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4页
这就是武宗虽灭突厥,却不能杜防百年之后突厥再度复国的根本原因。
大周并不能将突厥这个种族彻底灭绝,那么便难以逃脱此消彼长的宿命,所以韦太后认为,大动干戈征服蛮夷并无必要,关键是要强国,大周强盛,蛮夷不敢来犯,而强盛的前提,便是灭绝内乱。
她的敌患是潘博,是贺珅,甚至是贺珝,并不是突厥。
所以对韦太后而言,议和的确迫切,当然倘若突厥没有这意愿,她也不可能主动求和,但突厥既然有了休战的意愿,已见曙光的韦太后,又怎么甘心半途而废?
说吧,奇桑可汉有何要求?
这句话让突厥使大喜过望,此时的他可谓对谢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受令出使之时,几乎以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经谢莹面授机宜,他依计而行,竟然当真逼迫得韦太后妥协。
撤军是理所当然,可汉为示诚意,已经遵奉太后这首要条件,至于原属贵国安北都护治域,可汉也答应交归,甚至称臣纳贡等条件,可汉也愿意配合太后,不过突厥不会向贵国纳贡,更不会逼迫天竺、大食等国给付赔金,待太后处治完备贵国内政,不可以此回议和要胁我国纳贡,故,可汉认为,需得太后书印一封,以防节外生枝。
这就是让太后私写承诺保证,放弃经济补偿。
这当然与贺湛起初的设想背道而弛,因为贺湛认为最最重要的就是纳贡、赔款,此两条方能杜绝突厥卷土重来。
可韦太后显然不是那么在意。
她看重的是眼下,是立即休战,她才能专心致志整顿河山、大权在握,而只要休战,国库不至于告急,她养尊处优的生活仍然得以延续,没有天竺、大食的赔金也不至于捉襟见肘,这些是小利,在大局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就算突厥卷土重来,有姚潜,有安宁伯,也足以抵御!
突厥只要在表面上答应那几大条件,蜀王党便不会反对,待她彻底收拾了蜀王,朝堂内外尽听她的指令,突厥纳不纳贡,天竺赔不赔款,还有谁敢质疑?
就算质疑,接受议和乃天子主张,也无法质疑到她的头上。
但韦太后当然不会立即书写保证,只答应会考虑。
突厥使也没有逼迫。
可一直在旁的高玉祥当然明白太后已然动意,他想起徐修能的提议,计上心头。
第1097章 丽妃
后续事由交给徐修能?
当高玉祥提此建议,韦太后大觉奇异:你不是更加看好贺澄台,为何又提出临战换将?
促成议和,虽贺舍人更加适宜,针对蜀王党,亦离不开晋王妃、贺舍人从旁相助,然则奴婢以为,为防晋王一系坐大,太后还当早早掣肘,贺舍人,并不适宜知道过多隐情,太后难道不是因为这层顾虑,方嘱令奴婢隐瞒处死怀恩王一事?
正如徐修能分析,当除蜀王,韦太后便会将晋王妃视为隐患,而串通突厥处死怀恩王的事当然大不光彩,严重有损声望名誉的事,韦太后从来便没想过交给贺湛实施,更不要说韦太后要说的人不仅仅是怀恩王,她已经被突厥使说服,决意借此机会将其旧部,十万士勇一网打尽,这样的行为更加卑鄙无耻,万一张扬,可谓遗臭万年,韦太后又岂肯授柄于人?
但韦太后纵然不考虑利用贺湛,也没想过用徐修能,如此关键机密之事,当然要交给可靠之人,她尚且还在窦辅安及谢饶平之间斟酌。
高玉祥当然不希望让窦辅安拣这便宜,可若然针对窦辅安,内斗的企图也太明显,故而高玉祥采用了更加聪明的说法:谢相国虽对太后忠心耿子类,然想法有时候过于迂腐,行事有失果决,再者,谢相国之年岁太后若想掣肘晋王妃及贺舍人,也应当在着力培养壮年一辈了,徐世子论智计才干,的确最最合适。
太后已然年过花甲,因保养得宜,尚还不见老弱之态,但谢饶平原比太后年长,这些年忧劳于国事,身体大大不如从前,是以政事堂诸多事务,其实早就交由元得志主力担当,太后不得不考虑十年之后,或许谢饶平已经不在人世,他那独子,因为韦夫人亲生,太后自然不会信任不疑,指望京兆谢一系掣肘晋王妃大不妥当,而元得志
人虽才干,亦为心腹,吃亏在门第出身,子嗣不堪大用,又无世族才干之士真心投靠,党羽无非一帮机巧之徒,同样难以真正掣肘晋王系。
倒是徐修能,虽为勋贵,难得的是进士及第,这些年的确也积累了不少声望人脉,他是韦元平的孙女婿,与贺湛、晋王系素来疏远,太后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徐修能果然是适合的人选。
故而诏见,私议玲珑台。
徐修能得知突厥果然另有居心,却并不提醒太后,因为他明白太后真正看重的是什么,诏见他也不是为了听他发表见地,他要促成的是斩除十万怀恩王旧部,而且必须名正言顺。
他若能成就此一功勋,日后就能成为太后真真正正的心腹,至少有了见风使舵的基础,十载苦心筹划,至此才算有了显见成绩,若能通过这个考核,才算真正迈上青云之途。
而在太后这一长串必死之人的名单上,宇文盛赫然登榜,徐修能又暗暗添上了晋王系,他其实并不情愿见风使舵,因为相比韦太后而言,晋王烨无疑更难讨好,徐修能当然不想青云之途凭添波折,如果顺利,他当然要趁这个难得的时机,彻底为晋王布下死亡陷井!
--
大周并不能将突厥这个种族彻底灭绝,那么便难以逃脱此消彼长的宿命,所以韦太后认为,大动干戈征服蛮夷并无必要,关键是要强国,大周强盛,蛮夷不敢来犯,而强盛的前提,便是灭绝内乱。
她的敌患是潘博,是贺珅,甚至是贺珝,并不是突厥。
所以对韦太后而言,议和的确迫切,当然倘若突厥没有这意愿,她也不可能主动求和,但突厥既然有了休战的意愿,已见曙光的韦太后,又怎么甘心半途而废?
说吧,奇桑可汉有何要求?
这句话让突厥使大喜过望,此时的他可谓对谢莹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受令出使之时,几乎以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经谢莹面授机宜,他依计而行,竟然当真逼迫得韦太后妥协。
撤军是理所当然,可汉为示诚意,已经遵奉太后这首要条件,至于原属贵国安北都护治域,可汉也答应交归,甚至称臣纳贡等条件,可汉也愿意配合太后,不过突厥不会向贵国纳贡,更不会逼迫天竺、大食等国给付赔金,待太后处治完备贵国内政,不可以此回议和要胁我国纳贡,故,可汉认为,需得太后书印一封,以防节外生枝。
这就是让太后私写承诺保证,放弃经济补偿。
这当然与贺湛起初的设想背道而弛,因为贺湛认为最最重要的就是纳贡、赔款,此两条方能杜绝突厥卷土重来。
可韦太后显然不是那么在意。
她看重的是眼下,是立即休战,她才能专心致志整顿河山、大权在握,而只要休战,国库不至于告急,她养尊处优的生活仍然得以延续,没有天竺、大食的赔金也不至于捉襟见肘,这些是小利,在大局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就算突厥卷土重来,有姚潜,有安宁伯,也足以抵御!
突厥只要在表面上答应那几大条件,蜀王党便不会反对,待她彻底收拾了蜀王,朝堂内外尽听她的指令,突厥纳不纳贡,天竺赔不赔款,还有谁敢质疑?
就算质疑,接受议和乃天子主张,也无法质疑到她的头上。
但韦太后当然不会立即书写保证,只答应会考虑。
突厥使也没有逼迫。
可一直在旁的高玉祥当然明白太后已然动意,他想起徐修能的提议,计上心头。
第1097章 丽妃
后续事由交给徐修能?
当高玉祥提此建议,韦太后大觉奇异:你不是更加看好贺澄台,为何又提出临战换将?
促成议和,虽贺舍人更加适宜,针对蜀王党,亦离不开晋王妃、贺舍人从旁相助,然则奴婢以为,为防晋王一系坐大,太后还当早早掣肘,贺舍人,并不适宜知道过多隐情,太后难道不是因为这层顾虑,方嘱令奴婢隐瞒处死怀恩王一事?
正如徐修能分析,当除蜀王,韦太后便会将晋王妃视为隐患,而串通突厥处死怀恩王的事当然大不光彩,严重有损声望名誉的事,韦太后从来便没想过交给贺湛实施,更不要说韦太后要说的人不仅仅是怀恩王,她已经被突厥使说服,决意借此机会将其旧部,十万士勇一网打尽,这样的行为更加卑鄙无耻,万一张扬,可谓遗臭万年,韦太后又岂肯授柄于人?
但韦太后纵然不考虑利用贺湛,也没想过用徐修能,如此关键机密之事,当然要交给可靠之人,她尚且还在窦辅安及谢饶平之间斟酌。
高玉祥当然不希望让窦辅安拣这便宜,可若然针对窦辅安,内斗的企图也太明显,故而高玉祥采用了更加聪明的说法:谢相国虽对太后忠心耿子类,然想法有时候过于迂腐,行事有失果决,再者,谢相国之年岁太后若想掣肘晋王妃及贺舍人,也应当在着力培养壮年一辈了,徐世子论智计才干,的确最最合适。
太后已然年过花甲,因保养得宜,尚还不见老弱之态,但谢饶平原比太后年长,这些年忧劳于国事,身体大大不如从前,是以政事堂诸多事务,其实早就交由元得志主力担当,太后不得不考虑十年之后,或许谢饶平已经不在人世,他那独子,因为韦夫人亲生,太后自然不会信任不疑,指望京兆谢一系掣肘晋王妃大不妥当,而元得志
人虽才干,亦为心腹,吃亏在门第出身,子嗣不堪大用,又无世族才干之士真心投靠,党羽无非一帮机巧之徒,同样难以真正掣肘晋王系。
倒是徐修能,虽为勋贵,难得的是进士及第,这些年的确也积累了不少声望人脉,他是韦元平的孙女婿,与贺湛、晋王系素来疏远,太后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徐修能果然是适合的人选。
故而诏见,私议玲珑台。
徐修能得知突厥果然另有居心,却并不提醒太后,因为他明白太后真正看重的是什么,诏见他也不是为了听他发表见地,他要促成的是斩除十万怀恩王旧部,而且必须名正言顺。
他若能成就此一功勋,日后就能成为太后真真正正的心腹,至少有了见风使舵的基础,十载苦心筹划,至此才算有了显见成绩,若能通过这个考核,才算真正迈上青云之途。
而在太后这一长串必死之人的名单上,宇文盛赫然登榜,徐修能又暗暗添上了晋王系,他其实并不情愿见风使舵,因为相比韦太后而言,晋王烨无疑更难讨好,徐修能当然不想青云之途凭添波折,如果顺利,他当然要趁这个难得的时机,彻底为晋王布下死亡陷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