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页
至于其他的男女知青,对于赵安民把教师考试名额让给宋芳芳的事情是十分感动的,现在看他们俩成了一对,都觉得是赵安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感动了宋芳芳,得到了她的芳心。
事实也差不多就是这么一回事。
第152章
七七年的时候, 国家恢复了高考,这一年的高考就在冬天举行了。
生产大队所有的知青都报名参加了高考,包括刘山的媳妇苏瑜。
其他的知青都抱着考上大学回到城里的想法, 只有苏瑜就是随大流的报了一下名,其实并没有抱着靠高考回城的意图,因为她非常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
这些年她和父母的往来信件越发少了, 几乎到了快要断绝来往的程度了。苏瑜的父母已经有了孙子和孙女, 现在把一切心力都放在了孙辈们身上,对于乡下的闺女是渐渐的顾不上了。苏瑜就算是得到了县里允许知青回□□额, 回去也没有家了,没有地方住,没有工作和收入, 还不如在乡下混口饭吃呢。
要说凭本事考大学回城, 苏瑜本身就是个不爱学习的学渣,又在乡下耽误了这么多年,那是绝无可能考上大学的。她自己也压根就不抱什么期望。只不过想以复习为借口, 偷懒少干活罢了。
多年相处下来,刘山的爹妈也算了解这个儿媳妇, 知道她又懒又馋, 又没什么本事的本性。不过因为苏瑜很利索的给数代单传的刘家生了孙子,就算看在这一点上,刘山的爹妈也不会对这个儿媳妇不好。再说苏瑜就算是下地少,至少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还带孩子做饭, 也不算是给家里添乱了。
正是因为刘山的爹妈知道苏瑜这个儿媳妇不是个有本事的人,和宋芳芳赵安民他们那种有能力有知识的知青不是一类人,所以他们觉得苏瑜不可能考上大学, 所以也没有阻止苏瑜报名高考或者在家里复习高中课本。
若是苏瑜真像是宋芳芳那么有本事有能耐,那刘山的爹妈就未必会支持她去参加高考了。假如这个儿媳妇考上大学回城了,未必还会要乡下的丈夫和儿子,那他们的孙子不就没有妈了吗?
至于刘山他们倒不担心,他能干稳重,就算跑了一个媳妇,也能再找到老婆的。
可他们的孙子就只有这一个妈,按照刘家数代单传的传统,即便刘山再娶第二个老婆,刘家也不会有第二个孙子了。那么不管是苏瑜这个儿媳妇跑了,还是刘山将来给孙子找个继母,对刘家的独孙来说都不算是好事。
所以宋芳芳所记得的前世也好,还是这一世也好,苏瑜能顺利的报名并参加高考,没有遇到丝毫的家庭阻碍,并非因为刘山的爹妈特别的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们认定了苏瑜考不上大学罢了。
这时候赵安民和宋芳芳也早就结婚生子了。宋芳芳可能是考虑到将来读大学以及工作之后,再生育孩子会有耽误很多事,不如趁着在乡下的时候把结婚生子这两件人生大事都办妥了,以后回城之后就能省不少事了。所以宋芳芳结婚和生孩子都非常利索,和赵安民谈了半年的恋爱,就结了婚,又陆续生了两个孩子。大的孩子四岁,小的也二周岁了。
在乡下,孩子懂事早,也比较好带。平时宋芳芳都带着两个孩子去学校,她上课的时候就把他们留在教师办公室,有其他的老师帮忙看一下。四岁大的孩子也被父母教育的很好,会老实的在办公室里玩,弟弟闹腾的时候还知道哄弟弟。赵安民在非农忙的时候,也会主动照顾孩子,给宋芳芳省了不少事。
虽然不像前世的时候,在她工作的时候孩子们都有婆家人帮忙照顾那么省心,但现在这种夫妻俩互相扶持的日子,宋芳芳更加的喜欢。
前世的时候,是她拖着刘建军往前走,她想让刘建军多学点知识,想让他上进或者考个文凭出来,偏偏刘建军是烂泥扶不上墙。就连照顾家里的孩子,也多是前世的婆婆费心费力,刘建军这个人做丈夫做父亲都不太合格,也不爱为孩子操心。好像是一辈子就满足于自己那个村领导儿子的身份了。
现在宋芳芳和赵安民结了婚,虽然少了长辈在身边的帮衬,但是夫妻俩都是上进的人,有劲也往一起使,哪怕过得辛苦些,心里都是甜的。前世宋芳芳的婚姻只能算是凑合,这一世她才明白了好的婚姻对她对孩子们有多么好的影响。
这一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人非常多,有570多万人,最后录取了30万人。也只有最优秀的那一批人,才能在这一年考上大学。
而在本生产大队,这一次也只有宋芳芳和赵安民一起考上了大学。毕竟在所有知青里,只有他们俩志同道合,勤学不辍,还在追求知识,努力学习。
其他的知青因为下乡的时间久了,高中的知识也遗忘了许多,就算曾经是个好学生,在丢下了这么多年的情况下,捡起过去那些知识也是要花不少时间的。今年恢复高考的通知特别的突然,而且没过几个月就在这年的冬天举行了考试,很多人都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复习和准备,因此村里的其他的知青这一次都落榜了。
好在有消息传来,接下来一年还有机会参加高考,知青们忙着找各种教材和补习资料,倒没时间为了落榜难过纠结了。
宋芳芳和赵安民则是因为数理化成绩的出色,双双考去了首都的理工大学。把高考复习资料留给了其他知青之后,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北上首都了。
--
事实也差不多就是这么一回事。
第152章
七七年的时候, 国家恢复了高考,这一年的高考就在冬天举行了。
生产大队所有的知青都报名参加了高考,包括刘山的媳妇苏瑜。
其他的知青都抱着考上大学回到城里的想法, 只有苏瑜就是随大流的报了一下名,其实并没有抱着靠高考回城的意图,因为她非常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
这些年她和父母的往来信件越发少了, 几乎到了快要断绝来往的程度了。苏瑜的父母已经有了孙子和孙女, 现在把一切心力都放在了孙辈们身上,对于乡下的闺女是渐渐的顾不上了。苏瑜就算是得到了县里允许知青回□□额, 回去也没有家了,没有地方住,没有工作和收入, 还不如在乡下混口饭吃呢。
要说凭本事考大学回城, 苏瑜本身就是个不爱学习的学渣,又在乡下耽误了这么多年,那是绝无可能考上大学的。她自己也压根就不抱什么期望。只不过想以复习为借口, 偷懒少干活罢了。
多年相处下来,刘山的爹妈也算了解这个儿媳妇, 知道她又懒又馋, 又没什么本事的本性。不过因为苏瑜很利索的给数代单传的刘家生了孙子,就算看在这一点上,刘山的爹妈也不会对这个儿媳妇不好。再说苏瑜就算是下地少,至少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还带孩子做饭, 也不算是给家里添乱了。
正是因为刘山的爹妈知道苏瑜这个儿媳妇不是个有本事的人,和宋芳芳赵安民他们那种有能力有知识的知青不是一类人,所以他们觉得苏瑜不可能考上大学, 所以也没有阻止苏瑜报名高考或者在家里复习高中课本。
若是苏瑜真像是宋芳芳那么有本事有能耐,那刘山的爹妈就未必会支持她去参加高考了。假如这个儿媳妇考上大学回城了,未必还会要乡下的丈夫和儿子,那他们的孙子不就没有妈了吗?
至于刘山他们倒不担心,他能干稳重,就算跑了一个媳妇,也能再找到老婆的。
可他们的孙子就只有这一个妈,按照刘家数代单传的传统,即便刘山再娶第二个老婆,刘家也不会有第二个孙子了。那么不管是苏瑜这个儿媳妇跑了,还是刘山将来给孙子找个继母,对刘家的独孙来说都不算是好事。
所以宋芳芳所记得的前世也好,还是这一世也好,苏瑜能顺利的报名并参加高考,没有遇到丝毫的家庭阻碍,并非因为刘山的爹妈特别的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们认定了苏瑜考不上大学罢了。
这时候赵安民和宋芳芳也早就结婚生子了。宋芳芳可能是考虑到将来读大学以及工作之后,再生育孩子会有耽误很多事,不如趁着在乡下的时候把结婚生子这两件人生大事都办妥了,以后回城之后就能省不少事了。所以宋芳芳结婚和生孩子都非常利索,和赵安民谈了半年的恋爱,就结了婚,又陆续生了两个孩子。大的孩子四岁,小的也二周岁了。
在乡下,孩子懂事早,也比较好带。平时宋芳芳都带着两个孩子去学校,她上课的时候就把他们留在教师办公室,有其他的老师帮忙看一下。四岁大的孩子也被父母教育的很好,会老实的在办公室里玩,弟弟闹腾的时候还知道哄弟弟。赵安民在非农忙的时候,也会主动照顾孩子,给宋芳芳省了不少事。
虽然不像前世的时候,在她工作的时候孩子们都有婆家人帮忙照顾那么省心,但现在这种夫妻俩互相扶持的日子,宋芳芳更加的喜欢。
前世的时候,是她拖着刘建军往前走,她想让刘建军多学点知识,想让他上进或者考个文凭出来,偏偏刘建军是烂泥扶不上墙。就连照顾家里的孩子,也多是前世的婆婆费心费力,刘建军这个人做丈夫做父亲都不太合格,也不爱为孩子操心。好像是一辈子就满足于自己那个村领导儿子的身份了。
现在宋芳芳和赵安民结了婚,虽然少了长辈在身边的帮衬,但是夫妻俩都是上进的人,有劲也往一起使,哪怕过得辛苦些,心里都是甜的。前世宋芳芳的婚姻只能算是凑合,这一世她才明白了好的婚姻对她对孩子们有多么好的影响。
这一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人非常多,有570多万人,最后录取了30万人。也只有最优秀的那一批人,才能在这一年考上大学。
而在本生产大队,这一次也只有宋芳芳和赵安民一起考上了大学。毕竟在所有知青里,只有他们俩志同道合,勤学不辍,还在追求知识,努力学习。
其他的知青因为下乡的时间久了,高中的知识也遗忘了许多,就算曾经是个好学生,在丢下了这么多年的情况下,捡起过去那些知识也是要花不少时间的。今年恢复高考的通知特别的突然,而且没过几个月就在这年的冬天举行了考试,很多人都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复习和准备,因此村里的其他的知青这一次都落榜了。
好在有消息传来,接下来一年还有机会参加高考,知青们忙着找各种教材和补习资料,倒没时间为了落榜难过纠结了。
宋芳芳和赵安民则是因为数理化成绩的出色,双双考去了首都的理工大学。把高考复习资料留给了其他知青之后,就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北上首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