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页
妇人顺着宁初夏点了点头,这看来是便秘不畅很严重了,挂不得这么着急,恐怕是想快些吃药,好解决一下肚中难题了。
她挺感同身受,看向门口时眼神也带着些同情,怪不得刚刚那宁芍药脾气不好呢,这要是她好多天不顺畅,肚子都是硬的,她估计也是火急火燎,只是这样实在没有礼貌,总是要和仙姑道谢的。
不过人家不知礼数,她也管不上了,妇人也听到了隐约的读书声,脸上露出笑容,她的儿子在灵山观这里识字,这几天回去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她和其他几个学生家中商量了,大家平日里忙完农活,便会上来帮灵山观稍作洒扫。
宁初夏的期待没有落空。
童言无忌,不久之后,她便从来念书的一个村中孩童那听说了蒋家人的“臭味”故事。
田地在蒋家隔壁的那户人家是河畔村村民媳妇的娘家人,她听说了这个故事回来便也说得绘声绘色。
据说蒋家人那天不知是吃坏了什么东西,一家四口一起下地,结果身上臭气冲天,当时一回身大家都看到了衣服上隐约的颜色,一家四口赶回家,差点为了谁先进厕所打起来。
村里的人倒不至于拿这件事取笑太久,他们只是默契地再次断定,这蒋家人确实不善厨艺,要不就是分不出东西好坏,要不就是东西没煮熟,否则哪会这样呢?
宁初夏本来还指望着她的好姑姑来“算账”,她这不就可以再创作往外送个《姑姑责骂仙姑》的故事吗?只可惜,宁芍药这回没有再来。
她后来想了想也就明白了,这恐怕是家里人没发现,好姑姑也不敢承认,她拿来的仙丹可能是泻药,要不她这可就坑了蒋家人连着两次,以后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
……
古有孟母三迁,是为了孩子能有好的教育,后世有学区房,那是为了孩子能去好的学校。
而现在,一个灵山观,竟然让河畔村意外地发展起了“房地产”事业。
几年过去,村长的年纪越发大了,他看着眼前的一家人,很是感慨,这一切的发展谁能想得到呢?
“敢问村长,这到山上的山路两侧,可否自己建房呢?”
面对着这个熟悉的疑问,村长格外坚定地摇了摇头:“这段山路,也是为了锻炼体格,哪怕是村中的孩童,平日里也要每日自行上山。”
看着年幼的孙子,李老板比村长还要感慨,他身为生意人,也有着旁人没有的本事,那就是记人。
他还记得他匆匆赶到县衙,看到这位村长牢牢护着宁仙姑的场景,李老板现在只后悔当日没有和宁仙姑结个善缘,否则今日不知会受多少裨益。
李老板趁着村长慢腾腾拿地图的时候,往外面一看,他从未来过河畔村,但是早年为了收粮,也曾去过几个村落,那些村落比起今日的河畔村来,都要落后稀疏不少,河畔村现在显得有些“拥挤”起来,毕竟这儿的房子是与日俱增。
说起河畔村,至今依旧是个传奇一样的故事。
当年宁仙姑拜入灵山观后,便开始将灵山观发扬光大,道观以灵丹妙药和解签之灵闻名。
再有钱的人,也担忧生老病死,这也使得灵山观在不少高门大户、富商心中首先挂了名字。
而其中一直很是低调的,则是灵山观自己搞得“小学堂”,据说是宁仙姑为了照拂两个弟弟和感谢村民照顾所开的。
起初,自然无人问津,村民们将孩子送去,一是觉得便宜,宁仙姑从不收钱,只要求各自带上伙食,学童家人若是有空,则会帮忙洒扫,若是有余力的,也可捐献钱财以供灵山观扩建;二是觉得宁仙姑和其父亲一样因材施教,这位宁仙姑接受了父亲和法传真人真传,学富五车,若不是女子早应闻名,无论是科考之道,还是算账学医,只要想学,她没有不教的。
此后河畔村的几个适龄学童都在童生试里位列前茅,这才引得了众人瞩目,此后,周边村落以至于镇上,越来越多穷苦人家将孩童送来。
当然,一直到这时候,灵山小学堂依旧没有引起富商们的重视,要知道他们的孩子拜的可都是名师,这拜师不只是学科考之道,这也是从老师那继承人脉,能跟着一个优秀的好老师学习,便有了无形的人脉资源,这是在普通地方学习比不上的。
一直到从灵山小学堂出来的两个学生,竟然一路考到举人,这才吸引到了大家注意力。
镇上以至于县上做老师的不过秀才,这能轻易教出举人的地方,谁会不感兴趣呢?
尤其是他们一打听,这几位举人在灵山村小学堂学习的时间甚至不超过六年。
而这之后,在河畔村置办房子的风潮,终于开始兴起,他们家大业大,哪舍得像不少镇上人一样,将孩子直接往村里托付,顶天了帮租一间房间,要去,自然得是把整套房子都置办下来。
而同时闻名的,还有灵山观的长生之道。
没错,这法传真人,人家是真人,会走路的老神仙,活到一百岁大家能理解,可整个河畔村不断下降的死亡率,那就超乎于理解之外了,甚至有年事已高的老人,在宁仙姑的救治下得以延年益寿的故事,这哪能不吸引人?
河畔村因此又得了个长寿村的名字。
除却了想买“学区房”的人之外,还有不少富商忍不住到此处上了保险,他们买了房子,只等年纪大些就要来这养老,这赚再多钱,可都比不上多活几年。
--
她挺感同身受,看向门口时眼神也带着些同情,怪不得刚刚那宁芍药脾气不好呢,这要是她好多天不顺畅,肚子都是硬的,她估计也是火急火燎,只是这样实在没有礼貌,总是要和仙姑道谢的。
不过人家不知礼数,她也管不上了,妇人也听到了隐约的读书声,脸上露出笑容,她的儿子在灵山观这里识字,这几天回去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她和其他几个学生家中商量了,大家平日里忙完农活,便会上来帮灵山观稍作洒扫。
宁初夏的期待没有落空。
童言无忌,不久之后,她便从来念书的一个村中孩童那听说了蒋家人的“臭味”故事。
田地在蒋家隔壁的那户人家是河畔村村民媳妇的娘家人,她听说了这个故事回来便也说得绘声绘色。
据说蒋家人那天不知是吃坏了什么东西,一家四口一起下地,结果身上臭气冲天,当时一回身大家都看到了衣服上隐约的颜色,一家四口赶回家,差点为了谁先进厕所打起来。
村里的人倒不至于拿这件事取笑太久,他们只是默契地再次断定,这蒋家人确实不善厨艺,要不就是分不出东西好坏,要不就是东西没煮熟,否则哪会这样呢?
宁初夏本来还指望着她的好姑姑来“算账”,她这不就可以再创作往外送个《姑姑责骂仙姑》的故事吗?只可惜,宁芍药这回没有再来。
她后来想了想也就明白了,这恐怕是家里人没发现,好姑姑也不敢承认,她拿来的仙丹可能是泻药,要不她这可就坑了蒋家人连着两次,以后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
……
古有孟母三迁,是为了孩子能有好的教育,后世有学区房,那是为了孩子能去好的学校。
而现在,一个灵山观,竟然让河畔村意外地发展起了“房地产”事业。
几年过去,村长的年纪越发大了,他看着眼前的一家人,很是感慨,这一切的发展谁能想得到呢?
“敢问村长,这到山上的山路两侧,可否自己建房呢?”
面对着这个熟悉的疑问,村长格外坚定地摇了摇头:“这段山路,也是为了锻炼体格,哪怕是村中的孩童,平日里也要每日自行上山。”
看着年幼的孙子,李老板比村长还要感慨,他身为生意人,也有着旁人没有的本事,那就是记人。
他还记得他匆匆赶到县衙,看到这位村长牢牢护着宁仙姑的场景,李老板现在只后悔当日没有和宁仙姑结个善缘,否则今日不知会受多少裨益。
李老板趁着村长慢腾腾拿地图的时候,往外面一看,他从未来过河畔村,但是早年为了收粮,也曾去过几个村落,那些村落比起今日的河畔村来,都要落后稀疏不少,河畔村现在显得有些“拥挤”起来,毕竟这儿的房子是与日俱增。
说起河畔村,至今依旧是个传奇一样的故事。
当年宁仙姑拜入灵山观后,便开始将灵山观发扬光大,道观以灵丹妙药和解签之灵闻名。
再有钱的人,也担忧生老病死,这也使得灵山观在不少高门大户、富商心中首先挂了名字。
而其中一直很是低调的,则是灵山观自己搞得“小学堂”,据说是宁仙姑为了照拂两个弟弟和感谢村民照顾所开的。
起初,自然无人问津,村民们将孩子送去,一是觉得便宜,宁仙姑从不收钱,只要求各自带上伙食,学童家人若是有空,则会帮忙洒扫,若是有余力的,也可捐献钱财以供灵山观扩建;二是觉得宁仙姑和其父亲一样因材施教,这位宁仙姑接受了父亲和法传真人真传,学富五车,若不是女子早应闻名,无论是科考之道,还是算账学医,只要想学,她没有不教的。
此后河畔村的几个适龄学童都在童生试里位列前茅,这才引得了众人瞩目,此后,周边村落以至于镇上,越来越多穷苦人家将孩童送来。
当然,一直到这时候,灵山小学堂依旧没有引起富商们的重视,要知道他们的孩子拜的可都是名师,这拜师不只是学科考之道,这也是从老师那继承人脉,能跟着一个优秀的好老师学习,便有了无形的人脉资源,这是在普通地方学习比不上的。
一直到从灵山小学堂出来的两个学生,竟然一路考到举人,这才吸引到了大家注意力。
镇上以至于县上做老师的不过秀才,这能轻易教出举人的地方,谁会不感兴趣呢?
尤其是他们一打听,这几位举人在灵山村小学堂学习的时间甚至不超过六年。
而这之后,在河畔村置办房子的风潮,终于开始兴起,他们家大业大,哪舍得像不少镇上人一样,将孩子直接往村里托付,顶天了帮租一间房间,要去,自然得是把整套房子都置办下来。
而同时闻名的,还有灵山观的长生之道。
没错,这法传真人,人家是真人,会走路的老神仙,活到一百岁大家能理解,可整个河畔村不断下降的死亡率,那就超乎于理解之外了,甚至有年事已高的老人,在宁仙姑的救治下得以延年益寿的故事,这哪能不吸引人?
河畔村因此又得了个长寿村的名字。
除却了想买“学区房”的人之外,还有不少富商忍不住到此处上了保险,他们买了房子,只等年纪大些就要来这养老,这赚再多钱,可都比不上多活几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