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页
展现在大家的眼中的,就是高宏博依然坐在中国国家队主教练的位置上。
这个时候有媒体又评价了:高宏博和世界一流的主教练还有很大的差距,他和所有在中国国内执教的中外教练比起来,也不是最好的那一个,但他是最适合中国足球的那一个,这就足够了。
对于习惯了好高骛远的中国足球来说,其实是卡马乔还是里皮都不重要,世界名帅果然水平好段位高,可让大学教授来教小学生,这都不是浪费资源的问题了,这是根本不对路的问题。
以中国足球目前的水准,请穆里尼奥和瓜迪奥拉来都没用,还是土生土长的高宏博更懂中国足球,也更有动力来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
不过足球是一项更重视结果的运动,如果不是中国队在亚洲杯上拿到了亚军,高宏博再懂中国足球也只能下课,卷铺盖滚蛋。
同样的,现在他一口气招进了六名国奥队的球员加入到国家队中,这么冒险的举动,如果最后让国家队在日本输得太惨,触动了国人的自尊心的话,恐怕他也的帅位又要不稳了。
正好在伦敦奥运会上,率领国奥队拿到了金牌的布拉泽维奇如今声望争高,让他来替代高宏博,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也未必就不适合了……
高宏博的命运,接下来只能看这支球队的表现如何了。
第70章 中日足球恩怨
抛开国奥队球员进入国家队这事儿,其实中日两国的足球恩怨是很有看头的。
在遥远的二十多年前,在中国球迷中流行着这么一种说法,有关东亚三国足球演义的段子:中国打不赢韩国,韩国拿日本没办法,而日本又赢不了中国,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死循环。
现在看起来这话简直是贻笑大方——日本队会赢不了中国队?
但在遥远的八十年代,还真就是这样的。大家印象中最有名的一场中日足球对决发生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预选赛。那会儿还不存在国际足联限制参加奥运会球员年龄的事情,所以参加奥运会的都是资格的国家一线队,而不是什么国奥队,或者国家二队。
中国队历史上第一次闯入奥运会决赛圈,就是在那场比赛中击败了日本队。
而中国队对韩国队的不胜从1978年就开始了,后来经过媒体渲染就有了“恐韩症”,但怎么没听说什么“恐日症”呢?
早进入九十年代之前,中国足球在亚洲也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东亚圈里是出名的劲旅,也就碰到更能跑,意志力更顽强的韩国队他们没办法,但是在面对日本队的时候是完全占据上风的。
那个时候的日本足球还未开化,1964年日本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在本土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创进了前八。四年之后在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历史性的取得了第三名,这也是他们在伦敦奥运会之前的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不过那个时候的日本队虽然成绩好,却并不能长久,因为当时日本足球采用的是精英培训计划,说白了,就是把足球这项草根运动当做精英体育来培养。但当时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日本国内踢足球的人太少了,要出成绩,就只能这么做。从全国各地挑选出三四十个人,这些人平时什么事情都不做,不需要工作兼职,每天就只是进行专业训练。
这有点像是具有日本特色的举国体制了。
这种训练方式,球员的水平当然提高的很快,但却不能长久,因为不能总是让国家圈养这么几十号人进行训练和比赛,如果这样的话,足球这项草根气息浓重的足球就无法在日本生存下去了。
所以后来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日本足球重新跌入了低谷。
输给中国无缘1988年汉城奥运会决赛圈之后,日本足协迎来了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前日本国家队国脚川渊三郎。他开始计划在日本国内推广职业足球联赛,这不仅是对于日本来说,对于其他不少亚洲国家来说,职业联赛都是一个新鲜玩意儿。当时日本棒球是第一大运动,足球是毫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在川渊三郎的努力下,1993年,日本的职业联赛诞生了。
但是刚刚成立职业联赛的日本足球却在发展之初就遭遇了一记重击——在美国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最后一场比赛中,只要日本队战胜伊拉克,就可以历史性的首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圈。但可惜比赛结束前日本队被伊拉克追平,2:2的比分让他们无缘美国世界杯。
这次失败给了日本足球很大的震动。三年后的1996年,川渊三郎推出一份雄心万丈的计划,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足球百年规划”。
从那之后,日本足球开始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士气,并且终于在1998年第一次杀入了世界杯决赛圈。
在2005年的时候,日本足协又发布了一个“2005宣言”——通过足球创造体育文化,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通过普及足球,把体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为大家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加大力度强化足球,让日本国家队在世界大赛上有好的表现,给人们以勇气、希望和感动;保持公平竞赛精神,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为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平做贡献。
具体目标则是:2015年要让日本国家队排名世界前十,足球人口增加到五百万;2050年之前,足球人口增加到一千万,日本重新单独举办世界杯,日本国家队夺得世界杯冠军。
--
这个时候有媒体又评价了:高宏博和世界一流的主教练还有很大的差距,他和所有在中国国内执教的中外教练比起来,也不是最好的那一个,但他是最适合中国足球的那一个,这就足够了。
对于习惯了好高骛远的中国足球来说,其实是卡马乔还是里皮都不重要,世界名帅果然水平好段位高,可让大学教授来教小学生,这都不是浪费资源的问题了,这是根本不对路的问题。
以中国足球目前的水准,请穆里尼奥和瓜迪奥拉来都没用,还是土生土长的高宏博更懂中国足球,也更有动力来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
不过足球是一项更重视结果的运动,如果不是中国队在亚洲杯上拿到了亚军,高宏博再懂中国足球也只能下课,卷铺盖滚蛋。
同样的,现在他一口气招进了六名国奥队的球员加入到国家队中,这么冒险的举动,如果最后让国家队在日本输得太惨,触动了国人的自尊心的话,恐怕他也的帅位又要不稳了。
正好在伦敦奥运会上,率领国奥队拿到了金牌的布拉泽维奇如今声望争高,让他来替代高宏博,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也未必就不适合了……
高宏博的命运,接下来只能看这支球队的表现如何了。
第70章 中日足球恩怨
抛开国奥队球员进入国家队这事儿,其实中日两国的足球恩怨是很有看头的。
在遥远的二十多年前,在中国球迷中流行着这么一种说法,有关东亚三国足球演义的段子:中国打不赢韩国,韩国拿日本没办法,而日本又赢不了中国,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死循环。
现在看起来这话简直是贻笑大方——日本队会赢不了中国队?
但在遥远的八十年代,还真就是这样的。大家印象中最有名的一场中日足球对决发生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预选赛。那会儿还不存在国际足联限制参加奥运会球员年龄的事情,所以参加奥运会的都是资格的国家一线队,而不是什么国奥队,或者国家二队。
中国队历史上第一次闯入奥运会决赛圈,就是在那场比赛中击败了日本队。
而中国队对韩国队的不胜从1978年就开始了,后来经过媒体渲染就有了“恐韩症”,但怎么没听说什么“恐日症”呢?
早进入九十年代之前,中国足球在亚洲也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东亚圈里是出名的劲旅,也就碰到更能跑,意志力更顽强的韩国队他们没办法,但是在面对日本队的时候是完全占据上风的。
那个时候的日本足球还未开化,1964年日本队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在本土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创进了前八。四年之后在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历史性的取得了第三名,这也是他们在伦敦奥运会之前的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不过那个时候的日本队虽然成绩好,却并不能长久,因为当时日本足球采用的是精英培训计划,说白了,就是把足球这项草根运动当做精英体育来培养。但当时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日本国内踢足球的人太少了,要出成绩,就只能这么做。从全国各地挑选出三四十个人,这些人平时什么事情都不做,不需要工作兼职,每天就只是进行专业训练。
这有点像是具有日本特色的举国体制了。
这种训练方式,球员的水平当然提高的很快,但却不能长久,因为不能总是让国家圈养这么几十号人进行训练和比赛,如果这样的话,足球这项草根气息浓重的足球就无法在日本生存下去了。
所以后来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日本足球重新跌入了低谷。
输给中国无缘1988年汉城奥运会决赛圈之后,日本足协迎来了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前日本国家队国脚川渊三郎。他开始计划在日本国内推广职业足球联赛,这不仅是对于日本来说,对于其他不少亚洲国家来说,职业联赛都是一个新鲜玩意儿。当时日本棒球是第一大运动,足球是毫不起眼的小角色。但是在川渊三郎的努力下,1993年,日本的职业联赛诞生了。
但是刚刚成立职业联赛的日本足球却在发展之初就遭遇了一记重击——在美国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最后一场比赛中,只要日本队战胜伊拉克,就可以历史性的首次闯入世界杯决赛圈。但可惜比赛结束前日本队被伊拉克追平,2:2的比分让他们无缘美国世界杯。
这次失败给了日本足球很大的震动。三年后的1996年,川渊三郎推出一份雄心万丈的计划,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日本足球百年规划”。
从那之后,日本足球开始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士气,并且终于在1998年第一次杀入了世界杯决赛圈。
在2005年的时候,日本足协又发布了一个“2005宣言”——通过足球创造体育文化,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通过普及足球,把体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为大家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加大力度强化足球,让日本国家队在世界大赛上有好的表现,给人们以勇气、希望和感动;保持公平竞赛精神,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为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平做贡献。
具体目标则是:2015年要让日本国家队排名世界前十,足球人口增加到五百万;2050年之前,足球人口增加到一千万,日本重新单独举办世界杯,日本国家队夺得世界杯冠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