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反派组织的研究员小姐[综英美]

第220页

    雪已经不再下落了,风声从最远的山谷传来,由远及近,频率高低各不相同。
    嗅嗅率先找到了一处不知什么大型动物的巢穴,里面空空荡荡的,像是被废弃了一样。
    姑娘用咒语招来了足够的遮挡物,将洞口堵得严严实实。
    她升起火,把石块变成了炖锅,烹煮一些自己带过来的食物。
    巴基静静的躺在一旁看她动作。
    锅里的水沸腾起来,咕噜咕噜,咕噜咕噜。
    奥利凡德正在往锅里加一些细碎的香草叶子、洋葱和肉块在她的魔杖点过之后自己切碎了自己,扑腾着跑到锅里自己炖自己。
    “维基。”
    巴基在她安静等待的过程中,问了一句。
    “你之前说的,时间里也不会有活着的你……”
    是什么意思?
    闻言,奥利凡德把手上的汤勺塞回了锅里,长长的黑发顺着她的动作滑落在地上,散开。
    她窝到他身边侧躺下,小心翼翼的不去压到他的伤口,斟酌了一下语言:“你还记得你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吗?”
    巴基:“……应该是在纽约的189区地下基地。”
    “对。”她看向洞穴的顶端,有点出神。
    见到冬日战士的时候,她还没当上特级研究员,只有十五六岁。
    “是189区的西区,在临时停靠所。”她这样补充。
    巴基在她这样说的时候微微笑了一下,笑窝像鱼儿一样游出一点点,但又像是被什么惊扰了一样,很快散去了。
    “那时候……”他的眉头皱起来,中间像是画了一个川字,“你的状态很不好。”
    甚至可以说,她像是一具了无生趣的尸体。
    ——不是因为她身上糊成一团的血迹,而是因为她的神情。
    奥利凡德的声音含糊了一下:“你那会儿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啊。”
    ……
    她第一次见到的冬兵,狂暴的就像一只需要注射一打镇定剂的发狂的豹子。
    冬日战士到189区,只是因为临时出现状况需要回收处理,就近情况下最容易到达的就是189区的基地。
    那一天基地的警报声回响了整整三个小时。
    就在那三个小时里,她做了一个决定。
    “就在你待在189基地的那三个小时里,我做了一个决定。”
    奥利凡德的声带在细细的抽气呼气声里震动,说出的话语却很清晰。
    “那天,我刚刚好完成了一项研究——改进压缩式能量的存储方法,借用最新的合成金属把……算了不说这个。”
    巴基躺在她边上,勉强活跃了一下气氛:“对啦,反正我这个老冰棍也听不懂……然后呢?”
    “……”
    姑娘突然不说话了,她看向洞穴顶端的眼睛像是被敲碎了的蓝宝石,表情在火光造成的阴影下看不真切。
    “艾伦把这项研究成果申请借用了过去……开发人体存储的可能性实验。”
    “实验的对象有士兵,也有……普通人,不同的样本有着不同的承受力——他需要数据。”
    “其中有人曾经照顾过我,就像……阿莎。”
    翡翠绿眼眸的男人很快速的把目光转向她,嘴唇微动,却找不到有什么话可以说。
    ——他们两个的经历,都没有什么互相安慰的余地。
    ——也没有什么脱罪的余地。
    “就那样。”
    她发出一个轻轻的拟声词:
    “Boom……”
    这样说着,那个画面就像是回到了她眼眶里,记忆宫殿的闸门扣不牢了,砰砰砰砰乱晃。
    “……父母的仇还没有报。”
    “可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弄死自己。”
    ……
    大约连奥利凡德自己都不知道,她的脸色在这一刻几乎比受伤了还要难看。
    ——像是恨得咬牙切齿即将扑上去撕下对方咽喉的鬼。
    “我明白……”
    巴基没有余力再去翻转身子,直接用更靠近她的左手去拂了拂她的脸,重复道:“我明白。”
    没有人比曾经作为冬日战士的巴基更知道这种又恨又不能死的痛苦。
    之前他想到死亡,是觉得可以在这一切没有发生前避免,但在上一世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想过就这样去死。
    ——海德拉还未消亡,造成这一切的最大的刽子手还在高处笑得肆意又阴暗,躲在地底的阴影里活得风生水起……
    ——他怎么能先于他们死?
    死的感性和活的理智撕扯着他们的心:
    洗脑压住了他的情感,而不能遗忘的奥利凡德则造出了记忆宫殿的尘封一角、以至于几乎转变成第二个人格。
    大约是被他那句感同身受的“我明白”安慰住了,姑娘吸了口气,神色渐渐被压下了。
    现在的她看起来又像是冬兵最开始认识的那个研究员了。
    巴基把话题扯回到了最开始的部分。
    “那时候你做了一个决定……是什么?”
    奥利凡德感觉贴在自己脸上的巴基的手冷得像冰,她把自己的手覆在了他的手背上,却舍不得放开:
    “我那时候的精神状态,太需要一个支柱。”
    或者说,需要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这个决定就是我们之后所有交集的开始……”
    “从纽约,到西伯利亚。”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