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星极的魔法师

第226页

    云彬言亲自去了医疗室,询问塔别人的死亡原因,因为在此之前遇到的塔别人都会在最后关头选择自爆,这三个塔别人却没有。与此同时,后勤机械组的一个技术兵发现自己光脑中毒了,与光脑连通的某一台设备竟然自动地朝着宇宙中定向发出了一段毫无意义的信息,他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件事,虽然及时关闭了设备,但不能确定这段信息有没有发送成功,好在信号的传送范围并不广。他将此事上报并关闭光脑。
    此事在黑匣子中有相关记载。
    云彬言认为那段信息并非是无意义的。此时,一台塔别机甲已被后勤组重新启动,另一台没有。云彬言认为被启动的那台塔别机甲中存在一个隐秘的自动程序,是塔别战士临死前设下的,目的就是到了有信号的环境中后好给其余塔别人传送信息。
    在不知道塔别的脑波特性时,他会做出这样的推测也很合理。
    数据工程组成员很快就将信息破译出了一部分,发现这段信息中包含了云彬言的名字。根据黑匣子的记载,破译出来的那部分信息仿佛是说它们被云彬言杀害了。
    与此同时,医疗组在给塔别人尸体做基因检测时很可能查出了云彬言本人的基因。基于某个塔别人的身体状况,这里头或许还发生了别的什么事,云彬言渐渐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猜测,塔别战士拼着不自爆也要传递的消息并非是它们被云彬言杀害了,而是它们中有一个顺利怀孕,而这个塔别人掠夺的是云彬言的基因。这是不是证明怀孕这件事本身对于塔别人来说非常重要呢?(以上均为猜测,无相关数据。)
    云彬言意识到塔别人真正想要的并非是中央星系这片星域,而是人类基因!他说不定产生了和斯莱瑟一样的怀疑,塔别人的繁衍出问题了。在意识到自己身边有间谍,并且一路的战斗中确实存在人类和塔别人合作的痕迹,云彬言单独瞒下了这事。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开启信号屏蔽圈后,他重启了另一台塔别机甲。如果这台机甲上也存在自动程序,也会朝太空中定向发送信号,这会是极有用的信息。以上有黑匣子的数据作为证据,云彬言确实做过这件事,但这台机甲中不存在自动程序。
    或者说,在当时的人包括云彬言在内,他们并没有在第二台机甲中发现自动程序,就认为这台机甲没有问题。但是用现在人的眼光去看,第一台中存在一个脑波,那个脑波传递了一个信号后彻底死了,而这个第二台机甲中还存在两个脑波啊!因为开启了信号屏蔽圈,这两个脑波没法往外传消息,但它们还活着!它们会伺机而动!
    云彬言无法验证自己猜测的真假,但万一这是真的,在不确定第一台机甲中的信号有没有传送成功时,他必须把莫干卡的这批敌人全部消灭。于是他取下肩章交给心腹,让心腹把自己的发现和猜测传回中央星系,本人却选择留在莫干卡继续抗敌。
    按照云彬言的计划,只要沿着特定路线行进,心腹马上会遇到后援部队,但汤姆森故意在时间上卡了下(这部分在安森·汤姆森的口供中得到证实,云彬言以为的支援和实际的支援之间存在时间差),更糟糕的是,心腹竟然被洋娃娃的人抓住了。
    再说云彬言这边,在最终战中,他是站在战舰驾驶操作台前指挥作战的。这说明他的作战计划和战舰驾驶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就像是在虚拟战场上,沈星极和韦慈率领的作战小队,无论是前期的投放黑洞,还是后来吸引塔别人的注意力给维炫明创造机会,整个作战过程都对战舰驾驶的要求非常高,稍微差了那么一点都是不行的。
    投放黑洞时差了那么一点点,和沈星极提供的数据模型稍有不吻合,他们就有可能被自己投放的人造黑洞吸进去。等到吸引塔别人注意力时,战舰一直想办法把塔别战舰圈定在一个方便维炫明动手的大空间里,稍有不注意就会真的被塔别人击落。
    抱着这种想法再去看云彬言最后的指挥,这部分在黑匣子里是有视频记录的,云彬言下令“继续前进”的时候,他死死地盯着屏幕,主程序正在倒计时,按照计划在倒计时归零时,左翼伞型发动机会启动。然而,倒计时归零的瞬间,云彬言的眼中竟然有了一丝难以置信。此前所有看过黑匣子的人都以为这是因为他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
    零点几秒后,A-蓝鲸号与一块巨大的陨石发生撞击,航向直接偏移,掉进一颗行星的引力捕捉范围。云彬言没有放弃,在最后关头力挽狂澜。但因为仪表盘上的数据全面崩坏,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秒,他能做的就只是在临死前把塔别人拉进地狱。
    在瞬间迸发出的剧烈火光中,死神的镰刀落下。
    因此引发的连环爆炸持续数月,将莫干卡星域炸成一片无边无际的尘埃带。
    ……
    “在最后关头,两艘战舰已经靠得非常近了。云彬言显然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同理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剩下的两个塔别人脑波也在等待这个机会。”
    “也许两个脑波试图完成跨飞船跳跃,从A-蓝鲸号上跳跃到塔别战舰上去。这对A-蓝鲸号自身的信号传输造成影响,导致左翼伞型发动机的启动晚了大约一秒钟。”
    “如果云彬言可以及时等来援兵,他的作战计划会更平稳一些,不会如此冒险。”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