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 晚报、旬报
“既然盗版有市场,说明正版印得不够多。不如让咱们书坊,每次加印几千张,如此可以分摊编辑、润笔、刻板的费用,进一步降低成本。”
“先生,这个办法,我们已经想过了。市面上,那种寻章摘句的小作坊,最便宜一份报纸,才十文钱,咱们就算再怎么压成本,也不可能降到十文钱。况且书坊印报的任务已经十分繁重,若是再加印,咱们的书坊的产量绝对不够的。”
陈初六低着头一想,也觉得那些小书坊实在可恶,不仅盗版,还在里面添黄,到时候惹出来了祸,就都扣到正版上。最可恶的是,他不是直接拿过去复制,而是重新刻板印发,如此一来,什么防盗标志,全都不起作用。
“咱们时报的优势,在于首发。将来咱们要进一步扩大产量,但就算再扩大,也占不了汴京的市场。既然咱们印不了,倒不如交给别人去印。咱们时报的版,只能用一次,用完之后,就堆放起来了,这不仅占地方,而且也没什么用。你们去联系……不,你们不能去……”
“先生,我二人愿做任何事!”
“不是你们愿不愿做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做的问题。”陈初六唤来陈长水和刘沆,吩咐道:“你们二人去找几个中等的书坊,看看他们是否在偷印汴京时报,若是偷着印了,就把他们掌柜的叫来。”
陈长水挥挥拳头:“敢偷咱们的生意,活得不耐烦了,少爷你等着,我这就去把他们绑回来!”
刘沆拦住了:“长水大哥,东翁的意思不是这个。东翁的意思,是让咱们去谈生意,合伙印汴京时报。”
陈初六十分欣慰地点点头:“刘沆说得不错,我正是这样想的,那些已经用过的版,放在家里没一点用,那些书坊为了盗版咱们的报纸,还得买报纸回去刻板,为了争夺时间,他们经常刻错字。若是我们将这版卖给他们,岂不是既降低了我们的成本,又减少了市面上错字连篇的盗版?”
徐良骏与何健京闻言喜了:“先生,咱们的时报,一般同时刻三版,这样才能印得过来,完全可以卖给三个书坊,如此便能一举扩大好几倍的产量了。只是这样一来,这些书坊印的报纸,又比市面价格高了。”
“是高一些,但他们比别人快,比别人准,就算贵一些,不少人也会觉得物超所值。”陈初六笑着回到:“不止要花钱买咱们的版,还不能转让,咱们可以把一版叫做时报、二版叫做晚报、三版叫做旬报,这些时报、晚报、旬报,都是正版。”
“旬报、周报交给别人印,等书坊多了几个,这时报就成了行业,咱们得制定行业标准,这才是种的常青树。凡是印报,必须要用咱们纸坊的纸,用咱们墨坊做的墨。以我的官声,他们想跟我合作,应该也不敢不从。”
刘沆在一旁接着陈初六的话道:“东翁此举,就能化敌为友,分利与人,不使汴京时报独秀于林中。但东翁的办法,其中最重要二字,乃是时效。若是别人盗版的时间越长,晚报、旬报的优势就越明显。”
“哦?若是这样,那咱们不如把字弄得更加复杂一些,再加一些时常变化的纹理……”
“他们又不用你的字,只要用你的文章,这没用的。”
陈初六对大家道:“今后再时报之上,做一个咱们特有的防盗标记,如同印章一般。这是汴京时报的特有印章,谁若是私刻,那就等同盗取印章的罪名。并且申明,凡是报纸上没有防盗标记的都是伪作,出了什么问题,汴京时报概不负责,文章若有所修改,汴京时报也不负责。”
“买那些便宜时报的,大多数是百姓,百姓不过是看上了时报上的生活妙招。但他们又怕学错了,若是这样,应该就不会有人继续买了吧?”
“另外还可以多设立几个读报亭,给百姓读报。”
大家受到了启发,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大家一致觉得,那些照搬过去的书坊,危害不是很大。危害最大的,是那些擅自添加荤段子的书坊。
陈初六恩威并济,去联合这些小书坊,将旬报的印发权卖给他们,让他们在一旬之中的所有报纸中去挑选,觉得合适的文章,印在一张纸上。若是不听从的,又自己印荤段子的,就交给开封府去处置了,一并治为破坏教化之罪。
官字两张嘴,只要想定你的罪,没有办不到的,这也是为何民不与官斗。没人撑腰的书坊,在萧贯抓了人之后,都有自知之明的收手了,至少也不敢借汴京时报夹带私货。
那些有人撑腰的书坊,也没人敢和陈初六作对。最初几天风声鹤唳之后,一众书坊皆是抢着购买汴京时报的旧版。陈初六也是第一次在大宋年间,提出了“版权”的概念。
有了这些买版权的书坊,正版的产量顿时增大,再加之读报亭增加了好几个,那些盗版的利润,就被挤得只剩下了一点。再有盗版,早已经不成气候。
有的穷书生,与那些进城卖菜的农夫合买一份,书生用其中的文章时政,农夫则是把生活妙招裁下来,让那书生解释清楚。
稍微富裕一点的街道上,五十个人里面,总有一个人拿着报纸。普通一点的街道上,十个人里面也都知道汴京时报。若是哪家茶楼,没有三五份报纸给大家传阅,那客流量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少。
在这里如此轰轰烈烈地办报,百姓虽然乐意,但在朝廷之上,逐渐有了一丝反对的声音。只是陈初六风头正盛,无人敢出来唱反调罢了,只要陈初六露出失势的苗头,自有无数人出来落井下石。自然,这是后话。
陈初六商量完怎么对付盗版,第二天就得苦不堪言地前去当自己的起居舍人。除了讲经筵与沐休之外,陈初六都要从早到晚跟着赵祯。一共两位起居舍人,一人记言,一人记事,陈初六负责记言,另一名负责记事的,倒是个熟人。
原来当南房管事时,差点被陈初六整了,后来经过多方调解成功留下小命的许世安。
(未完待续)
“先生,这个办法,我们已经想过了。市面上,那种寻章摘句的小作坊,最便宜一份报纸,才十文钱,咱们就算再怎么压成本,也不可能降到十文钱。况且书坊印报的任务已经十分繁重,若是再加印,咱们的书坊的产量绝对不够的。”
陈初六低着头一想,也觉得那些小书坊实在可恶,不仅盗版,还在里面添黄,到时候惹出来了祸,就都扣到正版上。最可恶的是,他不是直接拿过去复制,而是重新刻板印发,如此一来,什么防盗标志,全都不起作用。
“咱们时报的优势,在于首发。将来咱们要进一步扩大产量,但就算再扩大,也占不了汴京的市场。既然咱们印不了,倒不如交给别人去印。咱们时报的版,只能用一次,用完之后,就堆放起来了,这不仅占地方,而且也没什么用。你们去联系……不,你们不能去……”
“先生,我二人愿做任何事!”
“不是你们愿不愿做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做的问题。”陈初六唤来陈长水和刘沆,吩咐道:“你们二人去找几个中等的书坊,看看他们是否在偷印汴京时报,若是偷着印了,就把他们掌柜的叫来。”
陈长水挥挥拳头:“敢偷咱们的生意,活得不耐烦了,少爷你等着,我这就去把他们绑回来!”
刘沆拦住了:“长水大哥,东翁的意思不是这个。东翁的意思,是让咱们去谈生意,合伙印汴京时报。”
陈初六十分欣慰地点点头:“刘沆说得不错,我正是这样想的,那些已经用过的版,放在家里没一点用,那些书坊为了盗版咱们的报纸,还得买报纸回去刻板,为了争夺时间,他们经常刻错字。若是我们将这版卖给他们,岂不是既降低了我们的成本,又减少了市面上错字连篇的盗版?”
徐良骏与何健京闻言喜了:“先生,咱们的时报,一般同时刻三版,这样才能印得过来,完全可以卖给三个书坊,如此便能一举扩大好几倍的产量了。只是这样一来,这些书坊印的报纸,又比市面价格高了。”
“是高一些,但他们比别人快,比别人准,就算贵一些,不少人也会觉得物超所值。”陈初六笑着回到:“不止要花钱买咱们的版,还不能转让,咱们可以把一版叫做时报、二版叫做晚报、三版叫做旬报,这些时报、晚报、旬报,都是正版。”
“旬报、周报交给别人印,等书坊多了几个,这时报就成了行业,咱们得制定行业标准,这才是种的常青树。凡是印报,必须要用咱们纸坊的纸,用咱们墨坊做的墨。以我的官声,他们想跟我合作,应该也不敢不从。”
刘沆在一旁接着陈初六的话道:“东翁此举,就能化敌为友,分利与人,不使汴京时报独秀于林中。但东翁的办法,其中最重要二字,乃是时效。若是别人盗版的时间越长,晚报、旬报的优势就越明显。”
“哦?若是这样,那咱们不如把字弄得更加复杂一些,再加一些时常变化的纹理……”
“他们又不用你的字,只要用你的文章,这没用的。”
陈初六对大家道:“今后再时报之上,做一个咱们特有的防盗标记,如同印章一般。这是汴京时报的特有印章,谁若是私刻,那就等同盗取印章的罪名。并且申明,凡是报纸上没有防盗标记的都是伪作,出了什么问题,汴京时报概不负责,文章若有所修改,汴京时报也不负责。”
“买那些便宜时报的,大多数是百姓,百姓不过是看上了时报上的生活妙招。但他们又怕学错了,若是这样,应该就不会有人继续买了吧?”
“另外还可以多设立几个读报亭,给百姓读报。”
大家受到了启发,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大家一致觉得,那些照搬过去的书坊,危害不是很大。危害最大的,是那些擅自添加荤段子的书坊。
陈初六恩威并济,去联合这些小书坊,将旬报的印发权卖给他们,让他们在一旬之中的所有报纸中去挑选,觉得合适的文章,印在一张纸上。若是不听从的,又自己印荤段子的,就交给开封府去处置了,一并治为破坏教化之罪。
官字两张嘴,只要想定你的罪,没有办不到的,这也是为何民不与官斗。没人撑腰的书坊,在萧贯抓了人之后,都有自知之明的收手了,至少也不敢借汴京时报夹带私货。
那些有人撑腰的书坊,也没人敢和陈初六作对。最初几天风声鹤唳之后,一众书坊皆是抢着购买汴京时报的旧版。陈初六也是第一次在大宋年间,提出了“版权”的概念。
有了这些买版权的书坊,正版的产量顿时增大,再加之读报亭增加了好几个,那些盗版的利润,就被挤得只剩下了一点。再有盗版,早已经不成气候。
有的穷书生,与那些进城卖菜的农夫合买一份,书生用其中的文章时政,农夫则是把生活妙招裁下来,让那书生解释清楚。
稍微富裕一点的街道上,五十个人里面,总有一个人拿着报纸。普通一点的街道上,十个人里面也都知道汴京时报。若是哪家茶楼,没有三五份报纸给大家传阅,那客流量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少。
在这里如此轰轰烈烈地办报,百姓虽然乐意,但在朝廷之上,逐渐有了一丝反对的声音。只是陈初六风头正盛,无人敢出来唱反调罢了,只要陈初六露出失势的苗头,自有无数人出来落井下石。自然,这是后话。
陈初六商量完怎么对付盗版,第二天就得苦不堪言地前去当自己的起居舍人。除了讲经筵与沐休之外,陈初六都要从早到晚跟着赵祯。一共两位起居舍人,一人记言,一人记事,陈初六负责记言,另一名负责记事的,倒是个熟人。
原来当南房管事时,差点被陈初六整了,后来经过多方调解成功留下小命的许世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