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页
几年前失踪多年的刘陵归来,改头换面重新回到长安城活动,与以前相同的八面玲珑,不同的是对好色登徒子不假辞色,名义上是自愿为皇家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暗地里却和平阳侯一系开展全面合作。结合她的异常表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背后的平阳侯。
刘陵是曹时女人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只是碍于阳信长公主的威势日隆而不敢大声宣扬,这个公开的秘密几乎是长安居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年被耳目广大的关东商人带到天下各郡里,竟然在南方各郡引来不少人的叫好声。
曹时主张开发江夏郡连通南北通道,又建议开发南北要冲的南阳郡,并举荐庐江舒人文翁为太守,大赞文翁在蜀中经营七年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天子许之。
文翁上任之初深入闾里搜集百姓之所急,擒拿郡中勾结官僚的暴恶豪强数十家,南阳郡内的风气随之大为好转,尔后兴修水利劝农劝桑。兴办学塾主张教育,主张引入关中的农业技术严格执行,短短不到一年南阳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人均粮食持有量提高三石之多,百姓富庶民风也渐渐变好。因而获得南阳郡百姓的爱戴,成为关东炙手可热的大名人。
曹时举荐另一人就是眼前的刘陵。请天子允许她以宗女的身份与江夏郡太守进行官方沟通,顺利推展江夏开发计划,天子许之,并赐予刘陵翁主之仪。
从以上的星星点点看的出,天子在调整国内的政策方向,百姓南迁开发故楚旧地的计划不容改变,开发荆蛮广袤的土地是确保南方利益的基础,未开发的蛮荒之地只会滋生更多的丛林蛮族,想让蛮族变的更文明只有诱之以利,没有比三季稻更能动人心魄的诱饵,毕竟财帛动人心。
几个月前,长沙国报捷的使者送来一束穗粒饱满的稻米,那是在南越试种成功的占城三季稻,春夏秋三个季节高产的作物,每年有七石五斗的收成,那还是没有肥料加成的产量,可想而知再提高三成收益得多高。
听到长沙国试种三季稻,三季总亩产接近十石,天子当时差点跳起来,一时间朝廷内风向大变,原本不太积极的文武百官一致支持大力推动汉民南迁计划,朝廷还不惜推出一亩十石的口号,吸引自愿南下的百姓到各郡县报名。
刘陵,恰恰是执行南迁计划的半官方人物,她代表车骑将军曹时的利益,在南方新附的三越地区拥有很强话语权,她出面作为官方与民间的沟通渠道效果出奇的好,由此可见,天子特许刘陵享受翁主之仪也并非单纯施恩。
“翁主有什么事请说。”
“沙羡城还要两三年才能初具规模,规划施工不需要您操心,南方急缺的是各类高级人才,所以我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城,想向您帮个忙,多分点人才到南方参与开发,天子有意把故楚荆蛮之地打造成汉家粮仓,就像关中和蜀中一样的大粮仓。”
“此话当真?”
“绝对不敢骗您。”
卫绾捻须沉吟:“既然陛下有意打造大粮仓,我们太学是有义务出一把力,此事交给我来办,翁主敬候佳音即可!”
第264章 司马迁
豫章郡北部彭蠡泽(鄱阳湖)以东,群山包围的山谷中河流静静的流淌,不起眼的山间蕴藏着储量庞大的铜矿,曹时称之为德兴铜矿。这是卫长君在德兴铜矿忙碌的第四个年头,从最初不适应湿热酷暑的气候慢慢变的知道什么时节是梅雨季节,什么时节风向调转,还从当地汉人手中学会保养身体的土方汤饮。
卫长君正翻找资料研究技术,他有一支人员齐备的探矿采矿冶炼幕僚团队,来自少府的多名探矿高手齐聚于不起眼的山间营地,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研究全新开采技术。
德兴铜矿规模非常大,已探明的储量预估三百亿市斤(一千五百万吨),未探明的地下储量暂时无法估计,露天矿脉开采难度不大,尤其是铁器的普及让采矿业蓬勃大发展的时代挖地下矿藏不是梦,难就在更深的开采技术。
早在大商王朝普及青铜器以来,开采矿石技术就在不断提高,从商朝以前只能开挖20米深的矿藏,到汉初大冶铁矿稳定开挖60米深的矿洞,再到现在钢铁的普及轻松开挖100米的各种矿藏,但是有志向的工匠们不甘于满足,他们认为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开采两百米、三百米甚至更深地底的矿藏。
为了这个梦想,卫长君放弃长安城优渥的生活,放弃少府提供的高薪而又轻松的矿藏研究工作,来到南方湿热的豫章郡山间,一呆就是整整四年不回家。
四年不见妻子儿女的滋味可不好受。他的长子卫延年今年七岁,次女今年五岁。四年不见孩子早就记不清子女当年的长相,尤其是小女儿当时只有一岁多就离开家门。四年不回家积累了太多的乡愿。
盯着卷轴上潦草的字迹,卫长君闭着眼睛默默走神,幕僚团三十多人抱着小山似得卷轴钻研了一个多月,开采方案做了不下于五百种,被驳掉大部分依然有十几种通过论证环节,进入最难也是最危险的实际开采实验,效果暂时看不出哪一种更优越,依然没定下最好的地底开采计划。
卫长君说道:“我们的进度要加快,露天铜矿早晚会采空。拿不出成熟的开采技术,让我们的采矿工用生命在地底工作极不负责任,倘若我们不负责任的推开论证再出现矿洞塌方砸死人,或者矿石崩碎封堵矿洞出口,几百名采矿工被堵死在洞内,那将会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
--
刘陵是曹时女人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只是碍于阳信长公主的威势日隆而不敢大声宣扬,这个公开的秘密几乎是长安居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年被耳目广大的关东商人带到天下各郡里,竟然在南方各郡引来不少人的叫好声。
曹时主张开发江夏郡连通南北通道,又建议开发南北要冲的南阳郡,并举荐庐江舒人文翁为太守,大赞文翁在蜀中经营七年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天子许之。
文翁上任之初深入闾里搜集百姓之所急,擒拿郡中勾结官僚的暴恶豪强数十家,南阳郡内的风气随之大为好转,尔后兴修水利劝农劝桑。兴办学塾主张教育,主张引入关中的农业技术严格执行,短短不到一年南阳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人均粮食持有量提高三石之多,百姓富庶民风也渐渐变好。因而获得南阳郡百姓的爱戴,成为关东炙手可热的大名人。
曹时举荐另一人就是眼前的刘陵。请天子允许她以宗女的身份与江夏郡太守进行官方沟通,顺利推展江夏开发计划,天子许之,并赐予刘陵翁主之仪。
从以上的星星点点看的出,天子在调整国内的政策方向,百姓南迁开发故楚旧地的计划不容改变,开发荆蛮广袤的土地是确保南方利益的基础,未开发的蛮荒之地只会滋生更多的丛林蛮族,想让蛮族变的更文明只有诱之以利,没有比三季稻更能动人心魄的诱饵,毕竟财帛动人心。
几个月前,长沙国报捷的使者送来一束穗粒饱满的稻米,那是在南越试种成功的占城三季稻,春夏秋三个季节高产的作物,每年有七石五斗的收成,那还是没有肥料加成的产量,可想而知再提高三成收益得多高。
听到长沙国试种三季稻,三季总亩产接近十石,天子当时差点跳起来,一时间朝廷内风向大变,原本不太积极的文武百官一致支持大力推动汉民南迁计划,朝廷还不惜推出一亩十石的口号,吸引自愿南下的百姓到各郡县报名。
刘陵,恰恰是执行南迁计划的半官方人物,她代表车骑将军曹时的利益,在南方新附的三越地区拥有很强话语权,她出面作为官方与民间的沟通渠道效果出奇的好,由此可见,天子特许刘陵享受翁主之仪也并非单纯施恩。
“翁主有什么事请说。”
“沙羡城还要两三年才能初具规模,规划施工不需要您操心,南方急缺的是各类高级人才,所以我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城,想向您帮个忙,多分点人才到南方参与开发,天子有意把故楚荆蛮之地打造成汉家粮仓,就像关中和蜀中一样的大粮仓。”
“此话当真?”
“绝对不敢骗您。”
卫绾捻须沉吟:“既然陛下有意打造大粮仓,我们太学是有义务出一把力,此事交给我来办,翁主敬候佳音即可!”
第264章 司马迁
豫章郡北部彭蠡泽(鄱阳湖)以东,群山包围的山谷中河流静静的流淌,不起眼的山间蕴藏着储量庞大的铜矿,曹时称之为德兴铜矿。这是卫长君在德兴铜矿忙碌的第四个年头,从最初不适应湿热酷暑的气候慢慢变的知道什么时节是梅雨季节,什么时节风向调转,还从当地汉人手中学会保养身体的土方汤饮。
卫长君正翻找资料研究技术,他有一支人员齐备的探矿采矿冶炼幕僚团队,来自少府的多名探矿高手齐聚于不起眼的山间营地,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研究全新开采技术。
德兴铜矿规模非常大,已探明的储量预估三百亿市斤(一千五百万吨),未探明的地下储量暂时无法估计,露天矿脉开采难度不大,尤其是铁器的普及让采矿业蓬勃大发展的时代挖地下矿藏不是梦,难就在更深的开采技术。
早在大商王朝普及青铜器以来,开采矿石技术就在不断提高,从商朝以前只能开挖20米深的矿藏,到汉初大冶铁矿稳定开挖60米深的矿洞,再到现在钢铁的普及轻松开挖100米的各种矿藏,但是有志向的工匠们不甘于满足,他们认为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开采两百米、三百米甚至更深地底的矿藏。
为了这个梦想,卫长君放弃长安城优渥的生活,放弃少府提供的高薪而又轻松的矿藏研究工作,来到南方湿热的豫章郡山间,一呆就是整整四年不回家。
四年不见妻子儿女的滋味可不好受。他的长子卫延年今年七岁,次女今年五岁。四年不见孩子早就记不清子女当年的长相,尤其是小女儿当时只有一岁多就离开家门。四年不回家积累了太多的乡愿。
盯着卷轴上潦草的字迹,卫长君闭着眼睛默默走神,幕僚团三十多人抱着小山似得卷轴钻研了一个多月,开采方案做了不下于五百种,被驳掉大部分依然有十几种通过论证环节,进入最难也是最危险的实际开采实验,效果暂时看不出哪一种更优越,依然没定下最好的地底开采计划。
卫长君说道:“我们的进度要加快,露天铜矿早晚会采空。拿不出成熟的开采技术,让我们的采矿工用生命在地底工作极不负责任,倘若我们不负责任的推开论证再出现矿洞塌方砸死人,或者矿石崩碎封堵矿洞出口,几百名采矿工被堵死在洞内,那将会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