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页
信中附上了一张口福居的订单, 每年一千斤, 增量随加。
一棵成熟的枣树每年产枣百斤左右,一千斤刚好是一个园子的产量。花山这样的枣园子有十个。今年刚刚开始种植,产量还不大,总共也就收了三千来斤。这一千斤的订单已经解了燃眉之急。
唐挽激动得站起来,搓着手在房间里踱步。正好双瑞端着饺子推门进来,俩人差点撞个满怀。
“哎哟公子,您这是转悠什么呢?”双瑞问。
“凌霄谈成了!”唐挽激动地把订单给双瑞看,“每年一千斤,这回绝对陪不了了!”
“真好,真好!”双瑞自然也高兴。
两个人对着乐了一会儿,唐挽才想起来信刚看了一半。于是回到桌案前,继续往下读。
凌霄签成了单子之后,本打算启程回来,可又听说元日那天在卢津渡口还有一场大集会,南北两地各行各业的商人都会参加。冯晋雪正好也要去,凌霄便决定与她同行,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机会。
如此一来,就耽误了回程。连翊儿的百天都赶不上了。
唐挽放下信纸,心中百感交集。凌霄走后,唐挽渐渐琢磨出来,她之所以坚持代替自己走这一趟,其实是为了展现忠诚。她将自己的儿子留给唐挽,便是把命门都亮给了对方。她不辞辛苦万里远行,将唐挽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不遗余力地去完成任务。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唐挽明白,她对两人盟约的重视。
唐挽一向知道凌霄为人决绝狠厉,却没想到她连展现忠诚都这么不留后路,倒颇有些歃血为盟的意味。这一趟之后,两人此前的种种嫌隙都该一笔勾销了。唐挽不再吝惜自己的信任,因为她清楚,自己给予凌霄一分,凌霄当会以十分来报偿。
唐挽突然觉得,凌霄原有一副热血肝胆,只是一直没有遇到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双瑞啊。”唐挽唤。
“公子,我在。”
唐挽叹了口气,道:“夫人命不好。以前的事,都别再提了。我不要求你对她忠诚,但要敬她。明白吗?”
双瑞躬身道:“明白了。”
这一年的除夕夜,没有元朗,也没有乔叔。县衙里灯火通明,一片忙碌景象。唐挽独自登上小楼,安静注视着脚下的城市,看白雪覆盖的街道纵横延展,看远处千家百户灯火融融。这小小的县城在她的治理下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这一年,比她之前的二十年都要精彩。
唐挽向着虚空处伸出手,整个城市便陷入了她手掌之中。她又将手臂向高处举,天幕恢恢,明月星辰,尽在掌中。
她想要站在更高的地方,伸出手就能握住天下。
千里之外的京城,火树银花竞相绽放。闫凤仪立在京城最高的冬春阁上,看着脚下车马如游龙,行人似蝼蚁,更生出盛气凌然之感。打从进了腊月,来他府上拜访的人就没有断过。他知道那些人大多是去看他的父亲的。父亲病了这么久,也该露露面,安定一下人心了。闫凤仪索性就躲了出来,图个清静。
“公子,这年前的礼单都记好了,您过过目?”说话的是闫凤仪的贴身侍从闫让。闫府很大,光管家就有四个,使唤的下人更是不计其数。只有闫让最得闫凤仪的信任。
“不看了,每年都差不多。”闫凤仪手里捏着酒杯,自斟自饮,“对了,花山县给了什么?”
闫让一早就知道他会问花山,于是早有准备:“回公子,花山县并没有送礼物过来,而是上了一封信。”
“信?”闫凤仪挑眉,“拿来我看。”
闫让便将早就揣在怀里的信递给闫凤仪。闫凤仪匆匆扫了一眼,发现并无抬头,倒像是个通告文书。
“唐挽要办书院?”闫凤仪看完信,蹙眉问道。
“是,听说正在四处请先生呢。”闫让道,“一模一样的信,京城书院里那几位有功名的先生都收到了。”
开书院、请先生,何必专门给自己发一封信?这信前没有抬头,后没有结尾,到底是什么意思?闫凤仪想不明白,可他偏偏就喜欢唐挽这故弄玄虚的劲儿,负手一笑:“这人,又在玩什么花样。”
这个冬天格外的短。老天好像知道唐挽的心意一样,早早就派遣春风吹绿了地面,让花山书院得以提前开工。书院的位置在花山县城的西北方向,占地约有两百余亩,西面背靠着花山,北面有嶙峋怪石奇景,向东向南都是宽广的平原,一条大路可以直接通往县城。
在前几任知县看来,这块地是一个十分鸡肋的存在。种庄稼嫌地表贫瘠,做商业又离县城太远,因此一直搁置着。可唐挽却在两年前刚刚上任的时候就看中了这里。路修好后,此地距离县城大概半个时辰的车程,不至于太偏远,也不至于太繁华;背靠花山可遮风挡雨,怪石嶙峋的地貌正增加了奇趣。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建书院的不二之选。
书院占地广,工程也十分庞大,总共分了五个工期,全部完工需要一整年的时间。第一期工程主要是建设大讲堂和师生馆舍,建成之后立即投入使用,剩下的工程可同期进行。
春节刚过,花山书院招生的告示就贴满了大街小巷。然而花山的文教断了这么久,百姓们想靠科举出仕来改变命运的想法已经非常淡薄了。更何况眼下花山的形势一片大好,钱财涌入后,人心就浮躁了起来,县民更生出了一种暴发户般的优越感,市井中甚至流传着两句话:
--
一棵成熟的枣树每年产枣百斤左右,一千斤刚好是一个园子的产量。花山这样的枣园子有十个。今年刚刚开始种植,产量还不大,总共也就收了三千来斤。这一千斤的订单已经解了燃眉之急。
唐挽激动得站起来,搓着手在房间里踱步。正好双瑞端着饺子推门进来,俩人差点撞个满怀。
“哎哟公子,您这是转悠什么呢?”双瑞问。
“凌霄谈成了!”唐挽激动地把订单给双瑞看,“每年一千斤,这回绝对陪不了了!”
“真好,真好!”双瑞自然也高兴。
两个人对着乐了一会儿,唐挽才想起来信刚看了一半。于是回到桌案前,继续往下读。
凌霄签成了单子之后,本打算启程回来,可又听说元日那天在卢津渡口还有一场大集会,南北两地各行各业的商人都会参加。冯晋雪正好也要去,凌霄便决定与她同行,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机会。
如此一来,就耽误了回程。连翊儿的百天都赶不上了。
唐挽放下信纸,心中百感交集。凌霄走后,唐挽渐渐琢磨出来,她之所以坚持代替自己走这一趟,其实是为了展现忠诚。她将自己的儿子留给唐挽,便是把命门都亮给了对方。她不辞辛苦万里远行,将唐挽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不遗余力地去完成任务。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唐挽明白,她对两人盟约的重视。
唐挽一向知道凌霄为人决绝狠厉,却没想到她连展现忠诚都这么不留后路,倒颇有些歃血为盟的意味。这一趟之后,两人此前的种种嫌隙都该一笔勾销了。唐挽不再吝惜自己的信任,因为她清楚,自己给予凌霄一分,凌霄当会以十分来报偿。
唐挽突然觉得,凌霄原有一副热血肝胆,只是一直没有遇到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双瑞啊。”唐挽唤。
“公子,我在。”
唐挽叹了口气,道:“夫人命不好。以前的事,都别再提了。我不要求你对她忠诚,但要敬她。明白吗?”
双瑞躬身道:“明白了。”
这一年的除夕夜,没有元朗,也没有乔叔。县衙里灯火通明,一片忙碌景象。唐挽独自登上小楼,安静注视着脚下的城市,看白雪覆盖的街道纵横延展,看远处千家百户灯火融融。这小小的县城在她的治理下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这一年,比她之前的二十年都要精彩。
唐挽向着虚空处伸出手,整个城市便陷入了她手掌之中。她又将手臂向高处举,天幕恢恢,明月星辰,尽在掌中。
她想要站在更高的地方,伸出手就能握住天下。
千里之外的京城,火树银花竞相绽放。闫凤仪立在京城最高的冬春阁上,看着脚下车马如游龙,行人似蝼蚁,更生出盛气凌然之感。打从进了腊月,来他府上拜访的人就没有断过。他知道那些人大多是去看他的父亲的。父亲病了这么久,也该露露面,安定一下人心了。闫凤仪索性就躲了出来,图个清静。
“公子,这年前的礼单都记好了,您过过目?”说话的是闫凤仪的贴身侍从闫让。闫府很大,光管家就有四个,使唤的下人更是不计其数。只有闫让最得闫凤仪的信任。
“不看了,每年都差不多。”闫凤仪手里捏着酒杯,自斟自饮,“对了,花山县给了什么?”
闫让一早就知道他会问花山,于是早有准备:“回公子,花山县并没有送礼物过来,而是上了一封信。”
“信?”闫凤仪挑眉,“拿来我看。”
闫让便将早就揣在怀里的信递给闫凤仪。闫凤仪匆匆扫了一眼,发现并无抬头,倒像是个通告文书。
“唐挽要办书院?”闫凤仪看完信,蹙眉问道。
“是,听说正在四处请先生呢。”闫让道,“一模一样的信,京城书院里那几位有功名的先生都收到了。”
开书院、请先生,何必专门给自己发一封信?这信前没有抬头,后没有结尾,到底是什么意思?闫凤仪想不明白,可他偏偏就喜欢唐挽这故弄玄虚的劲儿,负手一笑:“这人,又在玩什么花样。”
这个冬天格外的短。老天好像知道唐挽的心意一样,早早就派遣春风吹绿了地面,让花山书院得以提前开工。书院的位置在花山县城的西北方向,占地约有两百余亩,西面背靠着花山,北面有嶙峋怪石奇景,向东向南都是宽广的平原,一条大路可以直接通往县城。
在前几任知县看来,这块地是一个十分鸡肋的存在。种庄稼嫌地表贫瘠,做商业又离县城太远,因此一直搁置着。可唐挽却在两年前刚刚上任的时候就看中了这里。路修好后,此地距离县城大概半个时辰的车程,不至于太偏远,也不至于太繁华;背靠花山可遮风挡雨,怪石嶙峋的地貌正增加了奇趣。这样的地方,实在是建书院的不二之选。
书院占地广,工程也十分庞大,总共分了五个工期,全部完工需要一整年的时间。第一期工程主要是建设大讲堂和师生馆舍,建成之后立即投入使用,剩下的工程可同期进行。
春节刚过,花山书院招生的告示就贴满了大街小巷。然而花山的文教断了这么久,百姓们想靠科举出仕来改变命运的想法已经非常淡薄了。更何况眼下花山的形势一片大好,钱财涌入后,人心就浮躁了起来,县民更生出了一种暴发户般的优越感,市井中甚至流传着两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