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1页
太后颔首:继续说。
一,突厥必须遣使节上呈降书,这是议和先决条件,我国先受降,方能议和;再,突厥上呈降书同时,必须从安北撤军,至于由五部割据之州城,必须交还我国;更,突厥既降,当对我国称臣,纳贡战马、钢刀,如天竺、大食等资助突厥者,亦必须遣使告罪,上献赔金。贺湛一气呵成:突厥承认战败,若肯纳贡,纵然贼心不死,求和乃权宜之计,短期之内亦无能力再行兵犯,夺其战马武器,是为防范出尔反尔;若突厥为求和,逼迫知天竺、大食等同盟赔偿,同盟即毁,天竺、大食等今后必定不会再支持突厥,甚至可能反目成仇,分裂联盟,于君国有益,降服突厥,更为社稷之功,不仅圣上、蜀王,相信便连文武百官,亦不会反对议和。
此计可行!韦太后大喜,她当然不会希望突厥出尔反尔,至于天子是否会因主张议和收买人心,那也不足为虑,因为只要安北战事结束,数十万禁军便能调返京城,韦太后就有了底气与蜀王党决战。
贺湛献计成功,忧虑却并没有消减,因为他明白阿史那奇桑决不可能接受如此苛刻的议和条件,他的求和,分明就是权宜之计,又怎会当真断绝卷土重来的基础?他如此献计,根本便是不希望议和促成,但他同时也明白,奇桑为了得到喘息之机,必然不择手段。
仅靠猜测,贺湛无法确断奇桑的全盘阴谋,无法防范未然,他能做的也仅只如此了。
高玉祥送走贺湛,折返玲珑台,见太后满面振奋之色,这宦官也喜笑颜开:贺舍人果然不负太后寄望,他这计策,可谓一举两得,既能促成议和,又能重创突厥,突厥若重新向大周称臣,岂非太后任人识人之功?谁说姚将军不善领军作战,起初反对之人,这回可就是自打嘴巴了,更有受降怀恩王,圣上与蜀王可是持反对意见,但多亏太后坚持先平息内乱,调安宁伯增援,方能致使突厥降服,圣上不过主张议和而已,归根结底,功劳仍在太后,这可是天下皆知之事。
所以,当突厥使臣提出处死贺珝,天子与贺珅为了达成议和,更加不会拒绝,这不是一举两得,这是一举多得!韦太后简直就是喜出望外:若说这法子,倒也简单,不过我起先疏忽了贺珅求胜心切,以为他既从前主战,这回也会主战到底,还是贺澄台堪破了贺珅为何主战,并不是专为与我作对。
太后若满意,岂不奴婢也该讨赏?高玉祥笑道:若奴婢紧跟着再商量徐世子,指不定徐世子有其余谏策,二人争执不下,太后且得难于抉择呢。
赏、赏、赏!太后大笑:就赏你两枚金瓜子,你那机巧,也就值这点子好处。
高玉祥自然不嫌赏薄:太后就算赏两枚葵瓜子,也是荣耀。
可就在这日,高玉祥归去私邸,却有一访客不告登门,徐修能是也。
第1095章 利诱高玉祥
高总管太生气了!
就算徐修能事先奉上两大盒子金银珠宝的重贿,此时也不能消减这个宦官心头的怒火,他连连冷笑,拳头重重抵在食案上,他甚至恨不得将拳头边上那碗鹿葺羹,泼在徐修能气定神闲那张脸上。
徐世子,你竟敢窥窃禁秘,你竟敢公然要胁高某更多提携?
原来徐修能居然是向高大总管坦白,他收买了高孝,早知议和之事,并恳求高大总管别光顾着提携贺湛,好歹也给自己留一线争功的机会。
徐修能难道是因利欲熏心而病狂丧智?他这样的举动,岂不是将父子二人一齐得罪?!
因为这回机遇对徐修能实在太重要了,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然而他绞尽脑汁,除了通过高玉祥保举,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参与进去,三思之后,徐修能果断决定铤而走险。
但他目的在于说服,可用利诱,却不敢威逼。
连忙告罪:总管息怒,徐某岂敢要胁?徐某窥窃禁秘,也并非对太后怀有二心,而是心急于赢得重用,行事固然触律,目的却非不良,甚至徐某力求为太后分忧之余,亦对高总管处境担忧,是以今日,不惜出卖高内侍,向总管坦诚罪行,可万万担不得要胁二字。
高玉祥冷笑:急功近利这话不错,为高某处境担忧?徐世子还是先担忧自己吧!
试问高总管,可认为太后当真属意晋王子贺信否?徐修能问。
高玉祥撇下唇角,眉挑略急:徐世子究竟想说什么?!
铲除蜀王,圣上必定会与太后反目,太后当然不容圣上继续坐在龙椅之上,然则,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下看来,眼前虽唯有晋王子贺信适合将天子取而代之,太后必定不会放过晋王系,更不会容贺信随着年岁渐长,心生执政之念,虽看来晋王烨一无是处,毫无威胁,然则晋王妃之机智才干,更胜蜀王珅!敢问总管,难道真以为晋王妃如今对太后虽忠心耿耿,将来便能眼睁睁看贺信步当今天子后尘而不反抗?
当然不可能!
更不说贺澄台,论忠诚,尚且不如晋王妃,当贺信克承大统,贺澄台比若国舅,迟早会成为另一个蜀王珅,如今总管如此提携于他,将来太后是否还会信任总管忠心无二?太后若对总管动疑,总管处境是否堪忧?
--
一,突厥必须遣使节上呈降书,这是议和先决条件,我国先受降,方能议和;再,突厥上呈降书同时,必须从安北撤军,至于由五部割据之州城,必须交还我国;更,突厥既降,当对我国称臣,纳贡战马、钢刀,如天竺、大食等资助突厥者,亦必须遣使告罪,上献赔金。贺湛一气呵成:突厥承认战败,若肯纳贡,纵然贼心不死,求和乃权宜之计,短期之内亦无能力再行兵犯,夺其战马武器,是为防范出尔反尔;若突厥为求和,逼迫知天竺、大食等同盟赔偿,同盟即毁,天竺、大食等今后必定不会再支持突厥,甚至可能反目成仇,分裂联盟,于君国有益,降服突厥,更为社稷之功,不仅圣上、蜀王,相信便连文武百官,亦不会反对议和。
此计可行!韦太后大喜,她当然不会希望突厥出尔反尔,至于天子是否会因主张议和收买人心,那也不足为虑,因为只要安北战事结束,数十万禁军便能调返京城,韦太后就有了底气与蜀王党决战。
贺湛献计成功,忧虑却并没有消减,因为他明白阿史那奇桑决不可能接受如此苛刻的议和条件,他的求和,分明就是权宜之计,又怎会当真断绝卷土重来的基础?他如此献计,根本便是不希望议和促成,但他同时也明白,奇桑为了得到喘息之机,必然不择手段。
仅靠猜测,贺湛无法确断奇桑的全盘阴谋,无法防范未然,他能做的也仅只如此了。
高玉祥送走贺湛,折返玲珑台,见太后满面振奋之色,这宦官也喜笑颜开:贺舍人果然不负太后寄望,他这计策,可谓一举两得,既能促成议和,又能重创突厥,突厥若重新向大周称臣,岂非太后任人识人之功?谁说姚将军不善领军作战,起初反对之人,这回可就是自打嘴巴了,更有受降怀恩王,圣上与蜀王可是持反对意见,但多亏太后坚持先平息内乱,调安宁伯增援,方能致使突厥降服,圣上不过主张议和而已,归根结底,功劳仍在太后,这可是天下皆知之事。
所以,当突厥使臣提出处死贺珝,天子与贺珅为了达成议和,更加不会拒绝,这不是一举两得,这是一举多得!韦太后简直就是喜出望外:若说这法子,倒也简单,不过我起先疏忽了贺珅求胜心切,以为他既从前主战,这回也会主战到底,还是贺澄台堪破了贺珅为何主战,并不是专为与我作对。
太后若满意,岂不奴婢也该讨赏?高玉祥笑道:若奴婢紧跟着再商量徐世子,指不定徐世子有其余谏策,二人争执不下,太后且得难于抉择呢。
赏、赏、赏!太后大笑:就赏你两枚金瓜子,你那机巧,也就值这点子好处。
高玉祥自然不嫌赏薄:太后就算赏两枚葵瓜子,也是荣耀。
可就在这日,高玉祥归去私邸,却有一访客不告登门,徐修能是也。
第1095章 利诱高玉祥
高总管太生气了!
就算徐修能事先奉上两大盒子金银珠宝的重贿,此时也不能消减这个宦官心头的怒火,他连连冷笑,拳头重重抵在食案上,他甚至恨不得将拳头边上那碗鹿葺羹,泼在徐修能气定神闲那张脸上。
徐世子,你竟敢窥窃禁秘,你竟敢公然要胁高某更多提携?
原来徐修能居然是向高大总管坦白,他收买了高孝,早知议和之事,并恳求高大总管别光顾着提携贺湛,好歹也给自己留一线争功的机会。
徐修能难道是因利欲熏心而病狂丧智?他这样的举动,岂不是将父子二人一齐得罪?!
因为这回机遇对徐修能实在太重要了,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然而他绞尽脑汁,除了通过高玉祥保举,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参与进去,三思之后,徐修能果断决定铤而走险。
但他目的在于说服,可用利诱,却不敢威逼。
连忙告罪:总管息怒,徐某岂敢要胁?徐某窥窃禁秘,也并非对太后怀有二心,而是心急于赢得重用,行事固然触律,目的却非不良,甚至徐某力求为太后分忧之余,亦对高总管处境担忧,是以今日,不惜出卖高内侍,向总管坦诚罪行,可万万担不得要胁二字。
高玉祥冷笑:急功近利这话不错,为高某处境担忧?徐世子还是先担忧自己吧!
试问高总管,可认为太后当真属意晋王子贺信否?徐修能问。
高玉祥撇下唇角,眉挑略急:徐世子究竟想说什么?!
铲除蜀王,圣上必定会与太后反目,太后当然不容圣上继续坐在龙椅之上,然则,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下看来,眼前虽唯有晋王子贺信适合将天子取而代之,太后必定不会放过晋王系,更不会容贺信随着年岁渐长,心生执政之念,虽看来晋王烨一无是处,毫无威胁,然则晋王妃之机智才干,更胜蜀王珅!敢问总管,难道真以为晋王妃如今对太后虽忠心耿耿,将来便能眼睁睁看贺信步当今天子后尘而不反抗?
当然不可能!
更不说贺澄台,论忠诚,尚且不如晋王妃,当贺信克承大统,贺澄台比若国舅,迟早会成为另一个蜀王珅,如今总管如此提携于他,将来太后是否还会信任总管忠心无二?太后若对总管动疑,总管处境是否堪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