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红楼快穿失职记录

第101页

    除了贾母、贾琏和宝玉,被抬进内间喂了药等大夫到来的王夫人,以及若有所思的凤姐儿,其他人此时就是一脸懵逼:说好的咱们家跟王家最是亲厚呢!
    邢夫人这会儿都顾不上幸灾乐祸了,而是傻乎乎地问,“那咱们家往后怎么办?又能指望谁?”
    此言一出,全家都挺尴尬。
    倒是贾母最先叹息一声,“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什么都比不上靠自己。咱们家现在就有琏哥儿,有宝玉,你们,”说着望向贾环贾兰他们,“还小,也要上进。”
    “靠山山倒”这话是老太太从送药给她的太医口中得知的,因为特别符合她家的情况,老太太一听就记住了。
    至于送药的太医,正好就是陆稹没出师的学生的学生。
    不管怎么说,荣府就此消停了下来。而王子腾在上过自辩折子后,就忙着为自己早年做下的错事擦~屁~股,两家就此诡异地相安无事。
    两年后,长江多段决口,多省遭灾,林海带着陆稹的各类药物,跟着一位阁老一起,被火急火燎地皇帝派出去赈灾。
    大灾之后要防大疫,这是常识,而且因为时候不好,这场大洪水令多地粮食欠收乃至于绝收,也是幸亏皇帝给陆稹做了多年总代理,银子粮食提前攒了许多许多。
    即便如此,为了防止当地没良心的富商乡绅囤积粮食坐地起价,皇帝特地找多个外国商队订购了大量粮食。
    反正皇帝财大气粗,不稀罕这点银子。万一粮食用不上,陆稹闲着没事儿给皇帝出主意:一部分存起来,另一部分咱们拿来酿酒。酒可以直接用,可以合药,也可以卖。
    有贤臣能臣,有银子有药有粮食,灾情迅速得到了控制,到了秋末灾情竟以平息大半,而这个时候,莫说基本的吃穿住,林海甚至连给遭灾百姓第二年的种子农具都预备下了。
    结果百姓们不约而同地给皇帝、那位阁老以及林海立了生祠或是长生牌位,皇帝居中,阁老和林海跟左右护法似的……消息传进京城,皇帝特地找陆稹使法术,见识了一下百姓自发弄出的生祠、画像和牌位都什么样子时,他笑得肚子疼了整整一天。
    就在这一年,黛玉以十八“高龄”跟宝玉订了亲,因为这一年宝玉回乡考试,中了个案首。
    林海考虑到宝玉这些年的变化,以及荣府现在的情况,再为了八字都没一撇的外孙外孙女着想,没有提什么入赘。
    其实只要他好好的,不管是迫于压力还是真心,都和娘家几乎断了往来王夫人纵有万千心思,还不都得忍着。
    林海赈灾回京向陛下复命后,为商量婚事,他登了荣府的大门。他借口原配贾敏嫁给他都快二十,表示他舍不得黛玉,还想女儿多留在身边几年。
    不过贾敏当时晚嫁是为给祖父贾源守孝,林海拿这个说事明显是因为什么让他不满。
    参考一下林家家风,贾母就知道该收拾收拾宝玉的身边人了。这次王夫人什么话都没说,反而认认真真按照贾母的意思办,同时还极为难得的将心比心,为黛玉考量一二。
    于是一心以姨娘自居,言必称“我们”的袭人,直接被打发了。反而王夫人一直看不上的晴雯是个老实的……这事实打击得王夫人又在屋里歇了三天。
    又过了一年,林海外任广东巡抚,他不仅要带上老婆孩子,新婚的宝玉和黛玉也要跟着去。
    这个时候在总代理皇帝陛下的努力下,陆稹的《入门医术》以及面向寻常百姓的成药已经行销三分之二个天下。
    经过四年系统医学学习的学生们成功出师,而京城的“医科书院”也正式挂牌。
    却说林海做了封疆大吏,陆稹觉得可以开始捞取新一轮功德和气运了:大航海时代啊!
    林海任满回京转任户部尚书的时候,沿海开放贸易的港口已经多达十个,而这个时候皇帝终于决定对西北大动手了。
    做元春委托的时候,皇帝不像现在能在短短数年里积攒下惊人的家底,同时饶有余裕的“暴兵”,那时皇帝真正出手要比现在晚上七八年,当年出手的一众老狐狸已经死了好几个了。
    不过既然老狐狸们还活着,那就势必要反抗。只不过这反抗实在……无力,他们非常努力地炸营,更有人打开关隘大门……随后都被陛下的这些年滋养出的精锐一一扑灭。
    在陆稹看来,这跟飞蛾扑火无异。
    西北事毕之前,王子腾见大势已去,便“再一次”自行了断。而宁府……陆稹怎么会瞒着皇帝白月光的真正遗言以及秦可卿的身世呢?于是贾敬被判了流放,贾珍则直接“斩监侯”……贾蓉还是硕果仅存的一个,总体而言宁府的结局比之前似乎更惨。
    皇帝越有底气,让他暴怒的后果自然也就更严重。
    宁府完蛋,荣府无论如何都要被牵连,虽然贾代善死时没做交代,但说荣府知情不报大概也不冤枉,要不是贾琏作为禁军头领在西北立了诸多军功,荣府的爵位怕不是也要一撸到底。
    而等到林海不到六十就做了某年会试主考官的时候,宝玉和黛玉孩子都生了四个,儿女双全乘以二。
    这一世宝玉中了二甲进士,但一生没做官……在和黛玉一起读书走天下的过程中,他发觉自己“好为人师”,于是大半辈子都在和黛玉一起教导学生。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