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页
白衣学子闻言忙向两旁看了看,见大家都在关注一楼,方才松了口气。指着青衫学子道:“休得胡言。”说着又朝皇城方向拜了拜,转头对青衫学子说:“我从未有此意,只是京中局势紧张,提醒孟兄谨言慎行罢了。”
青衫学子哼了一声:“如此胆小怯懦之人,日后如何为官。”
白衣学子气的脸色发红,秉持最后一点文人风度朝青衫学子拱了拱手:“孟兄好自为之。”说完当即拂袖而去。
二人不知适才的对话都被身后雅间中的人听到了。
观望全场的大皇子李霐朝随从使了个眼色,便有人飞快的从酒楼跑出去打听那个白衣学子。
冯遇看了眼青衫学子摇了摇头,对李霐道:“刚愎自用之人,不堪重用。”
一句话算是断了那青衫学子的前程。
李霐点头道:“自以为一身报国心,性情却如此执拗,此人若入官场,只怕也是那满腔不得志的愤懑之徒。”
今秋的大考李淮让李霐跟着礼部的官员一起操办。私底下又叫李霐常到外面走走看看,考察考察学子们的品性学识,还有莫让那些贵族太过分。
李淮改革大考后,试卷采用糊名制。为的就是以成绩论高下。毕竟贵族子弟也并非都是学富五车之辈。往前数楚末时,正是因为这些没什么学识的人尸位素餐,朝中官员冗杂,养了许多国之蠹虫。如此一来,自然可筛出那些依靠家族荫庇还有沽名钓誉之辈。
不过只要有人敢想,有人敢做,即便糊名也是大有可为的。只是比起以往,这种悄悄的往里塞人倒也无伤大雅了。
而因千百年的取士制度,尚有许多学子入京后习惯上门拜访,择一官员寻求庇佑。待被朝廷录取,这人也自然而然的成为那官员的派系。
所以李霐被派出来接触一些品德端方的学子,目的也是为了拉拢。
而李淮之所以放心李霐,自然也是因为李霐的母族根基浅薄。当然也不排除李淮是真的在培养李霐,所以不介意他提前替自己组建班底。
李霐也一直拿捏不准父皇的心意,因此每行一步都万分小心,唯恐遭了父皇猜忌。
冯遇道:“你只管替皇上办差便是。那些学子们也不是傻的,如何权衡利弊他们心中自然有数。你若刻意小心防范,反而会让皇上猜忌。”
李霐有些苦闷的灌了一杯酒,道:“朝臣们又再提立太子一事了。”
冯遇也蹙了蹙眉,道:“我家中这些日子几乎日日都有人前来拜访,我爹娘都躲到郊外庄子去了,那些人还是不放弃。我今日也是避过不少耳目才同你见上一面。大殿下,你是怎么想的。”
李霐怔住了,呆呆说道:“我没想过。”
“立嫡立长,你占了长,如今又被委以重任,当真就没有想过么?”冯遇直视着他,盯着他的眼睛看。
李霐回过神儿来,重重的点了点头:“舅舅也说,立嫡立长,若说从前中宫无所出还罢。可眼下六弟已然三岁,聪敏机灵……”
“但皇后的身体已是强弩之末,后宫群狼环伺,一个未长成的稚子如何抵得过明枪暗箭。”
李霐又道:“即便皇后不在,还有卫氏。”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父皇与贵族之间的争斗日渐激烈,我若为太子,冯家危矣。”
冯遇是又欣慰又心酸。欣慰的是他的外甥看得通透,知道冯家斗不过贵族。心酸的是他外甥如此年纪就已有大局观,假以时日,必有所成就,却因冯氏商户出身而受到连累。
李霐似是看穿了冯遇心中所想,反过来安慰他道:“先生教我以天下为己任,却没教我要占有这个天下。我读书是为了让齐国兴盛,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初心不变,为君还是为臣又有何妨。”
冯遇就看着他外甥叹气,这会儿竟有些羡慕起卫昭来了。若他冯家也是那等家世……但很快冯遇又摇了摇头,他外甥都能看得如此通透,他倒是钻了牛角尖了。不免有些惭愧。
“……只是外祖父那里……”李霐看了眼冯遇。
冯遇忙说道:“你放心,我爹听娘的话,我娘又听我和姐姐的话。只要娘和姐姐不犯糊涂,爹就没机会犯糊涂。”
说起来冯老爷还是很心动的,毕竟女儿当贵妃和外孙子当太子甚至当皇帝,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冯夫人也曾被这富贵迷了眼。当年洪坤找上门时,冯老爷都要着手准备了。
后来洪坤被围剿,至今下落不明,冯老爷一直庆幸当初没有给洪坤确切的答复,甚至一切都还没有开始。再到后来谢家找上门时,冯老爷便多留了心眼儿。这几年在冯夫人潜移默化下,对那什么太子之位倒也不怎么热衷了。尤其是五皇子夭折后,冯老爷更是日日求神拜佛,只求儿孙平安健康。
舅甥俩说了会儿话,算是达成了一致的目标。只是许多事却不是他们能左右的。如果皇帝坚持立长子为储,冯家依旧要卷入这危局之中。舅甥俩对视一眼,少不得又是叹气。
而此时一楼的谈论已从诗词转换成各地风俗轶事了。
李霐也竖起耳朵听了听,便听一位福州来的学子说:“往年福州寒门几乎没有进京考官的机会,旁的不说,福州地处偏远,一个下县几年都未必见得会出一个读书人。可三年前福州府城开了个阅书馆,不吝你是什么身份,便是贩夫走卒都可进去阅书。也是多亏了那阅书馆,我们能读许多书。只是到底识字的人有限,纸张笔墨又很贵重,真正去读书的人也只占了三成。”
--
青衫学子哼了一声:“如此胆小怯懦之人,日后如何为官。”
白衣学子气的脸色发红,秉持最后一点文人风度朝青衫学子拱了拱手:“孟兄好自为之。”说完当即拂袖而去。
二人不知适才的对话都被身后雅间中的人听到了。
观望全场的大皇子李霐朝随从使了个眼色,便有人飞快的从酒楼跑出去打听那个白衣学子。
冯遇看了眼青衫学子摇了摇头,对李霐道:“刚愎自用之人,不堪重用。”
一句话算是断了那青衫学子的前程。
李霐点头道:“自以为一身报国心,性情却如此执拗,此人若入官场,只怕也是那满腔不得志的愤懑之徒。”
今秋的大考李淮让李霐跟着礼部的官员一起操办。私底下又叫李霐常到外面走走看看,考察考察学子们的品性学识,还有莫让那些贵族太过分。
李淮改革大考后,试卷采用糊名制。为的就是以成绩论高下。毕竟贵族子弟也并非都是学富五车之辈。往前数楚末时,正是因为这些没什么学识的人尸位素餐,朝中官员冗杂,养了许多国之蠹虫。如此一来,自然可筛出那些依靠家族荫庇还有沽名钓誉之辈。
不过只要有人敢想,有人敢做,即便糊名也是大有可为的。只是比起以往,这种悄悄的往里塞人倒也无伤大雅了。
而因千百年的取士制度,尚有许多学子入京后习惯上门拜访,择一官员寻求庇佑。待被朝廷录取,这人也自然而然的成为那官员的派系。
所以李霐被派出来接触一些品德端方的学子,目的也是为了拉拢。
而李淮之所以放心李霐,自然也是因为李霐的母族根基浅薄。当然也不排除李淮是真的在培养李霐,所以不介意他提前替自己组建班底。
李霐也一直拿捏不准父皇的心意,因此每行一步都万分小心,唯恐遭了父皇猜忌。
冯遇道:“你只管替皇上办差便是。那些学子们也不是傻的,如何权衡利弊他们心中自然有数。你若刻意小心防范,反而会让皇上猜忌。”
李霐有些苦闷的灌了一杯酒,道:“朝臣们又再提立太子一事了。”
冯遇也蹙了蹙眉,道:“我家中这些日子几乎日日都有人前来拜访,我爹娘都躲到郊外庄子去了,那些人还是不放弃。我今日也是避过不少耳目才同你见上一面。大殿下,你是怎么想的。”
李霐怔住了,呆呆说道:“我没想过。”
“立嫡立长,你占了长,如今又被委以重任,当真就没有想过么?”冯遇直视着他,盯着他的眼睛看。
李霐回过神儿来,重重的点了点头:“舅舅也说,立嫡立长,若说从前中宫无所出还罢。可眼下六弟已然三岁,聪敏机灵……”
“但皇后的身体已是强弩之末,后宫群狼环伺,一个未长成的稚子如何抵得过明枪暗箭。”
李霐又道:“即便皇后不在,还有卫氏。”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父皇与贵族之间的争斗日渐激烈,我若为太子,冯家危矣。”
冯遇是又欣慰又心酸。欣慰的是他的外甥看得通透,知道冯家斗不过贵族。心酸的是他外甥如此年纪就已有大局观,假以时日,必有所成就,却因冯氏商户出身而受到连累。
李霐似是看穿了冯遇心中所想,反过来安慰他道:“先生教我以天下为己任,却没教我要占有这个天下。我读书是为了让齐国兴盛,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只要初心不变,为君还是为臣又有何妨。”
冯遇就看着他外甥叹气,这会儿竟有些羡慕起卫昭来了。若他冯家也是那等家世……但很快冯遇又摇了摇头,他外甥都能看得如此通透,他倒是钻了牛角尖了。不免有些惭愧。
“……只是外祖父那里……”李霐看了眼冯遇。
冯遇忙说道:“你放心,我爹听娘的话,我娘又听我和姐姐的话。只要娘和姐姐不犯糊涂,爹就没机会犯糊涂。”
说起来冯老爷还是很心动的,毕竟女儿当贵妃和外孙子当太子甚至当皇帝,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冯夫人也曾被这富贵迷了眼。当年洪坤找上门时,冯老爷都要着手准备了。
后来洪坤被围剿,至今下落不明,冯老爷一直庆幸当初没有给洪坤确切的答复,甚至一切都还没有开始。再到后来谢家找上门时,冯老爷便多留了心眼儿。这几年在冯夫人潜移默化下,对那什么太子之位倒也不怎么热衷了。尤其是五皇子夭折后,冯老爷更是日日求神拜佛,只求儿孙平安健康。
舅甥俩说了会儿话,算是达成了一致的目标。只是许多事却不是他们能左右的。如果皇帝坚持立长子为储,冯家依旧要卷入这危局之中。舅甥俩对视一眼,少不得又是叹气。
而此时一楼的谈论已从诗词转换成各地风俗轶事了。
李霐也竖起耳朵听了听,便听一位福州来的学子说:“往年福州寒门几乎没有进京考官的机会,旁的不说,福州地处偏远,一个下县几年都未必见得会出一个读书人。可三年前福州府城开了个阅书馆,不吝你是什么身份,便是贩夫走卒都可进去阅书。也是多亏了那阅书馆,我们能读许多书。只是到底识字的人有限,纸张笔墨又很贵重,真正去读书的人也只占了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