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页
这些采访邀请,全都在一天内陆续传递到叶冬青面前,总共二十四家报社、两家电视台,如果他只赚到几十、几百万美元,当然不会受到这种关注,短短三个月斩获数千万美元的消息,值得那帮传媒机构纷纷争抢第一手独家新闻。
邀请多到让叶冬青感到为难,上电视台什么的直接pass掉,名气和地位都不够,现在去了只会丢人,而且还得大老远飞去洛杉矶。
他选定了一家中报社准备接受电话采访,除此之外在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纽约时报这三者之间犯了难,论起发行量相差不大,惦记着那条头版,最终还是选了纽约时报做专访。
比想象中急迫,刚给纽约时报那边回了电话,对方立马让他现在就赶去西43街229号,多半是因为明天头版没意思,准备临时撤换的缘故。
印刷报纸的时间一般被安排在十二点之后,以防有什么突发消息,现在才七点多钟,能来得及。
纽约富豪数量众多,要说纽约时报方面有多重视他,肯定不可能。
叶冬青不过是运气好,年纪小、还是位华裔,这才受到了点关注,深究原因,主要还是在美国获得成功的华裔太少,时间过去几十年,仍然还是李小龙最具代表性,期间出了些富人,诸如王安电脑那个王安,以及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但影响力十分有限。
本着推广淡水基金的想法,他迅速收拾好,将女孩交给劳拉帮忙照顾,独自开车前往约定的地点。
纽约时报总部大楼自从上世纪初搬到时代广场后,近百年都没换过地方,早已成为标志性建筑之一,他这位土生土长的纽约人认识路。
报社方面已经提前准备好,摄像师心情似乎蛮糟糕的样子,估计是因为又要加班的缘故,臭着脸给叶冬青拍了张照,然后让他去接受采访。
记者名叫约翰菲洛,简单说了些之后,两人坐在一张办公桌旁边,对方拿着本子和录音笔准备记下些要点。
可以看出多么不走心,连帮叶冬青倒杯茶的意思都没有。
这就算了,让他惊讶的是对方第一个问题就很尖锐:“你搬来美国多久了?我们这个国家很不错对吧,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赚到钱,而且受到法律保护。”
“我家搬来的时间应该你比更长,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先生。”
觉得不舒服,但叶冬青还是耐着性子,语气平缓地解释了句,老实说他很不喜欢白人身上常有的优越感,如果这个国家真不错,那唐人街附近就不会有那么多穷人了。
“是吗?我以为你刚移民过来不久呢,看样子我搜集到的消息有些问题,抱歉,匆忙准备些资料,你回复得太晚我没时间好好准备。”
约翰菲洛记者说完干咳声,转移话题问道:“那么我想知道的是,你究竟做了什么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通过石油期货赚到那么多钱?”
这才有点正常问题的样子。
叶冬青回答说:“我让投资者们相信我,给予极高的回报率,然后我将筹集到的资金用来投资,我的财富并不仅仅只是来自于原油期货,投资股票也赚到一笔钱,实际上我仍然继续持有着他们。”
“所以有同行说你家里很有钱,据说在香江十分富裕,这是真的吗?有位测你跟一个经营货轮的家族存在关系,他们的姓氏跟你一样。”
“姓叶的华人非常多,我父母几年前因为意外去世,他们只是普通人,之后寄宿在姑姑家里长大,没有所谓的家族背景,我能有现在的成就,都只是靠我自己的努力。”
“这样啊。”
菲洛记者声音听起来带着些失望,这不是他希望抓到的新闻内容,继续在本子上写着,划掉几条原本以为能用上的问题。
第125章 讨厌的人(1/19)
糟糕的印象从开始一直持续到结束,都是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大约二十多分钟后叶冬青就离开了。
跟他想象中不同,热情、好奇之类的全都没有,感觉就像是按照试卷上的题目写份答案,写完就走人的那种,以前从没接受过采访,叶冬青不知道是不是都这样,但想来面对真的富人时候,对方态度不会如此冷淡。
谈不上好感,总觉得自己选错了报社,应该选择洛杉矶时报或者旧金山纪事报,华尔街日报也会更专业些。
不过跟一位普普通通的记者之间,也谈不上记恨什么的,如果不出意外,对方这辈子也达不到叶冬青现在所处的高度,没必要计较太多。
晚上还有另一场采访。
通过电话跟星岛日报的总编谈话,让叶冬青舒服多了,对方俨然把他当成年少有为的杰出青年来对待,言谈间既客气又风趣。
作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中报纸之一,星岛日报总部在香江,设立的美国分部主要刊印中报纸,深受众多美籍华人们的喜爱,这个年代都是傻瓜机,所谓的“掌上电脑”不过是个噱头而已,报纸依然在传媒渠道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不出意外,等到明天上报后,叶冬青会在美国华人圈子里传出点名气,这种名声甚至还能传到香江那边,姓柳的主编说了要在香江也刊印一版。
都是些前段日子发生的事情,没太多可谈的东西,交谈持续一个多小时,等他挂断电话时候劳拉已经和赵琉璃躺在床上睡着,不打算开车返回华尔街的公寓,索性直接上楼,掏出钥匙进入新房子里。
--
邀请多到让叶冬青感到为难,上电视台什么的直接pass掉,名气和地位都不够,现在去了只会丢人,而且还得大老远飞去洛杉矶。
他选定了一家中报社准备接受电话采访,除此之外在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纽约时报这三者之间犯了难,论起发行量相差不大,惦记着那条头版,最终还是选了纽约时报做专访。
比想象中急迫,刚给纽约时报那边回了电话,对方立马让他现在就赶去西43街229号,多半是因为明天头版没意思,准备临时撤换的缘故。
印刷报纸的时间一般被安排在十二点之后,以防有什么突发消息,现在才七点多钟,能来得及。
纽约富豪数量众多,要说纽约时报方面有多重视他,肯定不可能。
叶冬青不过是运气好,年纪小、还是位华裔,这才受到了点关注,深究原因,主要还是在美国获得成功的华裔太少,时间过去几十年,仍然还是李小龙最具代表性,期间出了些富人,诸如王安电脑那个王安,以及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等,但影响力十分有限。
本着推广淡水基金的想法,他迅速收拾好,将女孩交给劳拉帮忙照顾,独自开车前往约定的地点。
纽约时报总部大楼自从上世纪初搬到时代广场后,近百年都没换过地方,早已成为标志性建筑之一,他这位土生土长的纽约人认识路。
报社方面已经提前准备好,摄像师心情似乎蛮糟糕的样子,估计是因为又要加班的缘故,臭着脸给叶冬青拍了张照,然后让他去接受采访。
记者名叫约翰菲洛,简单说了些之后,两人坐在一张办公桌旁边,对方拿着本子和录音笔准备记下些要点。
可以看出多么不走心,连帮叶冬青倒杯茶的意思都没有。
这就算了,让他惊讶的是对方第一个问题就很尖锐:“你搬来美国多久了?我们这个国家很不错对吧,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赚到钱,而且受到法律保护。”
“我家搬来的时间应该你比更长,从小就在这里长大,先生。”
觉得不舒服,但叶冬青还是耐着性子,语气平缓地解释了句,老实说他很不喜欢白人身上常有的优越感,如果这个国家真不错,那唐人街附近就不会有那么多穷人了。
“是吗?我以为你刚移民过来不久呢,看样子我搜集到的消息有些问题,抱歉,匆忙准备些资料,你回复得太晚我没时间好好准备。”
约翰菲洛记者说完干咳声,转移话题问道:“那么我想知道的是,你究竟做了什么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通过石油期货赚到那么多钱?”
这才有点正常问题的样子。
叶冬青回答说:“我让投资者们相信我,给予极高的回报率,然后我将筹集到的资金用来投资,我的财富并不仅仅只是来自于原油期货,投资股票也赚到一笔钱,实际上我仍然继续持有着他们。”
“所以有同行说你家里很有钱,据说在香江十分富裕,这是真的吗?有位测你跟一个经营货轮的家族存在关系,他们的姓氏跟你一样。”
“姓叶的华人非常多,我父母几年前因为意外去世,他们只是普通人,之后寄宿在姑姑家里长大,没有所谓的家族背景,我能有现在的成就,都只是靠我自己的努力。”
“这样啊。”
菲洛记者声音听起来带着些失望,这不是他希望抓到的新闻内容,继续在本子上写着,划掉几条原本以为能用上的问题。
第125章 讨厌的人(1/19)
糟糕的印象从开始一直持续到结束,都是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大约二十多分钟后叶冬青就离开了。
跟他想象中不同,热情、好奇之类的全都没有,感觉就像是按照试卷上的题目写份答案,写完就走人的那种,以前从没接受过采访,叶冬青不知道是不是都这样,但想来面对真的富人时候,对方态度不会如此冷淡。
谈不上好感,总觉得自己选错了报社,应该选择洛杉矶时报或者旧金山纪事报,华尔街日报也会更专业些。
不过跟一位普普通通的记者之间,也谈不上记恨什么的,如果不出意外,对方这辈子也达不到叶冬青现在所处的高度,没必要计较太多。
晚上还有另一场采访。
通过电话跟星岛日报的总编谈话,让叶冬青舒服多了,对方俨然把他当成年少有为的杰出青年来对待,言谈间既客气又风趣。
作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中报纸之一,星岛日报总部在香江,设立的美国分部主要刊印中报纸,深受众多美籍华人们的喜爱,这个年代都是傻瓜机,所谓的“掌上电脑”不过是个噱头而已,报纸依然在传媒渠道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不出意外,等到明天上报后,叶冬青会在美国华人圈子里传出点名气,这种名声甚至还能传到香江那边,姓柳的主编说了要在香江也刊印一版。
都是些前段日子发生的事情,没太多可谈的东西,交谈持续一个多小时,等他挂断电话时候劳拉已经和赵琉璃躺在床上睡着,不打算开车返回华尔街的公寓,索性直接上楼,掏出钥匙进入新房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