怯微,要么阴歹无情,但他却能在绝境中挣扎出来,至少面对大是大非,直至如今还不曾失去分寸,这一点已是十分难得了。
晋王确为英迈之主,如果不计她必为之事,就算这个男人已然对她有所忌备,公正而言,的确也是为了江山社稷,值得她钦赏臣服,她不该愤愤不平,更没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因为就算将来她安于后宫不涉朝堂,只要贺烨赞同重审裴郑逆案,还她父母二族清白,对她而言其实已经别无所求。
毕竟她选择成为他的王妃,助他成就志向,不是为了权柄在握,更没想过时时处处受他维护,是她自愿选择了这条道路,纵然将陷于深宫这潭泥淖,挣扎求生,亦当无怨无悔。
图谋君位,以帝业为志,本就不应儿女情长,当以天下社稷为重,无论何人,相对江山,都是帝王心中的次要,那么前有韦太后乱政,导致战乱四起国将不国,立志拨乱反正的晋王慎防后宫干政再伏祸乱,确乃无可厚非。
突然想通这点,十一娘自认为已经调整好情绪,月色灯影下,她看向贺烨的目光方才带着几分由衷的温情,她想她也许应当暂时放下剑拔弩张,因为这时的时势还并不能称为大功告成,莫说阿史那奇桑还有可能东山再起,韦太后与贺洱这两个阻碍尚且隔挡在帝位之前,她应当与贺烨齐心协力,猜忌也好防备也罢,他既隐而不发,她便佯作不察,她要先尽臣子之忠,才有资格要求他报以君主之义。
于是王妃莞尔举盏:这一杯酒,恭祝殿下达偿所愿,平定辽东、收复长安、驱逐蛮狄于关外。
贺烨更觉开怀:我还未告捷讯,王妃便猜到玉门关已经夺回?
殿下于潼关一战大败突厥,奇桑狼狈撤出关中,要是玉门关未曾夺回,殿下必不甘心回京,今夜殿下神情愉悦,足证已然达偿所愿。
阿史那奇桑急于攻夺长安,并不曾加强甘州治理,这回仓惶撤军,若据守甘州不退,一有粮草之忧,再患军心不稳,是以对他而言,至少应撤回西州方为上策,我之所以亲自追击到玉门关,也是为了布置驻防,事实上潼关一役之后,收复诸多失土可谓胜之不武易如反掌。贺烨虽说十分痛快地连饮三盏,却也并没沾沾自喜:大周与突厥之战仍未结束,突厥一日不灭,阿史那氏一日不除,大周便难以安枕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