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页
“老师……”苏榭还等再说什么,徐阶却已经摆了摆手,道:“你们都回吧。这折腾了一天,我也累了。”
“那老师早些休息,学生告辞。”唐挽说完,低身一礼,便退了出去。
苏榭的脸色白了一白,也只得离开。
天已经黑头了。书房外的回廊下,每隔五步挂着一盏灯笼,红光错落,蜿蜒向前。苏榭看见前面不远处,管家正亲自送唐挽往外走。他刻意放慢了步子,不愿与唐挽同行。
可还是撞上了。苏榭刚到大门前,就见唐挽正站在那巨大的石狮子前,含笑看着自己。
她这笑容毫无暖意,倒有十分寒凉。
“唐大人。”苏榭强迫自己打起精神,直视唐挽的眼睛,“何故在此站立?”
唐挽淡淡一笑,道:“我是专门在此等候苏大人的。有一句话想同您说。”
苏榭道:“请唐大人指教。”
“苏大人今日背后插刀的这一笔账,我记下了。日后,一定百倍奉还。”她说完,仍是一副谦和君子的模样,拱手一礼,转身上轿去了。
苏榭怔怔立在徐府的大红灯笼下。五月夏风和暖,他却分明感觉到一阵刺骨的寒凉。
第152章
京城最近大事连连。先是皇帝龙体欠安, 由太子监国。李皇后和刘贵妃想要垂帘听政, 被百官劝阻,竟然将御笔批红的权限交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手中。
那掌印太监陈同原是伺候先帝的。至和年间玄武门那一场惊变, 就是他手持板杖, 带着宦官们杖打文臣。听闻他得此大权,担忧和恐惧的情绪在朝廷里迅速蔓延,一时间人人自危。有大胆的言官向徐阶进言,希望看到一个强势的内阁, 来制衡后宫的力量。可徐阶做惯了好人,他只有频繁地两方安抚, 却仍控制不住朝廷与后宫之间愈发紧张的局面。
皇帝病重之后, 内阁众阁老按例要住在直庐中待命,非特殊情况不能出宫。冯楠主持的吏治改革, 也不得不因此而停滞了下来。
内阁直庐在正堂之后, 坐北朝南一处小院子,共有九间房舍。徐阶身为首辅,独自居住在东阁的暖房里。直庐中就就剩下了唐挽四人,说起话来倒是方便了不少。
吏治改革刚刚有了点眉目就被迫停摆,冯楠心里很是窝火,几日来都黑着一张脸。晚上回到直庐中, 唐挽忍不住要劝劝他:“早知这次改革是场阴谋, 你又何必如此倾尽心血?借着这个机会停下来, 不遗人把柄, 反而是计划外的好结果啊。”
宫中不可饮酒, 四人只能沏了一壶艳茶,在院中的槐树下小坐。沈榆这段时日明显感觉到了徐阶的疏远,他心思单纯却不迂腐,站得远远地看了这么久,也终于将这复杂的局势看出了个轮廓。此时四人对坐,许多话倒能说得开了。
冯楠眸光沉沉,叹道:“不论他的目的是什么,整顿吏治到底是对朝廷有益的大事,我不会马虎。只是这一段时日做下来,未免有些心灰意冷。”
许是因为先帝一朝积弊已久,朝廷里的风气正向着两个极端发展。没有实权的言官们都像是吃了□□桶,稍有事端便群情激愤、联名上奏,戾气极重;那些在六部等实务衙门任职的官员则疲懒得很,一个个将明哲保身的学问做到了极处。遇事毫无进取心,能推则推。正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冯楠的惩罚措施他们消极抵抗,激励措施又无人在意。就连吏部的一些主事官员都对这场改革并不看好,整个过程,好像只是冯楠一人的鸡飞狗跳。
“我就奇怪了,我们真的是读的一样的圣贤书么?”冯楠眉头紧蹙,“羞恶心呢?廉耻心呢?报国之心呢?”
一连三问,在座却无人能答。元朗忽而一笑,道:“广汉,这就是我们几人还能成为朋友的原因。”
“不是圣贤书的错,亦不是读书人的错。是如今的朝廷大局,让如你我一般的读书人看不到出路。”唐挽说道。
“这话说得又不对了,”冯楠道,“我们几人都身居内阁高位,怎么能叫没有出路呢?”
他们的确身居高位,可哪一个不是战战兢兢,哪一个不是缚手缚脚,哪一个真的做成了一件大事?
元朗望了唐挽一眼,说道:“我们便是他们的出路。”
冯楠闻言,眸光闪动。电光火石的一刻,他突然想明白了许多事情。这体系庞大的朝廷就像一个执拗的老翁,想要改变他的头脑难如登天。不如从细枝末节入手,让他断手断脚,全身疼痛,倒逼着他做出改革。
冯楠沉声道:“我要离开京城,回到地方去!”
“广汉……”沈榆心下动容。世人都道京官清贵,以外放为耻。冯楠经历了这么多坎坷和委屈,才终于回到了原本属于他的位置,竟然真的要放弃么?
唐挽与元朗对视一眼,却并无半分惊诧,只是说道:“原本来想着要如何劝说你,你竟自己想明白了。”
元朗笑道:“不愧是状元公。”
“你们是什么意思?”沈榆听得云里雾里。
唐挽正了神色,沉声道:“我正帮着元朗推进学政改革,明着是重整经学典籍,劝学劝教。暗地里是要来一番思想上的整饬,也趁机将朝廷的新鲜血脉,从徐阶手中夺回来。”
徐阶与闫炳章缠斗数十年不倒,不止因为他能忍,更因为他的身后站着一届又一届的门生。人,才是徐党的真正力量。
--
“那老师早些休息,学生告辞。”唐挽说完,低身一礼,便退了出去。
苏榭的脸色白了一白,也只得离开。
天已经黑头了。书房外的回廊下,每隔五步挂着一盏灯笼,红光错落,蜿蜒向前。苏榭看见前面不远处,管家正亲自送唐挽往外走。他刻意放慢了步子,不愿与唐挽同行。
可还是撞上了。苏榭刚到大门前,就见唐挽正站在那巨大的石狮子前,含笑看着自己。
她这笑容毫无暖意,倒有十分寒凉。
“唐大人。”苏榭强迫自己打起精神,直视唐挽的眼睛,“何故在此站立?”
唐挽淡淡一笑,道:“我是专门在此等候苏大人的。有一句话想同您说。”
苏榭道:“请唐大人指教。”
“苏大人今日背后插刀的这一笔账,我记下了。日后,一定百倍奉还。”她说完,仍是一副谦和君子的模样,拱手一礼,转身上轿去了。
苏榭怔怔立在徐府的大红灯笼下。五月夏风和暖,他却分明感觉到一阵刺骨的寒凉。
第152章
京城最近大事连连。先是皇帝龙体欠安, 由太子监国。李皇后和刘贵妃想要垂帘听政, 被百官劝阻,竟然将御笔批红的权限交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手中。
那掌印太监陈同原是伺候先帝的。至和年间玄武门那一场惊变, 就是他手持板杖, 带着宦官们杖打文臣。听闻他得此大权,担忧和恐惧的情绪在朝廷里迅速蔓延,一时间人人自危。有大胆的言官向徐阶进言,希望看到一个强势的内阁, 来制衡后宫的力量。可徐阶做惯了好人,他只有频繁地两方安抚, 却仍控制不住朝廷与后宫之间愈发紧张的局面。
皇帝病重之后, 内阁众阁老按例要住在直庐中待命,非特殊情况不能出宫。冯楠主持的吏治改革, 也不得不因此而停滞了下来。
内阁直庐在正堂之后, 坐北朝南一处小院子,共有九间房舍。徐阶身为首辅,独自居住在东阁的暖房里。直庐中就就剩下了唐挽四人,说起话来倒是方便了不少。
吏治改革刚刚有了点眉目就被迫停摆,冯楠心里很是窝火,几日来都黑着一张脸。晚上回到直庐中, 唐挽忍不住要劝劝他:“早知这次改革是场阴谋, 你又何必如此倾尽心血?借着这个机会停下来, 不遗人把柄, 反而是计划外的好结果啊。”
宫中不可饮酒, 四人只能沏了一壶艳茶,在院中的槐树下小坐。沈榆这段时日明显感觉到了徐阶的疏远,他心思单纯却不迂腐,站得远远地看了这么久,也终于将这复杂的局势看出了个轮廓。此时四人对坐,许多话倒能说得开了。
冯楠眸光沉沉,叹道:“不论他的目的是什么,整顿吏治到底是对朝廷有益的大事,我不会马虎。只是这一段时日做下来,未免有些心灰意冷。”
许是因为先帝一朝积弊已久,朝廷里的风气正向着两个极端发展。没有实权的言官们都像是吃了□□桶,稍有事端便群情激愤、联名上奏,戾气极重;那些在六部等实务衙门任职的官员则疲懒得很,一个个将明哲保身的学问做到了极处。遇事毫无进取心,能推则推。正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冯楠的惩罚措施他们消极抵抗,激励措施又无人在意。就连吏部的一些主事官员都对这场改革并不看好,整个过程,好像只是冯楠一人的鸡飞狗跳。
“我就奇怪了,我们真的是读的一样的圣贤书么?”冯楠眉头紧蹙,“羞恶心呢?廉耻心呢?报国之心呢?”
一连三问,在座却无人能答。元朗忽而一笑,道:“广汉,这就是我们几人还能成为朋友的原因。”
“不是圣贤书的错,亦不是读书人的错。是如今的朝廷大局,让如你我一般的读书人看不到出路。”唐挽说道。
“这话说得又不对了,”冯楠道,“我们几人都身居内阁高位,怎么能叫没有出路呢?”
他们的确身居高位,可哪一个不是战战兢兢,哪一个不是缚手缚脚,哪一个真的做成了一件大事?
元朗望了唐挽一眼,说道:“我们便是他们的出路。”
冯楠闻言,眸光闪动。电光火石的一刻,他突然想明白了许多事情。这体系庞大的朝廷就像一个执拗的老翁,想要改变他的头脑难如登天。不如从细枝末节入手,让他断手断脚,全身疼痛,倒逼着他做出改革。
冯楠沉声道:“我要离开京城,回到地方去!”
“广汉……”沈榆心下动容。世人都道京官清贵,以外放为耻。冯楠经历了这么多坎坷和委屈,才终于回到了原本属于他的位置,竟然真的要放弃么?
唐挽与元朗对视一眼,却并无半分惊诧,只是说道:“原本来想着要如何劝说你,你竟自己想明白了。”
元朗笑道:“不愧是状元公。”
“你们是什么意思?”沈榆听得云里雾里。
唐挽正了神色,沉声道:“我正帮着元朗推进学政改革,明着是重整经学典籍,劝学劝教。暗地里是要来一番思想上的整饬,也趁机将朝廷的新鲜血脉,从徐阶手中夺回来。”
徐阶与闫炳章缠斗数十年不倒,不止因为他能忍,更因为他的身后站着一届又一届的门生。人,才是徐党的真正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