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页
这些不怕死, 硬顶着陈宣帝的怒火、厌恶甚至是杀机,仍旧敢梗着脖子上谏的大臣,有些是真的刚正不阿, 有些却是沽名钓誉, 为了搏一个敢于直谏的美名才“不怕死”。
这翰林院的王修撰、上一轮会试的状元,并不是前者那样值得人敬仰, 真正有报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国士,他之所以去劝谏陈宣帝,投机求名的目的占了大部分。
正因为此, 所以景寒一点儿也不奇怪从宫中回来的王修撰会是这么一副阴沉晦暗、郁郁不乐的样子, 想必他不仅被陈宣帝大骂了一顿,而且还很丢脸的被人赶出了皇宫。
这下子,王修撰可真的是里子面子全都没有了, 不仅惹怒了陈宣帝,彻底恶了这位帝王, 而且还在众多宫人、翰林院官员的面前丢了脸, 闹了好大的笑话。
更别说,在恶了帝王后,王修撰以后怕是不会再被陈宣帝召进宫中为他读书、讲解,这份损失对于翰林院官员来说,无异于塌天之灾。
毕竟, 翰林院官员最让其他官员羡慕的,就是有机会进宫面圣,就是能让自己的理念、诉求直达圣听, 与帝王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对于撞墙、碰壁,丢了好大脸灰溜溜被赶回来的王修撰,景寒既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嘘寒问暖与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只是一如既往地自顾自做自己的事情,在翰林院中活成了一个小透明。
无论是翰林院中或隐晦或直白的争斗、排挤和奉承,还是朝堂下暗中涌动着的越发混乱可怕的波动,景寒全都视若无睹,就当自己没看到,也根本不去理会。
景寒对朝堂上掀起的风波和暗流冷眼旁观,全然没有相助陈宣帝的意思,这并不是他忘了自己应该服务的许愿人是谁,而是他知道这才是他现在该做的事情。
陈宣帝是一国之君,而且是大权在握、手段高明的帝王,除了身体秉弱、时日无多这一个缺点以外,他几乎没有其他弱点,朝堂百官在这个时候根本不是陈宣帝的对手。
即使没有景寒暗中的帮助,陈宣帝也能压住朝堂上的反对声音,他毕竟当了二十几年的皇帝,刚刚还一举覆灭了端王党羽,正是权柄最大、威严最盛之时。
既然陈宣帝有足够的能力,那与其多此一举地去帮助他,不如默默积蓄力量、发展人脉,以待柔嘉公主登位,在陈宣帝崩逝后帮她稳住朝堂局势,压制朝堂百官的反扑。
抱着这样的想法,景寒便心安理得地留在了翰林院中,一边摸鱼划水……咳,不对,一边暗中积蓄力量,一边等待着柔嘉公主在陈宣帝的教导下成长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朝堂上的氛围渐渐演变到了一片诡异的平静当中,陈宣帝还是一如既往的强势,可朝堂百官反对、质疑的声浪却小了很多,似乎他们已经接受了柔嘉公主这位皇太女。
但景寒知道,不是这样的,朝堂百官突如其来的缄默和消停,绝不是因为他们接受了女子为帝的未来,他们现下的沉默只是在拖延时间,是在积蓄更强大的反对力量。
朝中官员之所以停下劝谏帝王的行动,无非是因为陈宣帝的身体越发虚弱,朝堂上的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命不久矣,活不了多久了。
陈宣帝受限于身体情况已经是等不起了,可是朝堂百官却等得起!
他们拿陈宣帝没办法,通过政治手段也抗争不过陈宣帝,可是时间却能轻而易举地打败陈宣帝,让他的主张和布置尽数落空,达不到预期的情况。
朝堂上的聪明人不少,他们已经想通了,与其在陈宣帝大权在握时反对他的政令,与他为敌,不如等他崩逝,然后对付下一任帝王、现在的皇太女——柔嘉公主。
在朝中重臣看来,柔嘉公主可比陈宣帝好对付多了。
她不像陈宣帝那般大权在握、威势正盛,性情也绝没有陈宣帝那般强势,甚至还有可能性格软弱天真,人好糊弄、耳根子软——柔嘉公主在被立为皇太女之前,素来以柔婉顺从著名。
但朝中重臣却不知道,往日里,柔嘉公主表现出来的柔婉顺从、乖巧贴心,不过是她为了自保、为了争宠才特意展现出来的一面,这绝非她真正的性情。
柔嘉公主是个顶顶的聪明人,在前嗣子陈琅还在的时候,她知道自己的父皇陈宣帝需要的是一位乖巧听话的好女儿,而不是一个性情强势、野心勃勃的“长公主”。
身处的环境,面对的处境,决定了柔嘉公主表现出来的性情,朝堂重臣对她的印象是温婉顺从,不过是因为那时候陈宣帝希望她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好女儿。
但现在,陈宣帝却希望柔嘉公主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帝王,能够带领着大陈走向更昌盛的未来,希望她能像一位战士一样捍卫自己的皇位,坐稳身下的龙椅。
如果朝堂百官还拿柔嘉公主过往的性情和形象来定义她这个皇太女,定义他们未来将要效忠的帝王,那么他们所列出的对策必定是无效的,根本得不到应有的结果。
因为,他们印象中的柔嘉公主和皇太女柔嘉的性情、行事风格根本就有着南辕北辙、天差地别的区别,根本不能同日而语,甚至还会让人怀疑她们真的是一个人!
摸鱼偷闲、咳,低调行事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眨眼的时间,景寒就发现自己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五年了,也已经在这个世界生活过了五年,多少在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些痕迹。
--
这翰林院的王修撰、上一轮会试的状元,并不是前者那样值得人敬仰, 真正有报国之心、报国之志的国士,他之所以去劝谏陈宣帝,投机求名的目的占了大部分。
正因为此, 所以景寒一点儿也不奇怪从宫中回来的王修撰会是这么一副阴沉晦暗、郁郁不乐的样子, 想必他不仅被陈宣帝大骂了一顿,而且还很丢脸的被人赶出了皇宫。
这下子,王修撰可真的是里子面子全都没有了, 不仅惹怒了陈宣帝,彻底恶了这位帝王, 而且还在众多宫人、翰林院官员的面前丢了脸, 闹了好大的笑话。
更别说,在恶了帝王后,王修撰以后怕是不会再被陈宣帝召进宫中为他读书、讲解,这份损失对于翰林院官员来说,无异于塌天之灾。
毕竟, 翰林院官员最让其他官员羡慕的,就是有机会进宫面圣,就是能让自己的理念、诉求直达圣听, 与帝王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对于撞墙、碰壁,丢了好大脸灰溜溜被赶回来的王修撰,景寒既没有落井下石,也没有嘘寒问暖与他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只是一如既往地自顾自做自己的事情,在翰林院中活成了一个小透明。
无论是翰林院中或隐晦或直白的争斗、排挤和奉承,还是朝堂下暗中涌动着的越发混乱可怕的波动,景寒全都视若无睹,就当自己没看到,也根本不去理会。
景寒对朝堂上掀起的风波和暗流冷眼旁观,全然没有相助陈宣帝的意思,这并不是他忘了自己应该服务的许愿人是谁,而是他知道这才是他现在该做的事情。
陈宣帝是一国之君,而且是大权在握、手段高明的帝王,除了身体秉弱、时日无多这一个缺点以外,他几乎没有其他弱点,朝堂百官在这个时候根本不是陈宣帝的对手。
即使没有景寒暗中的帮助,陈宣帝也能压住朝堂上的反对声音,他毕竟当了二十几年的皇帝,刚刚还一举覆灭了端王党羽,正是权柄最大、威严最盛之时。
既然陈宣帝有足够的能力,那与其多此一举地去帮助他,不如默默积蓄力量、发展人脉,以待柔嘉公主登位,在陈宣帝崩逝后帮她稳住朝堂局势,压制朝堂百官的反扑。
抱着这样的想法,景寒便心安理得地留在了翰林院中,一边摸鱼划水……咳,不对,一边暗中积蓄力量,一边等待着柔嘉公主在陈宣帝的教导下成长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朝堂上的氛围渐渐演变到了一片诡异的平静当中,陈宣帝还是一如既往的强势,可朝堂百官反对、质疑的声浪却小了很多,似乎他们已经接受了柔嘉公主这位皇太女。
但景寒知道,不是这样的,朝堂百官突如其来的缄默和消停,绝不是因为他们接受了女子为帝的未来,他们现下的沉默只是在拖延时间,是在积蓄更强大的反对力量。
朝中官员之所以停下劝谏帝王的行动,无非是因为陈宣帝的身体越发虚弱,朝堂上的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命不久矣,活不了多久了。
陈宣帝受限于身体情况已经是等不起了,可是朝堂百官却等得起!
他们拿陈宣帝没办法,通过政治手段也抗争不过陈宣帝,可是时间却能轻而易举地打败陈宣帝,让他的主张和布置尽数落空,达不到预期的情况。
朝堂上的聪明人不少,他们已经想通了,与其在陈宣帝大权在握时反对他的政令,与他为敌,不如等他崩逝,然后对付下一任帝王、现在的皇太女——柔嘉公主。
在朝中重臣看来,柔嘉公主可比陈宣帝好对付多了。
她不像陈宣帝那般大权在握、威势正盛,性情也绝没有陈宣帝那般强势,甚至还有可能性格软弱天真,人好糊弄、耳根子软——柔嘉公主在被立为皇太女之前,素来以柔婉顺从著名。
但朝中重臣却不知道,往日里,柔嘉公主表现出来的柔婉顺从、乖巧贴心,不过是她为了自保、为了争宠才特意展现出来的一面,这绝非她真正的性情。
柔嘉公主是个顶顶的聪明人,在前嗣子陈琅还在的时候,她知道自己的父皇陈宣帝需要的是一位乖巧听话的好女儿,而不是一个性情强势、野心勃勃的“长公主”。
身处的环境,面对的处境,决定了柔嘉公主表现出来的性情,朝堂重臣对她的印象是温婉顺从,不过是因为那时候陈宣帝希望她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好女儿。
但现在,陈宣帝却希望柔嘉公主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帝王,能够带领着大陈走向更昌盛的未来,希望她能像一位战士一样捍卫自己的皇位,坐稳身下的龙椅。
如果朝堂百官还拿柔嘉公主过往的性情和形象来定义她这个皇太女,定义他们未来将要效忠的帝王,那么他们所列出的对策必定是无效的,根本得不到应有的结果。
因为,他们印象中的柔嘉公主和皇太女柔嘉的性情、行事风格根本就有着南辕北辙、天差地别的区别,根本不能同日而语,甚至还会让人怀疑她们真的是一个人!
摸鱼偷闲、咳,低调行事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眨眼的时间,景寒就发现自己已经来到这个世界五年了,也已经在这个世界生活过了五年,多少在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些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