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黑科技大佬你不早说!(穿越)——量子
但他的人生太让人羡慕了。随心所欲,爱做什么做什么,永远不用容忍不顺心的事,看不服谁就骂谁,被一个儿控老爸全力宠着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一点嫉妒或者仇视,所以他的黑粉铺天盖地。
所以,当他跌落谷底的时候,尽管他才是那个受害者,人们却只感到幸灾乐祸。
楼清焰的社交平台已经不更新了,每天仍有无数人追在下面嘲讽,用着那些看到都觉得脏了眼睛的词。
他们以这种嘲讽来发泄自己一整天积攒的愤怒,仿佛楼清焰的销声匿迹是他们对战现实的某种胜利。
十二点,时间到了。软件官网发布,电脑端和移动app挂上应用商城,广告商发来ok的手势,繁星网正式上线。
程涛看着发布出去的网站页面,忽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谁也不知道,那个已经销声匿迹许久的落魄二世祖,正在改变世界。
下午三点,邵逸明准时来到约好的地方,等待和投资方的会面。
然而,他却只等来一个被放鸽子的通知。
抱歉,我们经理临时有事,不能过去了。投资的事情,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有机会再谈?还有什么机会?
这分明就是拒绝!
如果只单单是一家的拒绝也就罢了,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内,邵逸明收到了所有预约企业的拒绝。
晚上八点,不管他苦苦哀求多少遍,最后一家风投也还是没来。
他一个人坐在餐厅里,呆呆的,心想:完了。
融资泡汤了。
凡是对付费音频有点兴趣的投资方,都参加了这次创投大会。如果在大会上没能拉到投资,接下来再拉投资的希望就渺茫了。
付费音频是新热点,行业拓荒者数不胜数,且已经有了珠穆朗玛那种成功的企业,没钱就没法高速铺开业务,就抢不过别人,就注定失败。
完了,一切都完了。
窗外华灯初上,邵逸明的脸反射在玻璃上,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他脑中一片混乱。
一个小时后,他突然想:为什么?
为什么会被那么多家风投连续放鸽子?难道是背后有人在搞他?
还未来得及仔细思考,员工电话打进来,大呼小叫地跟他说:邵哥!你看到了吗!变天了!怎么办!我们怎么办啊!
怎么回事?邵逸明这会儿异常冷静,嘴里回答着电话,脑海里还在想,谁会费这么大力气给他使绊子。
快去看看新闻啊邵哥!都一下午了难道你还不知道吗!
邵逸明飞快挂掉电话打开新闻网站,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头条挂在那里。
回声科技今日震撼发布,划时代语音合成技术,我国人工智能已领先世界!
他呆了一瞬,才打开新闻,拉下去细看。
整篇新闻的口吻带有一种明明很激动却强自抑制的感觉,这小编也真是厉害,用特别理性客观的文字把回声从上到下夸了一个遍,还不着痕迹地介绍了新软件的各种功能。
软件的名字很普通,就叫回声配音,和之前一模一样。
只不过之前的回声配音是个网页程序,这回有了客户端。
基于这种划时代语音合成技术,回声科技目前仅发布回声配音一项产品,仅仅是这一款软件,已经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功能效果。这一技术的后续开发非常值得期待。
邵逸明看完软件,强压着内心的惊疑不定,去应用商店下载了手机app。
移动端的app设计非常简单,就是输入一段文字转换成语音,带有简单的参数调试功能。
AI配音对硬件的要求相当高,手机端不能一次转换太多内容,一次输入仅限五十字。
邵逸明第一时间想到那个刚刚通过海选的动画剧本,随意从剧本中拉出一句词输入进去。
文字输入完毕,蹦出挑选音色的选项,预置音色有最基本的童音、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样都分男女。
点击某个音色,就直接输出声音。
仅仅是一句简短的对话,邵逸明点开每一个音色来回听了三遍,越听越觉得难以置信。
是语音合成,真正的语音合成。
和软件唱歌不一样,语音合成不是简单的声音排列组合,还需要自然语言处理,识别文字语义等等。现在,程序识别出了某句话的语义,根据语义配置了合理的起伏、韵律和声调,然后播放出来。
逼真程度之高,就像是有一个真人在手机里说话一样!
程序的表达不一定最动听,但绝对是符合语境的,让人找不出违和感。
换句话说,软件不具有顶尖配音演员的实力,但是却具有普通配音演员的能力。
邵逸明强自镇定,安慰自己说:平平无奇,没有灵魂。别怕别怕。
机器终归是机器,就算能配音,也只是套路化模仿人的语气,配不出有力量的情感表达。就像是演技拙劣的演员非要去演戏他随便选了一个音色,点击确认,来到了下一个页面情感选择。
下面有四个滑条,分别是喜悦、激动、愤怒、恐惧。
邵逸明滑动这四个滑条的时候,感觉异常不真实,就好像在滑动图片的RBG滑条一样。
滑动之后,实时生成的语音果然出现了微妙的语气变化。
这一页下面还有一样小字:登陆电脑客户端,调节更多情感维度,还可以自行设计维度模型,保存参数建立情感滤镜。
邵逸明犹豫了一下,没有理会,点击确定来到下一个页面。
这一步的名字叫音频液化,选择一个参数,在屏幕上生成一条曲线,手指涂抹就可以改变曲线的形状,纵轴是该项参数,横轴是时间。
音量是一条直线,用手指向上抹出一个小山包,山包对应的时间段的音量就会发生变化。
语调是曲线,可以用手指涂抹直接改变声调的上扬或下抑。
语气轻重是折线,可以制造强调声或轻声。
发声位置,可以调出气音、鼻音、胸腔共鸣、丹田发声不同的效果。
还有音高、语速等等各种各样的参数。原本平平无奇没有灵魂的普通对话,可以在这个界面往千奇百怪的方向去调整,输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多样性成果。
第四步就是最后一步,完成这一步之后,系统就生成了mp3文件。
邵逸明听了一遍又一遍,最后靠在椅子上,用手盖住脸,长叹一口气。
除了音色有些出入,这整句话和他所设想的一模一样。
过了半天,他终于找到理由安慰自己:第四步也太复杂了,选择困难症怕不是能玩一年。要是都这么一句话一句话地调,猴年马月才能完成一段配音?
厉害归厉害,效率反而降低了。
这个想法刚一冒出来,app页面弹出提示:是否感觉参数太细致,建立音频太麻烦,耗时过长?下载pc客户端,体验高效率AI配音。
邵逸明立刻捕捉到关键点:pc端的功能更加强大?
这个手机端时时刻刻都在给pc端打广告,很明显只是pc端的一个推广试验版。
移动app已经强大如斯,pc端的完整功能该有多么恐怖?
邵逸明立刻起身,连回家都等不及,找了家最近的网吧,开机直接下载软件。
比起手机端的简易,pc端显得过于臃肿了。光纤网速下,软件下载了整整一个小时,又安装了半个小时,才总算弄好。
这是个付费软件,全功能试用一周,简单功能试用一个月。
邵逸明迫不及待地点进去,发现它比起手机端的确是强大了不少。
文本输入方式变成了导入文本文件,没有五十个字的限制,一次可以导入数千字的文本。
他直接登陆云盘把自己的剧本下载下来,从里面选了一小段导入进去。
文本读入后,显示在左侧的空白框里,系统自动识别文本格式,广告词、小说、剧本,都会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对应不同的窗口布局。就像ps一样,根据画画、修图、平面设计不同的功能,会有不同的窗口预设。
文本一导入,软件就蹦出提示,监测到您的文本类型为剧本,是否切换为广播剧模式?
切换之后,整个窗口布局大变样,被分成了五个模块。
左上是文本时间轴,一行一句文本,对应着音频时间线。左下是角色窗口,从剧本中自动识别出的几个角色已经整整齐齐排列在里面,点开之后是自定义角色卡,包括该角色的音色、情感滤镜、语速语气等等。
右上是属性编辑器,右下是音效素材库。
整个页面最下方是一条多轨道时间轴,可以对音频进行整体的编辑。
这么一看,这个软件就已经专业得不行,UI设计功力不逊于adobe系列。
第一步依旧是选择音色,但不再直接输出音频,而是选好音色后,填到角色卡里。
邵逸明选完第一个角色的音色就悟了,他应该先把这些角色卡填满,然后再去调整生成的音频参数。
除了常规的语速语气等,角色卡里还有情感滤镜选项,可以选预置的,也可以自定义。自定义窗口里足有二十多个情感维度,开心、同情、嫉妒、失望二十多个滑条看得人眼花缭乱。
一个角色不可能永远高兴或永远悲伤,邵逸明填完第一个角色,想了想,复制出一份,在角色名字后面加了个括号(低落),微调了一下参数,换了一个滤镜,用来表示该角色不开心时的状态。
很快,各个角色以及它们的复制体建立完毕,可以开始编辑详细语句了。
每一句的可编辑参数都显示在右侧属性编辑器里,和角色卡里的参数几乎一模一样,也有情感滤镜选项。邵逸明立刻意识到,所谓的角色卡,其实就是一个参数模型。
属性编辑器里,唯一和角色卡不一样的,就是音频液化曲线,像手机app一样,可以对某一个句子的不同时间点,进行最细微的调整。
编辑完角色、编辑完语句,软件自动合成音频,这段音频显示在右下方的音效素材库里,可以拖入多轨道编辑器进行剪辑。音效素材库链接到云端,用户可以从中下载所需要的任何音效。当然,也可以自己导入。
到这里为止,这个软件只是普通的配音软件而已,功能无非是模仿人类的声音,细化了各种可调参数。
用这个软件来做广播剧的话,只要设定好角色,输入剧本就可以输出音频。但这样做出来的广播剧非常标准化,用邵逸明的话说就是平平无奇、没有灵魂。
如果对广播剧进行精细化的微调,可以达成很好的效果,甚至能调出专业配音都达不到的水平,但那样又太慢了,要一点一点抠到天荒地老。
邵逸明心想,这个软件是不是有点鸡肋?一键生成的作品比较粗糙,精细制作的效率又不如人工配音。
当然,可以用这个软件生成大量粗糙的UGC作品,人们对UGC作品的要求一向很低,就像网友自己利用游戏制作的电影,再粗糙也有粉丝。
但它也只能用大量粗糙作品填充低端音频市场,或者出一两部极其精细的神作,真正的中端精品内容,还是只能由pgc产出。
这个想法才刚冒出来,邵逸明突然发现,软件里还有一个功能。
ai换声,这是什么?
他一下子打了个激灵,想到AI换脸、AI换人草,不会是我想的那样吧?
还真就是他想的那样。
AI换声的功能是,可以自己为某个角色配音,AI系统会学习他的声学数据,换成系统预置音色。类似于变声器的功能,但不是实时变声。
弄懂这个功能之后,他直接摘下耳机,坐在椅子上,喃喃道:补齐了。
软件的最后一个缺陷也补齐了。
精细制作效率低?不,我们可以AI换声。嫌调参数麻烦,就自己配音,再换成角色的声音。
邵逸明是做音频内容运营的,他一下子就想出了,这个软件发布后,广播剧的制作模式将会发生多么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低端市场,只要设定好角色、输入剧本、适当添加音效,就可以一键生成广播剧。这种广播剧比较套路化,该有的语气声调样样不缺,但比较缺乏表现力。这就像是一部演技很差的偶像剧。
在中端市场,依旧是按照上述模式生成广播剧,但在比较关键、比较需要表达力的篇幅上,可以由配音演员进行配音,再替换成角色的声音。全程配音替换也可以,总之,只要一个配音演员够了,一个人就能完成一整个剧组的工作。这种广播剧就像是偶尔演技爆发的普通电视剧。
在高端市场,用软件对广播剧进行不厌其烦的精细微调,可以完成非常高级的表达。这种广播剧,大概就像演技爆棚的大电影,普遍意义上的神作。
一部广播剧所需要的人才依旧是三种编剧、导演、配音,但团队急剧缩水,最多只需要三个人。
一名编剧足以自己完成一部低端剧集,再加上一名配音,可以完成中端或高端剧集,如果编剧本身就是配音那更好了。至于导演,可有可无。
两个人能做,一个人也能做,超高效率的广播剧内容产出,这就是、这就是
这就是付费音频的ugc模式
57、釜底抽薪
邵逸明知道自己完了。
回声配音的出现,把这个行业习以为常的众多概念全推翻了。
现在用户也能生产高质量的音频,UGC内容异军突起,势必会挤压PGC的空间。后者原本的质量优势、平台优势,都将不复存在。
邵逸明推崇的那种精品PGC,倒也能继续做下去,但盈利水平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而且方式上要改变,从大公司大制作,变成小团队小制作。
这是回声配音带来的趋势。从今往后,广播剧的职业产出,会渐渐固化成小作坊模式,就像网文工作室、条漫工作室一样,能形成一套简单的工业流程。
网文工作室的工业流程是:a完成大纲,b完成开头三万字,c来执笔正文,d来润色。
条漫工作室的工业流程则分为分镜、精草、勾线、上色等等,有时连人设也能分出去,由不同的人完成。
这些工作室全都在网络上办公,人员大部分是流动的,常驻的只有编辑。工作室编辑是一个类似于中介的身份,从企鹅群、论坛、微博等写手画手聚集的地方,随时寻找干活儿的人。写手画手从编辑那里接到工作,完成属于自己的部分,就拿钱走人。
恋耽美
所以,当他跌落谷底的时候,尽管他才是那个受害者,人们却只感到幸灾乐祸。
楼清焰的社交平台已经不更新了,每天仍有无数人追在下面嘲讽,用着那些看到都觉得脏了眼睛的词。
他们以这种嘲讽来发泄自己一整天积攒的愤怒,仿佛楼清焰的销声匿迹是他们对战现实的某种胜利。
十二点,时间到了。软件官网发布,电脑端和移动app挂上应用商城,广告商发来ok的手势,繁星网正式上线。
程涛看着发布出去的网站页面,忽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谁也不知道,那个已经销声匿迹许久的落魄二世祖,正在改变世界。
下午三点,邵逸明准时来到约好的地方,等待和投资方的会面。
然而,他却只等来一个被放鸽子的通知。
抱歉,我们经理临时有事,不能过去了。投资的事情,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有机会再谈?还有什么机会?
这分明就是拒绝!
如果只单单是一家的拒绝也就罢了,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小时内,邵逸明收到了所有预约企业的拒绝。
晚上八点,不管他苦苦哀求多少遍,最后一家风投也还是没来。
他一个人坐在餐厅里,呆呆的,心想:完了。
融资泡汤了。
凡是对付费音频有点兴趣的投资方,都参加了这次创投大会。如果在大会上没能拉到投资,接下来再拉投资的希望就渺茫了。
付费音频是新热点,行业拓荒者数不胜数,且已经有了珠穆朗玛那种成功的企业,没钱就没法高速铺开业务,就抢不过别人,就注定失败。
完了,一切都完了。
窗外华灯初上,邵逸明的脸反射在玻璃上,长达一个小时的时间,他脑中一片混乱。
一个小时后,他突然想:为什么?
为什么会被那么多家风投连续放鸽子?难道是背后有人在搞他?
还未来得及仔细思考,员工电话打进来,大呼小叫地跟他说:邵哥!你看到了吗!变天了!怎么办!我们怎么办啊!
怎么回事?邵逸明这会儿异常冷静,嘴里回答着电话,脑海里还在想,谁会费这么大力气给他使绊子。
快去看看新闻啊邵哥!都一下午了难道你还不知道吗!
邵逸明飞快挂掉电话打开新闻网站,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头条挂在那里。
回声科技今日震撼发布,划时代语音合成技术,我国人工智能已领先世界!
他呆了一瞬,才打开新闻,拉下去细看。
整篇新闻的口吻带有一种明明很激动却强自抑制的感觉,这小编也真是厉害,用特别理性客观的文字把回声从上到下夸了一个遍,还不着痕迹地介绍了新软件的各种功能。
软件的名字很普通,就叫回声配音,和之前一模一样。
只不过之前的回声配音是个网页程序,这回有了客户端。
基于这种划时代语音合成技术,回声科技目前仅发布回声配音一项产品,仅仅是这一款软件,已经展现出令人震惊的功能效果。这一技术的后续开发非常值得期待。
邵逸明看完软件,强压着内心的惊疑不定,去应用商店下载了手机app。
移动端的app设计非常简单,就是输入一段文字转换成语音,带有简单的参数调试功能。
AI配音对硬件的要求相当高,手机端不能一次转换太多内容,一次输入仅限五十字。
邵逸明第一时间想到那个刚刚通过海选的动画剧本,随意从剧本中拉出一句词输入进去。
文字输入完毕,蹦出挑选音色的选项,预置音色有最基本的童音、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样都分男女。
点击某个音色,就直接输出声音。
仅仅是一句简短的对话,邵逸明点开每一个音色来回听了三遍,越听越觉得难以置信。
是语音合成,真正的语音合成。
和软件唱歌不一样,语音合成不是简单的声音排列组合,还需要自然语言处理,识别文字语义等等。现在,程序识别出了某句话的语义,根据语义配置了合理的起伏、韵律和声调,然后播放出来。
逼真程度之高,就像是有一个真人在手机里说话一样!
程序的表达不一定最动听,但绝对是符合语境的,让人找不出违和感。
换句话说,软件不具有顶尖配音演员的实力,但是却具有普通配音演员的能力。
邵逸明强自镇定,安慰自己说:平平无奇,没有灵魂。别怕别怕。
机器终归是机器,就算能配音,也只是套路化模仿人的语气,配不出有力量的情感表达。就像是演技拙劣的演员非要去演戏他随便选了一个音色,点击确认,来到了下一个页面情感选择。
下面有四个滑条,分别是喜悦、激动、愤怒、恐惧。
邵逸明滑动这四个滑条的时候,感觉异常不真实,就好像在滑动图片的RBG滑条一样。
滑动之后,实时生成的语音果然出现了微妙的语气变化。
这一页下面还有一样小字:登陆电脑客户端,调节更多情感维度,还可以自行设计维度模型,保存参数建立情感滤镜。
邵逸明犹豫了一下,没有理会,点击确定来到下一个页面。
这一步的名字叫音频液化,选择一个参数,在屏幕上生成一条曲线,手指涂抹就可以改变曲线的形状,纵轴是该项参数,横轴是时间。
音量是一条直线,用手指向上抹出一个小山包,山包对应的时间段的音量就会发生变化。
语调是曲线,可以用手指涂抹直接改变声调的上扬或下抑。
语气轻重是折线,可以制造强调声或轻声。
发声位置,可以调出气音、鼻音、胸腔共鸣、丹田发声不同的效果。
还有音高、语速等等各种各样的参数。原本平平无奇没有灵魂的普通对话,可以在这个界面往千奇百怪的方向去调整,输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多样性成果。
第四步就是最后一步,完成这一步之后,系统就生成了mp3文件。
邵逸明听了一遍又一遍,最后靠在椅子上,用手盖住脸,长叹一口气。
除了音色有些出入,这整句话和他所设想的一模一样。
过了半天,他终于找到理由安慰自己:第四步也太复杂了,选择困难症怕不是能玩一年。要是都这么一句话一句话地调,猴年马月才能完成一段配音?
厉害归厉害,效率反而降低了。
这个想法刚一冒出来,app页面弹出提示:是否感觉参数太细致,建立音频太麻烦,耗时过长?下载pc客户端,体验高效率AI配音。
邵逸明立刻捕捉到关键点:pc端的功能更加强大?
这个手机端时时刻刻都在给pc端打广告,很明显只是pc端的一个推广试验版。
移动app已经强大如斯,pc端的完整功能该有多么恐怖?
邵逸明立刻起身,连回家都等不及,找了家最近的网吧,开机直接下载软件。
比起手机端的简易,pc端显得过于臃肿了。光纤网速下,软件下载了整整一个小时,又安装了半个小时,才总算弄好。
这是个付费软件,全功能试用一周,简单功能试用一个月。
邵逸明迫不及待地点进去,发现它比起手机端的确是强大了不少。
文本输入方式变成了导入文本文件,没有五十个字的限制,一次可以导入数千字的文本。
他直接登陆云盘把自己的剧本下载下来,从里面选了一小段导入进去。
文本读入后,显示在左侧的空白框里,系统自动识别文本格式,广告词、小说、剧本,都会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对应不同的窗口布局。就像ps一样,根据画画、修图、平面设计不同的功能,会有不同的窗口预设。
文本一导入,软件就蹦出提示,监测到您的文本类型为剧本,是否切换为广播剧模式?
切换之后,整个窗口布局大变样,被分成了五个模块。
左上是文本时间轴,一行一句文本,对应着音频时间线。左下是角色窗口,从剧本中自动识别出的几个角色已经整整齐齐排列在里面,点开之后是自定义角色卡,包括该角色的音色、情感滤镜、语速语气等等。
右上是属性编辑器,右下是音效素材库。
整个页面最下方是一条多轨道时间轴,可以对音频进行整体的编辑。
这么一看,这个软件就已经专业得不行,UI设计功力不逊于adobe系列。
第一步依旧是选择音色,但不再直接输出音频,而是选好音色后,填到角色卡里。
邵逸明选完第一个角色的音色就悟了,他应该先把这些角色卡填满,然后再去调整生成的音频参数。
除了常规的语速语气等,角色卡里还有情感滤镜选项,可以选预置的,也可以自定义。自定义窗口里足有二十多个情感维度,开心、同情、嫉妒、失望二十多个滑条看得人眼花缭乱。
一个角色不可能永远高兴或永远悲伤,邵逸明填完第一个角色,想了想,复制出一份,在角色名字后面加了个括号(低落),微调了一下参数,换了一个滤镜,用来表示该角色不开心时的状态。
很快,各个角色以及它们的复制体建立完毕,可以开始编辑详细语句了。
每一句的可编辑参数都显示在右侧属性编辑器里,和角色卡里的参数几乎一模一样,也有情感滤镜选项。邵逸明立刻意识到,所谓的角色卡,其实就是一个参数模型。
属性编辑器里,唯一和角色卡不一样的,就是音频液化曲线,像手机app一样,可以对某一个句子的不同时间点,进行最细微的调整。
编辑完角色、编辑完语句,软件自动合成音频,这段音频显示在右下方的音效素材库里,可以拖入多轨道编辑器进行剪辑。音效素材库链接到云端,用户可以从中下载所需要的任何音效。当然,也可以自己导入。
到这里为止,这个软件只是普通的配音软件而已,功能无非是模仿人类的声音,细化了各种可调参数。
用这个软件来做广播剧的话,只要设定好角色,输入剧本就可以输出音频。但这样做出来的广播剧非常标准化,用邵逸明的话说就是平平无奇、没有灵魂。
如果对广播剧进行精细化的微调,可以达成很好的效果,甚至能调出专业配音都达不到的水平,但那样又太慢了,要一点一点抠到天荒地老。
邵逸明心想,这个软件是不是有点鸡肋?一键生成的作品比较粗糙,精细制作的效率又不如人工配音。
当然,可以用这个软件生成大量粗糙的UGC作品,人们对UGC作品的要求一向很低,就像网友自己利用游戏制作的电影,再粗糙也有粉丝。
但它也只能用大量粗糙作品填充低端音频市场,或者出一两部极其精细的神作,真正的中端精品内容,还是只能由pgc产出。
这个想法才刚冒出来,邵逸明突然发现,软件里还有一个功能。
ai换声,这是什么?
他一下子打了个激灵,想到AI换脸、AI换人草,不会是我想的那样吧?
还真就是他想的那样。
AI换声的功能是,可以自己为某个角色配音,AI系统会学习他的声学数据,换成系统预置音色。类似于变声器的功能,但不是实时变声。
弄懂这个功能之后,他直接摘下耳机,坐在椅子上,喃喃道:补齐了。
软件的最后一个缺陷也补齐了。
精细制作效率低?不,我们可以AI换声。嫌调参数麻烦,就自己配音,再换成角色的声音。
邵逸明是做音频内容运营的,他一下子就想出了,这个软件发布后,广播剧的制作模式将会发生多么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低端市场,只要设定好角色、输入剧本、适当添加音效,就可以一键生成广播剧。这种广播剧比较套路化,该有的语气声调样样不缺,但比较缺乏表现力。这就像是一部演技很差的偶像剧。
在中端市场,依旧是按照上述模式生成广播剧,但在比较关键、比较需要表达力的篇幅上,可以由配音演员进行配音,再替换成角色的声音。全程配音替换也可以,总之,只要一个配音演员够了,一个人就能完成一整个剧组的工作。这种广播剧就像是偶尔演技爆发的普通电视剧。
在高端市场,用软件对广播剧进行不厌其烦的精细微调,可以完成非常高级的表达。这种广播剧,大概就像演技爆棚的大电影,普遍意义上的神作。
一部广播剧所需要的人才依旧是三种编剧、导演、配音,但团队急剧缩水,最多只需要三个人。
一名编剧足以自己完成一部低端剧集,再加上一名配音,可以完成中端或高端剧集,如果编剧本身就是配音那更好了。至于导演,可有可无。
两个人能做,一个人也能做,超高效率的广播剧内容产出,这就是、这就是
这就是付费音频的ugc模式
57、釜底抽薪
邵逸明知道自己完了。
回声配音的出现,把这个行业习以为常的众多概念全推翻了。
现在用户也能生产高质量的音频,UGC内容异军突起,势必会挤压PGC的空间。后者原本的质量优势、平台优势,都将不复存在。
邵逸明推崇的那种精品PGC,倒也能继续做下去,但盈利水平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而且方式上要改变,从大公司大制作,变成小团队小制作。
这是回声配音带来的趋势。从今往后,广播剧的职业产出,会渐渐固化成小作坊模式,就像网文工作室、条漫工作室一样,能形成一套简单的工业流程。
网文工作室的工业流程是:a完成大纲,b完成开头三万字,c来执笔正文,d来润色。
条漫工作室的工业流程则分为分镜、精草、勾线、上色等等,有时连人设也能分出去,由不同的人完成。
这些工作室全都在网络上办公,人员大部分是流动的,常驻的只有编辑。工作室编辑是一个类似于中介的身份,从企鹅群、论坛、微博等写手画手聚集的地方,随时寻找干活儿的人。写手画手从编辑那里接到工作,完成属于自己的部分,就拿钱走人。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