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页
这便是徐阶。他不做权臣,他要做贤相。
就在徐阶声名鹊起的时候,闫家正如同烧尽的炭火,迅速灰灭。
皇帝终究没有太为难闫炳章。毕竟是伺候了自己一辈子的老臣,且羽翼尽除,再难为患,还故作姿态地下诏安抚了一番,命其返回原籍养老。而闫凤仪和其他五位闫党核心,则被判充军边远,永不得再入朝廷。
闫凤仪离开的那一日,正赶上京城初雪,五里亭外一片肃杀悲凉。昔日拱簇在他身边的人一个都没有到场,就连他最宠爱的那一房小妾,也在抄家之前卷了金银细软,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押送的官吏早就见惯了这样的场面,心下感慨,哼了几句时下京城里最时兴的小曲。
“……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唐挽和元朗站在五里亭中,看那一群人铁锁加身,踽踽而来,耳边传来这样的调子,不禁胸口郁结,只觉得这一年的冬天又冷肃了几分。
闫凤仪的心情倒是不错,见着他们,便咧开嘴乐,高声对身边的人说道:“你们瞧,我闫凤仪就算到了今天这一步,也还是有朋友的!”
他笑得开怀。唐挽和元朗心中便更加无奈。
三人也没什么别的话好说。唐挽给他带了几件厚实的衣物,元朗则去与那押送官打点交代。闫凤仪突然问唐挽:“匡之,我家西跨院里的东西,可是你拿走了?”
唐挽一怔:“什么西跨院?”
“你竟不知道?”闫凤仪蹙了眉,“那便奇怪了。罢了罢了,不提了。”
他又看了唐挽一眼,道:“哎,我再问你个事儿,你附耳过来。”
唐挽不知他又搞什么名堂,便倾了身子,待她听清闫凤仪说的是什么,整个人如同被打了惊雷,面色煞白。
闫凤仪见她这幅情形,心里明白,想必自己的猜想是真的。他毕竟是风月场中的常客,那夜他将她抵在墙上,唐挽身体上的差别自然也逃不过他的眼睛。闫凤仪真的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些慌了。震惊片刻,忽然哈哈大笑起来,道:“有意思,实在太有意思了。你可真是个大惊喜!”
科举夺魁的探花郎、徐阁老的得意门生、将来的内阁大臣,居然是个女人!闫凤仪竟有些期待满朝文武得知真相后的表情,一定很滑稽。
他收了笑容,道:“你放心,我不会告诉任何人的。”他说完,又往元朗那边看了一眼,问,“他知道么?”
唐挽警惕地看了元朗一眼,摇了摇头。
“那就好,要不可怜了我的妹妹。”闫凤仪想抬手摸摸下巴,然而终究被手上的铁链限制住了,动作也不怎么潇洒。
押送官开始催促前行。唐挽和元朗便退到一边,目送他们远去。闫凤仪往前走了十来步,突然回过头来,高声道:“唐挽,小阁老喜欢你!你一定要当上内阁首辅啊!”
他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爽朗疏阔。好像从此天高海远,都是他的归宿。
随着闫凤仪的离去,闫党的案子也算是告一段落。此时的内阁仅剩了徐阶和李芳君两位阁老,而李芳君自入冬之后,身体便每况愈下,便向皇帝提出了致仕回乡的请求。
挽留自然还是要挽留,可李阁老似乎已经凉了热血,去意已决。内阁急需新鲜的血液。于是当年十一月,沈榆升迁礼部左侍郎,入内阁;冯楠因主审闫党一案有功,破格升任吏部尚书,入阁。过完年之后的二月,又给元朗连升六级,任工部右侍郎,入阁。而唐挽,却由国子祭酒转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品级没降,手里的实权却没有了。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安排实在体现了徐阁老大公无私的态度。新入阁的三人中,有他的学生、有倒闫的功臣,也有悔过自新的闫党旧员。这是给了百官一个信号,徐阶用人,不计前嫌。
至于唐挽,有人猜测她在倒闫这件事上让徐阶失望了,因此受到冷遇。
又有明白人分析道:“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那唐挽从入仕之初就被外放,想要入阁,还缺个翰林院的履历呢。徐阁老此番安排就是在给她攒资格。真真是煞费苦心啊。”
有新人进入,就必定有旧人离去。阳春三月的日子,督察院左都御史白圭正式上表,请求致仕还乡。
唐挽得到消息的时候,批了红的文书已经发下来了。那天刚好赶上她休沐,如果不是在街上遇见了沈榆,又听沈榆随意提了一嘴,险些便要错过了。于是唐挽急忙命双瑞备了轿子,往白圭府上去。
白府的大门开着,里面家丁往来,都是步履匆匆。要带走的东西都被装箱整理好,堆放在院子里。唐挽撩着袍子走进来,一眼看到白圭身边的长随,便将人拉住,问道:“白大人呢?”
“我家老爷在书房,您直接进去吧!”
书房里虽然不似外面那么凌乱,却也是一番正在收拾的情景。书架大多已被搬空了,桌上也只剩了一个光秃秃的笔架,和半卷裁剩下的雪花宣。白圭正靠在书桌前,一手捧了烟袋吞云吐雾,一边低头看着手中的信。他似乎对这烟还不太习惯,咳嗽了几声,皱了皱眉头,一脸不可置信地将烟袋锅子翻过来,在窗框上磕了磕。
“白伯伯……”唐挽唤道。
白圭这才发现她,于是笑了笑,道:“匡之啊,你怎么跑来了。正好,正好,我原也打算临走前去见你一面的。”
--
就在徐阶声名鹊起的时候,闫家正如同烧尽的炭火,迅速灰灭。
皇帝终究没有太为难闫炳章。毕竟是伺候了自己一辈子的老臣,且羽翼尽除,再难为患,还故作姿态地下诏安抚了一番,命其返回原籍养老。而闫凤仪和其他五位闫党核心,则被判充军边远,永不得再入朝廷。
闫凤仪离开的那一日,正赶上京城初雪,五里亭外一片肃杀悲凉。昔日拱簇在他身边的人一个都没有到场,就连他最宠爱的那一房小妾,也在抄家之前卷了金银细软,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押送的官吏早就见惯了这样的场面,心下感慨,哼了几句时下京城里最时兴的小曲。
“……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唐挽和元朗站在五里亭中,看那一群人铁锁加身,踽踽而来,耳边传来这样的调子,不禁胸口郁结,只觉得这一年的冬天又冷肃了几分。
闫凤仪的心情倒是不错,见着他们,便咧开嘴乐,高声对身边的人说道:“你们瞧,我闫凤仪就算到了今天这一步,也还是有朋友的!”
他笑得开怀。唐挽和元朗心中便更加无奈。
三人也没什么别的话好说。唐挽给他带了几件厚实的衣物,元朗则去与那押送官打点交代。闫凤仪突然问唐挽:“匡之,我家西跨院里的东西,可是你拿走了?”
唐挽一怔:“什么西跨院?”
“你竟不知道?”闫凤仪蹙了眉,“那便奇怪了。罢了罢了,不提了。”
他又看了唐挽一眼,道:“哎,我再问你个事儿,你附耳过来。”
唐挽不知他又搞什么名堂,便倾了身子,待她听清闫凤仪说的是什么,整个人如同被打了惊雷,面色煞白。
闫凤仪见她这幅情形,心里明白,想必自己的猜想是真的。他毕竟是风月场中的常客,那夜他将她抵在墙上,唐挽身体上的差别自然也逃不过他的眼睛。闫凤仪真的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也有些慌了。震惊片刻,忽然哈哈大笑起来,道:“有意思,实在太有意思了。你可真是个大惊喜!”
科举夺魁的探花郎、徐阁老的得意门生、将来的内阁大臣,居然是个女人!闫凤仪竟有些期待满朝文武得知真相后的表情,一定很滑稽。
他收了笑容,道:“你放心,我不会告诉任何人的。”他说完,又往元朗那边看了一眼,问,“他知道么?”
唐挽警惕地看了元朗一眼,摇了摇头。
“那就好,要不可怜了我的妹妹。”闫凤仪想抬手摸摸下巴,然而终究被手上的铁链限制住了,动作也不怎么潇洒。
押送官开始催促前行。唐挽和元朗便退到一边,目送他们远去。闫凤仪往前走了十来步,突然回过头来,高声道:“唐挽,小阁老喜欢你!你一定要当上内阁首辅啊!”
他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爽朗疏阔。好像从此天高海远,都是他的归宿。
随着闫凤仪的离去,闫党的案子也算是告一段落。此时的内阁仅剩了徐阶和李芳君两位阁老,而李芳君自入冬之后,身体便每况愈下,便向皇帝提出了致仕回乡的请求。
挽留自然还是要挽留,可李阁老似乎已经凉了热血,去意已决。内阁急需新鲜的血液。于是当年十一月,沈榆升迁礼部左侍郎,入内阁;冯楠因主审闫党一案有功,破格升任吏部尚书,入阁。过完年之后的二月,又给元朗连升六级,任工部右侍郎,入阁。而唐挽,却由国子祭酒转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品级没降,手里的实权却没有了。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安排实在体现了徐阁老大公无私的态度。新入阁的三人中,有他的学生、有倒闫的功臣,也有悔过自新的闫党旧员。这是给了百官一个信号,徐阶用人,不计前嫌。
至于唐挽,有人猜测她在倒闫这件事上让徐阶失望了,因此受到冷遇。
又有明白人分析道:“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那唐挽从入仕之初就被外放,想要入阁,还缺个翰林院的履历呢。徐阁老此番安排就是在给她攒资格。真真是煞费苦心啊。”
有新人进入,就必定有旧人离去。阳春三月的日子,督察院左都御史白圭正式上表,请求致仕还乡。
唐挽得到消息的时候,批了红的文书已经发下来了。那天刚好赶上她休沐,如果不是在街上遇见了沈榆,又听沈榆随意提了一嘴,险些便要错过了。于是唐挽急忙命双瑞备了轿子,往白圭府上去。
白府的大门开着,里面家丁往来,都是步履匆匆。要带走的东西都被装箱整理好,堆放在院子里。唐挽撩着袍子走进来,一眼看到白圭身边的长随,便将人拉住,问道:“白大人呢?”
“我家老爷在书房,您直接进去吧!”
书房里虽然不似外面那么凌乱,却也是一番正在收拾的情景。书架大多已被搬空了,桌上也只剩了一个光秃秃的笔架,和半卷裁剩下的雪花宣。白圭正靠在书桌前,一手捧了烟袋吞云吐雾,一边低头看着手中的信。他似乎对这烟还不太习惯,咳嗽了几声,皱了皱眉头,一脸不可置信地将烟袋锅子翻过来,在窗框上磕了磕。
“白伯伯……”唐挽唤道。
白圭这才发现她,于是笑了笑,道:“匡之啊,你怎么跑来了。正好,正好,我原也打算临走前去见你一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