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页
薛昌韫分身乏术——却也正因为他已经分身乏术了,所以反而万万不敢诏回薛雯······
——那是,明安长公主······
薛昌韫不敢赌,不敢轻举妄动,怕诏回来的不是帮手,而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何况远水也解不了近渴,薛雯是指不上了,好在,他还有一个底牌——钦天监,马祖昌。
······
薛雯怀抱着一个呼呼大睡的女婴,动作小心地轻轻拨开了襁褓——果然,小婴孩的右臂上有一个鸟头形状的红色胎记。
——此乃文渺烟的小女儿,季温澜。此次动摇了薛昌韫的一场危机,就是这个还只知道吃奶的小女娃解决的。
薛雯听文渺烟叙说起几个月前的旧事,一时竟不知道是几人合力做的一个大局,还是那马祖昌竟果真有几分玄妙的本领······
——那时正逢文渺烟怀胎十月,临盆在即,马祖昌掐指一算,竟说太子妃就在长乐郡主的腹中。
孩子生了下来,果然是个女婴不说,手臂上竟然有一个凤首胎记!
满朝哗然、阖宫哗然、天下哗然。
而这个女婴,也在刚过了百日后就被接进了宫中,养在宁寿宫,由文太后亲自照看抚养——正是现下躺在薛雯手臂里的季温澜。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真正能够动摇薛昌韫的,根本不是滁州已经逐渐被控制住了的民乱,也不是暂时还不能随心所欲大行帝权,颇受掣肘的朝堂。
而是对于太平遗诏,和薛昌韫究竟应不应该、有没有资格坐这个皇位的质疑。
薛雯听完了“故事”神色不辨,只是扯了扯嘴角道:“这个女孩儿来得好啊,马大人真是厉害。”
文太后隐约知道她不喜马祖昌,但是并没有了解得很具体,只以为是她不大信这些,因此她这话虽然有些阴阳怪气的,文太后也倒没有多想,只是顺着她的话道:“是啊,对亏了阿召了,阿弥陀佛,老天不弃。”
阿召就是皇上亲自给季温澜取的小名,太子名昭,季温澜就偏生叫作“召”,如此做作,倒像是民间盛行的借运借命似的···搞得第一次听到的薛雯心里有些不舒服。
但是,比起群臣拿这当个做文章的筏子,比起平民百姓们凑热闹人云亦云,文太后和帝妃三人,才是真正内心里明明白白地知道,那个所谓的先帝在行宫四海太平阁亲立的“太平遗诏”究竟是怎么回事的人。
西戎进犯,滁州民乱,宗室不忿,世家傲慢,群臣不驯,废帝余孽除之不尽,这桩桩件件,虽是人祸,何尝又不似是天意呢?
薛昌韫本来之前就自己闲的没事儿的时候“参禅”,把自己给绕进去了——说什么“冥冥中自有天注定,非人力所能及也”,什么“天命难违,回望来路,倍觉人事之渺小”······
他登基后,堪称是举步维艰,遇到了一桩又一桩的难事,真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
如今,旁人质疑,他表面上自然不会漏出什么来,但这些质疑却像一个个细小的尖刺扎在心中——薛昌韫自己内心深处何尝不惶恐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这皇位是朕夺来的吗?难道朕,真的不是天命所归吗?”
——同样的,文太后一介深宫妇道人家,知晓的内情比他只多不少,只会比他更惶恐、更胆虚。
所以与其说,这襁褓中的女婴季温澜真能起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去对抗心怀各异的群臣,倒不如说她的出现,安定了薛昌韫、徐妙言,和文太后自己的心。
他们安定下来、稳下来了,再运用得当,也能堵住天下的悠悠众口。
——但薛雯却以为,最主要的目的却恰恰被众人忽略——更重要的是,用这小小的一件事,把马祖昌给抬起来了······
但愿这对配合默契的君臣,能够得一个善终吧···薛雯很快就看到了平静冰面下蕴藏的暗涌——天下人怎么能够更信更敬马天师,而非一国之君薛昌韫呢?
她有心事,难免就有些懈怠,抱着季温澜没有那么稳了,文太后心疼地够呛,连忙打了一个岔,让人把季温澜给抱走了。
又问她道:“对了,哀家还没有顾得上问你,你和沈三郎···如今是怎么个说法啊?”
薛雯微露笑意,倒不是那种甜蜜娇怯的笑,文太后见她端庄得体,以为她一开口又会是冠冕堂皇的敷衍呢,心里不由便有些失望。
谁知她却很痛快地道:“回娘娘,这次回来便想着把事情办了呢,也正好给您添一添喜气。”
文太后足足愣了有一息的时间才反应过来,回过神后连忙喜悦道:“好好好!这可真是喜事,有蓁娘为哀家添喜,哀家定能福寿绵长呢,呵呵呵呵。”
又有些多余地添了一句,道:“是该如此,虽说沈泰安办了些多余的事,其实与元麒也并不相干的,都过了这许多年了,你也该顺气了。”
薛雯听了却是明显笑意一淡,文太后见状连忙掩住嘴巴,玩笑道:“哎呦,看来哀家说错了话了···你瞧瞧,果然是年纪大了,老糊涂了都——好孩子,可别跟我这老太婆认真计较。”
到底是太后娘娘,又是对薛雯一直很不错的长辈,薛雯也不是仗着自己的功劳就轻狂不知礼的人,连忙做处惶恐的样子道:“娘娘!这是个什么话?雯可不敢领!”
--
——那是,明安长公主······
薛昌韫不敢赌,不敢轻举妄动,怕诏回来的不是帮手,而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何况远水也解不了近渴,薛雯是指不上了,好在,他还有一个底牌——钦天监,马祖昌。
······
薛雯怀抱着一个呼呼大睡的女婴,动作小心地轻轻拨开了襁褓——果然,小婴孩的右臂上有一个鸟头形状的红色胎记。
——此乃文渺烟的小女儿,季温澜。此次动摇了薛昌韫的一场危机,就是这个还只知道吃奶的小女娃解决的。
薛雯听文渺烟叙说起几个月前的旧事,一时竟不知道是几人合力做的一个大局,还是那马祖昌竟果真有几分玄妙的本领······
——那时正逢文渺烟怀胎十月,临盆在即,马祖昌掐指一算,竟说太子妃就在长乐郡主的腹中。
孩子生了下来,果然是个女婴不说,手臂上竟然有一个凤首胎记!
满朝哗然、阖宫哗然、天下哗然。
而这个女婴,也在刚过了百日后就被接进了宫中,养在宁寿宫,由文太后亲自照看抚养——正是现下躺在薛雯手臂里的季温澜。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真正能够动摇薛昌韫的,根本不是滁州已经逐渐被控制住了的民乱,也不是暂时还不能随心所欲大行帝权,颇受掣肘的朝堂。
而是对于太平遗诏,和薛昌韫究竟应不应该、有没有资格坐这个皇位的质疑。
薛雯听完了“故事”神色不辨,只是扯了扯嘴角道:“这个女孩儿来得好啊,马大人真是厉害。”
文太后隐约知道她不喜马祖昌,但是并没有了解得很具体,只以为是她不大信这些,因此她这话虽然有些阴阳怪气的,文太后也倒没有多想,只是顺着她的话道:“是啊,对亏了阿召了,阿弥陀佛,老天不弃。”
阿召就是皇上亲自给季温澜取的小名,太子名昭,季温澜就偏生叫作“召”,如此做作,倒像是民间盛行的借运借命似的···搞得第一次听到的薛雯心里有些不舒服。
但是,比起群臣拿这当个做文章的筏子,比起平民百姓们凑热闹人云亦云,文太后和帝妃三人,才是真正内心里明明白白地知道,那个所谓的先帝在行宫四海太平阁亲立的“太平遗诏”究竟是怎么回事的人。
西戎进犯,滁州民乱,宗室不忿,世家傲慢,群臣不驯,废帝余孽除之不尽,这桩桩件件,虽是人祸,何尝又不似是天意呢?
薛昌韫本来之前就自己闲的没事儿的时候“参禅”,把自己给绕进去了——说什么“冥冥中自有天注定,非人力所能及也”,什么“天命难违,回望来路,倍觉人事之渺小”······
他登基后,堪称是举步维艰,遇到了一桩又一桩的难事,真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
如今,旁人质疑,他表面上自然不会漏出什么来,但这些质疑却像一个个细小的尖刺扎在心中——薛昌韫自己内心深处何尝不惶恐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这皇位是朕夺来的吗?难道朕,真的不是天命所归吗?”
——同样的,文太后一介深宫妇道人家,知晓的内情比他只多不少,只会比他更惶恐、更胆虚。
所以与其说,这襁褓中的女婴季温澜真能起什么决定性的作用,去对抗心怀各异的群臣,倒不如说她的出现,安定了薛昌韫、徐妙言,和文太后自己的心。
他们安定下来、稳下来了,再运用得当,也能堵住天下的悠悠众口。
——但薛雯却以为,最主要的目的却恰恰被众人忽略——更重要的是,用这小小的一件事,把马祖昌给抬起来了······
但愿这对配合默契的君臣,能够得一个善终吧···薛雯很快就看到了平静冰面下蕴藏的暗涌——天下人怎么能够更信更敬马天师,而非一国之君薛昌韫呢?
她有心事,难免就有些懈怠,抱着季温澜没有那么稳了,文太后心疼地够呛,连忙打了一个岔,让人把季温澜给抱走了。
又问她道:“对了,哀家还没有顾得上问你,你和沈三郎···如今是怎么个说法啊?”
薛雯微露笑意,倒不是那种甜蜜娇怯的笑,文太后见她端庄得体,以为她一开口又会是冠冕堂皇的敷衍呢,心里不由便有些失望。
谁知她却很痛快地道:“回娘娘,这次回来便想着把事情办了呢,也正好给您添一添喜气。”
文太后足足愣了有一息的时间才反应过来,回过神后连忙喜悦道:“好好好!这可真是喜事,有蓁娘为哀家添喜,哀家定能福寿绵长呢,呵呵呵呵。”
又有些多余地添了一句,道:“是该如此,虽说沈泰安办了些多余的事,其实与元麒也并不相干的,都过了这许多年了,你也该顺气了。”
薛雯听了却是明显笑意一淡,文太后见状连忙掩住嘴巴,玩笑道:“哎呦,看来哀家说错了话了···你瞧瞧,果然是年纪大了,老糊涂了都——好孩子,可别跟我这老太婆认真计较。”
到底是太后娘娘,又是对薛雯一直很不错的长辈,薛雯也不是仗着自己的功劳就轻狂不知礼的人,连忙做处惶恐的样子道:“娘娘!这是个什么话?雯可不敢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