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页
“若是有干贝就好了,到时候熬煮出来的汁就更鲜了。”
“干贝是什么?”
“就是海里的贝类晒干后,干贝味美,熬汤更佳。”
白宁说得随意,一边的刘老三可把他说得都记得牢牢的,准备去码头这边碰运气。
剩下的鸡肉细细的剁成了蓉。
白宁看着时间差不多,去看了一下汤汁,感觉火候到了,他用勺子舀了一点汤汁,味道刚好,然后把汤汁里面的鸡骨和猪皮捞出来,再把那肉蓉倒了进去,快速划散开。
“这汤汁就算好了,我也不知道效果怎么样,等它冷了,我给你们送点冰渣过来,争取让它早点起冻。”
冰渣就是用硝石制成的,硝石制冰还算成功,就是一次性制不了太多,大多数都是些冰渣子,不过对他们来说也就够了。
“现在我们来发面。”
“这跟馒头发面不一样吗?”徐娘子问。
“不一样的,这个灌汤包的皮讲究薄,用冷水发面,面发得越硬才好,蒸出来才筋道。”
徐娘子按照着白宁的吩咐照做了。
白宁一直忙到麻辣烫铺子来了客人,这才过去。
于大嫂自己虽然也会在自家下厨,但是她对这个麻辣烫毕竟不了解,不清楚每种菜要煮多久,所以白宁还是要回去知道着她的。
到底她是常常灶台上晃的人,所以白宁教了几次,她自己又练了练手,于大嫂就掌握好了每种菜需要的火候和时间。
白宁也跟着他们一起忙,一直忙碌到了午后,这才歇工。
“大嫂,你还适应不?”
于大嫂在灶台前站了近两个时辰,这会总算歇工,一屁股坐了下来,“还行,就是站得人脚疼。”
白宁想起古代的小脚,有点不舒服,“大嫂也裹了小脚?”
于大嫂摆摆手,“谁裹那玩意儿,那是大户人家才玩的把戏,我们家好几代贫农,家里饭都吃不上,有那两块布还不如用来做衣裳。”
白宁这才明白,缠足也是看人的,像农户一般是不会缠足的。农忙的时候,妇女也会跟着下地,缠足后根本不便干活,所以基本不会缠足。当然,也有人会起别的心思,在家里小女儿小的时候,就会给她把脚裹上。
“我这是平足,站太久了就会脚疼。”于大嫂解释道。
“那我给你灶台那里安个凳子,没人的时候,你可以坐下来歇息一下。”
这边忙完,白宁就过去了徐娘子这边。
有了冷水,鸡汁冻起来很快,白宁把它切成一块块的,然后就教徐娘子擀面皮。
“咱们做大点的像这种。”白宁直接擀了一张巴掌大的面皮,面皮薄薄的,几乎近透明,然后放了一大块肉冻进去。
“这个边,二姨还是讲究一下,褶皱多一点,这样子更好看。”
徐娘子看白宁包出来的成品,惊讶的道,“这么大个?”
“还好吧,这种一个就饱了,收费可以贵一些,咱们这边吃东西也有不差钱的。”
徐娘子点点头,“那放锅子蒸上?”
这会儿问题出来了,他们没有专门的蒸笼,白宁只能用徐娘子蒸馒头的蒸笼,“这次是没有考虑周到,应该是定一批小蒸笼。”
作者有话要说: 好多天没更,明天我一道补上啊
第51章
刘老三要比徐娘子看得更远, 听说要订专门的小蒸笼,立马问,“宁哥儿, 小蒸笼要怎么样的?要多大?”
“先别急,我们等这笼小笼包出来看看味道, 要是味道好的话再去也不吃。”
刘家一家三口都对白宁有些迷之自信, “宁哥儿的手艺错不了, 之前那汤闻着就香,蒸出来肯定味道好。”
白宁自己也猜测应该可以,只是没有出锅,他也不敢肯定。
小笼包里面的馅料都是熟的, 面皮也就只有一层, 熟起来就很快了。
“好了。”
几人迫不及待的站起身,纷纷朝蒸笼的地方去,就想要去拿, 就连小宝都跟着凑了进去。
“好了,吃。”
蒸出来的灌汤包, 面皮几近透明, 因为没有固定的东西,看起来有点软踏踏的,一点都没有徐娘子之前做的包子那种饱满劲儿。
好在徐娘子和白宁在那些皱褶下了功夫, 灌汤包看起来并不难看。
刘老三闻着空气中的香味,吞吞口水, 催促道,“媳妇,快给我尝尝。”
“姨婆,我也要尝尝。”
“好好, 咱们第一个给小宝啊,小宝也给咱们看火了。”徐娘子拿来蒸笼盖,“这个包子有点塌,当家的,给我拿几个碗来。”
徐娘子给弄了一个最大的,“咱们小宝吃个最大的。”
小宝就要动手去接,给刘老三抢先了,“小宝啊,姨公对你好不好,第一个给姨公吃好不好?”
小宝见锅里还有,就大方道,“好,给姨公吃呀!”
白宁提醒道,“姨夫,这里面都是汤汁,你吃的时候千万要小心烫口,别心急。”
刘老三嗯了一声,不过没当回事儿,再躺能有多烫?
结果一张口,他就叫了起来,徐娘子赶紧放下碗,“这是咋了?”
刘老三这是舍不得吐也咽不下去,过了一会儿才道,“烫,烫着了。”
“赶快给我看看,烫到哪里了?”
刘老三喝了一口冷水,有点懊恼,“宁哥儿都叫我要小心了,我还以为没事儿,这几年给烫了一个泡。”
--
“干贝是什么?”
“就是海里的贝类晒干后,干贝味美,熬汤更佳。”
白宁说得随意,一边的刘老三可把他说得都记得牢牢的,准备去码头这边碰运气。
剩下的鸡肉细细的剁成了蓉。
白宁看着时间差不多,去看了一下汤汁,感觉火候到了,他用勺子舀了一点汤汁,味道刚好,然后把汤汁里面的鸡骨和猪皮捞出来,再把那肉蓉倒了进去,快速划散开。
“这汤汁就算好了,我也不知道效果怎么样,等它冷了,我给你们送点冰渣过来,争取让它早点起冻。”
冰渣就是用硝石制成的,硝石制冰还算成功,就是一次性制不了太多,大多数都是些冰渣子,不过对他们来说也就够了。
“现在我们来发面。”
“这跟馒头发面不一样吗?”徐娘子问。
“不一样的,这个灌汤包的皮讲究薄,用冷水发面,面发得越硬才好,蒸出来才筋道。”
徐娘子按照着白宁的吩咐照做了。
白宁一直忙到麻辣烫铺子来了客人,这才过去。
于大嫂自己虽然也会在自家下厨,但是她对这个麻辣烫毕竟不了解,不清楚每种菜要煮多久,所以白宁还是要回去知道着她的。
到底她是常常灶台上晃的人,所以白宁教了几次,她自己又练了练手,于大嫂就掌握好了每种菜需要的火候和时间。
白宁也跟着他们一起忙,一直忙碌到了午后,这才歇工。
“大嫂,你还适应不?”
于大嫂在灶台前站了近两个时辰,这会总算歇工,一屁股坐了下来,“还行,就是站得人脚疼。”
白宁想起古代的小脚,有点不舒服,“大嫂也裹了小脚?”
于大嫂摆摆手,“谁裹那玩意儿,那是大户人家才玩的把戏,我们家好几代贫农,家里饭都吃不上,有那两块布还不如用来做衣裳。”
白宁这才明白,缠足也是看人的,像农户一般是不会缠足的。农忙的时候,妇女也会跟着下地,缠足后根本不便干活,所以基本不会缠足。当然,也有人会起别的心思,在家里小女儿小的时候,就会给她把脚裹上。
“我这是平足,站太久了就会脚疼。”于大嫂解释道。
“那我给你灶台那里安个凳子,没人的时候,你可以坐下来歇息一下。”
这边忙完,白宁就过去了徐娘子这边。
有了冷水,鸡汁冻起来很快,白宁把它切成一块块的,然后就教徐娘子擀面皮。
“咱们做大点的像这种。”白宁直接擀了一张巴掌大的面皮,面皮薄薄的,几乎近透明,然后放了一大块肉冻进去。
“这个边,二姨还是讲究一下,褶皱多一点,这样子更好看。”
徐娘子看白宁包出来的成品,惊讶的道,“这么大个?”
“还好吧,这种一个就饱了,收费可以贵一些,咱们这边吃东西也有不差钱的。”
徐娘子点点头,“那放锅子蒸上?”
这会儿问题出来了,他们没有专门的蒸笼,白宁只能用徐娘子蒸馒头的蒸笼,“这次是没有考虑周到,应该是定一批小蒸笼。”
作者有话要说: 好多天没更,明天我一道补上啊
第51章
刘老三要比徐娘子看得更远, 听说要订专门的小蒸笼,立马问,“宁哥儿, 小蒸笼要怎么样的?要多大?”
“先别急,我们等这笼小笼包出来看看味道, 要是味道好的话再去也不吃。”
刘家一家三口都对白宁有些迷之自信, “宁哥儿的手艺错不了, 之前那汤闻着就香,蒸出来肯定味道好。”
白宁自己也猜测应该可以,只是没有出锅,他也不敢肯定。
小笼包里面的馅料都是熟的, 面皮也就只有一层, 熟起来就很快了。
“好了。”
几人迫不及待的站起身,纷纷朝蒸笼的地方去,就想要去拿, 就连小宝都跟着凑了进去。
“好了,吃。”
蒸出来的灌汤包, 面皮几近透明, 因为没有固定的东西,看起来有点软踏踏的,一点都没有徐娘子之前做的包子那种饱满劲儿。
好在徐娘子和白宁在那些皱褶下了功夫, 灌汤包看起来并不难看。
刘老三闻着空气中的香味,吞吞口水, 催促道,“媳妇,快给我尝尝。”
“姨婆,我也要尝尝。”
“好好, 咱们第一个给小宝啊,小宝也给咱们看火了。”徐娘子拿来蒸笼盖,“这个包子有点塌,当家的,给我拿几个碗来。”
徐娘子给弄了一个最大的,“咱们小宝吃个最大的。”
小宝就要动手去接,给刘老三抢先了,“小宝啊,姨公对你好不好,第一个给姨公吃好不好?”
小宝见锅里还有,就大方道,“好,给姨公吃呀!”
白宁提醒道,“姨夫,这里面都是汤汁,你吃的时候千万要小心烫口,别心急。”
刘老三嗯了一声,不过没当回事儿,再躺能有多烫?
结果一张口,他就叫了起来,徐娘子赶紧放下碗,“这是咋了?”
刘老三这是舍不得吐也咽不下去,过了一会儿才道,“烫,烫着了。”
“赶快给我看看,烫到哪里了?”
刘老三喝了一口冷水,有点懊恼,“宁哥儿都叫我要小心了,我还以为没事儿,这几年给烫了一个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