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页
自段升停职、白慕石离京后, 前朝后宫便开始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冷清。
平日里那些多来太宜宫走动的官臣家眷, 忽然都没了踪影。
朝野平稳了近二十年,有如此惊天变动,任是再无心的人也明白,这正是山雨欲来的前兆。
一朝天子一朝臣,没了白慕石、段升,他们有何胆识与能力, 敢在太后与皇帝之间做抉择。
太后果然憔悴了许多。
魏央同白问月进殿请安时,见她面色苍白, 有气无力地躺在榻上, 连一句免礼都说的十分吃力。
宫女端着汤药进殿, 白问月轻挽袖衣, 拦下了方圭, 亲自上前接了过来。
汤匙搅动, 苦涩的药味扑面而来,白问月仔细嗅了嗅,没有闻出什么名堂来。
方圭见状:“药苦味道重, 还是奴才来吧。”
不动声色地将药碗从白问月手中“夺”了回来。
太后提了提精神气儿,撑着身子坐了起来。
“你们也坐吧。”
白问月迟疑了片刻,不着痕迹地望了一眼魏央,后者未动声色,遂放了药碗,行礼谢恩。
良药多苦口,从太后紧蹙的眉头不难发现,这碗药许是格外的苦。
汤药服了约有一半,绢帕拭嘴,太后拂了拂手,叫停了方圭喂药的动作。
她看着座下的两人,问道:
“丞相府的事你们可都知晓了?”
魏央颔首。
“正是为此事而来。”
太后点了点头,又问:“那北境来的文函你可看了?”
“看了。”
魏央答声:“北境眼下首要的事是赈灾救水,至于□□,”他细望了一眼太后,缓道,“不急。”
太后显然没有听出魏央话中的别意。
“哀家手握朝权几十载,这些年一步一步走至如此。无论是魏氏的忠名,还是谢家的江山,绝不能从哀家的手上断送出去。”
“北境的□□可以不急,但因民乱引起的天怒人怨,哀家不能不急。”
她推掉方圭送药勺的手,第一次在魏央夫妇面前谈起了“还政”一事。
“哀家何尝不知晓皇帝一心想要回政权?”
她揉了揉额角,似是头有不适:“并非是哀家霸权不还,而是他行吗?他如何能行?”
“便是他真的行,那至少也得证明给哀家看,这北绍百年江山基业传到了他手上,他是坐得稳的。否则等哀家去见了先帝与兄长,该如何交代?”
方圭端着剩下的半碗药立在一旁等着上前伺候,听完太后的一番话,知晓这药,她此时断不会再喝下去了。于是俯了俯身,带着一众宫人退了出去。
政权易主,两宫斗法,将军府绝不参与,这是魏央的承诺,也是他的底线。
绕是太后如此同魏央透底,他也未曾接过话半句。
空气忽然陷入了安静。
白问月低眉饮茶,心中反复琢磨着太后的话,总觉得哪里有些违和。
一盏茶过半,她思索了半晌,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个大胆的猜想。
“民乱的事,其实倒也好解决。”她放下杯子,出声打破了屋内的寂静。
“哦?”太后与魏央不约而同地望着她,等待下文。
弯了弯唇,她仔细道:“百姓怨声载道,无非是贫苦的日子没个可奔之处,此前北绍的民情,除非生在王侯将相家,否则穷人只会更穷,永无出头,而富人,顶天也不过是个富人。”
“若是给他们谋个出路,哪怕是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可鱼跃成龙,他们便也不会再有这些举旗抗政的闲心与功夫了。”
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太后沉声问道:“那月儿的意思是?”
瞧了一眼魏央,后者正颇有兴致的看着她,并无拦意。
白问月便壮着胆子试探性反问:“或许,太后可想过科举再办?”
闻言,太后从她身上收回了视线,似是喃喃自语:
“再办科举?倒也是个法子。”
“若是再开科举,天下文人皆都去钻研学问,投身四书五经里以求功名,便是不说长远,这一时半会里还是能解哀家的当下之困?”
“至于那些恶向胆边生的不法之徒,哀家大可交给魏府去平。”
噤声思索了许久,太后最终给出了两字结论:
“可行。”
白问月收眼垂睫,如此她心中的猜想便多了一份依据。
太后心里放下了民怨这块大石,魏央这才不紧不慢问起,此次进宫要议的事:
“太后可曾想好了,如何处置段升?”
丞相府一案一拖再拖,时至今日接连出了不少岔子,眼下再拖下去只会多生事端,毫无益处。
毕竟丞相之女通奸是真,段升谋害命臣是真,太后庇护段升也是真,到底是要个能够堵住悠悠之口的说法。
说回段升,太后忍不住叹了声气。
“这些年段升跟着哀家忠心耿耿,有无数的功劳与苦劳,当年若不是他与白慕石,哀家与皇帝孤儿寡母,便是没人来夺这皇位,我们也未必能安稳活到今日。”
“至于那个赵谷,他这些年来以权谋私,草菅人命,那些罪状加起来让他死上十次都不足以。若非是因朝中无人,他在哀家眼里不过是个蛀虫,死了便死了。哀家万不会因为他,去要段升的命。”
--
平日里那些多来太宜宫走动的官臣家眷, 忽然都没了踪影。
朝野平稳了近二十年,有如此惊天变动,任是再无心的人也明白,这正是山雨欲来的前兆。
一朝天子一朝臣,没了白慕石、段升,他们有何胆识与能力, 敢在太后与皇帝之间做抉择。
太后果然憔悴了许多。
魏央同白问月进殿请安时,见她面色苍白, 有气无力地躺在榻上, 连一句免礼都说的十分吃力。
宫女端着汤药进殿, 白问月轻挽袖衣, 拦下了方圭, 亲自上前接了过来。
汤匙搅动, 苦涩的药味扑面而来,白问月仔细嗅了嗅,没有闻出什么名堂来。
方圭见状:“药苦味道重, 还是奴才来吧。”
不动声色地将药碗从白问月手中“夺”了回来。
太后提了提精神气儿,撑着身子坐了起来。
“你们也坐吧。”
白问月迟疑了片刻,不着痕迹地望了一眼魏央,后者未动声色,遂放了药碗,行礼谢恩。
良药多苦口,从太后紧蹙的眉头不难发现,这碗药许是格外的苦。
汤药服了约有一半,绢帕拭嘴,太后拂了拂手,叫停了方圭喂药的动作。
她看着座下的两人,问道:
“丞相府的事你们可都知晓了?”
魏央颔首。
“正是为此事而来。”
太后点了点头,又问:“那北境来的文函你可看了?”
“看了。”
魏央答声:“北境眼下首要的事是赈灾救水,至于□□,”他细望了一眼太后,缓道,“不急。”
太后显然没有听出魏央话中的别意。
“哀家手握朝权几十载,这些年一步一步走至如此。无论是魏氏的忠名,还是谢家的江山,绝不能从哀家的手上断送出去。”
“北境的□□可以不急,但因民乱引起的天怒人怨,哀家不能不急。”
她推掉方圭送药勺的手,第一次在魏央夫妇面前谈起了“还政”一事。
“哀家何尝不知晓皇帝一心想要回政权?”
她揉了揉额角,似是头有不适:“并非是哀家霸权不还,而是他行吗?他如何能行?”
“便是他真的行,那至少也得证明给哀家看,这北绍百年江山基业传到了他手上,他是坐得稳的。否则等哀家去见了先帝与兄长,该如何交代?”
方圭端着剩下的半碗药立在一旁等着上前伺候,听完太后的一番话,知晓这药,她此时断不会再喝下去了。于是俯了俯身,带着一众宫人退了出去。
政权易主,两宫斗法,将军府绝不参与,这是魏央的承诺,也是他的底线。
绕是太后如此同魏央透底,他也未曾接过话半句。
空气忽然陷入了安静。
白问月低眉饮茶,心中反复琢磨着太后的话,总觉得哪里有些违和。
一盏茶过半,她思索了半晌,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个大胆的猜想。
“民乱的事,其实倒也好解决。”她放下杯子,出声打破了屋内的寂静。
“哦?”太后与魏央不约而同地望着她,等待下文。
弯了弯唇,她仔细道:“百姓怨声载道,无非是贫苦的日子没个可奔之处,此前北绍的民情,除非生在王侯将相家,否则穷人只会更穷,永无出头,而富人,顶天也不过是个富人。”
“若是给他们谋个出路,哪怕是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可鱼跃成龙,他们便也不会再有这些举旗抗政的闲心与功夫了。”
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太后沉声问道:“那月儿的意思是?”
瞧了一眼魏央,后者正颇有兴致的看着她,并无拦意。
白问月便壮着胆子试探性反问:“或许,太后可想过科举再办?”
闻言,太后从她身上收回了视线,似是喃喃自语:
“再办科举?倒也是个法子。”
“若是再开科举,天下文人皆都去钻研学问,投身四书五经里以求功名,便是不说长远,这一时半会里还是能解哀家的当下之困?”
“至于那些恶向胆边生的不法之徒,哀家大可交给魏府去平。”
噤声思索了许久,太后最终给出了两字结论:
“可行。”
白问月收眼垂睫,如此她心中的猜想便多了一份依据。
太后心里放下了民怨这块大石,魏央这才不紧不慢问起,此次进宫要议的事:
“太后可曾想好了,如何处置段升?”
丞相府一案一拖再拖,时至今日接连出了不少岔子,眼下再拖下去只会多生事端,毫无益处。
毕竟丞相之女通奸是真,段升谋害命臣是真,太后庇护段升也是真,到底是要个能够堵住悠悠之口的说法。
说回段升,太后忍不住叹了声气。
“这些年段升跟着哀家忠心耿耿,有无数的功劳与苦劳,当年若不是他与白慕石,哀家与皇帝孤儿寡母,便是没人来夺这皇位,我们也未必能安稳活到今日。”
“至于那个赵谷,他这些年来以权谋私,草菅人命,那些罪状加起来让他死上十次都不足以。若非是因朝中无人,他在哀家眼里不过是个蛀虫,死了便死了。哀家万不会因为他,去要段升的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