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窃香[快穿]

第256页

    顺嫔一直自命聪明,她利用自己的聪明陪嫁进了宫,又用自己的聪明得到一个皇子,虽然过程不太美好,她甚至因此受到许多磋磨,但结果是好的。
    她一直觉得自己才是那种话本里的天命之女,她觉得自己所经历的磨难,是对她历练,就像唐僧去西天取经,只要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自然能修得正果。
    所以她卑躬屈膝,所以她曲意逢迎,她熬了十年终于借着机会从永寿宫熬出来了,她的日子越过越好,她的儿子也眼见越来越大了,她的好日子就在前头。
    这一次,是她生命里第二个机遇、
    第一个机会她抓住了,她得到了太多的好处,这一次她绝不会放过。她甚至早就预设过了这段路程可能不会好走,她的委曲求全,在她来看都是为了未来的好日子。
    她虽然委屈,但她甘之如饴。
    可现在皇后却告诉,她的小聪明她的小心思其实她都知道,之所以不戳破不过是不想戳破。
    她就像一个丑旦,自以为是的演着戏,其实在旁人眼里不过是个笑话。
    “既然你自觉是个聪明人,本宫就不想再重复的警告你,其实你所谓的掌握真相,不过是你以为。是何等错觉让你以为你能平等跟本宫对话,甚至想要挟本宫,你觉得本宫若是把你交给方贵妃,再把你对杜家人说的话重复一遍,你会是个什么下场?”
    顺嫔感到寒彻入骨,就好像一盆冰水从头到尾将她浇了个湿透,浑身血液都凝固了,她克制不住脸颊抽搐着,眼神也变得惊惶起来。
    而一旁的吴氏,目睹了整个过程,也许之前她还觉得晚香太过任性,说风就是雨,听不进人言,现在才发现也许她这么做是对的。
    恰恰打得就是让顺嫔猝不及防的主意,再攻之其内心弱点,如此一来自然可转换局势,从被要挟谈条件,变成了对方不得不顺从。
    也是吴氏思考问题太局限,于她来看,她的手伸不到宫里来,自然拿顺嫔没办法,可她却忘了晚香是皇后,也许晚香这个皇后当得并不那么顺心如意,但对付一个顺嫔却是没问题的。
    顺嫔整个人瘫倒在地,像一条失了骨头的肉虫。
    晚香还在喝茶,慢条斯理地喝着茶,整个殿中只能听见她手中盖碗轻微碰撞的声音,和顺嫔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
    “既然是聪明人,就不要办蠢事,本宫相信顺嫔你是这个聪明人。”
    第127章 小皇后(三十七)   前太子死因?
    在晚香的恩威并施下,顺嫔说了实话。
    原来她所谓的知道太子和皇后的死因,不过是她经过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拼凑而成。
    在这里就要提起太子的病了。
    太子本是身体康健,却在一次赈灾之中不小心患了时疫。当时因为山东水患,北直隶涌入大量逃灾的难民,太子宅心仁厚,亲自去探看情况,还设立了粥棚,用以安抚灾民。
    灾民们经过安抚,果然没再冲撞京畿重地,等赈灾事宜一一展开之后,灾民们散去,太子回到京城没多久却病倒了。
    太医去诊病,当场大惊失色,原来太子染的是时疫。
    须知时疫是传染的,且看样子太子染上时疫也不是一日两日,可能在外面安抚灾民时就已染上,只可惜太子担忧赈灾之事,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等回宫后撑不住病倒时,已是病入膏肓。
    建仁帝震怒,当场就下命让人把东宫封了。
    整个东宫许进不许出,又着了两个太医留在里头,大意就是治不好太子,这两个太医也不用出来了。
    同时消息传出后,宫里也是风声鹤唳,人人惊慌失措,又是烧艾泼醋,又是排查是否还有人被染上。
    整整一个月,皇宫都笼罩在一片乌云密布之中,前皇后得知太子患的是时疫就晕倒了,醒来后再三哭求要去探看太子,被建仁帝禁足在坤宁宫。
    东宫被封没几日,里面就开始死人了,开始还把人往外抬,后来连抬都不抬了,直接就地烧掉。
    一开始死的是下面的宫人,渐渐太子的嫔妃中也有人死了,好不容易传出消息太子近日有见好的迹象,可偏偏就在这时听说太子妃和小皇孙也染上了病,不过三日五日人就没了,紧跟着太子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消息传出后,前皇后当场就垮了。
    不过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儿子儿媳没了,孙儿孙女也没了,太子本就子嗣不丰,这些年来只得一子一女,如今连后都没了。
    太子薨后,由于是病丧,还是传染人的病,根本等不及举行丧仪,就把人匆匆运出宫埋了,包括太子妃和小皇孙。只留下东宫仅剩的的一些人,宛如妖魔鬼怪,让所有人避而远之。
    这些人最后的结果是没死的被送往皇陵为太子守陵,而东宫也一直封闭着,至今在宫里都是旁人不敢提及的禁忌。
    ……
    “娘娘应该知晓臣妾原是方贵妃的家生奴婢,世人只知湘平候方家战功赫赫,在平南蛮上立下汗马功劳,但少有人知晓当年方家三子娶了当地一个大族姓家的女儿。
    “南蛮那地方气候湿润,多树木丛林,当地毒蚊蚁虫多,也因此当地人擅使毒。那方家三子虽娶妻之后,便再未回过京,世人只当他是死在南蛮,殊不知他其实一直和方家有联系。”
    顺嫔说得口干舌燥。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