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页
这合适吗?这不合适。
林玄礼沉吟了一会,倒是无话可说,两年奏本往来没断,苏轼确实还没拿出合理的条陈,只是带着侍妾和行李全国旅游,期间附带做了一下巡查御史的工作,上奏弹劾了十几名不称职的、劳民伤财的地方官。而对于治理黄河泛滥、黄河改道等诸多问题上,既没提出什么合理的建造工程,也没能整合出一份资料。
自己知道黄河泛滥这事儿没法根治,要是有什么办法,早就抄袭了。以后世的先进科技,修造了大坝,还是只能派人盯着潮汛,快速转移受灾群众,派兵救灾。现在也不能每户人家发一条船。“好吧,朕下诏催一催他。”
中秋节前,范纯礼一路舟船,来到京城面圣,非常感激,但力辞丞相的职务,不敢承担重任。
林玄礼试图强迫他去赴任:“我知道你行。希望你能和章惇和睦共处,给百官以楷模。”
范纯礼吃惊的微微抬头,没敢直视皇帝,只是脸上的皱纹之中隐约有些伤心失望。辞谢的更加坚定:“臣年老力衰,远离中枢久已。”
林玄礼看他突然意志消沉,有些奇怪,刚刚还很感动呢:“怎么了?我仰慕范仲淹、范纯仁久已,看你有令兄的风采。你若是对我有什么看法、建议,但讲无妨,我绝不怪罪。”
范纯礼年轻时也不是恋栈权位的人,既然官家垂询,就如实说了,也不怕让族中后生断绝仕途,士人可以不做官但不能失去原则。“官家命与章惇和睦共处,此事,属实荒谬。臣自幼蒙训,只知秉公执法,以民为本。官家强令臣与章惇和解,与他一党,老朽做不到。”
以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之弟的身份,和章惇和解,为他马首是瞻,做出一副没有意见不和的样子。即便此举对范氏子弟入仕大有好处,即便官家半个月前拒绝了党人碑,也做不到。
为了求官依附于人,还是政敌,恶心。
林玄礼疑惑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哎?你误会了,是我没说清楚。章惇有不对的政策,我希望你能合情合理的弹劾他。至于和睦共处……在他做得好的时候,不要吹毛求疵。倘若官员都能学会就事论事,而非党同伐异,朕就满足了。”每天批阅奏折,弹劾的奏折里有不少是没事找事的政敌,以及地域黑。
范纯礼又高兴起来:“老迈无能,误会了官家。”
继续婉拒丞相的职务,最后各退半步,让他做了参知政事。
地位约等于副丞相,努力争权的话不比丞相弱,如果什么都不做就只是皇帝的参谋。
转眼又到了年末。
苏轼被官家轻描淡写的催了一次,也没法加快速度,只能在过年前带着十二箱手稿回到京城。
林玄礼高高兴兴的接见他,看到这风尘仆仆还黑了一圈、瘦了一圈的苏相公吓了一跳:“你怎么晒的这样黑?在船上没戴斗笠吗?快扶他起来,免礼。”
两旁侍立的内侍赶紧上前搀扶。
苏轼含着泪下拜,一伸出手来,手比脸还黑了不止一倍:“臣唯恐辜负官家深恩厚爱,常年行船漂泊在黄河上,查看黄河两岸的山势地貌,不敢有丝毫怠慢。几番风雨春秋,不知不觉和老船夫一样,又黑又瘦。”
黑是黑了点,但瘦了一圈也是个胖子。虽然是满头白发,倒是精神百倍,在黄河上吃了许许多多的鱼。
林玄礼起身绕过大书案,走到他眼前看了看:“东坡,你辛苦了。你回来见我,必然有所得。”
苏轼笑嘻嘻。
送上一份调查报告,这一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汇入黄河的河流十几支,还有黄河支流十几支。仔细观察记录洪水泛滥处的特点,河流平缓处的特点。又顺便去三川汇流处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乐山大佛)处考察县志,看看这唐代的大佛建成之前水患和翻船次数,建成之后的水患和翻船次数,发现差别并不是很大。
总而言之,十二箱手稿里有十一箱是资料,有一箱是他总结出来可以实施的治水政策。
详细到应该在某地开沟渠引水到地势低洼淤积处改成湖,从湖中引水灌溉良田。
在哪些地方用心疏通河道。
在哪些地方修筑堤坝并疯狂种树。
“官家,种树虽然挡不住水患,但能稍加缓解。水患十几年一次,恰可以让杨柳成材,略加阻挡。”
以及黄河不需要改道,需要多分支流,把秦汉唐时的运河仔细利用起来,如果引流适当,可以让很多贫瘠的地区增加可食用水产。
林玄礼真心不懂治水,连当志愿者都距离太远,看来看去,觉得很可行,每一个项目都非常合理,可信,不愧是我的胖子!他畅想了一下功在千秋的治理黄河工程,激动的脸上微微发红。
默默在心里算了一下使用民夫、厢军完成这些工程所需时间以年计算,消耗的粮草,以及需要花掉的钱。
官家的脸又白了。不仅脸色发白,还微微有点心痛,感觉天地苍茫,冰冷刺骨。
“很好,苏东坡,你辛苦了。”
苏轼写计划的时候也做了预算,耗时和花费的钱财甚巨,叹了口气:“若要治水,就不能对外用兵了。”钱不够用。可是用兵迫在眉睫,治水也迫在眉睫,这就很难选。
林玄礼以手掩面:“你且回去休息,我改日再为你接风。这些文稿弥足珍贵,来人啊,召几个会书写的内侍宫女,把这箱计划再抄录两份,分别保存。”
--
林玄礼沉吟了一会,倒是无话可说,两年奏本往来没断,苏轼确实还没拿出合理的条陈,只是带着侍妾和行李全国旅游,期间附带做了一下巡查御史的工作,上奏弹劾了十几名不称职的、劳民伤财的地方官。而对于治理黄河泛滥、黄河改道等诸多问题上,既没提出什么合理的建造工程,也没能整合出一份资料。
自己知道黄河泛滥这事儿没法根治,要是有什么办法,早就抄袭了。以后世的先进科技,修造了大坝,还是只能派人盯着潮汛,快速转移受灾群众,派兵救灾。现在也不能每户人家发一条船。“好吧,朕下诏催一催他。”
中秋节前,范纯礼一路舟船,来到京城面圣,非常感激,但力辞丞相的职务,不敢承担重任。
林玄礼试图强迫他去赴任:“我知道你行。希望你能和章惇和睦共处,给百官以楷模。”
范纯礼吃惊的微微抬头,没敢直视皇帝,只是脸上的皱纹之中隐约有些伤心失望。辞谢的更加坚定:“臣年老力衰,远离中枢久已。”
林玄礼看他突然意志消沉,有些奇怪,刚刚还很感动呢:“怎么了?我仰慕范仲淹、范纯仁久已,看你有令兄的风采。你若是对我有什么看法、建议,但讲无妨,我绝不怪罪。”
范纯礼年轻时也不是恋栈权位的人,既然官家垂询,就如实说了,也不怕让族中后生断绝仕途,士人可以不做官但不能失去原则。“官家命与章惇和睦共处,此事,属实荒谬。臣自幼蒙训,只知秉公执法,以民为本。官家强令臣与章惇和解,与他一党,老朽做不到。”
以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之弟的身份,和章惇和解,为他马首是瞻,做出一副没有意见不和的样子。即便此举对范氏子弟入仕大有好处,即便官家半个月前拒绝了党人碑,也做不到。
为了求官依附于人,还是政敌,恶心。
林玄礼疑惑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哎?你误会了,是我没说清楚。章惇有不对的政策,我希望你能合情合理的弹劾他。至于和睦共处……在他做得好的时候,不要吹毛求疵。倘若官员都能学会就事论事,而非党同伐异,朕就满足了。”每天批阅奏折,弹劾的奏折里有不少是没事找事的政敌,以及地域黑。
范纯礼又高兴起来:“老迈无能,误会了官家。”
继续婉拒丞相的职务,最后各退半步,让他做了参知政事。
地位约等于副丞相,努力争权的话不比丞相弱,如果什么都不做就只是皇帝的参谋。
转眼又到了年末。
苏轼被官家轻描淡写的催了一次,也没法加快速度,只能在过年前带着十二箱手稿回到京城。
林玄礼高高兴兴的接见他,看到这风尘仆仆还黑了一圈、瘦了一圈的苏相公吓了一跳:“你怎么晒的这样黑?在船上没戴斗笠吗?快扶他起来,免礼。”
两旁侍立的内侍赶紧上前搀扶。
苏轼含着泪下拜,一伸出手来,手比脸还黑了不止一倍:“臣唯恐辜负官家深恩厚爱,常年行船漂泊在黄河上,查看黄河两岸的山势地貌,不敢有丝毫怠慢。几番风雨春秋,不知不觉和老船夫一样,又黑又瘦。”
黑是黑了点,但瘦了一圈也是个胖子。虽然是满头白发,倒是精神百倍,在黄河上吃了许许多多的鱼。
林玄礼起身绕过大书案,走到他眼前看了看:“东坡,你辛苦了。你回来见我,必然有所得。”
苏轼笑嘻嘻。
送上一份调查报告,这一年多的时间,他走遍了汇入黄河的河流十几支,还有黄河支流十几支。仔细观察记录洪水泛滥处的特点,河流平缓处的特点。又顺便去三川汇流处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乐山大佛)处考察县志,看看这唐代的大佛建成之前水患和翻船次数,建成之后的水患和翻船次数,发现差别并不是很大。
总而言之,十二箱手稿里有十一箱是资料,有一箱是他总结出来可以实施的治水政策。
详细到应该在某地开沟渠引水到地势低洼淤积处改成湖,从湖中引水灌溉良田。
在哪些地方用心疏通河道。
在哪些地方修筑堤坝并疯狂种树。
“官家,种树虽然挡不住水患,但能稍加缓解。水患十几年一次,恰可以让杨柳成材,略加阻挡。”
以及黄河不需要改道,需要多分支流,把秦汉唐时的运河仔细利用起来,如果引流适当,可以让很多贫瘠的地区增加可食用水产。
林玄礼真心不懂治水,连当志愿者都距离太远,看来看去,觉得很可行,每一个项目都非常合理,可信,不愧是我的胖子!他畅想了一下功在千秋的治理黄河工程,激动的脸上微微发红。
默默在心里算了一下使用民夫、厢军完成这些工程所需时间以年计算,消耗的粮草,以及需要花掉的钱。
官家的脸又白了。不仅脸色发白,还微微有点心痛,感觉天地苍茫,冰冷刺骨。
“很好,苏东坡,你辛苦了。”
苏轼写计划的时候也做了预算,耗时和花费的钱财甚巨,叹了口气:“若要治水,就不能对外用兵了。”钱不够用。可是用兵迫在眉睫,治水也迫在眉睫,这就很难选。
林玄礼以手掩面:“你且回去休息,我改日再为你接风。这些文稿弥足珍贵,来人啊,召几个会书写的内侍宫女,把这箱计划再抄录两份,分别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