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冠军之心

第1291页

    坐过山车的可不仅仅是解说员,还有双方的球迷。刚才拜仁慕尼黑球迷紧张得不行,现在他们兴奋的欢呼雀跃,紧张的轮到了刚才欢呼的多特蒙德球迷……
    托马斯·穆勒带球突入禁区,魏登费勒果断弃门出击。
    面对出击的魏登费勒,穆勒并没有直接射门,而是把足球往底线一趟,加速!
    魏登费勒跟不上穆勒的速度,只能做出扑救动作,摔倒在地。
    而绕开了魏登费勒的穆勒可射门的角度也很小了,但对于穆勒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
    他侧身起脚射门!
    射完门之后,他整个人重心全失,歪倒在一旁。而足球却朝着球门滚去……
    球门后方拜仁慕尼黑球迷聚集的看台上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进球已经近在咫尺了!
    而且里贝里还在后点朝着足球奔过去,就算足球没有滚到球门范围内,他也可以把足球补射进去,这是双保险!
    看起来,多特蒙德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可还有人没有放弃!
    苏博蒂奇在穆勒突入禁区,魏登费勒出击之后,就没有去追穆勒了,而是奔着球门而去。
    这个时候,足球滚向球门,他也杀到了球门,然后滑铲过去。
    在足球即将滚到球门线前的时候,他的脚从后面抄过来,把足球捅了一下,足球歪了出去!
    而里贝里也晚了一步,当足球从他面前滚过去的时候,他根本来不及伸脚做任何动作,只能眼睁睁看着足球被苏博蒂奇在门线前解围掉!
    “苏博蒂奇——!”马塞尔·莱夫再惊呼起来。“他在球门线上拯救了多特蒙德!”
    拜仁慕尼黑球迷们的欢呼声戛然而止,就仿佛被什么人掐住了脖子一样……
    而现在轮到多特蒙德球迷们欢呼了!
    这欢呼声起此彼伏的,真像是过山车。
    当然也有不少多特蒙德球迷们长出了口气,颇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
    托马斯·穆勒见足球没有进门,连忙从地上一个后滚翻跳起来,然后举起手臂,示意刚才球进了,苏博蒂奇是在门线后面把足球捞出来的。
    其实他也没看到足球是不是真的进了,但是这种时候,总是要争取一下的,吸引主裁判的关注,万一主裁判也认为球进了呢?
    那不是就赚到了?
    可是意大利名哨里佐利不为所动,挥手判了一个界外球给拜仁慕尼黑——被苏博蒂奇捅出去的足球径直飞出了边线。
    在足球飞出去才回防到位的皮什切克一把抱住了从球门里站起来的苏博蒂奇,魏登费勒也赶回来与他击掌,感谢他刚才在门线前做出的解围,他拯救了多特蒙德全队,是所有人的英雄。
    苏博蒂奇也很激动,他与魏登费勒击掌的时候,很用力,大叫一声。
    欧冠决赛的气氛已经感染了每一个人,令他们心无旁骛,只有比赛和胜负。
    第247章 为加时赛做准备
    电视转播里在一遍遍重放着刚才苏博蒂奇的门线解围,不仅仅是要展示苏博蒂奇刚才这个解围有多厉害,更重要的是看看这球是不是真的进了。
    在南非世界杯英格兰对德国的比赛中,曾经有一起门线争议的案子,当时兰帕德禁区前一脚远射,足球击中德国队横梁下沿,弹了下来,然后又飞了出来。
    当时英格兰的球员就示意主裁判这球进了,但主裁判无动于衷,比赛继续,这球没有算进。
    可是从球门内的摄像机所拍摄的画面来看,这球在击中横梁下沿弹下来之后,是确确实实落在了球门线内的。
    这球应该算是进球有效,这是裁判组的一次错误判罚。
    虽然那场比赛最终英格兰毫无悬念地输给了德国,但也有人一直耿耿于怀,认为如果兰帕德那球算进的话,比赛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还真不好说,说不定英格兰士气大振,就赢了呢?
    而且兰帕德世界杯生涯中的唯一一个进球,就这么被抹杀了,也让不少兰帕德的球迷们很是不平。
    从那届世界杯之后,足球界人士就开始争论是不是要引入一些摄像机技术来帮助裁判做出判罚。
    类似网球的“鹰眼”技术,就可以很准确的判断球究竟是在线内还是在线外的问题,避免了一些争议判罚。
    这项技术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也不存在什么技术难度。
    可足球却始终没有引入,截止到现在连依靠比赛录像为依据来做出判罚都不被允许,更不要说直接安装什么门线判定系统了。
    国际足联按理说作为世界足球的领导机构,应该在技术发展方面引领潮流,但恰恰相反,国际足联在这方面非常保守,拒绝一切改变。
    对于门线技术,国际足联是非常反对的。
    对于是否引入门线技术的讨论其实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当时托特纳姆热刺与曼城的一场英超比赛,因为边裁和主裁判都没有看到足球过线,托特纳姆热刺在最后一分钟的进球被判无效。
    这件事情引发了国际足联开始对阿迪达斯的门线技术系统进行测试。
    简单来说,就是在足球中镶入一个芯片,当足球穿过安放在球门区域的传感器时,芯片可以向裁判发送信号,这样主裁判就知道这球是不是进了。
    但后来布拉特作为国际足联的主席,拒绝采用这个系统。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