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HE-177
原本雅尼克是打算仿制美国B-17的,可美国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研制并试飞了B-17,他要是再画出一模一样的设计图,不得遭人笑柄。
思来想去,他想起德国是有自己的重型轰炸机HE-177。
因为油料和兵员资源有限,德国的空军一直都是一支巨大的战术力量,尽管体量庞大,可只停留在了战术层面上。
而且可能是因为斯图卡的表现太过出众,德国空军对俯冲轰炸的痴迷达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
当然,这种痴迷也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个时代的局限性,水平轰炸的轰炸精度实在低到让人崩溃。即便是以光学仪器著称于世的德国,在轰炸机瞄准轰炸的方面,也并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方案。
这时候往往一次俯冲就能精准的摧毁桥梁或是碉堡的俯冲轰炸机便成了德国空军的信仰。
可不管是痴迷也好,信仰也罢;让四发重型轰炸机也拥有俯冲功能,这就有点过分了。
德国空军高层凭借着自己的好恶,要求德军装备的一切轰炸机都必须具备俯冲轰炸功能!时任德国航空技术局局长的恩斯特.乌德特甚至认为没有俯冲轰炸能力的轰炸机根本就不值得生产。
在这种不合理的要求逼迫下,he-177轰炸机竟然采用了双联动布局――在一侧机翼上安装两台发动机,但只驱动一个螺旋桨,使四发的重轰炸机从外形上看就像是一种双发中型轰炸机。
不难想象这种双联动耦合发动机的可靠性得差到什么地步。
首先安装双联动发动机的机舱空间本来就非常小,而起落架的液压装置还必须硬挤在里边,结果导致液压装置漏出的液压油一接触到灼热的排气管就燃烧起来;其次是回油泵太大,当飞行高度超过6000米时,油就会产生空泡并且起沫,从而导致润滑失效;第三是高压喷油泵的泄漏。此外,发动机的位置离机身太近,没有足够的空间安装防火隔层;各种电气线路之间靠得太紧等都增加了发动机空中起火的危险。
在亨克尔公司制造的8架原型机中,就有2架因为发动机着火而坠毁(分别为He-177V4和He-177V5);其他几架也经常出现空中着火或发动机过热问题。因此,人们戏称He-177为“空中打火机”。这种糟糕的表现使飞行员们对该机满腹怨言,没几个人喜欢驾驶它出征。
就连帝国元帅戈林也不得不承认“叫四发轰炸机俯冲,这简直是胡闹!”。但是,懊恼归懊恼,戈林并没有下令改变He-177的设计;整个德国空军也没有表现出对重轰炸机的强烈需求。可见,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
而雅尼克早早便踢掉了这个没远见的恩斯特.乌德特,命令He-177在设计时就采用类似美国B-17那样的单独四发结构,大大的提高了发动机可靠性。
而且他早在几年前偷偷“请”来了大英帝国劳斯莱斯“梅林”航空发动机的总设计师,在众人的通力合作下如今的德国航空发动机性能已经摆脱了原时空的窘境。
至于限制产量的各种稀有资源,也得到的大幅度的改善。后世波兰就是世界级的铜矿产地;奥地利的钨矿已经处于开采状态;利比亚的石油随时可以进入大规模生产;罗马尼亚更是个大宝藏,开采的矿产有近80种,包括铁、锰、铜、铀、金、银、钼等等。就连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匈牙利都藏有相当规模的铝矾土,其蕴藏量居欧洲第三位。
加上这些年从大明和苏联进口的各种稀有金属矿,德国目前的资源储备虽然谈不上富裕,但至少不用发愁了。
发动机问题解决了,轰炸机整体性能也大幅度提高,深得空军喜欢,已经进入了量产阶段。
前文说过虽然德国伞兵空降埃本埃马尔要塞的战役很是经典,不过雅尼克这次想换一种进攻手段。
那就是用还剩下一枚的大满贯去招呼埃本埃马尔要塞。
天刚刚破晓,一架载有一枚大满贯的he-177轰炸机和四架斯图卡轰炸机在12架bf109的掩护下慢悠悠的飞到了埃本埃马尔要塞上空。
确实是慢悠悠,因为大满贯炸弹足足有十吨重,he-177就是想快也快不起来。为了把这个大块头塞进去,这架he-177进行了专门的改装。飞机背部、机头的炮塔被移除,部分装甲也被拆除,机腹炸弹舱门被取消,只在腹部凹进一个巨大的区域以悬挂炸弹,挂弹架进行了特别加固。
不但是飞机,这枚大满贯也进行了特殊改装。
要知道轰炸机在高空轰炸,是有很多问题的。按理说轰炸机在投出炸弹时,由于惯性,炸弹有一与轰炸机相同的向前的瞬时速度,所以投出炸弹运动轨迹就像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也就是所谓的抛物线。
可事实是这个过程中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如载机的状态、飞机的振动对炸弹初始状态的影响、炸弹飞行过程中受到风的作用等等,炸弹下滑的轨迹绝对不是完整的抛物线,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等到炸弹从几千米的高空落下去之后,就不知道歪到哪里去了。
所以,在后世计先进的算机辅助系统和制导炸弹出现之前,都是采用地毯式轰炸提高命中率的。看着离目标差不多了,每间隔一定距离投下1枚炸弹,对目标区进行大面积盲目轰炸,像耕地一样把目标区的整个土地翻个身。
不过像大满贯这种大家伙是不可能用来做地毯式轰炸的,所以德国工程师们给这枚大炸弹装上了控制系统,让炸弹能够在空中改变飞行姿态。
这倒不是雅尼克的主意,原时空的德国工程师们早在就已经研究精确制导武器系统,还开发出了“弗里茨X”和“HS293”两款“智能炸弹”。“弗里茨-X”弹体加装了 FuG-203“凯尔”Ⅲ/ FuG-230b“斯特拉斯堡”型制导组件,拥有一部独特的稳定航向的陀螺仪。作战时由载机通过无线电对安装在尾翼的电磁驱动舵面进行控制,对半径30米的圆靶命中率在90%以上。
“接近目标,准备投弹!”
随行的斯图卡呼啸而下,将埃本.埃马尔要塞那四挺防空机枪炸了个稀烂。
he-177机舱内,投弹手丹尼尔将眼睛贴在了投弹瞄准镜的目镜位置,紧紧地盯着下方的目标,蹬目标进入投弹基准点后用力拉动了扳手。
“投弹!”
(本章完)
思来想去,他想起德国是有自己的重型轰炸机HE-177。
因为油料和兵员资源有限,德国的空军一直都是一支巨大的战术力量,尽管体量庞大,可只停留在了战术层面上。
而且可能是因为斯图卡的表现太过出众,德国空军对俯冲轰炸的痴迷达到了一种偏执的地步。
当然,这种痴迷也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这个时代的局限性,水平轰炸的轰炸精度实在低到让人崩溃。即便是以光学仪器著称于世的德国,在轰炸机瞄准轰炸的方面,也并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方案。
这时候往往一次俯冲就能精准的摧毁桥梁或是碉堡的俯冲轰炸机便成了德国空军的信仰。
可不管是痴迷也好,信仰也罢;让四发重型轰炸机也拥有俯冲功能,这就有点过分了。
德国空军高层凭借着自己的好恶,要求德军装备的一切轰炸机都必须具备俯冲轰炸功能!时任德国航空技术局局长的恩斯特.乌德特甚至认为没有俯冲轰炸能力的轰炸机根本就不值得生产。
在这种不合理的要求逼迫下,he-177轰炸机竟然采用了双联动布局――在一侧机翼上安装两台发动机,但只驱动一个螺旋桨,使四发的重轰炸机从外形上看就像是一种双发中型轰炸机。
不难想象这种双联动耦合发动机的可靠性得差到什么地步。
首先安装双联动发动机的机舱空间本来就非常小,而起落架的液压装置还必须硬挤在里边,结果导致液压装置漏出的液压油一接触到灼热的排气管就燃烧起来;其次是回油泵太大,当飞行高度超过6000米时,油就会产生空泡并且起沫,从而导致润滑失效;第三是高压喷油泵的泄漏。此外,发动机的位置离机身太近,没有足够的空间安装防火隔层;各种电气线路之间靠得太紧等都增加了发动机空中起火的危险。
在亨克尔公司制造的8架原型机中,就有2架因为发动机着火而坠毁(分别为He-177V4和He-177V5);其他几架也经常出现空中着火或发动机过热问题。因此,人们戏称He-177为“空中打火机”。这种糟糕的表现使飞行员们对该机满腹怨言,没几个人喜欢驾驶它出征。
就连帝国元帅戈林也不得不承认“叫四发轰炸机俯冲,这简直是胡闹!”。但是,懊恼归懊恼,戈林并没有下令改变He-177的设计;整个德国空军也没有表现出对重轰炸机的强烈需求。可见,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
而雅尼克早早便踢掉了这个没远见的恩斯特.乌德特,命令He-177在设计时就采用类似美国B-17那样的单独四发结构,大大的提高了发动机可靠性。
而且他早在几年前偷偷“请”来了大英帝国劳斯莱斯“梅林”航空发动机的总设计师,在众人的通力合作下如今的德国航空发动机性能已经摆脱了原时空的窘境。
至于限制产量的各种稀有资源,也得到的大幅度的改善。后世波兰就是世界级的铜矿产地;奥地利的钨矿已经处于开采状态;利比亚的石油随时可以进入大规模生产;罗马尼亚更是个大宝藏,开采的矿产有近80种,包括铁、锰、铜、铀、金、银、钼等等。就连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匈牙利都藏有相当规模的铝矾土,其蕴藏量居欧洲第三位。
加上这些年从大明和苏联进口的各种稀有金属矿,德国目前的资源储备虽然谈不上富裕,但至少不用发愁了。
发动机问题解决了,轰炸机整体性能也大幅度提高,深得空军喜欢,已经进入了量产阶段。
前文说过虽然德国伞兵空降埃本埃马尔要塞的战役很是经典,不过雅尼克这次想换一种进攻手段。
那就是用还剩下一枚的大满贯去招呼埃本埃马尔要塞。
天刚刚破晓,一架载有一枚大满贯的he-177轰炸机和四架斯图卡轰炸机在12架bf109的掩护下慢悠悠的飞到了埃本埃马尔要塞上空。
确实是慢悠悠,因为大满贯炸弹足足有十吨重,he-177就是想快也快不起来。为了把这个大块头塞进去,这架he-177进行了专门的改装。飞机背部、机头的炮塔被移除,部分装甲也被拆除,机腹炸弹舱门被取消,只在腹部凹进一个巨大的区域以悬挂炸弹,挂弹架进行了特别加固。
不但是飞机,这枚大满贯也进行了特殊改装。
要知道轰炸机在高空轰炸,是有很多问题的。按理说轰炸机在投出炸弹时,由于惯性,炸弹有一与轰炸机相同的向前的瞬时速度,所以投出炸弹运动轨迹就像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也就是所谓的抛物线。
可事实是这个过程中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如载机的状态、飞机的振动对炸弹初始状态的影响、炸弹飞行过程中受到风的作用等等,炸弹下滑的轨迹绝对不是完整的抛物线,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等到炸弹从几千米的高空落下去之后,就不知道歪到哪里去了。
所以,在后世计先进的算机辅助系统和制导炸弹出现之前,都是采用地毯式轰炸提高命中率的。看着离目标差不多了,每间隔一定距离投下1枚炸弹,对目标区进行大面积盲目轰炸,像耕地一样把目标区的整个土地翻个身。
不过像大满贯这种大家伙是不可能用来做地毯式轰炸的,所以德国工程师们给这枚大炸弹装上了控制系统,让炸弹能够在空中改变飞行姿态。
这倒不是雅尼克的主意,原时空的德国工程师们早在就已经研究精确制导武器系统,还开发出了“弗里茨X”和“HS293”两款“智能炸弹”。“弗里茨-X”弹体加装了 FuG-203“凯尔”Ⅲ/ FuG-230b“斯特拉斯堡”型制导组件,拥有一部独特的稳定航向的陀螺仪。作战时由载机通过无线电对安装在尾翼的电磁驱动舵面进行控制,对半径30米的圆靶命中率在90%以上。
“接近目标,准备投弹!”
随行的斯图卡呼啸而下,将埃本.埃马尔要塞那四挺防空机枪炸了个稀烂。
he-177机舱内,投弹手丹尼尔将眼睛贴在了投弹瞄准镜的目镜位置,紧紧地盯着下方的目标,蹬目标进入投弹基准点后用力拉动了扳手。
“投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