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我在古代有个崽

第58页

    “微臣领命。”魏景和跪地领旨。
    “还有,红薯此等高产物暂时不宜宣传出去,你二人可知?”承光帝微微眯眼,犹如一只睡醒了的狮子,终于要展示属于他王者的威猛。
    “微臣/臣遵命。”魏景和二人异口同声。他们知道,承光帝要开始整治朝纲了,是红薯给了他底气。
    “魏卿,红薯一事朕可就交给你了。”换句话说就是,朕的粮仓满不满就看你了。
    魏景和:“……臣尽力而为。”
    承光帝见他也没有信誓旦旦地保证,心里都不知道该满意还是不满意了。
    要退下时,魏景和忽然又开口,“皇上,微臣家中快要断粮了,这还是家中小儿太饿去挖红薯根吃才意外将这红薯挖了出来。”
    承光帝气笑了,别说登基为帝,就是做太子时也没见有臣子敢这般直言要粮的。
    “魏卿啊魏卿,朕以为你霁月清风,没想到也为柴米油盐操心。”
    魏景和不卑不亢,“回皇上,于微臣而言,家人胜过一切,怎能让家人饿着肚子来成全微臣的功名。”
    “你倒是个重亲情的,不错。”承光帝想起在国泰民安时防他夺位,天灾四起后又将一切扔给他的太上皇,不由得有些羡慕。
    “朕会让人给你家送粮食过去,不让你家人饿肚子。”说完,承光帝不等他谢恩,又问,“你也二十有二了,可有取字?”
    男子二十冠而字,一般是由家中长辈或先生给取,以供平辈或晚辈之间相交称呼。
    魏景和拱手,“尚未。”
    “朕便赐你个字吧,明允,明察而诚信。”
    “微臣谢皇上赐字!”魏景和跪地谢恩,声音带着几分激动。
    承光帝暗暗点头,还以为他多沉得住气呢。
    战止戈不免看了眼魏景和,这激动的人真是当日那个敢直视他,再三拒绝当县令的那一个?
    ——
    此时,宫外,不管是称病的还是照常上朝的臣子,在听闻镇国公带着顺义县的县令快马入京直奔皇宫,十万火急的样子,都觉得要有大事发生了,可能大虞朝的存亡就在这一线之间。
    听闻这顺义县县令一上任就发现一种山药可食,听闻他为百姓想出了收集露水解渴的法子,紧接着又是想出让富商愿意献出粮食的良计,一件件传入京中,早已让一直默默关注一切的百官将魏景和这个人记住。
    这次更离谱的是,居然要捕捉蝗虫为食!
    刚捕捉完蝗虫就着急进宫,不会是真遭天谴了吧?
    然而,没多久,皇上给顺义县县令赐字的消息传出来了。
    魏景和,字明允,明察而诚信的意思。光听皇上赐这个字的含义就知道魏景和此人日后前途不可限量,皇上跟前的红人是没跑的。
    所以,并不是出大事了,而是这县令给皇上带去了什么惊喜?
    左相府里,称病不上朝的左相听到消息,笑着摇摇头,这个王朝已是千疮百孔,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父亲,儿子听闻皇上给那县令赐字明允,意思出明察而诚信。您说,皇上是不是有意培养那县令,将来让他取代您?”左相的二儿问。
    左相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大虞撑不下去,哪怕天灾过去了,也有强敌环饲。”
    他为何敢称病不上朝?那是因为他知道太上皇退位前夕召见了了(liǎo)灯大师。了灯大师是能知几分天机的得道高僧,太上皇禅位的前一日召见了了灯大师,当晚就拟退位诏书,翌日早朝宣布退位。
    太上皇此举无疑是从了灯大师那里得到大虞无力回天的消息,所以就立即退位撤出京城了。
    所以,他才敢如此称病不上朝。
    ……
    魏景和离开皇宫的时候,城门已经关闭,只好应战止戈之邀,到镇国公府歇一晚。
    镇国公府存在三百年,世代忠烈,不知从何时起,开始一代代单传,每一代都只会有一个男丁。都说这就是战家能屹立不倒的原因。
    明明是满门荣华,看起来却有些冷清。
    镇国公夫人听闻镇国公带回来的客人是个七品县令,连问都懒得过问,知道国公爷回来了,就吩咐人烧水准备沐浴。国公爷总是领了差事在外,她需得抓紧时间再怀上一个孩子。
    魏景和被管家安排在客院,晚膳吃的是战止戈后面让人送回来的蝗虫,虽说如今国公府也没什么收成,口粮也得省着吃,但油盐至少比百姓多的。
    除此外,还有一道肉菜,几个馒头,一碟酱菜,馒头还是掺着粗粮做的,可见这时候再显贵的人也没法山珍海味。
    魏景和熬了一宿加一日,已是倦极,用完膳,沐浴过后,他躺床上闭上眼,昏昏沉沉中又想起平安那辆车。
    那位姑娘把车拿出来给平安骑着玩也是心意,总不能叫这般心意搁置了。
    正好屋里备有文房四宝,魏景和又强撑着起来将其画出来才歇下。
    翌日,魏景和同战止戈告辞,拱手告辞的时候,一张图纸恰好从袖袋里飞出来,飘落到战止戈脚下。
    战止戈弯腰捡起来,看到纸上画的东西,瞧着像小孩玩的木马,他看向魏景和,“魏大人画的何物?”
    魏景和笑笑,“这是下官为家中小儿画的,小儿打小同下官逃难,性子有些内敛,便想着做点什么让他放开性子。”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