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页
长期的积劳成疾,加之过于肥胖,最终将皇太极送上了黄泉路。由于皇太极暴卒,压根儿没有指定接班人,于是大清皇位的交接问题顿时剑拔弩张。
此时最有实力问鼎龙椅的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多尔衮有同父同母的弟弟多铎和阿济格的支持,掌握着正白旗和镶白旗,豪格掌握着皇太极此前亲掌的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此外,代善和他的儿子岳托统领正红旗和镶红旗,济尔哈朗统领镶蓝旗。
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等人齐聚崇政殿,共同商讨继承皇位的人选。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一进来就感觉不对,殿内外都是豪格的正黄旗、镶黄旗的士兵,一个个虎视眈眈,手握剑柄,随时准备动手。此时,如果多尔衮稍有不慎,两黄旗士兵就会拔刀将自己乱剑砍死。于是多尔衮进入崇政殿后一言不发,处于沉默状态。
此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坐不住了,他见多尔衮没有胆量站出来说当皇帝的意图,自己便起身大吼:多尔衮,如果你不愿意当皇帝,那就我来当,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里!
多尔衮很巧妙地否决了多铎:太祖遗诏里提到的除了你外还有豪格。言外之意是太祖遗诏上的名字不能作为太宗死后继承人的依据,一句话一石二鸟,同时否定了多铎和豪格。
多铎于是提出让代善来继位。代善论年纪最年长,论实力他和儿子岳托拥有正红旗和镶红旗,然而代善已经六十岁了,他的雄心壮志已经在漫长的政治斗争中消磨殆尽,再也没有腾空而起的勇气了。而且代善性格本身更多的是明哲保身而不是积极进取,他知道自己不该有非分之想,在大清国的凶险万端的政治棋盘里,他是难以坐到帅位的,把一个不适宜的人放在高位上,最终只能祸及自身。代善沉默了半晌,最终表态:睿亲王若当皇帝,是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难当大任。代善一下子把最有实力的豪格和多尔衮都照顾到了,不可谓不老奸巨猾。
此时豪格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济尔哈朗身上,他知道,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肯定在一条战线,代善老油条,只有济尔哈朗能帮助自己。两天前豪格就派人联系济尔哈朗,说:两黄旗已定立我为君,但还需要跟您商量。这话说得很有学问:第一,表明我豪格已经有两个旗的支持;第二,我很尊敬您郑亲王;第三,希望您投我一票。豪格已经有皇太极遗留下来的三个旗的支持,只要加上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有八旗的一半在,豪格稳操胜券。
然而毕竟事关重大,济尔哈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豪格的确有军事才能,己巳之变时在广渠门曾与袁崇焕交手,皇太极第二次南侵时他在宣府、大同一带把明军打得落花流水,在打林丹汗的时候他也立下大功。1634年皇太极在询问群臣大明、朝鲜、察哈尔蒙古,这三个应该先打谁时,豪格说:打明朝如果只是打下锦州,其余城池打不下来,会使我军师老兵疲。我军应该兵分两路,一路带着红夷大炮去打宁远,另一路绕开关宁锦防线,从蒙古之地逼近北京,与此同时联合中原流贼,如此北京唾手可得,至于朝鲜和察哈尔蒙古可以缓图之。能意识到联合李自成、张献忠来一起掀翻大明,豪格是大清这边的第一人。然而豪格也有诸多缺点,他虽然军事上有谋略,但在政治上很不稳重成熟,与老成持重这四个字相距甚远,这是最致命的,当一把手的军事才能可以稍逊,但政治谋略一定要极强。此外豪格的生母也非显赫之人,想到此,济尔哈朗犹豫了。而多尔衮的雄才大略远在豪格之上,政治军事才能都是一流。最终济尔哈朗对豪格如此回复:我支持你继承帝位,但睿亲王尚未知晓,待我与众人商议。
八月十四日这天,在决定清国前途命运的会议上,始终盼着济尔哈朗表态支持自己的豪格最终什么都没等来。济尔哈朗面色铁青,始终一言不发,于是豪格坐不住了,说:我德薄能鲜,难以当此重任。说罢,离席而去,大清国的皇位就这样与豪格彻底无缘。见豪格离席而去,济尔哈朗庆幸自己的选择,豪格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问鼎宝座的,一个男人最关键的成大事品格是沉得住气,连气都沉不住,还能做成什么?
两黄旗的将领见豪格离席而去,便纷纷紧按佩剑,说: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等必以死相拼!
代善见状,谎称自己身体不适,起身离开。对他而言,谁当皇帝都不重要,他就想安度晚年,享尽荣华富贵。到目前为止始终一言不发的阿济格也起身离开,他知道,如果表态支持多尔衮的话,他就走不出这间屋子了。
此时,两黄旗的将领剑拔弩张,多尔衮和多铎不甘心退让,济尔哈朗一言不发,究竟该怎么办?
多尔衮后悔不已,要是自己跟豪格一样把自己的亲兵带来,现在的局势绝不是这样。崇政殿上的龙椅空荡荡的,与自己相隔不过十米左右,然而自己此时如果敢坐上去,就必然被两黄旗的人剁成肉酱。多尔衮毕竟有雄才大略,此时如果他进一步,则粉身碎骨,退一步,支持豪格,那么日后豪格也必然拿自己开刀,他与豪格无论谁胜利,最后一定是兵戎相见,使得立国不久的清政权陷于内战与分裂,而问鼎中原则彻底在内耗中成为梦幻。多尔衮有雄心壮志,问鼎中原,坐在北京才是他的梦想。想到此,他抓住了两黄旗人的一个点,两黄旗人说必须立先帝之子,豪格已经离席,换句话说,只要立一个不是豪格的好操控的先帝之子,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
--
此时最有实力问鼎龙椅的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多尔衮有同父同母的弟弟多铎和阿济格的支持,掌握着正白旗和镶白旗,豪格掌握着皇太极此前亲掌的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此外,代善和他的儿子岳托统领正红旗和镶红旗,济尔哈朗统领镶蓝旗。
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等人齐聚崇政殿,共同商讨继承皇位的人选。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一进来就感觉不对,殿内外都是豪格的正黄旗、镶黄旗的士兵,一个个虎视眈眈,手握剑柄,随时准备动手。此时,如果多尔衮稍有不慎,两黄旗士兵就会拔刀将自己乱剑砍死。于是多尔衮进入崇政殿后一言不发,处于沉默状态。
此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坐不住了,他见多尔衮没有胆量站出来说当皇帝的意图,自己便起身大吼:多尔衮,如果你不愿意当皇帝,那就我来当,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里!
多尔衮很巧妙地否决了多铎:太祖遗诏里提到的除了你外还有豪格。言外之意是太祖遗诏上的名字不能作为太宗死后继承人的依据,一句话一石二鸟,同时否定了多铎和豪格。
多铎于是提出让代善来继位。代善论年纪最年长,论实力他和儿子岳托拥有正红旗和镶红旗,然而代善已经六十岁了,他的雄心壮志已经在漫长的政治斗争中消磨殆尽,再也没有腾空而起的勇气了。而且代善性格本身更多的是明哲保身而不是积极进取,他知道自己不该有非分之想,在大清国的凶险万端的政治棋盘里,他是难以坐到帅位的,把一个不适宜的人放在高位上,最终只能祸及自身。代善沉默了半晌,最终表态:睿亲王若当皇帝,是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矣,难当大任。代善一下子把最有实力的豪格和多尔衮都照顾到了,不可谓不老奸巨猾。
此时豪格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济尔哈朗身上,他知道,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肯定在一条战线,代善老油条,只有济尔哈朗能帮助自己。两天前豪格就派人联系济尔哈朗,说:两黄旗已定立我为君,但还需要跟您商量。这话说得很有学问:第一,表明我豪格已经有两个旗的支持;第二,我很尊敬您郑亲王;第三,希望您投我一票。豪格已经有皇太极遗留下来的三个旗的支持,只要加上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有八旗的一半在,豪格稳操胜券。
然而毕竟事关重大,济尔哈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豪格的确有军事才能,己巳之变时在广渠门曾与袁崇焕交手,皇太极第二次南侵时他在宣府、大同一带把明军打得落花流水,在打林丹汗的时候他也立下大功。1634年皇太极在询问群臣大明、朝鲜、察哈尔蒙古,这三个应该先打谁时,豪格说:打明朝如果只是打下锦州,其余城池打不下来,会使我军师老兵疲。我军应该兵分两路,一路带着红夷大炮去打宁远,另一路绕开关宁锦防线,从蒙古之地逼近北京,与此同时联合中原流贼,如此北京唾手可得,至于朝鲜和察哈尔蒙古可以缓图之。能意识到联合李自成、张献忠来一起掀翻大明,豪格是大清这边的第一人。然而豪格也有诸多缺点,他虽然军事上有谋略,但在政治上很不稳重成熟,与老成持重这四个字相距甚远,这是最致命的,当一把手的军事才能可以稍逊,但政治谋略一定要极强。此外豪格的生母也非显赫之人,想到此,济尔哈朗犹豫了。而多尔衮的雄才大略远在豪格之上,政治军事才能都是一流。最终济尔哈朗对豪格如此回复:我支持你继承帝位,但睿亲王尚未知晓,待我与众人商议。
八月十四日这天,在决定清国前途命运的会议上,始终盼着济尔哈朗表态支持自己的豪格最终什么都没等来。济尔哈朗面色铁青,始终一言不发,于是豪格坐不住了,说:我德薄能鲜,难以当此重任。说罢,离席而去,大清国的皇位就这样与豪格彻底无缘。见豪格离席而去,济尔哈朗庆幸自己的选择,豪格这样的人是没有资格问鼎宝座的,一个男人最关键的成大事品格是沉得住气,连气都沉不住,还能做成什么?
两黄旗的将领见豪格离席而去,便纷纷紧按佩剑,说: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等必以死相拼!
代善见状,谎称自己身体不适,起身离开。对他而言,谁当皇帝都不重要,他就想安度晚年,享尽荣华富贵。到目前为止始终一言不发的阿济格也起身离开,他知道,如果表态支持多尔衮的话,他就走不出这间屋子了。
此时,两黄旗的将领剑拔弩张,多尔衮和多铎不甘心退让,济尔哈朗一言不发,究竟该怎么办?
多尔衮后悔不已,要是自己跟豪格一样把自己的亲兵带来,现在的局势绝不是这样。崇政殿上的龙椅空荡荡的,与自己相隔不过十米左右,然而自己此时如果敢坐上去,就必然被两黄旗的人剁成肉酱。多尔衮毕竟有雄才大略,此时如果他进一步,则粉身碎骨,退一步,支持豪格,那么日后豪格也必然拿自己开刀,他与豪格无论谁胜利,最后一定是兵戎相见,使得立国不久的清政权陷于内战与分裂,而问鼎中原则彻底在内耗中成为梦幻。多尔衮有雄心壮志,问鼎中原,坐在北京才是他的梦想。想到此,他抓住了两黄旗人的一个点,两黄旗人说必须立先帝之子,豪格已经离席,换句话说,只要立一个不是豪格的好操控的先帝之子,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