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古代生活玩家

第179页

    况且现在县里半强迫的让大家修了水渠,用水也比以前更要方便些。眼看着今年的日子又有了盼头,村人们心里实在是有些高兴。
    春分之后,村里人就陆陆续续的开始在自己田里面育苗了。
    把昨年收获的稻谷筛了又筛,选出里面颗粒大又饱满的稻谷成为稻种,希望今年也能有一个让人满意的收成。
    林家也不例外,家里闲下来的时候,一家人就开始筛选稻种了。不过林家的田是真的不多,因此几斤稻谷也就够了。
    育苗的活儿,是林父和林母两个一起做的。奚悦对此一知半解,这次倒是可以一次看个齐全。
    等秧苗长到小腿那么高,就可以准备移栽了。从育苗到插秧,这中间又是一个多月的时间。
    秧苗可以移栽了,村人们却并没有多高兴,因为村外那条河的水位,明显的比往年低了很多。
    晚上吃饭的时候,林母就在饭桌上和林父说了这件事情。
    “我今天去田里看了,田里的秧苗大多都已经长得差不多了,可以移栽了。
    不过,我心里总有些不踏实,看水渠边上往年流水的痕迹,今年的水位,估计只有往年的一半。”
    说到最后,林母忍不住叹息了一声。林家村属于南方地区,每年吃的粮食就是田里种的稻米了。
    这对所有人来说,就是全家老小第二年的口粮。要是没种好,保不准第二年就要饿肚子了。
    可是种稻米就离不开水,水不够,稻米想要种好就太困难了。
    林母当时发现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心里咯噔了一下。她原本还以为,今年特意修检了水渠,说不定气候就不会对种稻米有太大的影响了,现在看来,还是高兴得太早了一点。
    “一半?现在就已经这么少了吗?”
    一年当中,河水的水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春日冰雪消融,夏天雨水充沛,这两个季节,河水就会非常充足。
    等到了秋冬时节,河水的水位才会往下降一些,但是也不会降得太厉害。像这样春初就降了差不多一半水位的情况,实在是前所未有的。
    林父猜测,是不是因为几个月都没下雨下雪,河水得不到补充,反而一直在消耗着,这才让水位都慢慢降低了?
    如果现在的河水都已经比往年少了一半,那接下去的几个月,就更显得难熬了。虽然村口这条河,还从来没有过断流的时候,但是万一呢?
    “今年除了稻米,再多种一些地瓜吧!地瓜不挑地,地力好不好都能有些收成。
    还有山上开出来的那一亩的荒地,原本说要种薯莨的,也腾出一些来种地瓜。关键时候,地瓜可比好些东西都能填饱肚子。”
    遇到今年这种状况,种植薯莨的计划,就不能按照原本的打算,只能打折扣执行了。
    即使林家已经准备好了,省着吃可以吃两三年的粮食,但是该做的准备还是不能少。那些粮食,是林家最大的依仗,也是最不能让别人知道的秘密。
    当别人缺衣少食的时候,林家一但暴露了自家不缺粮食的情况,那就是把自己立上去当靶子。
    “种地瓜好,种地瓜好,那东西种着也不费事,今年是该多种一些。芋头什么的,也种上一些。
    那今年这样的话,菜可能就要少种一些了。还好去年晒了不少菜干笋干,坛子里也有酸菜酱菜,菜倒是不会没得吃。”
    种地就是这样,靠天吃饭。一但气候天时不对,免不了要多做些事情来补救。一边吃着饭,林母就一边和林父商量着田地里的事情。
    水位降低的实在是太明显,村人们前后几天也就全部都发现了。和林母的反应一样,大家都在想着怎么去处理现在这个情况。
    有的人家和林家一样,打算多种些抗旱的作物,地瓜是村人们的首选。还有的人家,却打算比往年下更多的稻种,希望能减少稻米的损失。
    不管怎么样做,但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想让今年不会一点收成都没有。
    这天是林家准备插秧的日子,林家一家四口都穿着方便做活儿的衣裳,去了自家的田里。
    林小弟没在,他已经回镇上学堂去读书去了。褚举人的学堂是教人读书科举的,自然不会像林父的村塾一样,凡事到了农忙的时候,还要给学生们放假。
    虽说奚悦和露娘姐妹两个也跟着来了,但是她和露娘都是不下田的。
    奚悦是因为人太小了,林父林母觉得她掌握不了插秧的技巧,怕糟蹋了这些秧苗。
    露娘则还是之前的那个原因,待嫁之身,要好好补养。插秧看似轻松,实际上也累人,林父林母宁愿自己累一些,也不想让露娘来帮忙。
    于是,今天的安排,就是林父林母插秧,而奚悦和露娘负责来往运送秧苗,让林父林母不必来回折腾。
    林父到田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田边水渠的水位。
    本来看林父去看了水渠回来,奚悦还想问一问结果是什么,但是看到林父脸上一点高兴的神色都没有,奚悦就知道不必问了,肯定是水位依然很低,甚至还比之前更低了。
    林父林母两人沉默着下了田,拎着一桶秧苗就开始干活儿。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怎么好了,未来很有可能还会更糟。
    但是面对这种情况,他们除了尽力去做,还能怎么办呢?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