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页
元归点点头。
元归这次来,主要是来看这边的进度的。
虽然交给下属了,但是作为元华参与改革国营企业的第一个项目,他还是很重视的。
之前电话里和苏青玉说的那些话也没骗她,确实有支持改革的领导给他提意见了,让他一定要做好,做出成绩来。
证明改革的重要性。
既然走上这条路,他就要走好。
当然,这一路确实也没少吃苦就是了,又热又颠簸。
都要脱层皮了。
他以前最惨的时候连美国的贫民区都待过,但是真没受过这苦头的。
华国的路真需要大修特修了。
元归不住这里,他住县里招待所,苏青玉也不用另外给他安排住处了,而是带着他去办公室喝茶。
喝的是苏家屯大食堂煮的凉茶,一股子苦味。
苏青玉道,“虽然苦,但是确实解暑,不容易中暑,我们这里的社员干农活的时候,就靠这些了。”
元归喝了一口,想着要是添加一些材料让这凉茶口感好一些,倒是有市场,但是现在这茶确实难喝。
再看看苏青玉,已经喝了一大杯了,他顿时心生佩服。
队里的风扇也搬过来了,给这位元先生降了温,让他舒服一些了,苏青玉才喊了元华的人过来给他汇报工作。
这些人看到元归本人来了,都很高兴。
作为职场骨干,他们就怕被放逐,远离集团了。
现在元先生亲自过来了,说明他们现在虽然深处偏僻之地,但是干的事儿却是集团的重点任务。
是得到领导认可的。
元归听说他们大框架已经构建起来的,现在就是在填充细枝末节,夸赞他们工作效率高。
这些人都笑了笑,然后看了眼苏青玉。
一天到晚跟着个工作狂一起,也没办法啊。
这位国营单位的领导压榨起工人劳动力,比他们老板这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还要狠,关键是还不发加班费。
苏青玉也夸赞了几句,“元华集团果然能人辈出啊,都是人才,我这都舍不得放人了,哎,我们也不求能学个百分之百,能学个百分之十,我就满足了。”
元归道,“百分之十肯定不行,这样我们就失败了至少百分之五十。”
“元先生这么说,那我也只能提高标准了。”
苏青玉笑道。
元华集团一众人等……
谈工作谈了一下午,太阳落山了,大家才去吃饭,元归实在吃不下,也没胃口,苏青玉就洗了两个西红柿,一人一个,带他去苏家屯转转。
也是想趁机让他感受一下建设农村的成就感,未来为扶贫工作也出一份力。
夏天的伴晚是苏家屯最热闹的时候,太阳落山,田地里的活也干完了,工人们也交接班了,人就多了起来。
老人孩子们端着饭碗在广场去聊天,听着苏家屯的广播里放的曲子。
每个人都显得惬意而幸福。
苏青玉咬了口西红柿,问道,“元先生看到了吗?”
元归还在研究这个西红柿直接咬,还是拿回去用刀子切,放点沙拉酱凉拌吃,听到这话,问道,“看到什么?”
“他们多幸福啊。”苏青玉道。
“……嗯。”元归这才仔细看周围的人,看到这些人脸上的笑容,他也觉得很奇怪。
在这里过日子,竟然还会这么高兴。
见怪了大城市的繁华,对于苏家屯这种满是砖瓦房的村庄,他也觉得不算富裕。
苏青玉道,“元先生想知道为什么吗?”
元归看向她。
“走,我带你去看看,你就知道了。”
苏青玉又咬了一口西红柿,然后大步往前走,元归最终决定还是不吃西红柿了,因为他发现这里蚊虫很多,一直在他面前晃悠,他担心虫子飞到西红柿上面,到时候吃到嘴里了。
他赶紧跟着苏青玉往前面走。
苏青玉带他看的是之前苏家屯的原址,也就是那些还剩下的没拆的旧房子。
这些房子稀稀拉拉的,破旧不堪。
和青砖瓦房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有了这个对比,元归突然发现,那些青砖瓦房称得上豪宅了。
“这就是三年前的苏家屯。我七五年来这里下乡插队的,来的时候,只有大队长家里是青砖瓦房,其他人家里,全都是这种土房子,住在里面黑暗潮湿,而且下雨天还漏雨,冬天灌北风。大家一年等着队里分一次肉吃,每家每户最多也就分个两三斤。那会儿,苏家屯的社员,应该才刚刚吃得饱肚子,勉强达到了温饱。但是除了种地,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我来这里,建立了第一家加米厂,满打满算也就三台机器,七八个工人,就这样,还惊动了整个队里。”
元归随着她讲的这些话,想象着当时那个场景。
再看看眼前的苏青玉,心里涌出一种感觉,很佩服她。
他难得佩服一个人。
但是此刻他真的佩服这个女同志,在这样的环境里竟然还能带领这些队里人过上好日子。
如果换做是他,他只会自己私下里赚钱,离开这里,去大城市,继续赚钱。过好日子。
苏青玉是不知道他这么想的,如果知道,必定忍不住要翻白眼。她说这么多,不是为了让他佩服,而是要让他知道,建设新农村的反差多么有成就感,让这些社员过上好日子也不是那么难,她三年就办到了。
--
元归这次来,主要是来看这边的进度的。
虽然交给下属了,但是作为元华参与改革国营企业的第一个项目,他还是很重视的。
之前电话里和苏青玉说的那些话也没骗她,确实有支持改革的领导给他提意见了,让他一定要做好,做出成绩来。
证明改革的重要性。
既然走上这条路,他就要走好。
当然,这一路确实也没少吃苦就是了,又热又颠簸。
都要脱层皮了。
他以前最惨的时候连美国的贫民区都待过,但是真没受过这苦头的。
华国的路真需要大修特修了。
元归不住这里,他住县里招待所,苏青玉也不用另外给他安排住处了,而是带着他去办公室喝茶。
喝的是苏家屯大食堂煮的凉茶,一股子苦味。
苏青玉道,“虽然苦,但是确实解暑,不容易中暑,我们这里的社员干农活的时候,就靠这些了。”
元归喝了一口,想着要是添加一些材料让这凉茶口感好一些,倒是有市场,但是现在这茶确实难喝。
再看看苏青玉,已经喝了一大杯了,他顿时心生佩服。
队里的风扇也搬过来了,给这位元先生降了温,让他舒服一些了,苏青玉才喊了元华的人过来给他汇报工作。
这些人看到元归本人来了,都很高兴。
作为职场骨干,他们就怕被放逐,远离集团了。
现在元先生亲自过来了,说明他们现在虽然深处偏僻之地,但是干的事儿却是集团的重点任务。
是得到领导认可的。
元归听说他们大框架已经构建起来的,现在就是在填充细枝末节,夸赞他们工作效率高。
这些人都笑了笑,然后看了眼苏青玉。
一天到晚跟着个工作狂一起,也没办法啊。
这位国营单位的领导压榨起工人劳动力,比他们老板这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还要狠,关键是还不发加班费。
苏青玉也夸赞了几句,“元华集团果然能人辈出啊,都是人才,我这都舍不得放人了,哎,我们也不求能学个百分之百,能学个百分之十,我就满足了。”
元归道,“百分之十肯定不行,这样我们就失败了至少百分之五十。”
“元先生这么说,那我也只能提高标准了。”
苏青玉笑道。
元华集团一众人等……
谈工作谈了一下午,太阳落山了,大家才去吃饭,元归实在吃不下,也没胃口,苏青玉就洗了两个西红柿,一人一个,带他去苏家屯转转。
也是想趁机让他感受一下建设农村的成就感,未来为扶贫工作也出一份力。
夏天的伴晚是苏家屯最热闹的时候,太阳落山,田地里的活也干完了,工人们也交接班了,人就多了起来。
老人孩子们端着饭碗在广场去聊天,听着苏家屯的广播里放的曲子。
每个人都显得惬意而幸福。
苏青玉咬了口西红柿,问道,“元先生看到了吗?”
元归还在研究这个西红柿直接咬,还是拿回去用刀子切,放点沙拉酱凉拌吃,听到这话,问道,“看到什么?”
“他们多幸福啊。”苏青玉道。
“……嗯。”元归这才仔细看周围的人,看到这些人脸上的笑容,他也觉得很奇怪。
在这里过日子,竟然还会这么高兴。
见怪了大城市的繁华,对于苏家屯这种满是砖瓦房的村庄,他也觉得不算富裕。
苏青玉道,“元先生想知道为什么吗?”
元归看向她。
“走,我带你去看看,你就知道了。”
苏青玉又咬了一口西红柿,然后大步往前走,元归最终决定还是不吃西红柿了,因为他发现这里蚊虫很多,一直在他面前晃悠,他担心虫子飞到西红柿上面,到时候吃到嘴里了。
他赶紧跟着苏青玉往前面走。
苏青玉带他看的是之前苏家屯的原址,也就是那些还剩下的没拆的旧房子。
这些房子稀稀拉拉的,破旧不堪。
和青砖瓦房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有了这个对比,元归突然发现,那些青砖瓦房称得上豪宅了。
“这就是三年前的苏家屯。我七五年来这里下乡插队的,来的时候,只有大队长家里是青砖瓦房,其他人家里,全都是这种土房子,住在里面黑暗潮湿,而且下雨天还漏雨,冬天灌北风。大家一年等着队里分一次肉吃,每家每户最多也就分个两三斤。那会儿,苏家屯的社员,应该才刚刚吃得饱肚子,勉强达到了温饱。但是除了种地,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我来这里,建立了第一家加米厂,满打满算也就三台机器,七八个工人,就这样,还惊动了整个队里。”
元归随着她讲的这些话,想象着当时那个场景。
再看看眼前的苏青玉,心里涌出一种感觉,很佩服她。
他难得佩服一个人。
但是此刻他真的佩服这个女同志,在这样的环境里竟然还能带领这些队里人过上好日子。
如果换做是他,他只会自己私下里赚钱,离开这里,去大城市,继续赚钱。过好日子。
苏青玉是不知道他这么想的,如果知道,必定忍不住要翻白眼。她说这么多,不是为了让他佩服,而是要让他知道,建设新农村的反差多么有成就感,让这些社员过上好日子也不是那么难,她三年就办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