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页
善元子还算聪明,他也不是不管不顾就跑的,而是留下的话,说是他有感近日到了突破关卡,所以暂时不告而别,待突破成功后就会归来。
他没有将这话直接告诉建仁帝,而是人先消失了,待过了几日建仁帝找他没找到,有人在他书房的抽屉里发现留书。
这又给善元子二人争取了几天的时间,甚至建仁帝有可能放他去‘突破’,等待他的归来也说不定。这也算是善元子为自己留下的两个后手。
还别说,善元子还真算对了。
看到留书后,建仁帝当时只是失笑,觉得国师未免太过急切,何等突破竟如此着急要离开京城?
失笑之余,建仁帝也没想别的,只想看来在皇宫里确实影响了自己修行。以前善元子就曾说过,修道虽要入世,但长期留在尘世中不利于修行,他想着估摸是京城并不适合拿来突破,国师才要暂离。
他根本没有想到善元子会偷跑。于建仁帝来说,他对善元子师兄弟二人极为厚待,自然不会去想善元子会逃跑。
可偏偏善元子就是跑了,这一跑,就是天高任鸟飞。
当然,若是头顶上没有那张网,说不定还真让他跑掉了。
……
其实事情过了几日后,建仁帝就越想越不对。
可他根本不会觉得善元子会偷跑,所以仅仅是觉得不对而已。
问玉见建仁帝总是有所思,便建议道:“陛下既然惦记国师,不如让人往国师所住之地送些东西,国师多年未归,虽道观中有人打理,可那般乡野之地,到底不若在京城之中。如此一来国师见陛下惦记自己,必然感激涕零,日后功成回归,也能尽心陪伴帝侧。”
是的,现如今问玉也能在建仁帝身边说上几句话了,多是借着批送奏折之际。
所谓帝王无情便是如此,也不过才几个月不到的时间,人们哪还记得曾经乔公公,多是知道司礼监的解公公。
知道这位解公公是‘新贵’,颇得陛下宠信。
建仁帝觉得问玉说得有理。
其实问玉的话是有隐藏含义的,前面都是废话,最后一句才恰好掐住建仁帝在意的点。建仁帝一想到尽心辅佐自己修炼神功,哪还有不同意的?索性也不费什么事,他当即就发了圣谕,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善元子二人祖籍。
若是善元子有朝一日知晓,他重修那座乡野道观最终会败露自己的行迹,他一定会宁死也不补这个漏。
可人的天性就是如此,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这是人的通病,不然那些大官发达以后,为何要回到祖籍那穷乡僻壤的地方祭祖、修宗祠、修宅院?还不是就想告诉那些曾经瞧不起自己的人,老子现在发达了,老子以后今非昔比。
挺无谓的,但人人都逃不过。
善元子也没有先知的本领,所以他想不到这里,他只知道他暂时肯定不能回去,不然就是自投罗网,他打算在外面混几年,等以后风头过了再回去看看。
所以说人的眼界和格局,会制约他的底蕴和发展,哪怕善元子也当了不少年的国师,可他骨子里其实还是那个四处招摇撞骗的道士。
建仁帝发了八百里加急让当地官府送赏赐给善元子,本想是越快越好,说不定国师前脚到,后脚他的恩赏就至,可惜派过去的人根本没见着善元子,问那打理道观的道士,国师根本没归。
算了算时间,这在路上怎么走也该到了,难道是路上耽误了?
消息传到京城,建仁帝下命等。
这一等又是几日过去,别说善元子了,连个道士毛都没等着,建仁帝意识到不对,先让镇守京城门户的京卫指挥使司查,查国师可有出京,同时派人去了通州。
通州有运河,四通八达,如果善元子想离开京畿重地,必然要通过通州。
消息当天就传了回来,不光通州那边没人见过善元子的踪迹,连京城这都没人看见过他出城。
难道说善元子还没出城?
这个可能性不大。
那就是善元子会飞,不用车马就能远行?
这不是胡扯吗!
建仁帝当即下命让人去查。
可这个命令刚发出,又被建仁帝收回了。
不知为何建仁帝收回了成命,而是改为了暗中查探,此事就派给了问玉。为此,建仁帝还把提督西厂的衔儿从乔安思身上扒了下来,给了问玉。
.
说起西厂,也算多灾多难。
曾经也风极一时,甚至风头压过东厂,却惨遭被撤。
原因之一自然是因为行事太过,以至于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群臣激愤,被先皇祭天用来安抚大臣们。还有个根本性原因就是西厂和东厂重复了,西厂之所以会组建,就是因为帝王需要制衡东厂,当不需要制衡东厂时,西厂也就不需要存在了。
不过不管怎样,问玉从司礼监秉笔到兼任西厂提督,算是从无权派转为了实权派。
同时他还摘了乔安思的桃子。
本来西厂是在乔安思手里组建的,当初他为了挑衅孙宏茂,没少在组建西厂上下功夫,东厂有的西厂要有,东厂没的西厂也要有,力气没少下,还得罪了不知道多少人,谁知道自己这位置还没捂热,就被人给挤了下去。
西厂又称西缉事厂,下设千户百户各一人,并有掌班、司房、坐记、番役等,直接听命于皇帝,和东厂类似,属于帮皇帝办事的机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侦查和监视之类的活动,所以这种需要‘私下办’的事交给他们再合适不过。
--
他没有将这话直接告诉建仁帝,而是人先消失了,待过了几日建仁帝找他没找到,有人在他书房的抽屉里发现留书。
这又给善元子二人争取了几天的时间,甚至建仁帝有可能放他去‘突破’,等待他的归来也说不定。这也算是善元子为自己留下的两个后手。
还别说,善元子还真算对了。
看到留书后,建仁帝当时只是失笑,觉得国师未免太过急切,何等突破竟如此着急要离开京城?
失笑之余,建仁帝也没想别的,只想看来在皇宫里确实影响了自己修行。以前善元子就曾说过,修道虽要入世,但长期留在尘世中不利于修行,他想着估摸是京城并不适合拿来突破,国师才要暂离。
他根本没有想到善元子会偷跑。于建仁帝来说,他对善元子师兄弟二人极为厚待,自然不会去想善元子会逃跑。
可偏偏善元子就是跑了,这一跑,就是天高任鸟飞。
当然,若是头顶上没有那张网,说不定还真让他跑掉了。
……
其实事情过了几日后,建仁帝就越想越不对。
可他根本不会觉得善元子会偷跑,所以仅仅是觉得不对而已。
问玉见建仁帝总是有所思,便建议道:“陛下既然惦记国师,不如让人往国师所住之地送些东西,国师多年未归,虽道观中有人打理,可那般乡野之地,到底不若在京城之中。如此一来国师见陛下惦记自己,必然感激涕零,日后功成回归,也能尽心陪伴帝侧。”
是的,现如今问玉也能在建仁帝身边说上几句话了,多是借着批送奏折之际。
所谓帝王无情便是如此,也不过才几个月不到的时间,人们哪还记得曾经乔公公,多是知道司礼监的解公公。
知道这位解公公是‘新贵’,颇得陛下宠信。
建仁帝觉得问玉说得有理。
其实问玉的话是有隐藏含义的,前面都是废话,最后一句才恰好掐住建仁帝在意的点。建仁帝一想到尽心辅佐自己修炼神功,哪还有不同意的?索性也不费什么事,他当即就发了圣谕,用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善元子二人祖籍。
若是善元子有朝一日知晓,他重修那座乡野道观最终会败露自己的行迹,他一定会宁死也不补这个漏。
可人的天性就是如此,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这是人的通病,不然那些大官发达以后,为何要回到祖籍那穷乡僻壤的地方祭祖、修宗祠、修宅院?还不是就想告诉那些曾经瞧不起自己的人,老子现在发达了,老子以后今非昔比。
挺无谓的,但人人都逃不过。
善元子也没有先知的本领,所以他想不到这里,他只知道他暂时肯定不能回去,不然就是自投罗网,他打算在外面混几年,等以后风头过了再回去看看。
所以说人的眼界和格局,会制约他的底蕴和发展,哪怕善元子也当了不少年的国师,可他骨子里其实还是那个四处招摇撞骗的道士。
建仁帝发了八百里加急让当地官府送赏赐给善元子,本想是越快越好,说不定国师前脚到,后脚他的恩赏就至,可惜派过去的人根本没见着善元子,问那打理道观的道士,国师根本没归。
算了算时间,这在路上怎么走也该到了,难道是路上耽误了?
消息传到京城,建仁帝下命等。
这一等又是几日过去,别说善元子了,连个道士毛都没等着,建仁帝意识到不对,先让镇守京城门户的京卫指挥使司查,查国师可有出京,同时派人去了通州。
通州有运河,四通八达,如果善元子想离开京畿重地,必然要通过通州。
消息当天就传了回来,不光通州那边没人见过善元子的踪迹,连京城这都没人看见过他出城。
难道说善元子还没出城?
这个可能性不大。
那就是善元子会飞,不用车马就能远行?
这不是胡扯吗!
建仁帝当即下命让人去查。
可这个命令刚发出,又被建仁帝收回了。
不知为何建仁帝收回了成命,而是改为了暗中查探,此事就派给了问玉。为此,建仁帝还把提督西厂的衔儿从乔安思身上扒了下来,给了问玉。
.
说起西厂,也算多灾多难。
曾经也风极一时,甚至风头压过东厂,却惨遭被撤。
原因之一自然是因为行事太过,以至于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群臣激愤,被先皇祭天用来安抚大臣们。还有个根本性原因就是西厂和东厂重复了,西厂之所以会组建,就是因为帝王需要制衡东厂,当不需要制衡东厂时,西厂也就不需要存在了。
不过不管怎样,问玉从司礼监秉笔到兼任西厂提督,算是从无权派转为了实权派。
同时他还摘了乔安思的桃子。
本来西厂是在乔安思手里组建的,当初他为了挑衅孙宏茂,没少在组建西厂上下功夫,东厂有的西厂要有,东厂没的西厂也要有,力气没少下,还得罪了不知道多少人,谁知道自己这位置还没捂热,就被人给挤了下去。
西厂又称西缉事厂,下设千户百户各一人,并有掌班、司房、坐记、番役等,直接听命于皇帝,和东厂类似,属于帮皇帝办事的机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侦查和监视之类的活动,所以这种需要‘私下办’的事交给他们再合适不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