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页
胤禛之所以南下到澳门除了看看这个能赚出那么一堆银子的船队,顺便考察一下海上行商的可行性之外,就是给福晋做靠山,免得福晋被欺负——现在他觉得他的福晋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靠山,他的福晋不欺负别人就已经很好了,看看他来这里这么久了,除了窝在屋子里读书去海边赶海,他就是闲人一个。
闲人胤禛被打击之后,觉得应该给自己找点事干,然后他就高薪聘请了个老秀才——就是那种久读不中那种——专门聊天,对外则是贵公子读书的理由。
被称为老秀才的人其实也就三十来岁,少年成名,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屡试不中,也就成了个老秀才。
这个秀才并不是澳门本地之人,而是从澳门一男来的,从家乡背井离乡的来到这个洋人遍地的地方就是因为没钱,他在澳门有一个专门教导洋人的私塾,只不过,这些年康熙皇帝允许洋人传教,所以有点本事的都离开了澳门去北京或者传教去了,剩下的以行商为主的商人们,对待这方面,要求很低,会交流就好,也就没那个非要好好学汉字的需要,所以这个私塾挺有点开不下去的感觉。
胤禛高价找先生,这个秀才也是瞄准了这一点主动来的。
高秀才对于这个明显学识不错的贵公子竟然是专门找自己聊天也是无语的很,但是出手大方这一条就足以把一切不好遮掩过去,不就是聊个天吗?有银子的是大爷,这聊天也就很愉快的进行了下去,甚至高秀才对胤禛称得上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就是这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胤禛的震撼有点大,他才知道原来读书对于普通人家竟然是一件如此……为难的一件事。
他也第一次知道,原来他可以随意丢弃的纸墨笔砚竟然那么的值钱,第一次赶海的时候被一点点钱就买走了收获的渔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攒够这笔钱呢?
常年和人打交道的高秀才在经过几次聊天之后,就察觉到这位满人贵公子并不喜欢听自己讲如何读书这类的事,反而喜欢听早年全家人供养自己一个人读书最终考取秀才的往事。
那些往事,高秀才早就扔到记忆的垃圾堆里了,在兄弟们因为考秀才花费过多而不愿继续资助的时候,他更是发过誓,他以后发达了绝对不看那些为了一点小钱斤斤计较的人。
他来到澳门,在这里安家落户,虽然没有那些大商人有钱,终究还是小有资产的,但是他从来没有要回家看看的想法,现在回忆起往事,那一切纷纷扰扰就全都回到了脑海里。
他记起了小时候家里鸡下蛋了就被母亲藏起来的鸡蛋以及他碗里永远不缺鸡蛋,他想起了他每次回家往里面的肉以及有一回突然从学堂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家里没有一点肉腥的菜以及清晰可见的米汤,他回忆起了每次去学堂弟弟们眼巴巴的眼神以及兄长背上满满当当的东西,他脑海之中更是清晰的浮现了姐姐嫁人时脸上眼中的麻木哀伤以及父母脸上欢愉的笑容……
当这一切清晰可见的往事被他以语言亲自重新讲述出来的时候,他才突然发现,原来他曾经以为的自己辛苦读书自己才高八斗,甚至自己辛苦夜行去赶考都是建立在什么之上?!
第61章
面对突然请辞的高秀才, 听完了故事已经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胤禛同意了。
听完了故事,胤禛觉得福晋说他‘何不食肉糜?’是对的——承认这个事实其实并不难, 高秀才举一家之力,选出读书能力最好的一个人, 培养了十几年,才培养出了一个秀才, 最终步入了读书人的行列, 而这个读书人也只敢说他读完了四书五经, 而按照高秀才的说法, 他们整个庄子也就他一个人考上了秀才,这样看来,他的想法确实不怎么切合实际。
只是这样的事实摆出来,又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让他这个皇子有些伤心罢了。
苏莹来到澳门之后,最开始的几天没什么事, 在她把属于四阿哥胤禛的船上的货物交给船队两方卖掉, 李三姑娘随即拜访, 并出现在苏莹身后之后,拜访她这个大小姐的瞬间多了好几倍。
王长老有个孙子王南在苏莹身边,倒还算是悠哉,其它没和苏莹有牵连的就急的冒火了。
在王长老看来, 他们靠上苏莹,实际上看中的是她身后的四皇子,而按照老太太的做派, 他们一直以为苏莹这个接任者也应该是和老太太一样远在京城做一个受益者——不用操劳不用费心的,每年还有银子可以坐享其成,王长老觉得,他们只是借一块牌子用用,对这个老太太捧着长大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大小姐来说应该是个好买卖。
王长老唯一没想到的是,大小姐南下了,不仅南下,还借着几船货强势的介入了他们的势力之中,而他,无力阻拦。
银子,对大小姐不知道管用不管用,对他们这群人,却是一定管用的。
王长老觉得这位大小姐最高明的地方在于,散沙一片的海商那边她直接拿下公认最会赚钱的李三姑娘。
而对于他们这边的,她完全没有按照套路拿下他这个带头人,而是一个一个的见了船队上到掌舵的,下到水手的每一个人,却同样的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她没时间在这里整天泡着,她以后可以做靠山免除他们被官场中人的过度盘剥,可以帮忙他们和织造府牵线,甚至可以把以后船队的收入给他们七成,但是有两个要求,一,大方向上他们得听她的,二,不得在账务上作假。
--
闲人胤禛被打击之后,觉得应该给自己找点事干,然后他就高薪聘请了个老秀才——就是那种久读不中那种——专门聊天,对外则是贵公子读书的理由。
被称为老秀才的人其实也就三十来岁,少年成名,可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屡试不中,也就成了个老秀才。
这个秀才并不是澳门本地之人,而是从澳门一男来的,从家乡背井离乡的来到这个洋人遍地的地方就是因为没钱,他在澳门有一个专门教导洋人的私塾,只不过,这些年康熙皇帝允许洋人传教,所以有点本事的都离开了澳门去北京或者传教去了,剩下的以行商为主的商人们,对待这方面,要求很低,会交流就好,也就没那个非要好好学汉字的需要,所以这个私塾挺有点开不下去的感觉。
胤禛高价找先生,这个秀才也是瞄准了这一点主动来的。
高秀才对于这个明显学识不错的贵公子竟然是专门找自己聊天也是无语的很,但是出手大方这一条就足以把一切不好遮掩过去,不就是聊个天吗?有银子的是大爷,这聊天也就很愉快的进行了下去,甚至高秀才对胤禛称得上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就是这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胤禛的震撼有点大,他才知道原来读书对于普通人家竟然是一件如此……为难的一件事。
他也第一次知道,原来他可以随意丢弃的纸墨笔砚竟然那么的值钱,第一次赶海的时候被一点点钱就买走了收获的渔民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攒够这笔钱呢?
常年和人打交道的高秀才在经过几次聊天之后,就察觉到这位满人贵公子并不喜欢听自己讲如何读书这类的事,反而喜欢听早年全家人供养自己一个人读书最终考取秀才的往事。
那些往事,高秀才早就扔到记忆的垃圾堆里了,在兄弟们因为考秀才花费过多而不愿继续资助的时候,他更是发过誓,他以后发达了绝对不看那些为了一点小钱斤斤计较的人。
他来到澳门,在这里安家落户,虽然没有那些大商人有钱,终究还是小有资产的,但是他从来没有要回家看看的想法,现在回忆起往事,那一切纷纷扰扰就全都回到了脑海里。
他记起了小时候家里鸡下蛋了就被母亲藏起来的鸡蛋以及他碗里永远不缺鸡蛋,他想起了他每次回家往里面的肉以及有一回突然从学堂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家里没有一点肉腥的菜以及清晰可见的米汤,他回忆起了每次去学堂弟弟们眼巴巴的眼神以及兄长背上满满当当的东西,他脑海之中更是清晰的浮现了姐姐嫁人时脸上眼中的麻木哀伤以及父母脸上欢愉的笑容……
当这一切清晰可见的往事被他以语言亲自重新讲述出来的时候,他才突然发现,原来他曾经以为的自己辛苦读书自己才高八斗,甚至自己辛苦夜行去赶考都是建立在什么之上?!
第61章
面对突然请辞的高秀才, 听完了故事已经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胤禛同意了。
听完了故事,胤禛觉得福晋说他‘何不食肉糜?’是对的——承认这个事实其实并不难, 高秀才举一家之力,选出读书能力最好的一个人, 培养了十几年,才培养出了一个秀才, 最终步入了读书人的行列, 而这个读书人也只敢说他读完了四书五经, 而按照高秀才的说法, 他们整个庄子也就他一个人考上了秀才,这样看来,他的想法确实不怎么切合实际。
只是这样的事实摆出来,又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让他这个皇子有些伤心罢了。
苏莹来到澳门之后,最开始的几天没什么事, 在她把属于四阿哥胤禛的船上的货物交给船队两方卖掉, 李三姑娘随即拜访, 并出现在苏莹身后之后,拜访她这个大小姐的瞬间多了好几倍。
王长老有个孙子王南在苏莹身边,倒还算是悠哉,其它没和苏莹有牵连的就急的冒火了。
在王长老看来, 他们靠上苏莹,实际上看中的是她身后的四皇子,而按照老太太的做派, 他们一直以为苏莹这个接任者也应该是和老太太一样远在京城做一个受益者——不用操劳不用费心的,每年还有银子可以坐享其成,王长老觉得,他们只是借一块牌子用用,对这个老太太捧着长大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大小姐来说应该是个好买卖。
王长老唯一没想到的是,大小姐南下了,不仅南下,还借着几船货强势的介入了他们的势力之中,而他,无力阻拦。
银子,对大小姐不知道管用不管用,对他们这群人,却是一定管用的。
王长老觉得这位大小姐最高明的地方在于,散沙一片的海商那边她直接拿下公认最会赚钱的李三姑娘。
而对于他们这边的,她完全没有按照套路拿下他这个带头人,而是一个一个的见了船队上到掌舵的,下到水手的每一个人,却同样的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她没时间在这里整天泡着,她以后可以做靠山免除他们被官场中人的过度盘剥,可以帮忙他们和织造府牵线,甚至可以把以后船队的收入给他们七成,但是有两个要求,一,大方向上他们得听她的,二,不得在账务上作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