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页
陈曦拍了拍宁宁的小屁·股让她进屋去,自己径自到厨房吃早饭,完全不担心小孩子会贪嘴偷吃的问题。
当然,这也归功陈曦多年来潜移默化的教育。
宁宁从小是陈曦一手带大,也被陈曦教导得礼貌乖巧。
粉嫩嫩的女孩子,每天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既不会玩泥巴,也不会在土坡上打滚,吃饭前会洗手,流了鼻涕会自己擦干净,一点儿也不似黑黢黢的农村娃娃。
而且宁宁平时不吵不闹的,似乎是知道家里大人很忙,所以也不会磨人,反而异常听话。她说起话来虽然一口小奶音,吐字却十分清晰,意思也能表达得清清楚楚。
村里人都说宁宁不但不像农村娃娃,反而更像是城里文化人家庭教出来的孩子。
可不是么!
陈曦不正是城里下乡来的文化人么!
想当年,陈曦下乡时虽然年仅17岁,却已经是高中毕业了,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她,又有一个学贯中西的学究儿外公,陈曦的知识储备、文化涵养已经远超当时的普通高中生。
不然,前世高考,她也不可能仅凭短短一个月的复习就考进全国顶级的学府。
正因如此,陈曦才会从《诗经》中给女儿取名字,才会讲很多外国的童话故事,会给女儿启蒙,教她拼音、汉字、读写,教她数字、字母、诗词和音乐。
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辛,陈曦也尽可能的培养女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进城读书,能够走出农村去看看外面广袤的天地。
那时候,陈曦甚至还不知道数字帮会倒台,不知道陈家会平反,也不知道停止十年的高考竟会一朝恢复,她只是本能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
快速解决完一顿早饭,顺手把碗筷洗好,陈曦回房拿了一个精致的长方形小盒子,便直奔红旗小学而去,这是村里唯一的学校,也是陈曦曾经教书的地方。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村里一处废弃的房子,简单修缮后,收拾出来五个能用的屋子,分别用作一到五年级的教室。
公社审批后,红旗小学获得三个正式教工名额,其中一个还是校长,正式职工能拿到每个月20块钱的工资和一定配额的粮票肉票,相比之下,校长每月还能多得5块钱的补助。
另外还有两名临时工名额,虽然每个月仅有10块钱工资,却也是村里人和知青们挤破头也要争抢的工作。
陈曦正是三个正式教工中除了校长之外的另两人之一,但就在她离婚后,申请回城的时候,她已经把工作让给了她在西塘村唯一的朋友——赵英兰
赵英兰是红旗生产队的老知青,比陈曦还要早几年下乡,她来自京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里两个哥哥一个弟弟,赵英兰在家里地位比小白菜还不如。
到了上山下乡时期,父母把工作分别让给了两个哥哥,唯一的留城名额给了小弟,她就被无情的踢到了乡下,这么多年,不闻不问。
多年前陈曦刚到知青所的时候,赵英兰是唯一一个不介意她的成分,对她表达出善意的女知青。
不可否认,赵英兰是个非常善良又有爱心的姑娘。
她看着陈曦小小年纪流落异乡,孤苦无依,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年的自己,许是同病相怜吧!她本能地对陈曦多出几分关照。
看见小姑娘干不动的活儿,总会帮着搭把手,小姑娘口粮不够吃了,她也会悄悄均过去一些。
一开始,对于赵英兰的帮助陈曦总是礼貌的感谢,再一丝不苟的还回去,并且倔强地拒绝赵英兰的下一次帮助,显得客气又疏离。
直到有一次,队里组织挖沟渠,男人负责挖出淤泥,女人则两人一组,抬着箩筐,负责把淤泥运走,许是白天干得活儿太重,又淋了雨,半夜陈曦便发起了高烧。
是赵英兰大半夜背着她去卫生所看病,也是赵英兰请了两天假衣带不解地照顾她。
自此陈曦才算对赵英兰打开了心扉,交了这个好朋友,也认了这个好姐姐。
多年来,她们姐妹二人的关系一直很好,陈曦知道赵英兰是个非常好学的人,虽然她只有初中文凭,那是因为她偏心的爸妈不想继续供她念书,但她自己却拿着哥哥的高中课本,自学过高中知识,正因如此,陈曦才能顺利地把小学老师的工作交接给她。
前世,赵英兰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时,距离考试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她没有正经念过高中,仅凭自学根本无法同真正的高中生竞争,再加上复习时间太短,毫无疑问,她落榜了。
前世陈曦也是通过赵英兰的来信才知道她高考落榜的消息,但赵英兰为人一贯乐观开朗,在信上跟陈曦说,高考落榜也没关系,都是意料之中,大不了一辈子留在村里教书,反正她也喜欢教书。
后来赵英兰再次来信就是告知她要回城嫁人的消息,亲事是家里给她安排的,结婚的对象是她哥哥厂子领导的儿子,一个年过三十的鳏夫,前任妻子去世留下了一个儿子,要她嫁过去当后娘。
她知道只要嫁过去,她哥哥就能升职,但她内心却无比拒绝。
但她哥哥却说,她都已经28了,一个老姑娘,在农村呆了那么多年,能嫁回城就不错,还管什么头婚二婚,何况是嫁进条件这么好的人家,总比嫁个乡下汉要好,刨土一辈子。
--
当然,这也归功陈曦多年来潜移默化的教育。
宁宁从小是陈曦一手带大,也被陈曦教导得礼貌乖巧。
粉嫩嫩的女孩子,每天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既不会玩泥巴,也不会在土坡上打滚,吃饭前会洗手,流了鼻涕会自己擦干净,一点儿也不似黑黢黢的农村娃娃。
而且宁宁平时不吵不闹的,似乎是知道家里大人很忙,所以也不会磨人,反而异常听话。她说起话来虽然一口小奶音,吐字却十分清晰,意思也能表达得清清楚楚。
村里人都说宁宁不但不像农村娃娃,反而更像是城里文化人家庭教出来的孩子。
可不是么!
陈曦不正是城里下乡来的文化人么!
想当年,陈曦下乡时虽然年仅17岁,却已经是高中毕业了,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她,又有一个学贯中西的学究儿外公,陈曦的知识储备、文化涵养已经远超当时的普通高中生。
不然,前世高考,她也不可能仅凭短短一个月的复习就考进全国顶级的学府。
正因如此,陈曦才会从《诗经》中给女儿取名字,才会讲很多外国的童话故事,会给女儿启蒙,教她拼音、汉字、读写,教她数字、字母、诗词和音乐。
不管生活条件多么艰辛,陈曦也尽可能的培养女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进城读书,能够走出农村去看看外面广袤的天地。
那时候,陈曦甚至还不知道数字帮会倒台,不知道陈家会平反,也不知道停止十年的高考竟会一朝恢复,她只是本能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
快速解决完一顿早饭,顺手把碗筷洗好,陈曦回房拿了一个精致的长方形小盒子,便直奔红旗小学而去,这是村里唯一的学校,也是陈曦曾经教书的地方。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村里一处废弃的房子,简单修缮后,收拾出来五个能用的屋子,分别用作一到五年级的教室。
公社审批后,红旗小学获得三个正式教工名额,其中一个还是校长,正式职工能拿到每个月20块钱的工资和一定配额的粮票肉票,相比之下,校长每月还能多得5块钱的补助。
另外还有两名临时工名额,虽然每个月仅有10块钱工资,却也是村里人和知青们挤破头也要争抢的工作。
陈曦正是三个正式教工中除了校长之外的另两人之一,但就在她离婚后,申请回城的时候,她已经把工作让给了她在西塘村唯一的朋友——赵英兰
赵英兰是红旗生产队的老知青,比陈曦还要早几年下乡,她来自京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里两个哥哥一个弟弟,赵英兰在家里地位比小白菜还不如。
到了上山下乡时期,父母把工作分别让给了两个哥哥,唯一的留城名额给了小弟,她就被无情的踢到了乡下,这么多年,不闻不问。
多年前陈曦刚到知青所的时候,赵英兰是唯一一个不介意她的成分,对她表达出善意的女知青。
不可否认,赵英兰是个非常善良又有爱心的姑娘。
她看着陈曦小小年纪流落异乡,孤苦无依,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年的自己,许是同病相怜吧!她本能地对陈曦多出几分关照。
看见小姑娘干不动的活儿,总会帮着搭把手,小姑娘口粮不够吃了,她也会悄悄均过去一些。
一开始,对于赵英兰的帮助陈曦总是礼貌的感谢,再一丝不苟的还回去,并且倔强地拒绝赵英兰的下一次帮助,显得客气又疏离。
直到有一次,队里组织挖沟渠,男人负责挖出淤泥,女人则两人一组,抬着箩筐,负责把淤泥运走,许是白天干得活儿太重,又淋了雨,半夜陈曦便发起了高烧。
是赵英兰大半夜背着她去卫生所看病,也是赵英兰请了两天假衣带不解地照顾她。
自此陈曦才算对赵英兰打开了心扉,交了这个好朋友,也认了这个好姐姐。
多年来,她们姐妹二人的关系一直很好,陈曦知道赵英兰是个非常好学的人,虽然她只有初中文凭,那是因为她偏心的爸妈不想继续供她念书,但她自己却拿着哥哥的高中课本,自学过高中知识,正因如此,陈曦才能顺利地把小学老师的工作交接给她。
前世,赵英兰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时,距离考试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她没有正经念过高中,仅凭自学根本无法同真正的高中生竞争,再加上复习时间太短,毫无疑问,她落榜了。
前世陈曦也是通过赵英兰的来信才知道她高考落榜的消息,但赵英兰为人一贯乐观开朗,在信上跟陈曦说,高考落榜也没关系,都是意料之中,大不了一辈子留在村里教书,反正她也喜欢教书。
后来赵英兰再次来信就是告知她要回城嫁人的消息,亲事是家里给她安排的,结婚的对象是她哥哥厂子领导的儿子,一个年过三十的鳏夫,前任妻子去世留下了一个儿子,要她嫁过去当后娘。
她知道只要嫁过去,她哥哥就能升职,但她内心却无比拒绝。
但她哥哥却说,她都已经28了,一个老姑娘,在农村呆了那么多年,能嫁回城就不错,还管什么头婚二婚,何况是嫁进条件这么好的人家,总比嫁个乡下汉要好,刨土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