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巴尔干局势(1)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的著名理论,“蝴蝶效应”。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而在人类历史上,蝴蝶效应更是屡见不鲜,一连串本来看似无足轻重的事件环环相扣,却往往能左右历史的进程。
比如二战中的巴尔干半岛。
自1352年土耳其人跨过达达尼尔海峡侵入东南欧,五个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就在异族的铁蹄之下各种被压迫,1821年,希腊人民首举义旗,反抗土耳其人的残暴统治,并得到了欧洲各国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经过9年的奋战,希腊最终于1830年获得独立,土耳其在巴尔干的统治被打开一个缺口。希腊的独立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示范作用,到了19世纪70年代,整个巴尔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并得到了外部势力强有力的支持,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顷刻间土崩瓦解,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纷纷获得了独立,土耳其除了保留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外,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土全部丧失。伴随着土耳其在巴尔干统治的崩溃,欧洲各大国的势力纷纷染指这一地区,而那些新独立的国家也同样有目的性地选择某个大国作为自己的靠山。
经过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巴尔干国家经过一系列的分化组合,也如同当时的欧洲大国一样分成两大阵营:塞尔维亚和希腊倒向了协约国一边,而保加利亚则倾向于同盟国。列强对巴尔干半岛的干涉使得这一地区的形势错综复杂,任何看似漫不经心的擦枪走火都会引发一场大的危机,巴尔干半岛此时已成为欧洲地缘政治的死穴,一些颇有远见的政治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德国首相俾斯麦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总有一天,巴尔干发生的那些蠢事会把整个欧洲拖入一场大战。”
果不其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行刺者是几个塞尔维亚激进分子,这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的奥塞关系雪上加霜,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并于7月28日炮轰塞国首都贝尔格莱德,挑起了战争,塞尔维亚有俄罗斯为其撑腰,而德国则为奥匈帝国背书,随后,英法两国也卷了进来,接下来的事情就众所周知了,正如俾斯麦生前所预料的那样“蠢事引发了大战。”那场当时被称之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被拖入一场长达四年的鏖战。
20年后,当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意大利很明智地宣布中立,它要坐观成败。
40年6月,德国闪击西欧获得了巨大成功,德军仅仅用了六周时间就击败了欧洲军事强国法国,同时还迫使荷兰、比利时投降,并将近30万英国远征军赶回了英伦三岛。在这个节骨眼上,意大利终于参战了,墨索里尼对德军在西欧的巨大成功眼红不已,他决心要重现古罗马的辉煌,将整个地中海地区变成意大利的内湖,因此,他命令意军总参谋部制定了入侵希腊的计划。
40年10月28日,近16万意军越过阿尔巴尼亚和希腊边境(早在1939年,意大利就吞并了阿尔巴尼亚),入侵了希腊。战争伊始,人们普遍认为只有700万人口的小国希腊根本不是拥有4500万人口的意大利的对手,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帕帕戈斯将军指挥的希军作战异常英勇,就如同他们两千多年前抗击波斯人入侵的斯巴达祖先一样,重演了公元前480年温泉关战役的辉煌,到了11月底,意军不仅被赶出了希腊,甚至还有丢失阿尔巴尼亚的危险,只是由于冬季的来临,气温骤降至零下20度,希军由于缺乏给养而被迫停止了攻势,意军这才免于崩溃。
意大利在希腊的惨败,使得小胡子大为恼火,这并不是因为他多么同情意大利的处境,理解意大利的领土野心,而是因为墨索里尼如此轻率的入侵希腊的行为打破了巴尔干地区原先错综复杂的外交平衡状态,犹如开启了潘多拉魔盒一般,引发了接下来一系列的蝴蝶效应:由于意军的入侵,希腊被迫向传统的盟友英国求援,英国皇家空军首先派出了几个战斗机和轰炸机中队进驻希腊为其打气,数量虽然不多,但此举却引起了德国的警觉,因为德国本土不产石油,其最重要的海外石油来源是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而该油田恰恰在驻希腊的英国空军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内,这让德国十分担心油田的安全。
自派出空军之后,驻北非的英国近东陆军也源源不断地从埃及向希腊开拔,这更令德国人意识到希腊这个“讨厌鬼”必须乘早摆平,否则后患无穷,将影响到轴心国在东南欧侧翼的安全。
41年4月6日,德意保匈四国分路攻入南斯拉夫境内。到4月17日,南斯拉夫全境沦陷,其领土被四国分区占领,德国仅用了11天就轻松降服了南斯拉夫,而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伤亡失踪558人,此役充分显示出了德军闪电战的威力。
在搞定了南斯拉夫之后,德军在李斯特元帅的指挥下继续南下,德国武装力量的强大远非意大利所能比,英国和希腊联军根本不是训练有素的德军的对手,德军于4月24日攻占雅典。至5月初,轴心国部队占领了希腊本土,英军残余部队被迫经地中海撤回埃及,这已经是短短一年之内,英军第三次被赶出欧洲大陆了,前两次分别是在挪威和法国,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足以令他们蒙羞,不过这与一年后英军在托卜鲁克和新加坡所遭遇的两次惨败相比还算不了什么。
整个二战期间,相比皇家海军和空军,英国陆军的表现乏善可陈,无论是与德军还是与日军作战都鲜有出色的战绩。占领希腊本土后不久,精锐的德国空降兵实施了二战期间德军规模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克里特岛空降作战,就像一年前德军空降占领比利时埃本埃马尔要塞一样,英勇的德国伞兵将驻岛英军打得狼狈不堪,并最终于5月25日占领了希腊最大的岛屿——克里特岛,至此,轴心国集团完全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
德军在巴尔干的胜利令人瞠目结舌,这是一场经典而辉煌的闪击战,德国战争机器的高效显露无遗,然而德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巴巴罗萨行动”被迫从原定的5月15日推迟至6月2日,从今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这一个多月的推迟将是致命的。
(本章完)
这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的著名理论,“蝴蝶效应”。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而在人类历史上,蝴蝶效应更是屡见不鲜,一连串本来看似无足轻重的事件环环相扣,却往往能左右历史的进程。
比如二战中的巴尔干半岛。
自1352年土耳其人跨过达达尼尔海峡侵入东南欧,五个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就在异族的铁蹄之下各种被压迫,1821年,希腊人民首举义旗,反抗土耳其人的残暴统治,并得到了欧洲各国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经过9年的奋战,希腊最终于1830年获得独立,土耳其在巴尔干的统治被打开一个缺口。希腊的独立起到了很好的鼓舞和示范作用,到了19世纪70年代,整个巴尔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并得到了外部势力强有力的支持,奥斯曼帝国的统治顷刻间土崩瓦解,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纷纷获得了独立,土耳其除了保留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外,其在欧洲大陆的领土全部丧失。伴随着土耳其在巴尔干统治的崩溃,欧洲各大国的势力纷纷染指这一地区,而那些新独立的国家也同样有目的性地选择某个大国作为自己的靠山。
经过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巴尔干国家经过一系列的分化组合,也如同当时的欧洲大国一样分成两大阵营:塞尔维亚和希腊倒向了协约国一边,而保加利亚则倾向于同盟国。列强对巴尔干半岛的干涉使得这一地区的形势错综复杂,任何看似漫不经心的擦枪走火都会引发一场大的危机,巴尔干半岛此时已成为欧洲地缘政治的死穴,一些颇有远见的政治家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德国首相俾斯麦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总有一天,巴尔干发生的那些蠢事会把整个欧洲拖入一场大战。”
果不其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行刺者是几个塞尔维亚激进分子,这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的奥塞关系雪上加霜,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并于7月28日炮轰塞国首都贝尔格莱德,挑起了战争,塞尔维亚有俄罗斯为其撑腰,而德国则为奥匈帝国背书,随后,英法两国也卷了进来,接下来的事情就众所周知了,正如俾斯麦生前所预料的那样“蠢事引发了大战。”那场当时被称之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被拖入一场长达四年的鏖战。
20年后,当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意大利很明智地宣布中立,它要坐观成败。
40年6月,德国闪击西欧获得了巨大成功,德军仅仅用了六周时间就击败了欧洲军事强国法国,同时还迫使荷兰、比利时投降,并将近30万英国远征军赶回了英伦三岛。在这个节骨眼上,意大利终于参战了,墨索里尼对德军在西欧的巨大成功眼红不已,他决心要重现古罗马的辉煌,将整个地中海地区变成意大利的内湖,因此,他命令意军总参谋部制定了入侵希腊的计划。
40年10月28日,近16万意军越过阿尔巴尼亚和希腊边境(早在1939年,意大利就吞并了阿尔巴尼亚),入侵了希腊。战争伊始,人们普遍认为只有700万人口的小国希腊根本不是拥有4500万人口的意大利的对手,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帕帕戈斯将军指挥的希军作战异常英勇,就如同他们两千多年前抗击波斯人入侵的斯巴达祖先一样,重演了公元前480年温泉关战役的辉煌,到了11月底,意军不仅被赶出了希腊,甚至还有丢失阿尔巴尼亚的危险,只是由于冬季的来临,气温骤降至零下20度,希军由于缺乏给养而被迫停止了攻势,意军这才免于崩溃。
意大利在希腊的惨败,使得小胡子大为恼火,这并不是因为他多么同情意大利的处境,理解意大利的领土野心,而是因为墨索里尼如此轻率的入侵希腊的行为打破了巴尔干地区原先错综复杂的外交平衡状态,犹如开启了潘多拉魔盒一般,引发了接下来一系列的蝴蝶效应:由于意军的入侵,希腊被迫向传统的盟友英国求援,英国皇家空军首先派出了几个战斗机和轰炸机中队进驻希腊为其打气,数量虽然不多,但此举却引起了德国的警觉,因为德国本土不产石油,其最重要的海外石油来源是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而该油田恰恰在驻希腊的英国空军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内,这让德国十分担心油田的安全。
自派出空军之后,驻北非的英国近东陆军也源源不断地从埃及向希腊开拔,这更令德国人意识到希腊这个“讨厌鬼”必须乘早摆平,否则后患无穷,将影响到轴心国在东南欧侧翼的安全。
41年4月6日,德意保匈四国分路攻入南斯拉夫境内。到4月17日,南斯拉夫全境沦陷,其领土被四国分区占领,德国仅用了11天就轻松降服了南斯拉夫,而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伤亡失踪558人,此役充分显示出了德军闪电战的威力。
在搞定了南斯拉夫之后,德军在李斯特元帅的指挥下继续南下,德国武装力量的强大远非意大利所能比,英国和希腊联军根本不是训练有素的德军的对手,德军于4月24日攻占雅典。至5月初,轴心国部队占领了希腊本土,英军残余部队被迫经地中海撤回埃及,这已经是短短一年之内,英军第三次被赶出欧洲大陆了,前两次分别是在挪威和法国,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足以令他们蒙羞,不过这与一年后英军在托卜鲁克和新加坡所遭遇的两次惨败相比还算不了什么。
整个二战期间,相比皇家海军和空军,英国陆军的表现乏善可陈,无论是与德军还是与日军作战都鲜有出色的战绩。占领希腊本土后不久,精锐的德国空降兵实施了二战期间德军规模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克里特岛空降作战,就像一年前德军空降占领比利时埃本埃马尔要塞一样,英勇的德国伞兵将驻岛英军打得狼狈不堪,并最终于5月25日占领了希腊最大的岛屿——克里特岛,至此,轴心国集团完全控制了整个巴尔干半岛。
德军在巴尔干的胜利令人瞠目结舌,这是一场经典而辉煌的闪击战,德国战争机器的高效显露无遗,然而德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巴巴罗萨行动”被迫从原定的5月15日推迟至6月2日,从今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这一个多月的推迟将是致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