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喜[重生]——绣生(41)
众人心思各异,均目光殷切地看着他,等着他发话,
永安王的实力谁也不会质疑,即便他双腿不良于行,但行兵打仗,除了武力,还有谋略。
李踪的目光亦落在他身上,藏在袖中的手却紧紧地握成了拳。若是此时李凤岐能出手,上京之危必解。但他也清楚,此时的李凤岐绝不会再为他卖命。
而李凤岐果真如他料想中一般不发一言,对众人热切的目光置若罔闻。
永安王可有良策?
见他不出声,李踪朝前倾了倾身,凝着他问道。
李凤岐与他对视,极轻地笑了一下。拍了拍自己的腿,面露苦恼道:臣这些日子为余毒所苦,双腿总疼痛难忍,哪还有闲暇去顾别的?恐怕无能替陛下分忧了,还请陛下恕罪。
这一番话推诿之意连藏都懒得藏。
那永安王便好好养伤吧。李踪这话说得咬牙切齿,望向一种朝臣的目光越发阴鸷。
他来回扫视着朝臣,目光忽然定在了垂首敛目未置一词的叶知礼身上:中书令怎么不说话?你与殷啸之是翁婿,可曾听说了什么消息?
陛下明鉴!叶知礼心头一跳,果断跪下,以额触地喊冤:臣这些年虽与殷家来往颇多,但此事实在不知情。他似哽咽了一声:臣之次子上月方才被送去云容从军,若是臣早知此事,如何、如何会
他伏在地上,声音哽咽,几难成语。
李踪见他如此模样,嗤了声,却也懒得同他计较,此时就是杀了叶知礼泄愤,也不能叫殷家退兵。
他摆了摆手:起来罢,中书令何必如此惶恐,朕只是随口一问罢了。只不过你同殷家到底是姻亲,于此事还需避嫌,这些日子,你便不必上朝了,在家中好好休息吧。
叶知礼暗自咬牙,却也只能领旨谢恩。
李踪又扫了扫下头鹌鹑似的朝臣,敲了敲龙案,缓声道:既然无人请缨,那便只有朕亲自任命了。
神策统军陈云,拿朕虎符,去城外点齐五万神策军,往皁河退敌。张义赵安领朕手谕,前往陆州加黎州调遣十万兵马平叛。他眼中露出狠意:十五万兵马,前后夹击,务必将叛军全部击杀!
三人上前领命,其余朝臣拱手俯身:陛下英明!
*
散朝之后,李踪召了重臣去往政事堂议事。
唯有李凤岐与叶知礼二人被排除在外,随着一众官员往太和殿外走。
一个姿态闲适,优哉游哉;一个满腹心事,忧虑重重。
不少官员欲上前找李凤岐探些消息,但被他冷漠眼神一扫,又畏惧止步。
李凤岐不紧不慢与叶知礼同行,两人在宫门前分别,临上马车前,李凤岐忽然出声道:齐国公可是在为二公子忧心?
叶知礼眼神微闪,忧心忡忡地叹了一口气:是啊,早知会有如今局面,我当初就不该同意他从军。
李凤岐睨他一眼,也附和道:是啊,若是当初二公子入得是玄甲军,或许就不会有今日两难的局面了。
叶知礼勉强点头,心中揣度他忽然说这一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微微眯起眼睛,难不成是永安王看出什么了?
随即他又在心里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猜测。他做得天衣无缝,永安王不该看得出来。
现在再说这些都迟了。叶知礼面露无奈,深深叹息:我只盼着殷家能念着夫人的面子,放小儿回来。
说罢一副伤心过度不欲多言的模样,朝李凤岐拱了拱手,便转身上了马车。
李凤岐看着他背影,嗤了一声。
伪君子。
第53章 冲喜第53天 叫一声老师
云容急报传回来后, 李凤岐就没再上朝。他称病在府中修养,闭门不见客,将一波波上门的朝臣全都拦了回去。
神策统军陈云已经点齐五万兵马昼夜不停赶赴皁河, 最新传回来的战报,因连日大雪,皁河河面冰封已经十分厚实, 叛军已经准备渡皁河。叛军首领殷啸之坐镇中军,殷承梧带领小队人马已经度过皁河, 与陈云的人马交了两回手。
陈云领神策军迎战,不敌。
于是上永安王府拜访的人愈发多起来。
今日来得又是谁?李凤岐一边喂隼一边懒洋洋问。
乃是侍中乔大人。来通报的门房躬着身道:可要回绝?
不必,李凤岐手一顿,沉吟片刻,道:将人请进来吧。
叶云亭正给狼王梳毛, 闻言讶异看他:王爷不是说这几日谁也不见?
这几日, 朝臣们来了一波又一波。有的是想来讨个准信;有的是来给李踪当说客;还有的, 则纯粹是担忧战局,想求李凤岐出面平定乱党稳定局势。
但不论对方出于何种目的,李凤岐都没见。只将养病的姿态拿捏得十足, 两耳不闻外头纷争。
乔侍中与旁人的来意不同。李凤岐默了默。最后只能这么说。
门下省侍中乔海仁,今年六十有四, 官居一品, 却一生未曾娶妻, 过得十分清贫。他所有的俸禄,都捐出去建了善堂学堂。在民间有比肩青天的美名。
他出身寒门,一心为百姓谋福祉。在显宗皇帝在位期间,因数次直言显宗荒淫无度,虚耗国库, 几度被贬。后来显宗皇帝薨逝,李踪继位,李凤岐辅政,他方才官复原职。
这是个直臣,一生清贫,两袖清风,从不沾染朝堂之争,只兢兢业业履职。
李凤岐与他来往虽然不多,却对他十分敬重。
说话间,乔海仁已经被请了进来。一身官服穿得板板正正,发须花白,面如橘皮,只一双眼睛十分清明,藏着锐利。
他上前拱手:王爷,王妃。又看向李凤岐的腿,关切道:王爷的腿疾可好?
李凤岐请他坐下,命下人上茶,笑道:乔大人何时也会说场面话了?
他的腿疾是借口,满朝皆知。
非场面话。乔海仁摇摇头,不苟言笑:王爷腿疾一日不愈,北疆便少了一名猛将。
我便是不良于行,也能护住北疆。李凤岐挑眉,亲自提起茶壶,给他斟了一杯热茶。
那王爷为何不肯护住这上京城?乔海仁端起茶盏,看着起伏的茶叶,长叹了口气,复又放下,语重心长道:若当真让殷氏度过皁河,最先受苦的还是百姓。
中州冀州虽距上京不远,但叛军一路急行而来,所带辎重必定不多。加上天寒地冻不宜久战,一旦他们过了皁河,必定会有一番搜刮以补充兵力。
最先遭殃的是周边的城镇村庄,以及其中百姓。
他在朝为官多年,历经沉浮,不是完全不懂朝中纷争,这些日子永安王与皇帝之间的明争暗斗,他也不是看不明白。甚至在得知永安王中毒后王府发生的诸多事情后,他也能理解永安王所做作为。
只是在他心中,百姓永远在最前。所以他才不得不厚起脸皮,亲自走了这一趟。
从前永安王落难,他未曾相助一分,如今却要伙同其他人逼他以德报怨,实在厚颜。
李凤岐看懂他的愧疚,并不在意,他语气平和道:先前之事,乔大人不必愧疚。此事一是李踪封锁消息,二则是我并不愿在局势未明前多有牺牲。
以他的地位功绩,李踪当初趁他中毒将他囚于王府折辱之事若是传出,朝堂中不可能无人替他说话。此事一则是李踪有意隐瞒,消息不灵通的只以为他是被囚于王府养病而已;二则是他早做准备,令五更暗中传话,提醒心腹官员不必为他与李踪起冲突。
当时他中毒卧床不起,若是亲近他的朝臣为此与李踪起了冲突,恐怕李踪会借机清理他的人,届时这些人白白牺牲不说,他重回朝堂后,料理殷承汝也不会像如今这般顺当。
乔海仁微讶,随后明了他的用意,拱手道:王爷高义。
李凤岐摆摆手,也不与他绕弯子,直言道;乔大人来这一趟,我也不与大人绕弯子了。皁河之役,我绝不会插手。但大人之担忧,也不会成真。
乔海仁仍有疑虑:王爷何处此言?他直言不讳道:陈云庸才,神策军养尊处优,无论如何都不是殷氏对手。
这些年殷家盘踞云容,实力不可小觑。尤其是殷啸之,虽然年事已高,但在李凤岐横空出世之前,他在军中颇有声望,亦是将才。只是这些年年纪大了,方才不再显山露水。
北昭将才青黄不接,除了李凤岐,他想不出军中还有谁有把握与殷啸之一战。
李凤岐手指沾了茶水,在石桌上画了数个圈,手指滑动间,他道:云容都督府辖下,分中州、冀州、陆州。中州为殷承梧所掌,冀州原也是殷承汝镇守。陆州则是殷啸之的心腹将领漆典坐镇。三州加起来,兵力约有十二三万,但如今,殷啸之只点了八万兵马,而陆州并未有动静。
他点到即止,看着乔海仁笑道:我这么说,乔大人该明白了?
乔海仁沉吟片刻,明白了他的意思。起身道:是老臣将王爷看低了。李凤岐不是不管,而是不需要管。
京畿三州,既是守望相助,也是互为犄角。如今殷氏反叛,中州冀州随之而起,陆州却并无动静,足以说明漆典与殷啸之在此事上并未达成一致。漆典是殷啸之的副将,跟随他多年,对中州冀州情况极清楚。若是他出兵驰援,叛军必会面临困局。
而殷啸之若是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必定也会对其有所顾忌,不敢贸然过皁河。毕竟过了河,想再退回去,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场仗,恐怕没那么容易打起来。
大人一心为民罢了。李凤岐摆手。
乔海仁得了答案,神色舒展许多。再三拜过李凤岐后,方才告辞离开。
待人走了,叶云亭方才出言道:王爷就这么告诉乔侍中了,不担心他转头告知李踪破局之法?
实际上这局看似危急,实则十分易解。
叛军最大的问题便是长途奔袭,粮草不足,加上天气恶劣,耗不起。上京看似不堪一击,但只一个拖字诀,就能拖死殷氏。
更何况加黎州在其后方,前方陆州随时可能出兵驰援。前有狼后有虎之际。殷啸之若是足够明智,便不会轻举妄动。
事实上,叶云亭也一直没想通殷啸之忽然陈兵皁河到底意欲何为,但凡他没有昏了头,这时候应该是盘踞中州冀州,逐步攻占相邻的禹州樊州,扩充兵力,再图谋南方州郡,便可与上京分庭抗礼。更何况禹州樊州富饶,还接壤东夷,不论进退都有路可走。
天寒地冻的时节,长途奔袭攻打上京,实在是下下策。
大公子七窍玲珑心,竟然连这也想不明白?李凤岐闻言,嘴角微微勾起,揶揄地看着他。
是我愚钝。叶云亭有些赧然,他确实没想明白这一层。
破局的法子实在太简单,若是李踪知晓了,只需陈兵皁河,按兵不动。便能逼退叛军。若是再狠一些,拖到殷啸之不得不撤兵之际,再暗中派加黎州兵马在中州冀州地界设下埋伏,趁其士气低落人困马乏之际突袭,便能一网打尽。
他想不明白,李凤岐既然不打算帮李踪破局,为什么又要将破局之法告诉乔侍中。这不就是间接告诉了李踪?
李凤岐眯着眼欣赏他面上绯色,他捻了捻手指,压下了碰触的欲念,倾身靠近他,眉眼含笑道: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大公子若是愿意叫我一声老师,我便告诉你。
?叶云亭缓缓皱起了眉。
三人行必有我师,李凤岐替他答疑解惑,他叫一声老师本也无妨。但他的语气太过暧昧,总有些不怀好意的感觉。
李凤岐见他面露迟疑,又靠了回去,欲擒故纵道:不叫便罢了,这问题简单得很,大公子自己也能想出来,
他越这么说,叶云亭越抓心挠肺地想知道缘由。
他嘴唇蠕动片刻,到底经不住诱惑,低声叫了一声老师。
这词他本是叫惯了,从前没少如此唤常裕安。但现在对着李凤岐喊出来,总有种强烈的羞耻感,叫他脸颊都有些发热。
他甚至垂着眼睛没敢看李凤岐。
王爷这下愿意为我解惑了?
李凤岐眉目欢喜,细细咂摸了一下这里面的滋味,方才不紧不慢地告诉了他答案:我之所不怕乔海仁告诉李踪,是因为就算他说了,以李踪多疑的性子,也不会信。
当初是他一力主张让乔海仁官复原职,如今他谁也没见,唯独只见了乔海仁。还告知了乔海仁破局之法。
以李踪之多疑,恐怕只会以为乔海仁是他的人,对其生疑。
更何况,这中间还有个韩蝉,他总觉得,殷啸之的反常举动,与韩蝉脱不了干系。
他靠进椅背,一手支着额侧,笑眯眯地看着叶云亭:大公子想不明白,是因为将李踪看得太高了。他凝着叶云亭温声道:李踪可没有大公子这么通透聪慧,一点就通。
叶云亭被他夸得撇开了眼。
第54章 冲喜第54天 御驾亲征(补)
李凤岐的说法很快就得到了印证。
李踪果然没有采用乔海仁之建议, 而是再命使臣赶赴前线督战,同时又连下两道圣旨,命加黎州与陆州尽快出兵驰援。
皁河的陈云迎到了使臣, 接到了圣旨。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迎战。
他虽然平庸无才,但也不是看不懂形势的蠢货。这些日子叛军在皁河对岸安营扎寨,唯有殷承梧带领小拨人马越过结冰的河面, 时不时挑衅一番。这做法不像是要动真格,更像是在戏耍他们。
他隐约觉得其中有些不对, 但使臣送来的圣旨命他务必将叛军阻击在皁河,等待援军赶来。他只能将那点不对劲的猜测抛到了脑后去,在使臣的监视下,点齐人马主动迎战。
神策军第一次主动出击。陈云命副将带人到河边叫阵。
对岸的殷承梧听着营外动静,丝毫未被那副将的叫骂激怒, 他淡淡一笑, 给殷啸之斟了一杯酒, 沉声道:那小皇帝果然没采纳永安王的建议。
殷啸之端起酒杯,却不饮。将酒杯在手中转了转:他做贼心虚,怎还会信永安王的话?他阴沉一笑, 将杯中酒尽数洒在窗外:按计行事,我必要取他项上人头祭你小弟!
恋耽美
永安王的实力谁也不会质疑,即便他双腿不良于行,但行兵打仗,除了武力,还有谋略。
李踪的目光亦落在他身上,藏在袖中的手却紧紧地握成了拳。若是此时李凤岐能出手,上京之危必解。但他也清楚,此时的李凤岐绝不会再为他卖命。
而李凤岐果真如他料想中一般不发一言,对众人热切的目光置若罔闻。
永安王可有良策?
见他不出声,李踪朝前倾了倾身,凝着他问道。
李凤岐与他对视,极轻地笑了一下。拍了拍自己的腿,面露苦恼道:臣这些日子为余毒所苦,双腿总疼痛难忍,哪还有闲暇去顾别的?恐怕无能替陛下分忧了,还请陛下恕罪。
这一番话推诿之意连藏都懒得藏。
那永安王便好好养伤吧。李踪这话说得咬牙切齿,望向一种朝臣的目光越发阴鸷。
他来回扫视着朝臣,目光忽然定在了垂首敛目未置一词的叶知礼身上:中书令怎么不说话?你与殷啸之是翁婿,可曾听说了什么消息?
陛下明鉴!叶知礼心头一跳,果断跪下,以额触地喊冤:臣这些年虽与殷家来往颇多,但此事实在不知情。他似哽咽了一声:臣之次子上月方才被送去云容从军,若是臣早知此事,如何、如何会
他伏在地上,声音哽咽,几难成语。
李踪见他如此模样,嗤了声,却也懒得同他计较,此时就是杀了叶知礼泄愤,也不能叫殷家退兵。
他摆了摆手:起来罢,中书令何必如此惶恐,朕只是随口一问罢了。只不过你同殷家到底是姻亲,于此事还需避嫌,这些日子,你便不必上朝了,在家中好好休息吧。
叶知礼暗自咬牙,却也只能领旨谢恩。
李踪又扫了扫下头鹌鹑似的朝臣,敲了敲龙案,缓声道:既然无人请缨,那便只有朕亲自任命了。
神策统军陈云,拿朕虎符,去城外点齐五万神策军,往皁河退敌。张义赵安领朕手谕,前往陆州加黎州调遣十万兵马平叛。他眼中露出狠意:十五万兵马,前后夹击,务必将叛军全部击杀!
三人上前领命,其余朝臣拱手俯身:陛下英明!
*
散朝之后,李踪召了重臣去往政事堂议事。
唯有李凤岐与叶知礼二人被排除在外,随着一众官员往太和殿外走。
一个姿态闲适,优哉游哉;一个满腹心事,忧虑重重。
不少官员欲上前找李凤岐探些消息,但被他冷漠眼神一扫,又畏惧止步。
李凤岐不紧不慢与叶知礼同行,两人在宫门前分别,临上马车前,李凤岐忽然出声道:齐国公可是在为二公子忧心?
叶知礼眼神微闪,忧心忡忡地叹了一口气:是啊,早知会有如今局面,我当初就不该同意他从军。
李凤岐睨他一眼,也附和道:是啊,若是当初二公子入得是玄甲军,或许就不会有今日两难的局面了。
叶知礼勉强点头,心中揣度他忽然说这一番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微微眯起眼睛,难不成是永安王看出什么了?
随即他又在心里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猜测。他做得天衣无缝,永安王不该看得出来。
现在再说这些都迟了。叶知礼面露无奈,深深叹息:我只盼着殷家能念着夫人的面子,放小儿回来。
说罢一副伤心过度不欲多言的模样,朝李凤岐拱了拱手,便转身上了马车。
李凤岐看着他背影,嗤了一声。
伪君子。
第53章 冲喜第53天 叫一声老师
云容急报传回来后, 李凤岐就没再上朝。他称病在府中修养,闭门不见客,将一波波上门的朝臣全都拦了回去。
神策统军陈云已经点齐五万兵马昼夜不停赶赴皁河, 最新传回来的战报,因连日大雪,皁河河面冰封已经十分厚实, 叛军已经准备渡皁河。叛军首领殷啸之坐镇中军,殷承梧带领小队人马已经度过皁河, 与陈云的人马交了两回手。
陈云领神策军迎战,不敌。
于是上永安王府拜访的人愈发多起来。
今日来得又是谁?李凤岐一边喂隼一边懒洋洋问。
乃是侍中乔大人。来通报的门房躬着身道:可要回绝?
不必,李凤岐手一顿,沉吟片刻,道:将人请进来吧。
叶云亭正给狼王梳毛, 闻言讶异看他:王爷不是说这几日谁也不见?
这几日, 朝臣们来了一波又一波。有的是想来讨个准信;有的是来给李踪当说客;还有的, 则纯粹是担忧战局,想求李凤岐出面平定乱党稳定局势。
但不论对方出于何种目的,李凤岐都没见。只将养病的姿态拿捏得十足, 两耳不闻外头纷争。
乔侍中与旁人的来意不同。李凤岐默了默。最后只能这么说。
门下省侍中乔海仁,今年六十有四, 官居一品, 却一生未曾娶妻, 过得十分清贫。他所有的俸禄,都捐出去建了善堂学堂。在民间有比肩青天的美名。
他出身寒门,一心为百姓谋福祉。在显宗皇帝在位期间,因数次直言显宗荒淫无度,虚耗国库, 几度被贬。后来显宗皇帝薨逝,李踪继位,李凤岐辅政,他方才官复原职。
这是个直臣,一生清贫,两袖清风,从不沾染朝堂之争,只兢兢业业履职。
李凤岐与他来往虽然不多,却对他十分敬重。
说话间,乔海仁已经被请了进来。一身官服穿得板板正正,发须花白,面如橘皮,只一双眼睛十分清明,藏着锐利。
他上前拱手:王爷,王妃。又看向李凤岐的腿,关切道:王爷的腿疾可好?
李凤岐请他坐下,命下人上茶,笑道:乔大人何时也会说场面话了?
他的腿疾是借口,满朝皆知。
非场面话。乔海仁摇摇头,不苟言笑:王爷腿疾一日不愈,北疆便少了一名猛将。
我便是不良于行,也能护住北疆。李凤岐挑眉,亲自提起茶壶,给他斟了一杯热茶。
那王爷为何不肯护住这上京城?乔海仁端起茶盏,看着起伏的茶叶,长叹了口气,复又放下,语重心长道:若当真让殷氏度过皁河,最先受苦的还是百姓。
中州冀州虽距上京不远,但叛军一路急行而来,所带辎重必定不多。加上天寒地冻不宜久战,一旦他们过了皁河,必定会有一番搜刮以补充兵力。
最先遭殃的是周边的城镇村庄,以及其中百姓。
他在朝为官多年,历经沉浮,不是完全不懂朝中纷争,这些日子永安王与皇帝之间的明争暗斗,他也不是看不明白。甚至在得知永安王中毒后王府发生的诸多事情后,他也能理解永安王所做作为。
只是在他心中,百姓永远在最前。所以他才不得不厚起脸皮,亲自走了这一趟。
从前永安王落难,他未曾相助一分,如今却要伙同其他人逼他以德报怨,实在厚颜。
李凤岐看懂他的愧疚,并不在意,他语气平和道:先前之事,乔大人不必愧疚。此事一是李踪封锁消息,二则是我并不愿在局势未明前多有牺牲。
以他的地位功绩,李踪当初趁他中毒将他囚于王府折辱之事若是传出,朝堂中不可能无人替他说话。此事一则是李踪有意隐瞒,消息不灵通的只以为他是被囚于王府养病而已;二则是他早做准备,令五更暗中传话,提醒心腹官员不必为他与李踪起冲突。
当时他中毒卧床不起,若是亲近他的朝臣为此与李踪起了冲突,恐怕李踪会借机清理他的人,届时这些人白白牺牲不说,他重回朝堂后,料理殷承汝也不会像如今这般顺当。
乔海仁微讶,随后明了他的用意,拱手道:王爷高义。
李凤岐摆摆手,也不与他绕弯子,直言道;乔大人来这一趟,我也不与大人绕弯子了。皁河之役,我绝不会插手。但大人之担忧,也不会成真。
乔海仁仍有疑虑:王爷何处此言?他直言不讳道:陈云庸才,神策军养尊处优,无论如何都不是殷氏对手。
这些年殷家盘踞云容,实力不可小觑。尤其是殷啸之,虽然年事已高,但在李凤岐横空出世之前,他在军中颇有声望,亦是将才。只是这些年年纪大了,方才不再显山露水。
北昭将才青黄不接,除了李凤岐,他想不出军中还有谁有把握与殷啸之一战。
李凤岐手指沾了茶水,在石桌上画了数个圈,手指滑动间,他道:云容都督府辖下,分中州、冀州、陆州。中州为殷承梧所掌,冀州原也是殷承汝镇守。陆州则是殷啸之的心腹将领漆典坐镇。三州加起来,兵力约有十二三万,但如今,殷啸之只点了八万兵马,而陆州并未有动静。
他点到即止,看着乔海仁笑道:我这么说,乔大人该明白了?
乔海仁沉吟片刻,明白了他的意思。起身道:是老臣将王爷看低了。李凤岐不是不管,而是不需要管。
京畿三州,既是守望相助,也是互为犄角。如今殷氏反叛,中州冀州随之而起,陆州却并无动静,足以说明漆典与殷啸之在此事上并未达成一致。漆典是殷啸之的副将,跟随他多年,对中州冀州情况极清楚。若是他出兵驰援,叛军必会面临困局。
而殷啸之若是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必定也会对其有所顾忌,不敢贸然过皁河。毕竟过了河,想再退回去,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场仗,恐怕没那么容易打起来。
大人一心为民罢了。李凤岐摆手。
乔海仁得了答案,神色舒展许多。再三拜过李凤岐后,方才告辞离开。
待人走了,叶云亭方才出言道:王爷就这么告诉乔侍中了,不担心他转头告知李踪破局之法?
实际上这局看似危急,实则十分易解。
叛军最大的问题便是长途奔袭,粮草不足,加上天气恶劣,耗不起。上京看似不堪一击,但只一个拖字诀,就能拖死殷氏。
更何况加黎州在其后方,前方陆州随时可能出兵驰援。前有狼后有虎之际。殷啸之若是足够明智,便不会轻举妄动。
事实上,叶云亭也一直没想通殷啸之忽然陈兵皁河到底意欲何为,但凡他没有昏了头,这时候应该是盘踞中州冀州,逐步攻占相邻的禹州樊州,扩充兵力,再图谋南方州郡,便可与上京分庭抗礼。更何况禹州樊州富饶,还接壤东夷,不论进退都有路可走。
天寒地冻的时节,长途奔袭攻打上京,实在是下下策。
大公子七窍玲珑心,竟然连这也想不明白?李凤岐闻言,嘴角微微勾起,揶揄地看着他。
是我愚钝。叶云亭有些赧然,他确实没想明白这一层。
破局的法子实在太简单,若是李踪知晓了,只需陈兵皁河,按兵不动。便能逼退叛军。若是再狠一些,拖到殷啸之不得不撤兵之际,再暗中派加黎州兵马在中州冀州地界设下埋伏,趁其士气低落人困马乏之际突袭,便能一网打尽。
他想不明白,李凤岐既然不打算帮李踪破局,为什么又要将破局之法告诉乔侍中。这不就是间接告诉了李踪?
李凤岐眯着眼欣赏他面上绯色,他捻了捻手指,压下了碰触的欲念,倾身靠近他,眉眼含笑道: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大公子若是愿意叫我一声老师,我便告诉你。
?叶云亭缓缓皱起了眉。
三人行必有我师,李凤岐替他答疑解惑,他叫一声老师本也无妨。但他的语气太过暧昧,总有些不怀好意的感觉。
李凤岐见他面露迟疑,又靠了回去,欲擒故纵道:不叫便罢了,这问题简单得很,大公子自己也能想出来,
他越这么说,叶云亭越抓心挠肺地想知道缘由。
他嘴唇蠕动片刻,到底经不住诱惑,低声叫了一声老师。
这词他本是叫惯了,从前没少如此唤常裕安。但现在对着李凤岐喊出来,总有种强烈的羞耻感,叫他脸颊都有些发热。
他甚至垂着眼睛没敢看李凤岐。
王爷这下愿意为我解惑了?
李凤岐眉目欢喜,细细咂摸了一下这里面的滋味,方才不紧不慢地告诉了他答案:我之所不怕乔海仁告诉李踪,是因为就算他说了,以李踪多疑的性子,也不会信。
当初是他一力主张让乔海仁官复原职,如今他谁也没见,唯独只见了乔海仁。还告知了乔海仁破局之法。
以李踪之多疑,恐怕只会以为乔海仁是他的人,对其生疑。
更何况,这中间还有个韩蝉,他总觉得,殷啸之的反常举动,与韩蝉脱不了干系。
他靠进椅背,一手支着额侧,笑眯眯地看着叶云亭:大公子想不明白,是因为将李踪看得太高了。他凝着叶云亭温声道:李踪可没有大公子这么通透聪慧,一点就通。
叶云亭被他夸得撇开了眼。
第54章 冲喜第54天 御驾亲征(补)
李凤岐的说法很快就得到了印证。
李踪果然没有采用乔海仁之建议, 而是再命使臣赶赴前线督战,同时又连下两道圣旨,命加黎州与陆州尽快出兵驰援。
皁河的陈云迎到了使臣, 接到了圣旨。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迎战。
他虽然平庸无才,但也不是看不懂形势的蠢货。这些日子叛军在皁河对岸安营扎寨,唯有殷承梧带领小拨人马越过结冰的河面, 时不时挑衅一番。这做法不像是要动真格,更像是在戏耍他们。
他隐约觉得其中有些不对, 但使臣送来的圣旨命他务必将叛军阻击在皁河,等待援军赶来。他只能将那点不对劲的猜测抛到了脑后去,在使臣的监视下,点齐人马主动迎战。
神策军第一次主动出击。陈云命副将带人到河边叫阵。
对岸的殷承梧听着营外动静,丝毫未被那副将的叫骂激怒, 他淡淡一笑, 给殷啸之斟了一杯酒, 沉声道:那小皇帝果然没采纳永安王的建议。
殷啸之端起酒杯,却不饮。将酒杯在手中转了转:他做贼心虚,怎还会信永安王的话?他阴沉一笑, 将杯中酒尽数洒在窗外:按计行事,我必要取他项上人头祭你小弟!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