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页
8月1日,盯着大烈日,取名为《指尖上的华夏》的纪录片拍摄团队开始了第一天的正式拍摄,拍摄地点在瓷都景德镇,而拍摄的内容自然就是陶瓷篇了。
《指尖上的华夏》这部纪录片,侯牧云暂定为拍摄十集,直接就是按照之前抽到那组传统工艺技能卡分类来划分的,而拍摄内容则是侯牧云根据技能卡内包括的信息整理出来的。
第一集拍摄的是陶瓷工艺制作,集名叫做“土地里长出来的国粹”。
拍摄团队进入景德镇的时候,顾老已经在了,而且身边带着很多人,这些人侯牧云和拍摄团队自然是不认识的,经过介绍之后,怎么说呢,反正华夏制陶的四分之三壁江山都在这了!
制陶是顾老的老本行,他本人在制陶这一行的名气与威望以及地位都是极高的,说话自然也有底气:“小侯啊,咱们整个景德镇的所有手艺人和窑厂以及工作室,都随时配合你们的拍摄。”
侯牧云见此,也不好直说只需要拍摄场地和一些器具就成,只得受宠若惊的说先拍摄一些场景。
侯牧云和拍摄团队如是上面来的领导一样在景德镇诸多的工艺大师们陪同下“参观”了景德镇的主要窑厂,最终选择了以景德镇御窑厂为核心取景地。
侯牧云拍摄的纪录片与其他纪录片很不像,他的拍摄按照内容来说分为三部分,故事、情怀和工艺本身,比例的几乎为1:1:8,工艺本身占了最最主要部分;按照形式来说,他不会像一般的纪录片那样去采访手艺人和工艺大师,而是直接就以自己为主。
说白了,这个纪录片就是记录侯牧云与这些传统工艺之间发生的事情以及侯牧云如何接触以及操作这些工艺,以这种方式来最大程度的展现出华夏传统工艺的魅力,让更多人认识传统工艺以及对工艺产生兴趣。
说得再白一点,这部纪录片其实就是侯牧云秀技能的“直播”,只不过这个“直播”用了更加专业的拍摄和更加丰富的道具的“摆拍”。
纪录片拍摄过程之中只有侯牧云的操作和解说以及一些他的旁白。
在陶瓷篇前后拍摄了三天,拍摄团队离开景德镇的时候,景德镇的这些工艺大师都是有些懵的。
这就拍摄完了,还没采访他们啊,也没有让他们展示制陶工艺啊,就走了?
要不是顾老的原因,这些工艺大师们肯定要嘀咕一句“什么玩意儿”啊!
纪录片的第二个拍摄内容是文房篇,拍摄地选择了皖省的宣城。
第313章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现今基本是泛指的笔墨纸砚,而如果严格一些来说则是特指的。
在南唐时期,文房四宝特指的是皖省宣城诸葛笔、皖省徽州李廷圭墨、徽州澄心堂纸、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以来,则特指的是宣笔、徽墨、宣纸、歙砚,另外还有洮砚、端砚也堪称宝;元以后,浙省湖州的湖笔渐兴,改革开放后,宣笔恢复生机,文房四宝回到了宣笔、宣纸。宣砚、徽墨的“统治”时代。
不管怎么说,文房四宝特指四物永远都难不开宣城,而宣城也是名副其实的文房四宝正宗原产地,文房四宝之乡。
侯牧云和拍摄团队到宣城的时候,顾老已经在等着了。
对于三天时间结束了景德镇的拍摄且过程中未曾采访任何手艺人等,顾老心里不说不舒服吧起码是有些疑惑的,没太弄明白侯牧云是具体怎么操作的。
顾老在制陶方面的名望加上地位,打一声招呼,宣称这边的人肯定是会用心接待侯牧云和他的拍摄团队,但顾老想了想还是自己过来了。
实在是好奇侯牧云具体是怎么拍摄的。在景德镇的时候没有一直跟着,和许多工艺大师一样还都等着这纪录片来采访他们呢,没想到侯牧云那边拍完了!
这次顾老来就是要全程跟着看看侯牧云到底怎么拍摄的,倒不是有什么怀疑,而是疑惑,就想给弄清楚了。
对于顾老的到来,侯牧云自然是欢迎的,虽说宣城这边有顾老打了招呼能够提供拍摄需求的配合,但肯定没有顾老亲自来好使啊。至于顾老的目的嘛,侯牧云多少猜到了一些,更无所谓了,反正这纪录片拍出来就是要让人看的,顾老早看到晚看到终归是都要看到的。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顾老看到了,而且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当然少不得的是很震惊。同样震惊的还有因为顾老一直跟着拍摄团队也不得不一直跟着的几位宣城的老者。
这几位老者都是文房用品制作方面的工艺大师,有当今华夏第一笔之称的蒙大师,有徽墨制作工艺的传承人李大师,有宣纸非遗传承人的蔡大师,有歙砚制作当代第一人之称的胡大师,有一方宣砚卖出千万高价而号称沈千万的沈大师,当然也有同属文房用品但不在四宝之内的笔架、笔洗、笔筒、墨盒方面的大师……
这几位老者最年轻的也是古稀之年了,但愣是在侯牧云这边跟了足足三天的时间,家里晚辈叫他们回去吃饭休息都统统给骂走或者踹走了。
第二天的时候,甚至连湖笔制作第一人也从湖州赶来了。
原因嘛,和当初顾老从手机视频里看到侯牧云在画胚时候的心情是一样的,震惊,惊奇,夸张点说就是惊为天人,这一个个老者看侯牧云那眼神,真是生生将侯牧云给看脸红了!
--
《指尖上的华夏》这部纪录片,侯牧云暂定为拍摄十集,直接就是按照之前抽到那组传统工艺技能卡分类来划分的,而拍摄内容则是侯牧云根据技能卡内包括的信息整理出来的。
第一集拍摄的是陶瓷工艺制作,集名叫做“土地里长出来的国粹”。
拍摄团队进入景德镇的时候,顾老已经在了,而且身边带着很多人,这些人侯牧云和拍摄团队自然是不认识的,经过介绍之后,怎么说呢,反正华夏制陶的四分之三壁江山都在这了!
制陶是顾老的老本行,他本人在制陶这一行的名气与威望以及地位都是极高的,说话自然也有底气:“小侯啊,咱们整个景德镇的所有手艺人和窑厂以及工作室,都随时配合你们的拍摄。”
侯牧云见此,也不好直说只需要拍摄场地和一些器具就成,只得受宠若惊的说先拍摄一些场景。
侯牧云和拍摄团队如是上面来的领导一样在景德镇诸多的工艺大师们陪同下“参观”了景德镇的主要窑厂,最终选择了以景德镇御窑厂为核心取景地。
侯牧云拍摄的纪录片与其他纪录片很不像,他的拍摄按照内容来说分为三部分,故事、情怀和工艺本身,比例的几乎为1:1:8,工艺本身占了最最主要部分;按照形式来说,他不会像一般的纪录片那样去采访手艺人和工艺大师,而是直接就以自己为主。
说白了,这个纪录片就是记录侯牧云与这些传统工艺之间发生的事情以及侯牧云如何接触以及操作这些工艺,以这种方式来最大程度的展现出华夏传统工艺的魅力,让更多人认识传统工艺以及对工艺产生兴趣。
说得再白一点,这部纪录片其实就是侯牧云秀技能的“直播”,只不过这个“直播”用了更加专业的拍摄和更加丰富的道具的“摆拍”。
纪录片拍摄过程之中只有侯牧云的操作和解说以及一些他的旁白。
在陶瓷篇前后拍摄了三天,拍摄团队离开景德镇的时候,景德镇的这些工艺大师都是有些懵的。
这就拍摄完了,还没采访他们啊,也没有让他们展示制陶工艺啊,就走了?
要不是顾老的原因,这些工艺大师们肯定要嘀咕一句“什么玩意儿”啊!
纪录片的第二个拍摄内容是文房篇,拍摄地选择了皖省的宣城。
第313章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现今基本是泛指的笔墨纸砚,而如果严格一些来说则是特指的。
在南唐时期,文房四宝特指的是皖省宣城诸葛笔、皖省徽州李廷圭墨、徽州澄心堂纸、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以来,则特指的是宣笔、徽墨、宣纸、歙砚,另外还有洮砚、端砚也堪称宝;元以后,浙省湖州的湖笔渐兴,改革开放后,宣笔恢复生机,文房四宝回到了宣笔、宣纸。宣砚、徽墨的“统治”时代。
不管怎么说,文房四宝特指四物永远都难不开宣城,而宣城也是名副其实的文房四宝正宗原产地,文房四宝之乡。
侯牧云和拍摄团队到宣城的时候,顾老已经在等着了。
对于三天时间结束了景德镇的拍摄且过程中未曾采访任何手艺人等,顾老心里不说不舒服吧起码是有些疑惑的,没太弄明白侯牧云是具体怎么操作的。
顾老在制陶方面的名望加上地位,打一声招呼,宣称这边的人肯定是会用心接待侯牧云和他的拍摄团队,但顾老想了想还是自己过来了。
实在是好奇侯牧云具体是怎么拍摄的。在景德镇的时候没有一直跟着,和许多工艺大师一样还都等着这纪录片来采访他们呢,没想到侯牧云那边拍完了!
这次顾老来就是要全程跟着看看侯牧云到底怎么拍摄的,倒不是有什么怀疑,而是疑惑,就想给弄清楚了。
对于顾老的到来,侯牧云自然是欢迎的,虽说宣城这边有顾老打了招呼能够提供拍摄需求的配合,但肯定没有顾老亲自来好使啊。至于顾老的目的嘛,侯牧云多少猜到了一些,更无所谓了,反正这纪录片拍出来就是要让人看的,顾老早看到晚看到终归是都要看到的。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顾老看到了,而且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当然少不得的是很震惊。同样震惊的还有因为顾老一直跟着拍摄团队也不得不一直跟着的几位宣城的老者。
这几位老者都是文房用品制作方面的工艺大师,有当今华夏第一笔之称的蒙大师,有徽墨制作工艺的传承人李大师,有宣纸非遗传承人的蔡大师,有歙砚制作当代第一人之称的胡大师,有一方宣砚卖出千万高价而号称沈千万的沈大师,当然也有同属文房用品但不在四宝之内的笔架、笔洗、笔筒、墨盒方面的大师……
这几位老者最年轻的也是古稀之年了,但愣是在侯牧云这边跟了足足三天的时间,家里晚辈叫他们回去吃饭休息都统统给骂走或者踹走了。
第二天的时候,甚至连湖笔制作第一人也从湖州赶来了。
原因嘛,和当初顾老从手机视频里看到侯牧云在画胚时候的心情是一样的,震惊,惊奇,夸张点说就是惊为天人,这一个个老者看侯牧云那眼神,真是生生将侯牧云给看脸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