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页
白银本来不为货币,曹时觉得放任社会储量的白银不流通是个浪费,就决定把白银制作成半两,25克的重量规格与金币相同。
“陛下明鉴,臣以为铜钱一万兑换黄金一斤实在太不划算。黄金储量远低于铜矿储量,白金(白银)是黄金的衍生品,作为贵重品储量和开采量始终很稳定。所以臣的意思是在近期用少府和大司农的储备货币先进行一次冶炼提纯,然后按照铜铅比例制作出五铢钱发行出去,先把市场上所有黄金和白银收回来,然后发行赤金半两钱作为辅助货币,等到市场接纳之后再发行金银货币,争取以后不在用整斤的黄金交易,这样会大大提高黄金的价格。既可以当国帑和内帑无形中增值,还可以在市场上大量投放货币。减少因为缺少货币造成的经济税收双重困难。”
在其位谋其政,曹时精心准备两个月的大招,金银铜三级货币确立,直接把整斤的黄金从货币从驱逐出来。半两钱通称大钱,以大钱作为交易的主要货币,对于促进经济流通、纳税和管理货币有积极作用。
一枚赤铜大钱等于十枚五铢钱,更贵重的银币一枚等于15枚赤铜大钱,至于最贵重的金币一枚等于15枚银币,二十枚金币等于一市斤或二汉斤。
反过来一市斤黄金等于二十枚金币,三百枚银币,四千五百枚大钱,以及四万五千枚五铢钱。如果用以前的汉斤计算,一汉斤等于22500枚五铢钱,黄金价格无形中升值一倍。
看起来是割豪强地主的肉。可这又何尝不是便民利民的举动,铸币过程中的损耗以及成本费用全部都在这个一倍差价里,用曹时的话这就叫做铸币税。
纸币暂时搞不起来,他只好用白银作为中间的缓冲货币,以民间拥有的白银远比黄金充裕的储量,只要每家每户稍稍有心保留点白银。都会瞬间让资产增加一截,至于货币通胀带来的泡沫在小农经济时代几乎是瞬间消化掉。
大汉帝国最缺的是货币。远比一千年多后缺少总量十倍左右铜钱,大汉帝国一年的税收大约40亿钱,算上少府收入40亿钱加起来也就80亿钱左右,按照1000钱为一贯钱的标准,朝廷和皇家也不过800万贯收入。
对比每年一亿贯收入的某个弱势王朝,大汉帝国的经济总量真的可怜巴巴的,解决财政困难首先在于货币上做文章,他就是要以目前的货币总量用金银铜三色货币先把货币总值抬升一倍,然后再用开采冶炼出来的铜钱逐渐补充新市场需求。
听到货币瞬间翻倍,简直比现抢钱来的还要快,刘彻听的两眼直放金光,货币价值翻倍意味着国库和内库瞬间变成大金库,对他的打匈奴计划有着无可估量的好处,王皇后见识短,只觉得听见一堆闻所未闻的东西,突然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天子不置可否的点点头,他知道太子和皇后已经被说服了,就算他现在反对也没用处,刘彻早晚会施行这个策略。
“你说的很神妙,但是朕怀疑会有不可测度的副作用。”
曹时说道:“陛下不必担心,当年太祖高皇帝为便民而行一铢荚钱,高后(吕雉)认为荚钱不堪大用而改铸八铢钱,士民不认同贵重的货币,究其原因是民间缺钱严重,荚钱已经足以够平民使用了,但是如今天下承平六十年与汉初又不尽相同,货币存世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眼下市面上流通最多的是三铢钱和四铢钱,说明钱货的持有重量在不断增长,按照这个趋势提前铸造五铢钱会很容易被民间接受,至于大钱到可以适当放出一些,慢慢的收窄黄金直接流通渠道,这样大钱会逐步代替黄金作为中等交易的主要货币。”
天子边听边不住点头,前些日子清醒时候断断续续听内侍读过《货币论》,大致了解货币增长变化的趋势,如果不是有那本《货币论》打底支撑,这么复杂的货币变化还真不太容易搞懂。
王皇后已经完全听不懂了,一脸茫然的看着曹时侃侃而谈,只觉得能写《货币论》的人果然厉害,继续不明觉厉。
君臣二人交换了对货币改革的看法,总体上天子的看法依然趋向于保守的货币政策,尽量以朝廷少量干预任由民间市场自行调节,典型的黄老学派不干预的政治经济观点。很类似他所知道的自由经济学派思想。
过了会儿,天子疲倦的闭上眼睛躺了会儿,曹时打算起身告退。忽然听到:“我最后问你一个问题,如果让你辅佐天子治国,你该如何行事?”
王皇后一脸意外,没料到天子竟会提出这个问题,依照他的想法至少二十年内不用考虑曹时为丞相的可能性,治国绝不是有才华和能力就万事没问题的,执政经验以及经历的勘磨都是硬指标。当上丞相的人哪个不是有二十年以上从政经验。
在曹时头上有一大把人排在前面,论资格他这个十六岁的小毛孩子不知道要排多久。二十年的勘磨已经是往少里说的数字,即便三十年后让他担当帝国丞相,那时他也才四十六岁而已,依照曹参、曹窋的高寿也算的上年富力强的年纪。
论资排辈到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毕竟许多人执政履历,执政成就,勘磨经历,年岁以及执政倾向都很好看,至少有三百人拥有角逐九卿的高位,至少有三十人可以提拔为三公,每个人都眼巴巴的盯着那几个位置空下来。
王皇后不无忧虑地劝道:“陛下,平阳侯以十六岁超拔为九卿已经打破汉兴以来的纪录,再提丞相辅政治国的假设。我怕会把好好的孩子带偏了路呀!”
--
“陛下明鉴,臣以为铜钱一万兑换黄金一斤实在太不划算。黄金储量远低于铜矿储量,白金(白银)是黄金的衍生品,作为贵重品储量和开采量始终很稳定。所以臣的意思是在近期用少府和大司农的储备货币先进行一次冶炼提纯,然后按照铜铅比例制作出五铢钱发行出去,先把市场上所有黄金和白银收回来,然后发行赤金半两钱作为辅助货币,等到市场接纳之后再发行金银货币,争取以后不在用整斤的黄金交易,这样会大大提高黄金的价格。既可以当国帑和内帑无形中增值,还可以在市场上大量投放货币。减少因为缺少货币造成的经济税收双重困难。”
在其位谋其政,曹时精心准备两个月的大招,金银铜三级货币确立,直接把整斤的黄金从货币从驱逐出来。半两钱通称大钱,以大钱作为交易的主要货币,对于促进经济流通、纳税和管理货币有积极作用。
一枚赤铜大钱等于十枚五铢钱,更贵重的银币一枚等于15枚赤铜大钱,至于最贵重的金币一枚等于15枚银币,二十枚金币等于一市斤或二汉斤。
反过来一市斤黄金等于二十枚金币,三百枚银币,四千五百枚大钱,以及四万五千枚五铢钱。如果用以前的汉斤计算,一汉斤等于22500枚五铢钱,黄金价格无形中升值一倍。
看起来是割豪强地主的肉。可这又何尝不是便民利民的举动,铸币过程中的损耗以及成本费用全部都在这个一倍差价里,用曹时的话这就叫做铸币税。
纸币暂时搞不起来,他只好用白银作为中间的缓冲货币,以民间拥有的白银远比黄金充裕的储量,只要每家每户稍稍有心保留点白银。都会瞬间让资产增加一截,至于货币通胀带来的泡沫在小农经济时代几乎是瞬间消化掉。
大汉帝国最缺的是货币。远比一千年多后缺少总量十倍左右铜钱,大汉帝国一年的税收大约40亿钱,算上少府收入40亿钱加起来也就80亿钱左右,按照1000钱为一贯钱的标准,朝廷和皇家也不过800万贯收入。
对比每年一亿贯收入的某个弱势王朝,大汉帝国的经济总量真的可怜巴巴的,解决财政困难首先在于货币上做文章,他就是要以目前的货币总量用金银铜三色货币先把货币总值抬升一倍,然后再用开采冶炼出来的铜钱逐渐补充新市场需求。
听到货币瞬间翻倍,简直比现抢钱来的还要快,刘彻听的两眼直放金光,货币价值翻倍意味着国库和内库瞬间变成大金库,对他的打匈奴计划有着无可估量的好处,王皇后见识短,只觉得听见一堆闻所未闻的东西,突然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天子不置可否的点点头,他知道太子和皇后已经被说服了,就算他现在反对也没用处,刘彻早晚会施行这个策略。
“你说的很神妙,但是朕怀疑会有不可测度的副作用。”
曹时说道:“陛下不必担心,当年太祖高皇帝为便民而行一铢荚钱,高后(吕雉)认为荚钱不堪大用而改铸八铢钱,士民不认同贵重的货币,究其原因是民间缺钱严重,荚钱已经足以够平民使用了,但是如今天下承平六十年与汉初又不尽相同,货币存世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眼下市面上流通最多的是三铢钱和四铢钱,说明钱货的持有重量在不断增长,按照这个趋势提前铸造五铢钱会很容易被民间接受,至于大钱到可以适当放出一些,慢慢的收窄黄金直接流通渠道,这样大钱会逐步代替黄金作为中等交易的主要货币。”
天子边听边不住点头,前些日子清醒时候断断续续听内侍读过《货币论》,大致了解货币增长变化的趋势,如果不是有那本《货币论》打底支撑,这么复杂的货币变化还真不太容易搞懂。
王皇后已经完全听不懂了,一脸茫然的看着曹时侃侃而谈,只觉得能写《货币论》的人果然厉害,继续不明觉厉。
君臣二人交换了对货币改革的看法,总体上天子的看法依然趋向于保守的货币政策,尽量以朝廷少量干预任由民间市场自行调节,典型的黄老学派不干预的政治经济观点。很类似他所知道的自由经济学派思想。
过了会儿,天子疲倦的闭上眼睛躺了会儿,曹时打算起身告退。忽然听到:“我最后问你一个问题,如果让你辅佐天子治国,你该如何行事?”
王皇后一脸意外,没料到天子竟会提出这个问题,依照他的想法至少二十年内不用考虑曹时为丞相的可能性,治国绝不是有才华和能力就万事没问题的,执政经验以及经历的勘磨都是硬指标。当上丞相的人哪个不是有二十年以上从政经验。
在曹时头上有一大把人排在前面,论资格他这个十六岁的小毛孩子不知道要排多久。二十年的勘磨已经是往少里说的数字,即便三十年后让他担当帝国丞相,那时他也才四十六岁而已,依照曹参、曹窋的高寿也算的上年富力强的年纪。
论资排辈到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毕竟许多人执政履历,执政成就,勘磨经历,年岁以及执政倾向都很好看,至少有三百人拥有角逐九卿的高位,至少有三十人可以提拔为三公,每个人都眼巴巴的盯着那几个位置空下来。
王皇后不无忧虑地劝道:“陛下,平阳侯以十六岁超拔为九卿已经打破汉兴以来的纪录,再提丞相辅政治国的假设。我怕会把好好的孩子带偏了路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