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页
原本就对十一娘大感亏欠的晋王殿下,这时很有一种抽鞭子赶猪的狂躁。
那小丫头,连萧九郎这样的才貌双全都看不上,若不是因为自己交待她与徐修能交近,哪里会忍受此人挨在身边花言巧语,晋王殿下因为过意不去,越发嫌恶徐修能这头想拱白菜不知天高地厚的猪。
但在谢氏兄妹面前,他自然要隐藏真意,不能暴露对十一娘的另眼相看,只好拿婷而说事了。
又说十一娘,早就习惯了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她起初是被大头二胖的名头吸引,还是多年前,便在游记杂说里看过关于陈门优谏的记载,说是慕名多时也不过份,只没想到名声在外的两人会在这时现身京都,听着看着,也留意见贺烨站在不远,当然没有漏下谢氏兄妹,但她并无搅扰两人的打算,只佯作毫无知察。
压根就没想到贺烨会对徐修能咬牙切齿,不顾身边谢莹满怀戒备,心不甘情不愿地把婷而身份坦诚后,拍拍额头故作恍然大悟:难怪觉得面善,还真有一面之缘,主动过来招呼,这下子震惊了柳九娘这个晋王烨的小拥趸,两眼发亮的礼见。
一声晋王殿下的招呼,惊得四围观众心照不宣默默避让。
活阎王的威名可见一般。
柳九娘,好久不见了。贺烨只冲小拥趸微微颔首,目光却有意无意晃过婷而,理也不理十一娘,趾高气扬的对柳彰说道:既是巧遇,诸位莫若随本王往灯楼小坐。
谢莹在后暗暗磨牙,斜着眼角打量婷而,双十年华,自是不比十四、五岁的少女青涩,而更显绰约多姿,却偏又生得纤柔清丽,眉心似笼轻愁,不尽婉弱之态,那西子捧心模样,最能激生男子怜惜之情。
只不过谢莹虽然肠子里直泛酸水,暂时却也没把婷而放在眼里,不提年岁,单论出身,根本就没有资格与她竞争晋王妃,纵然殿下是因一时新鲜,为其姿容所惑,顶多也只不过纳为姬妾,如那秦氏一般,迟早都会被她一一收拾,无非野草杂石之流。
便并不反对晋王的兴致,笑盈盈地与众人见礼,挽起十一娘的胳膊,邀她同乘。
徐修能自然也会上前见礼,竟也厚颜无耻地要往晋王灯楼叨扰。
贺烨:
他可不想让这只猪相随左右,但若是拒绝,就怕会被谢莹洞悉伪装,只好大手一挥浑作全不在意,冷眼看着徐修能一路之上穷尽心思与柳彰兄弟二人谈笑风声。
谢莹邀了十一娘同乘,终于忍不住抱怨起那陈姓倡优:贱民而已,竟敢公然诽陷朝臣,虽今日上元佳节不便追究,咱们也当禀明太后事后缉拿治罪。
这就是企图把十一娘拉下水来,甚至当作刀匕之用了。
第544章 秦孺人的小心思
要说这滑稽戏的起源,开头还不是针对当世朝臣,竟是将孔圣人当作调侃对象,俗称弄孔子,也非兴盛于民间,起初反而是兴于宫廷,周武宗深觉诙谐有趣,对民众亦有教化作用,这才推广于民间,却在治世之时,便引诸多儒臣不满,也发生过联袂上书当廷请谏,争取禁绝。
可周武宗坚持礼不下庶人,驳斥了儒臣禁绝之谏。
时移日长,就连儒臣也渐渐接受了此类娱乐节目,不再拘限迂腐。
纵然昏聩如肃宗,当闻优倡讽他不纳忠谏,雷霆震怒,意欲治以死罪,到底也被朝臣谏阻,不与贱籍一般见识,却将谏阻朝臣罢职许多,这才扼制了优谏戏的发展。
但这个年代,可没有文字狱,更不会禁绝民众私议朝政,平民百姓多数没有谋逆的能力,当权者只要还顾忌仁德之名,也不会大开杀戒,闹得人心向背。
十一娘当然明白太后其实并非仁德之人,但如今却甚需人心所向,哪里会因为两个不值一提的倡优暴露蛇蝎心肠,她当然也不会踩中谢莹的圈套,极有耐性地将优谏戏从一度盛行到逐渐衰微的过程细细诉说,再抒己见:肃宗帝当年为禁优谏,引言官直臣谴为有失襟怀,太后仁德爱民,势必不会在意逸民调侃。
谢莹震惊了!!!
没听错吧,这可是封建帝制时代,贱民调侃皇帝,皇帝欲治罪,还要被官员谴责?特权阶级不是应该无法无天么?连她那堂叔都能强抢民女什么的,元得志与毛维也不知霸占了多少民财,逼得多少平民家破人亡!!!
其实谢莹不知,在她那个时空,唐宋时滑稽戏也曾风靡一时,尤其盛行于宋,比如宋朝有个宰相史弥远,元宵节时陪着皇帝在宣德门朵楼上观看戏目,就被倡优公然调侃,当时就气青了脸,立即嘱咐家人今后相府宴会,不准请伶人演滑稽戏,自后相府有宴,二十年不用杂剧,但其他地方,滑稽戏照演不误,史宰相不敢公开抓缉伶人治罪,因为拿高官开涮是宋代滑稽戏的传统,就连王安石、蔡京、秦桧等权相都被戏弄过,一般来说,伶人不会因此被责罚。
有话云:此本是鉴戒,又隐于谏诤,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耳。
你计较你就输了气度,还有此地无银恼羞成怒的嫌疑,宰相肚里都能撑船,执政者胸怀更应宽广,韦太后若真狭隘得与伶人平民斤斤计较,纵然有临朝听政之尊威,青书史笔也放不过她,必须遗臭万年。
--
那小丫头,连萧九郎这样的才貌双全都看不上,若不是因为自己交待她与徐修能交近,哪里会忍受此人挨在身边花言巧语,晋王殿下因为过意不去,越发嫌恶徐修能这头想拱白菜不知天高地厚的猪。
但在谢氏兄妹面前,他自然要隐藏真意,不能暴露对十一娘的另眼相看,只好拿婷而说事了。
又说十一娘,早就习惯了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她起初是被大头二胖的名头吸引,还是多年前,便在游记杂说里看过关于陈门优谏的记载,说是慕名多时也不过份,只没想到名声在外的两人会在这时现身京都,听着看着,也留意见贺烨站在不远,当然没有漏下谢氏兄妹,但她并无搅扰两人的打算,只佯作毫无知察。
压根就没想到贺烨会对徐修能咬牙切齿,不顾身边谢莹满怀戒备,心不甘情不愿地把婷而身份坦诚后,拍拍额头故作恍然大悟:难怪觉得面善,还真有一面之缘,主动过来招呼,这下子震惊了柳九娘这个晋王烨的小拥趸,两眼发亮的礼见。
一声晋王殿下的招呼,惊得四围观众心照不宣默默避让。
活阎王的威名可见一般。
柳九娘,好久不见了。贺烨只冲小拥趸微微颔首,目光却有意无意晃过婷而,理也不理十一娘,趾高气扬的对柳彰说道:既是巧遇,诸位莫若随本王往灯楼小坐。
谢莹在后暗暗磨牙,斜着眼角打量婷而,双十年华,自是不比十四、五岁的少女青涩,而更显绰约多姿,却偏又生得纤柔清丽,眉心似笼轻愁,不尽婉弱之态,那西子捧心模样,最能激生男子怜惜之情。
只不过谢莹虽然肠子里直泛酸水,暂时却也没把婷而放在眼里,不提年岁,单论出身,根本就没有资格与她竞争晋王妃,纵然殿下是因一时新鲜,为其姿容所惑,顶多也只不过纳为姬妾,如那秦氏一般,迟早都会被她一一收拾,无非野草杂石之流。
便并不反对晋王的兴致,笑盈盈地与众人见礼,挽起十一娘的胳膊,邀她同乘。
徐修能自然也会上前见礼,竟也厚颜无耻地要往晋王灯楼叨扰。
贺烨:
他可不想让这只猪相随左右,但若是拒绝,就怕会被谢莹洞悉伪装,只好大手一挥浑作全不在意,冷眼看着徐修能一路之上穷尽心思与柳彰兄弟二人谈笑风声。
谢莹邀了十一娘同乘,终于忍不住抱怨起那陈姓倡优:贱民而已,竟敢公然诽陷朝臣,虽今日上元佳节不便追究,咱们也当禀明太后事后缉拿治罪。
这就是企图把十一娘拉下水来,甚至当作刀匕之用了。
第544章 秦孺人的小心思
要说这滑稽戏的起源,开头还不是针对当世朝臣,竟是将孔圣人当作调侃对象,俗称弄孔子,也非兴盛于民间,起初反而是兴于宫廷,周武宗深觉诙谐有趣,对民众亦有教化作用,这才推广于民间,却在治世之时,便引诸多儒臣不满,也发生过联袂上书当廷请谏,争取禁绝。
可周武宗坚持礼不下庶人,驳斥了儒臣禁绝之谏。
时移日长,就连儒臣也渐渐接受了此类娱乐节目,不再拘限迂腐。
纵然昏聩如肃宗,当闻优倡讽他不纳忠谏,雷霆震怒,意欲治以死罪,到底也被朝臣谏阻,不与贱籍一般见识,却将谏阻朝臣罢职许多,这才扼制了优谏戏的发展。
但这个年代,可没有文字狱,更不会禁绝民众私议朝政,平民百姓多数没有谋逆的能力,当权者只要还顾忌仁德之名,也不会大开杀戒,闹得人心向背。
十一娘当然明白太后其实并非仁德之人,但如今却甚需人心所向,哪里会因为两个不值一提的倡优暴露蛇蝎心肠,她当然也不会踩中谢莹的圈套,极有耐性地将优谏戏从一度盛行到逐渐衰微的过程细细诉说,再抒己见:肃宗帝当年为禁优谏,引言官直臣谴为有失襟怀,太后仁德爱民,势必不会在意逸民调侃。
谢莹震惊了!!!
没听错吧,这可是封建帝制时代,贱民调侃皇帝,皇帝欲治罪,还要被官员谴责?特权阶级不是应该无法无天么?连她那堂叔都能强抢民女什么的,元得志与毛维也不知霸占了多少民财,逼得多少平民家破人亡!!!
其实谢莹不知,在她那个时空,唐宋时滑稽戏也曾风靡一时,尤其盛行于宋,比如宋朝有个宰相史弥远,元宵节时陪着皇帝在宣德门朵楼上观看戏目,就被倡优公然调侃,当时就气青了脸,立即嘱咐家人今后相府宴会,不准请伶人演滑稽戏,自后相府有宴,二十年不用杂剧,但其他地方,滑稽戏照演不误,史宰相不敢公开抓缉伶人治罪,因为拿高官开涮是宋代滑稽戏的传统,就连王安石、蔡京、秦桧等权相都被戏弄过,一般来说,伶人不会因此被责罚。
有话云:此本是鉴戒,又隐于谏诤,故从便跣露,谓之无过虫耳。
你计较你就输了气度,还有此地无银恼羞成怒的嫌疑,宰相肚里都能撑船,执政者胸怀更应宽广,韦太后若真狭隘得与伶人平民斤斤计较,纵然有临朝听政之尊威,青书史笔也放不过她,必须遗臭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