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章:赵老汉的决定
周卫国的命令很有效,甚至是可以说直击老百姓的要害。
后世的周卫国,他不是什么大官,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他家也穷,属于平民子弟。
周围的那些朋友什么的,都是百姓,百姓之子等。
所以周卫国很清楚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百姓一天到晚,过问最多的就是油盐酱醋,今天中午有没有吃的,晚上有没有吃的。
然后有吃的,又是吃什么?过年过节这些,能吃什么?
所以当周卫国的这一政策下去之后,在整个华北地区、山东地区都出现了震动。
首先就是教育问题,楠京承诺,所有人家的孩子,都可以上学,支付一切读书费用,不用你出。
甚至你送孩子去上学,反而还要给你送粮食。
在华夏,自从程朱理学,准确的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流传一个说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能够上学识字的人,在普通百姓眼里,那就是有能力的人了。
要是再有点才能,那就要被他们称之为文曲星了。
虽然前朝已经被推翻了二十多年,三十年不到。
可是这种再华夏延续了几千年的思想,岂是区区二三十年就可以消弭的?
所以这一则政策传出来之后,所有华北地区,山东地区等百姓都还不可置信。
感觉什么时候有这么好的政策了,历来能够上学的,可不是平常百姓家能够奢望的事。
从古代开始,要供养一个读书人,可是要花费不少的钱财,一般的百姓家里,吃饭都困难,那里还有多余的钱财去供养一个不事劳作的读书人。
所以他们才会感觉不可置信,而接下来,当一些百姓尝试的将自家孩子送过去的时候,居然发现事情是真的。
机关一文钱都没有收他们的,反而他们回来的时候还拖着一个大袋子回来,里面装满了粮食。
这种事情,关键就在于一层窗户纸的事情。
有第一个人去捅破窗户纸,接下来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就被百姓证实了。
很快,更多的人将自家孩子送去了学校。
而为此,周卫国又不得不紧急调拨钱财与人手去修建和扩建学校。
就连许多家中的父母看了看自家的女儿都将她们给送去了。
要是上学要花钱,他们肯定不会同意。但现在不要钱,还要向家里倒拿粮食,这肯定得同意啊!
白送的粮食,这些老百姓心中的小民思想在作祟,自然就同意了。
.
“凭什么?他们凭什么不让俺家娃去上学?”
此时在山西临汾的一个小村内,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正瞪着一双眼睛在哪里发怒。
在他的对面有一个大约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这三十多岁的男子叫赵老汉,今年三十八岁。至于大名嘛!
没大名,农村孩子,很多人从小开始就只有一个小名儿,没大名儿。
而那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叫赵铁蛋,也是小名。这个时代的小孩儿夭折率很高,所以为了孩子好养活,几乎都会取一个小名,都没怎么取大名儿。
比如说啥狗蛋啊,石头啊,铁柱啥的。
顺便说一句话,赵铁蛋是赵老汉的大儿子,今年二十岁。
这个时代十多岁结婚生子的可不少,有些才十六岁就结婚生子了。这也算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色。
“爹!人家说了,我们家发布过一些不适宜的言论,除非我们家写封信,与他们划清界线才会让我们享受政策!”
赵铁蛋有些害怕的说道,没办法,从下就挨老爹的打。即便二十岁,心理也有些发憷。
“啥言论?还不许咱说了?这么多年了,也没见哪朝哪代不许人说话的。走,找他们理论去!
凭啥不让俺家三娃上学?你看看邻村儿你大舅家,人家送个娃去学堂,当即就领了几十斤粮食回来。
以后每月都有,俺家的,凭啥不让俺领?”
赵老汉拉着赵铁蛋的手就要走。
“爹!别去了。没了就没了。咱自己挣不行吗?”
赵铁蛋还在挣扎,他实在是感觉有点丢不开这个脸。
“凭啥不去?就要去找他们理论!”
“他们是欠咱家啥了?历朝历代也没听说免费上学的,这是遇到个好事,人家才允许咱免费上学。但人家有条件也是应该的。不然人家凭啥让俺们农村子弟免费上学?”
赵铁蛋有些恼怒的挣扎开老爹的手说道。
“可....送去一个娃,不但可以读书识字长见识,每月还可以向家里拿三十斤粮食,要是咱不要。这一年就要少三百多斤粮食,这些粮食再加上咱们家种的,可以让我们不再吃了没上顿。这咋办?难道看着那些人家领?咱们在这看着?到时候指不定他们怎么说咱们。”
这次赵老汉没话说了,一脸傻眼的表情。他儿子说的对,人家机关是欠你啥了?
自古以来就没有免费上学的说法,他们这还是头一次听说可以免费上学。
赵铁蛋说道这里的时候十分意动,虽然他抹不开脸去闹。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要是写信了,到时候他们不就可以领了嘛?
“啊?这.....这不好吧!而且咱也不识字啊!这怎么写?”
赵老汉有些傻眼的说道。
“到时候花上一点钱去城里找写字先生写,咱们按个手印就成。只要爹你下决心,咱们就去!”
赵老汉还是有些犹豫,摸不准到底写不写。
看到老爹还在犹豫,赵铁蛋恨恨的说道:“爹,您是要让三弟去上学,每月向家里拿三十斤粮食,还是继续抱着您那虚无的想法?”
赵老汉想想,感觉还是摆在眼前的粮食实在,想了想道:“好!咱这就进城去写。把老三捎上,咱写了就去机关领粮食!” ..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看更多热门完结小说。
后世的周卫国,他不是什么大官,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他家也穷,属于平民子弟。
周围的那些朋友什么的,都是百姓,百姓之子等。
所以周卫国很清楚他们到底需要什么,百姓一天到晚,过问最多的就是油盐酱醋,今天中午有没有吃的,晚上有没有吃的。
然后有吃的,又是吃什么?过年过节这些,能吃什么?
所以当周卫国的这一政策下去之后,在整个华北地区、山东地区都出现了震动。
首先就是教育问题,楠京承诺,所有人家的孩子,都可以上学,支付一切读书费用,不用你出。
甚至你送孩子去上学,反而还要给你送粮食。
在华夏,自从程朱理学,准确的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上都流传一个说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能够上学识字的人,在普通百姓眼里,那就是有能力的人了。
要是再有点才能,那就要被他们称之为文曲星了。
虽然前朝已经被推翻了二十多年,三十年不到。
可是这种再华夏延续了几千年的思想,岂是区区二三十年就可以消弭的?
所以这一则政策传出来之后,所有华北地区,山东地区等百姓都还不可置信。
感觉什么时候有这么好的政策了,历来能够上学的,可不是平常百姓家能够奢望的事。
从古代开始,要供养一个读书人,可是要花费不少的钱财,一般的百姓家里,吃饭都困难,那里还有多余的钱财去供养一个不事劳作的读书人。
所以他们才会感觉不可置信,而接下来,当一些百姓尝试的将自家孩子送过去的时候,居然发现事情是真的。
机关一文钱都没有收他们的,反而他们回来的时候还拖着一个大袋子回来,里面装满了粮食。
这种事情,关键就在于一层窗户纸的事情。
有第一个人去捅破窗户纸,接下来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就被百姓证实了。
很快,更多的人将自家孩子送去了学校。
而为此,周卫国又不得不紧急调拨钱财与人手去修建和扩建学校。
就连许多家中的父母看了看自家的女儿都将她们给送去了。
要是上学要花钱,他们肯定不会同意。但现在不要钱,还要向家里倒拿粮食,这肯定得同意啊!
白送的粮食,这些老百姓心中的小民思想在作祟,自然就同意了。
.
“凭什么?他们凭什么不让俺家娃去上学?”
此时在山西临汾的一个小村内,一名三十多岁的男子正瞪着一双眼睛在哪里发怒。
在他的对面有一个大约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这三十多岁的男子叫赵老汉,今年三十八岁。至于大名嘛!
没大名,农村孩子,很多人从小开始就只有一个小名儿,没大名儿。
而那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叫赵铁蛋,也是小名。这个时代的小孩儿夭折率很高,所以为了孩子好养活,几乎都会取一个小名,都没怎么取大名儿。
比如说啥狗蛋啊,石头啊,铁柱啥的。
顺便说一句话,赵铁蛋是赵老汉的大儿子,今年二十岁。
这个时代十多岁结婚生子的可不少,有些才十六岁就结婚生子了。这也算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色。
“爹!人家说了,我们家发布过一些不适宜的言论,除非我们家写封信,与他们划清界线才会让我们享受政策!”
赵铁蛋有些害怕的说道,没办法,从下就挨老爹的打。即便二十岁,心理也有些发憷。
“啥言论?还不许咱说了?这么多年了,也没见哪朝哪代不许人说话的。走,找他们理论去!
凭啥不让俺家三娃上学?你看看邻村儿你大舅家,人家送个娃去学堂,当即就领了几十斤粮食回来。
以后每月都有,俺家的,凭啥不让俺领?”
赵老汉拉着赵铁蛋的手就要走。
“爹!别去了。没了就没了。咱自己挣不行吗?”
赵铁蛋还在挣扎,他实在是感觉有点丢不开这个脸。
“凭啥不去?就要去找他们理论!”
“他们是欠咱家啥了?历朝历代也没听说免费上学的,这是遇到个好事,人家才允许咱免费上学。但人家有条件也是应该的。不然人家凭啥让俺们农村子弟免费上学?”
赵铁蛋有些恼怒的挣扎开老爹的手说道。
“可....送去一个娃,不但可以读书识字长见识,每月还可以向家里拿三十斤粮食,要是咱不要。这一年就要少三百多斤粮食,这些粮食再加上咱们家种的,可以让我们不再吃了没上顿。这咋办?难道看着那些人家领?咱们在这看着?到时候指不定他们怎么说咱们。”
这次赵老汉没话说了,一脸傻眼的表情。他儿子说的对,人家机关是欠你啥了?
自古以来就没有免费上学的说法,他们这还是头一次听说可以免费上学。
赵铁蛋说道这里的时候十分意动,虽然他抹不开脸去闹。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要是写信了,到时候他们不就可以领了嘛?
“啊?这.....这不好吧!而且咱也不识字啊!这怎么写?”
赵老汉有些傻眼的说道。
“到时候花上一点钱去城里找写字先生写,咱们按个手印就成。只要爹你下决心,咱们就去!”
赵老汉还是有些犹豫,摸不准到底写不写。
看到老爹还在犹豫,赵铁蛋恨恨的说道:“爹,您是要让三弟去上学,每月向家里拿三十斤粮食,还是继续抱着您那虚无的想法?”
赵老汉想想,感觉还是摆在眼前的粮食实在,想了想道:“好!咱这就进城去写。把老三捎上,咱写了就去机关领粮食!” ..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看更多热门完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