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页
“那这个赛季有什么目标吗?或者职业生涯的目标?”记者语带暗示。
梅叶直白地回应:“当然,这个赛季末就是冬奥会了。”
把盘中的菜叶聚到勺子上,满满含了一嘴,慢条斯理地嚼完,咽下最后一口,再度开口。
“送你个小新闻,我的目标是,登上领奖台,可以的话,拿个金牌。”
徐晓晔的CPU当场死机,他是小小的猜想了一下,梅叶是真敢说,但他要是真这么写,可信度也不高啊。这位选手粉丝那么多,自己被群起而攻之怎么办,网络暴力很可怕的啊!
进入了训练馆,徐晓晔就被完全遗忘,在场的几对运动员和教练都忙碌而专注,没人关注他。他一个人坐在长椅上,摆弄着手里的摄像机,渐渐陷入静止。
果然,运动员的训练是最打动人的。面前冰花四溅,那个身影不断重复跳跃、倒地、爬起继续跳跃,仿佛不会疼,不用缓一下就继续训练。
10分钟,她摔了几次了?马上20次了吧?平均每分钟两次。太密集了,即使是赛场上,选手们都会压步——压步——压步,准备好了,才起跳。她的滑速本就快,才两三下蹬冰就直接跳,也不选地方,在冰场中间,边缘,都能起跳,还步伐衔接四周跳。谁看了这个训练难度,还敢说梅叶不敢上四周?
旁观了半个小时,他对在场的运动员肃然起敬。花滑看起来漂亮,在冰上飘来飘去的,但实实在在是竞技运动,即使不直接跟对手对抗,也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虽然看起来都还是孩子,但一个个都心性坚忍,目标坚定,很能吃苦。
即使如此,梅叶也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简直可以说是跳跃专场,用各种方式练习,徐晓晔这点眼里还是有的:单手举手跳,双手举手跳,花式步伐进出,四周跳只要能落地就会继续接跳。他眼花缭乱,只想找个地方跪着。
明明是自己邀请记者来训练的,梅叶一上冰就忘记了他的存在,直到休息时间才注意到旁边还有这么一个人,徐晓晔早就买好了水,颠颠地抱着水瓶过来。
他一脸慈祥地望着祖国的花朵,殷勤道:“来,辛苦了吧。”
梅叶接过水瓶,有些摸不着头脑,怎么尖锐记者忽然充满了母性,真叫人不适应。
“接下来的比赛,要加油啊。”慈祥的记者老爷爷握着小拳头,做出加油的手势。
“好、好的?我会继续加油的。”
厚脸皮地又在食堂蹭了一顿晚饭,徐晓晔志得意满地返程了。
手机嗡嗡作响,弹出微信窗口:【怎么样,老徐,我老公帅吧?】
他哭笑不得,自家女儿成了梅叶的粉丝后就连爹都不认了,只有这么一个臆想中的老公,岂不让他好奇?不过这位选手确有过人之处,他不得不佩服。
【你那偶像的粉丝群号是多少?】
【怎么,这么快就被你女婿的个人魅力折服了吗?】
【别闹,我这叫搜集新闻材料,顺便探查敌情。】
【切——你就装吧!】
作者有话要说: 这真的是直男之间的对话……
对不起,直女作者手下的女主也没什么情商可言。
嘤嘤嘤逃跑。
第三十二章
徐晓晔习惯性工作狂, 回去连夜赶稿,夜深了睡不着,还顺手写了个随笔, 发在个人博客上:
擅长努力也是一种天赋——采访梅叶有感
今天有幸采访一位新秀,梅叶,她近来热度颇高,年初获得世青赛女单冠军,以阿克塞尔三周半和勾手四周为特色, 然而本赛季的第一场比赛并没有出现四周跳, 引起不少争议。冰迷非常焦急, 不明白这是发育后身体素质下降, 还是普通的技术性调整?我的观点是,未来可期。
跟大家谈谈,短短半天内,我见到的梅叶, 是什么样的。
梅叶性格简单而有趣,也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因为训练忙碌,今天直接约我在食堂见面, 边吃边聊, 也算是别具生面的采访了。有幸品尝了训练基地的美食, 对于我这个四川人来说确实太淡了。但她的食量确实令人惊讶,女单选手不是要严格控制体重的吗?这是配合了多高的训练强度?
嗯,训练量, 进入主题。
好,你们以为我要开始说她有多么努力了吗?
错了。
她确实刻苦,但更特殊的却是吃苦的能力。我向周围人询问了梅叶的训练计划,她平均每天要在健身房呆两个小时, 冰面训练三个小时以上,每天还有舞蹈课和文化课,隔天游泳进行体能训练。训练效率高,梅叶一般采用高频次,高强度的间歇性训练法,每天都会更新练习目标,训练进度非常快。据队友说,她还很擅长玩手游,水平颇高,是大家共用的大腿(电子竞技2003年就已被我国列为第99个正式体育运动项目,望周知)。
训练量大吧?
我都没见过几个男选手能接受这么高训练量的。
可梅叶竟能完全适应,据她的教练说,她的恢复能力非常强,当天再累,第二天都精神奕奕,一个午休就能恢复一半经精力,疲劳几乎不会对她造成困扰,她甚至乐在其中。她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到位,可能是队医唯一不熟络的队员了,在不受伤的情况下,还能给自己不断加压,持续试探极限,这种能不借助外物、及时自我调整的能力非常罕见,这意味着她能够稳定地给自己上砝码。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可梅叶能做到几乎不下降,要么上升,要么稳定。
--
梅叶直白地回应:“当然,这个赛季末就是冬奥会了。”
把盘中的菜叶聚到勺子上,满满含了一嘴,慢条斯理地嚼完,咽下最后一口,再度开口。
“送你个小新闻,我的目标是,登上领奖台,可以的话,拿个金牌。”
徐晓晔的CPU当场死机,他是小小的猜想了一下,梅叶是真敢说,但他要是真这么写,可信度也不高啊。这位选手粉丝那么多,自己被群起而攻之怎么办,网络暴力很可怕的啊!
进入了训练馆,徐晓晔就被完全遗忘,在场的几对运动员和教练都忙碌而专注,没人关注他。他一个人坐在长椅上,摆弄着手里的摄像机,渐渐陷入静止。
果然,运动员的训练是最打动人的。面前冰花四溅,那个身影不断重复跳跃、倒地、爬起继续跳跃,仿佛不会疼,不用缓一下就继续训练。
10分钟,她摔了几次了?马上20次了吧?平均每分钟两次。太密集了,即使是赛场上,选手们都会压步——压步——压步,准备好了,才起跳。她的滑速本就快,才两三下蹬冰就直接跳,也不选地方,在冰场中间,边缘,都能起跳,还步伐衔接四周跳。谁看了这个训练难度,还敢说梅叶不敢上四周?
旁观了半个小时,他对在场的运动员肃然起敬。花滑看起来漂亮,在冰上飘来飘去的,但实实在在是竞技运动,即使不直接跟对手对抗,也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虽然看起来都还是孩子,但一个个都心性坚忍,目标坚定,很能吃苦。
即使如此,梅叶也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简直可以说是跳跃专场,用各种方式练习,徐晓晔这点眼里还是有的:单手举手跳,双手举手跳,花式步伐进出,四周跳只要能落地就会继续接跳。他眼花缭乱,只想找个地方跪着。
明明是自己邀请记者来训练的,梅叶一上冰就忘记了他的存在,直到休息时间才注意到旁边还有这么一个人,徐晓晔早就买好了水,颠颠地抱着水瓶过来。
他一脸慈祥地望着祖国的花朵,殷勤道:“来,辛苦了吧。”
梅叶接过水瓶,有些摸不着头脑,怎么尖锐记者忽然充满了母性,真叫人不适应。
“接下来的比赛,要加油啊。”慈祥的记者老爷爷握着小拳头,做出加油的手势。
“好、好的?我会继续加油的。”
厚脸皮地又在食堂蹭了一顿晚饭,徐晓晔志得意满地返程了。
手机嗡嗡作响,弹出微信窗口:【怎么样,老徐,我老公帅吧?】
他哭笑不得,自家女儿成了梅叶的粉丝后就连爹都不认了,只有这么一个臆想中的老公,岂不让他好奇?不过这位选手确有过人之处,他不得不佩服。
【你那偶像的粉丝群号是多少?】
【怎么,这么快就被你女婿的个人魅力折服了吗?】
【别闹,我这叫搜集新闻材料,顺便探查敌情。】
【切——你就装吧!】
作者有话要说: 这真的是直男之间的对话……
对不起,直女作者手下的女主也没什么情商可言。
嘤嘤嘤逃跑。
第三十二章
徐晓晔习惯性工作狂, 回去连夜赶稿,夜深了睡不着,还顺手写了个随笔, 发在个人博客上:
擅长努力也是一种天赋——采访梅叶有感
今天有幸采访一位新秀,梅叶,她近来热度颇高,年初获得世青赛女单冠军,以阿克塞尔三周半和勾手四周为特色, 然而本赛季的第一场比赛并没有出现四周跳, 引起不少争议。冰迷非常焦急, 不明白这是发育后身体素质下降, 还是普通的技术性调整?我的观点是,未来可期。
跟大家谈谈,短短半天内,我见到的梅叶, 是什么样的。
梅叶性格简单而有趣,也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因为训练忙碌,今天直接约我在食堂见面, 边吃边聊, 也算是别具生面的采访了。有幸品尝了训练基地的美食, 对于我这个四川人来说确实太淡了。但她的食量确实令人惊讶,女单选手不是要严格控制体重的吗?这是配合了多高的训练强度?
嗯,训练量, 进入主题。
好,你们以为我要开始说她有多么努力了吗?
错了。
她确实刻苦,但更特殊的却是吃苦的能力。我向周围人询问了梅叶的训练计划,她平均每天要在健身房呆两个小时, 冰面训练三个小时以上,每天还有舞蹈课和文化课,隔天游泳进行体能训练。训练效率高,梅叶一般采用高频次,高强度的间歇性训练法,每天都会更新练习目标,训练进度非常快。据队友说,她还很擅长玩手游,水平颇高,是大家共用的大腿(电子竞技2003年就已被我国列为第99个正式体育运动项目,望周知)。
训练量大吧?
我都没见过几个男选手能接受这么高训练量的。
可梅叶竟能完全适应,据她的教练说,她的恢复能力非常强,当天再累,第二天都精神奕奕,一个午休就能恢复一半经精力,疲劳几乎不会对她造成困扰,她甚至乐在其中。她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到位,可能是队医唯一不熟络的队员了,在不受伤的情况下,还能给自己不断加压,持续试探极限,这种能不借助外物、及时自我调整的能力非常罕见,这意味着她能够稳定地给自己上砝码。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可梅叶能做到几乎不下降,要么上升,要么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