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养个权相做夫君

第606页

    迫于压力,丁宝林终于屈服。
    天启十年二月,丁宝林家也搬出了二马胡同,搬到了京城对角的油罗街,从此远离了乔明渊一家。
    丁宝林尚且如此,沈秋池和董路面临的更为残酷。
    因黎文希深居吏部尚书的要职,他虽退出了内阁,官职却还在身,利用职务之便,要整治几个小官员易如反掌。
    刚进二月,董路的调令下来了。
    他原本就是在吏部做员外郎,完完全全属于黎文希的麾下,这一年来黎文希没少刁难他,碍于风口上没发落,这一新仇旧恨,董路第一个被开刀。
    黎文希将他调到了西北平阳府下的一个县做知县,要他三月上任,不得有违。
    为了方便照顾丁宝林夫妇,也是因为董家的院子太小,住不开那么多人,董路一直都住在岳父家里,调令拿到岳父家,丁夫人哇的就哭了起来。
    “这些天煞的!”
    “我舍不得望西去那么苦的地方!”
    “都怪乔明渊!”
    丁夫人崩溃的喊。
    第362章 升官与旧案
    丁夫人原本是极为感激乔明渊夫妻的,因为他们二人救活了丁老夫人,也是因为两人的关系,夫君在读书人里得了很高的威望,对做官很有帮助。
    可现在她感激不起来,看着天真可爱的董望西,想想外孙才两岁,董路要去西北赴任,丁诗华一定得跟着夫君一起走,孩子太小离不得娘,总归得带去,她怕孩子吃苦,也怕西北苦寒以后都见不到女儿女婿和外孙,一颗心恨得吱吱的疼,像被什么啃咬。
    “以后这话不准再说!”丁宝林声色俱厉。
    丁夫人什么都不管,她哭着冲男人吼:“你不准说我偏要说,就怪他,就怪他!要不是他,我们怎么会被人家盯上?”
    丁诗华的心里也很沉重。
    她抱着儿子,看了看自家男人,想到以后就要远离京城独自到西北去生活,未来还不知生活要怎样,满心都是惶恐。
    不过她没说话,男人的压力已经很大,她不想再让他多很多负担。
    见董路看过来,她勉强笑道:“我没事,你去哪里我去哪里,总归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们两个不分开。”
    “那望西呢?”董路艰难的开口:“要不,孩子就不跟我们去了,万一……有个好歹……”
    剩下的话他没再说,太残忍了。
    平阳府可不是一个太平地段,那边地处边界,指不定哪一天战火就要波及到那地方,去了不一定有命能回得来。他现在就一个儿子,总归还是想留一条根在这里,虽说跟儿子分开舍不得,但留儿子在京城,到底性命是能保住的。万一他有个好歹,董家好歹也有个后,不至于让他这一脉绝了后。
    他的意思丁诗华懂,她身体晃了晃,差点晕过去。
    最后董望西是没带走,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夫妻两人收拾了行囊,丁诗华含着眼泪告别儿子爹娘,同夫君踏上了去西北的路。
    董家人也没去,董路的兄弟在京城谋了生路,还不至于饿死,打算等他们在西北安定下来后看情况再决定要不要过去。
    乔明渊没去送董路,两人在临行前秉烛夜谈过一次,谈了什么,谁都不知道。
    慕绾绾也不敢去送,她悄悄托宋掌柜帮忙走了一趟丁家,给董路夫妻送去了一千两小额的散票,他们到了西北之后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她也只能帮这些。
    跟董路一起下调令的还有沈秋池,不过,沈秋池运气比董路好,他有个位高权重的岳父。
    黎文希从内阁退下来之后,时间太紧,天启帝还没选定要由谁来接任,不过不难猜,朝中左不过就那么几个品阶高官,户部尚书谢允位居六部之一,自然提名在上。加上谢允这几年政绩不错,先前的冻疮膏办得漂亮,赢了不少好名声,他入阁是迟早的事情。
    黎文希的人手散落得太厉害,他不想在这时候得罪了谢允,反而还卖了个好给谢允,因此,沈秋池的调令不是调走,而是调升。
    沈秋池从户部员外郎升官了,做了户部给事郎中。
    当然,谢允也是一条老狐狸,他收了黎文希的好意,自然要对沈秋池多加约束,像乔明渊这种惹祸精,他第一个就不准沈秋池再联系。
    于是,新年一开始,乔明渊就被孤立了。
    他在翰林院里只王浩然一个关系不错的同僚,如今更是风声鹤唳,谁都得离他三尺远。乔明渊吸取教训,不管背后关系如何,表面上却不敢再让王浩然同自己亲近,存了保全知己的心思。
    天启帝的眼睛一直盯着下面呢,黎文希搞这些动作,他当然也知道。
    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天启帝想斗倒这些大树,乔明渊又是他仰仗的未来力量,在这种时候他明里暗里都得帮扶一把。
    趁着验收《四库全书》的名义,他又赏了乔明渊一回,顺便也给乔明渊升了官。
    在天启九年进翰林院,天启十年春,乔明渊从正六品的修撰,被提拔成了从五品的侍读。
    做了侍读后,乔明渊多了个待遇。
    他可以听召入宫,替皇帝讲读。当皇帝也不容易,每日里处理完政务,他都得学习一会儿,这时候就是侍读的时间,大多数时候是在御书房,皇帝坐着,挑本书出来让侍读来解,他听着。翰林院里侍读不少,历年历代不断加入的人才累积,少说也有十来个。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