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页
张禄欠身拱手,道:“此系大王威信使然,微臣万不敢居功。”
嬴稷笑呵呵的,又问谍者:“齐王不肯施以援手,赵王可有其他应对之策?”
谍者答道:“赵王已在全国悬赏,号召各地官员百姓捐粮支援战事,虽响应者众多,但由于赵国去年秋收粮产不丰,赵王能筹集到的粮草想必也颇为有限。”
嬴稷笑道:“这是自然。赵国的耕地原就少,自上党开战以来,两年内前前后后总有大约三十万壮丁出征,势必耽误稼穑。”
张禄也笑道:“赵国一头是庄稼歉收,另一头是三十万大军经年累月的在战场吃粮,此诚乃入不敷出之死局也,即便赵王眼下犹可向全国征粮,却也只能一时应急而已。如果赵军仍坚持固守不出、拖延战事,倘无外援接济,赵国熬不得多久便要举国闹饥荒了。”
嬴稷再问谍者:“赵国粮草储积不足,赵王却能容忍赵军在上党长年龟缩、虚耗兵粮?”
谍者道:“回大王,据小人所知,赵王已多次命令廉颇变守为攻,务求早日击退我军,但廉颇始终不遵从赵王的旨意。”
“什么?竟有这等事?”嬴稷略是吃惊,亦觉十分可笑,“廉颇身为臣下,竟敢不遵从君上的旨意?”
张禄道:“廉颇准是恃才矜己过了头,连赵王的圣旨都不放在眼里了。”
嬴稷轻笑一声,道:“臣下骄横如斯,赵王却多番包容,诚然宽宏大量哉!然而身为一国之君者,若对骄横之臣过于宽宏大量,即是罔顾纲纪,以致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全无体统,正是邦国生乱的一大祸端也!”
谍者道:“小人听说赵王一向是嫌恶廉颇的,只不过廉颇毕竟是一员名将,蔺相如、虞信等大臣又常常在赵王跟前为他美言,赵王这才对他宽容三分。”
嬴稷点了点头,默默思忖片刻,目光不由得转向白起,道:“白卿家,照目今情形来看,赵军依旧会坚守不出,赵王似乎指使不了廉颇。”
白起面色平静的道:“大王,微臣认为,既然赵国缺粮已是事实,赵王便必须更改上党战事的部署,以此避免全国饥馁。这是大势所趋,廉颇再如何顽抗,也阻止不了大势之迫。”
嬴稷微笑道:“白卿家所言甚是。我等且再观望赵国动静。”
*
到了午月,赵王赵丹因久战和缺粮,心急如焚,加上廉颇三番五次抗旨,宿怨新恨有若火上浇油一般,催逼得赵丹再也沉不住气,向群臣厉声宣布:“寡人将给廉颇最后一道谕令,令其率全军出击克敌!倘他依旧抗旨,寡人便要他交出虎符、卸甲让贤!”
蔺相如忙跪下央求:“大王三思!廉将军是仔细估算了敌我军力,方以守势消耗敌军,以守为战,此计使用至今,效验可观,请大王相信廉将军!”
赵丹冷冷一笑,道:“自打廉颇龟缩不出,我军的确未在兵力上再有大损,阵地也没再丢失。可数十万大军常年驻守上党,不能耕作,口粮全由寡人供给,如今国内的粮库几乎悉被掏空,齐国又不肯接济赵国,赵国食粮紧缺,将无法支持军队久战!此为国情,廉颇与蔺卿家岂能不顾!”
赵丹说的是事实,蔺相如辩解不了,只能低头沉默。
平原君赵胜叹了口气,道:“眼下我们虽从官员百姓的私人储备里征集来一些粮食,但最多也仅能供大军支撑两三月,届时若秦贼仍不退离上党,我们还能去哪里筹集粮草呢?廉颇说这场战役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大王与诸臣、还有百姓们俱已倾力而为,若廉颇对朝廷、对百姓怀有感恩之心,便该速谋奇计、击退贼军,尽早结束战事,而非继续龟缩不前,把全国上下拖入饥馑!”久战不胜,赵胜也对廉颇非常不满。
时至今日,赵国群臣之中大概只有蔺相如一人依然坚定不移的信任廉颇,其他重臣如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相国田单、上卿虞信、大臣楼昌等均以国情为大,皆反对廉颇一味防御、空耗军粮,众人纷纷筹谋良策,盼能化解困局。
这时楼昌出列,躬身一揖,道:“大王,廉将军忌惮秦贼兵力凶猛,不敢贸然出垒与秦贼野战,也不无道理。微臣愚见,赵、秦交战两年,双方俱疲,大王不妨遣使赴秦议和,或能得秦王首肯,两国暂且止戈休养。”
他提出这一建议,赵丹尚未发话,一旁的上卿虞信立马否决道:“楼大人之言,显是已认定了敌强我弱,那么楼大人也该知道,自古以来,议和的结果皆是由强者掌控,是以此番两国能否言和,全然取决于秦王的心意。而秦贼攻伐上党两年,毫无退避之象,可见秦王旨在破赵军、取上党,他怎肯与我们赵国议和啊!”
田单和赵胜点首赞同虞信。
赵丹沉吟道:“秦贼征上党,诚然是不遗余力,换作寡人是秦王,寡人也不见得肯就此罢休……”
虞信朝赵丹深深一揖,道:“大王,微臣以为,赵国应往魏国、楚国发使,三国合纵抗秦。”
楼昌摇头道:“魏王因魏齐之死记恨赵国,恐怕结盟无望。楚国和秦国结伙了十余年,也不可能贸然反秦联赵。”
虞信道:“即便魏国和楚国不与赵国联合,赵使入魏、入楚也可造成三国合纵的假象,令秦王动疑生恐。”
赵胜双眉稍拢,道:“秦王老奸巨猾,倒不像是能被轻易糊弄的,武安君、应侯等臣僚也都是精明谨慎之士,很难中计。”
--
嬴稷笑呵呵的,又问谍者:“齐王不肯施以援手,赵王可有其他应对之策?”
谍者答道:“赵王已在全国悬赏,号召各地官员百姓捐粮支援战事,虽响应者众多,但由于赵国去年秋收粮产不丰,赵王能筹集到的粮草想必也颇为有限。”
嬴稷笑道:“这是自然。赵国的耕地原就少,自上党开战以来,两年内前前后后总有大约三十万壮丁出征,势必耽误稼穑。”
张禄也笑道:“赵国一头是庄稼歉收,另一头是三十万大军经年累月的在战场吃粮,此诚乃入不敷出之死局也,即便赵王眼下犹可向全国征粮,却也只能一时应急而已。如果赵军仍坚持固守不出、拖延战事,倘无外援接济,赵国熬不得多久便要举国闹饥荒了。”
嬴稷再问谍者:“赵国粮草储积不足,赵王却能容忍赵军在上党长年龟缩、虚耗兵粮?”
谍者道:“回大王,据小人所知,赵王已多次命令廉颇变守为攻,务求早日击退我军,但廉颇始终不遵从赵王的旨意。”
“什么?竟有这等事?”嬴稷略是吃惊,亦觉十分可笑,“廉颇身为臣下,竟敢不遵从君上的旨意?”
张禄道:“廉颇准是恃才矜己过了头,连赵王的圣旨都不放在眼里了。”
嬴稷轻笑一声,道:“臣下骄横如斯,赵王却多番包容,诚然宽宏大量哉!然而身为一国之君者,若对骄横之臣过于宽宏大量,即是罔顾纲纪,以致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全无体统,正是邦国生乱的一大祸端也!”
谍者道:“小人听说赵王一向是嫌恶廉颇的,只不过廉颇毕竟是一员名将,蔺相如、虞信等大臣又常常在赵王跟前为他美言,赵王这才对他宽容三分。”
嬴稷点了点头,默默思忖片刻,目光不由得转向白起,道:“白卿家,照目今情形来看,赵军依旧会坚守不出,赵王似乎指使不了廉颇。”
白起面色平静的道:“大王,微臣认为,既然赵国缺粮已是事实,赵王便必须更改上党战事的部署,以此避免全国饥馁。这是大势所趋,廉颇再如何顽抗,也阻止不了大势之迫。”
嬴稷微笑道:“白卿家所言甚是。我等且再观望赵国动静。”
*
到了午月,赵王赵丹因久战和缺粮,心急如焚,加上廉颇三番五次抗旨,宿怨新恨有若火上浇油一般,催逼得赵丹再也沉不住气,向群臣厉声宣布:“寡人将给廉颇最后一道谕令,令其率全军出击克敌!倘他依旧抗旨,寡人便要他交出虎符、卸甲让贤!”
蔺相如忙跪下央求:“大王三思!廉将军是仔细估算了敌我军力,方以守势消耗敌军,以守为战,此计使用至今,效验可观,请大王相信廉将军!”
赵丹冷冷一笑,道:“自打廉颇龟缩不出,我军的确未在兵力上再有大损,阵地也没再丢失。可数十万大军常年驻守上党,不能耕作,口粮全由寡人供给,如今国内的粮库几乎悉被掏空,齐国又不肯接济赵国,赵国食粮紧缺,将无法支持军队久战!此为国情,廉颇与蔺卿家岂能不顾!”
赵丹说的是事实,蔺相如辩解不了,只能低头沉默。
平原君赵胜叹了口气,道:“眼下我们虽从官员百姓的私人储备里征集来一些粮食,但最多也仅能供大军支撑两三月,届时若秦贼仍不退离上党,我们还能去哪里筹集粮草呢?廉颇说这场战役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大王与诸臣、还有百姓们俱已倾力而为,若廉颇对朝廷、对百姓怀有感恩之心,便该速谋奇计、击退贼军,尽早结束战事,而非继续龟缩不前,把全国上下拖入饥馑!”久战不胜,赵胜也对廉颇非常不满。
时至今日,赵国群臣之中大概只有蔺相如一人依然坚定不移的信任廉颇,其他重臣如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相国田单、上卿虞信、大臣楼昌等均以国情为大,皆反对廉颇一味防御、空耗军粮,众人纷纷筹谋良策,盼能化解困局。
这时楼昌出列,躬身一揖,道:“大王,廉将军忌惮秦贼兵力凶猛,不敢贸然出垒与秦贼野战,也不无道理。微臣愚见,赵、秦交战两年,双方俱疲,大王不妨遣使赴秦议和,或能得秦王首肯,两国暂且止戈休养。”
他提出这一建议,赵丹尚未发话,一旁的上卿虞信立马否决道:“楼大人之言,显是已认定了敌强我弱,那么楼大人也该知道,自古以来,议和的结果皆是由强者掌控,是以此番两国能否言和,全然取决于秦王的心意。而秦贼攻伐上党两年,毫无退避之象,可见秦王旨在破赵军、取上党,他怎肯与我们赵国议和啊!”
田单和赵胜点首赞同虞信。
赵丹沉吟道:“秦贼征上党,诚然是不遗余力,换作寡人是秦王,寡人也不见得肯就此罢休……”
虞信朝赵丹深深一揖,道:“大王,微臣以为,赵国应往魏国、楚国发使,三国合纵抗秦。”
楼昌摇头道:“魏王因魏齐之死记恨赵国,恐怕结盟无望。楚国和秦国结伙了十余年,也不可能贸然反秦联赵。”
虞信道:“即便魏国和楚国不与赵国联合,赵使入魏、入楚也可造成三国合纵的假象,令秦王动疑生恐。”
赵胜双眉稍拢,道:“秦王老奸巨猾,倒不像是能被轻易糊弄的,武安君、应侯等臣僚也都是精明谨慎之士,很难中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