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页
几番相看之下,程生便渐渐入了郭父之眼。
只是,程生虽贫寒,父母双亡,确实是个招女婿的好人选,但他一脉,只独独留了他一人。
倒也不好,让程生彻彻底底入了郭家。
几番考验抉择之下,程生还真的和郭萍定下了婚事。
只是,倒也不是招婿,而是权衡之下,让程生成婚后和妻子郭萍一同帮忙料理郭家的事情。
郭家是大户人家,家大业大,家中的事务错综复杂,不是寻常人便撑得住的。
又说程生虽定下了婚事,但上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赶考,待来年的春天,程生倒也顺利的考上了进士,更是在殿试上被点为探花。
当上了探花后,程生很快便与郭萍成婚。
可以说,人生三大乐事,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程生都通通享受了遍,唯一值得遗憾的是引以为知己的好友郭安离了人世。
但妻子为人,聪慧温良,也可称之为他的知己。
《紫钗记》这本章回体小说,本来按题材结构来说,写到这里,本就可以说是完美了。
偏偏写到这里,书中才到二十五回。
至于后二十回,有人说是败笔,亦有人说是妙笔。
总的来说,争议很大,甚至有不少人专门批评书中的妄语。
作者并不流俗,同于市面上的书籍,接着讲述这个故事。
而是从夫妻两人成婚后的第八年,以一场摆的浩浩荡荡的周岁宴会开场。
那一日,可谓是灯火辉煌,声势浩大。
郭府来了不知道多少人,甚至朝中的官员不在少数。
他们中有些是程生的同僚,有些则是郭府的亲属,与郭府同脉相连,相互依存。
可以说,这场为程生和妻子郭萍的孩子所摆的周岁宴,作者极尽词汇,着力于描写场面的奢华。
甚至让读了此书的人都不得不产生了一种怀疑,这是否真实合理,以郭府的地位来说。
极尽夸张,极尽失真。
宴会上,整个郭府上更是人流纵横,其中程生与往来的宾客们往来寒暄,似乎暗流涌动。府内,郭萍更是在处理郭家的家事,似乎不得空闲。
如此的繁华,却又如此的空洞,却仿佛如一场做了很久的幻梦,一触就破。
后二十回,作者紧密地撰写着一件又一件发生在郭家的小事,零碎而散乱,仿佛失去了主线。
短短二十回,作者描绘了长达三十多个形象突出的人物,从郭家的下人写起,再到家族庞大的人员,中间还穿插着家中的生意往来。
甚至,连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既叹惋,又摸不清头脑。
最后二回,是以郭萍之死作为开篇。明明前一回作者还在讲着郭府下人间的小事,以及穿插了少许郭萍与程生之间的趣事。
明明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美好的让人流连忘返。但作者偏偏在下一回开篇便跳到了十几年后,书中写到这个冬天,郭萍没能熬过去。
郭萍去了,郭府举办了一场声势更为浩大的丧事。这时,程生已是一国之相,府中前来吊唁的人数不胜数。
光是一个送陵,就足足花了千余字来极尽渲染。
结尾处,则是程生为郭萍守丧。
这守丧,书中并未提及具体守了多少年岁,只写到一日夜中,程生入梦,竟是又回到当年借读的寺庙,他依旧是个贫寒书生,彻夜苦读,但求金榜题名,走马上任,学那季长,行走四方。
一日,他登上后山,竟是又遇到他曾经遇到的人。
他在亭间奏萧,他于亭外驻足,一望便是许久,最后又是如同从前那般,迎了上去。
到这里,全书完。
可以说,除了最后程生的梦和前二十五回风格语言类似,后面写郭府中家族之事,写下人间的龌龊,完全全是鬼笔,写尽兴衰亡败,写尽利益人心,笔触虽不凛然,但也却与前期的风格迥异。
以至于,甚至有不少人说后二十回换了一个作者,或者说,其实前二十五回便已经写完了整本书。
虽说,只有四十五回,可是这每一回的字数,却不在少数。
全文足足有三十万字,在现代刊印的各种版本之中,更是一本较厚的书。
这本小说自面世以来,足足传了一千多年,当然,因为年代原因,文稿中确实有缺漏之处。
但在流传过程中,不少的文人对他青睐有加,其中更有不少文人曾广寻书稿,进行修补,最后才凑成了完整篇章。
当然,这本书,喜欢的人虽然多,但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还是不会轻易去翻看的。
这本小说相比其他更受大众欢迎的小说来讲,相对来说要更为晦涩,剧情也显得有些散乱,加上后期更是以多视角来描写围绕整个郭府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不得不提高了阅读的门槛。
至于它的成书年代,具体作者,又是众说纷纭,好似从最初,这本书的来源就是一个谜,最初这本书甚至一直以来都已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晋朝明宗文宗两朝中的文人墨客之间。
十分奇怪的是,虽然从文宗末期遗留下的部分官员日记中可以看出,《紫钗记》确实是被这些官员所熟知的,但却没有人提起过作者,更没人过分探讨书中的情节,反而只是略带一提,寥寥称赞一句罢了。
--
只是,程生虽贫寒,父母双亡,确实是个招女婿的好人选,但他一脉,只独独留了他一人。
倒也不好,让程生彻彻底底入了郭家。
几番考验抉择之下,程生还真的和郭萍定下了婚事。
只是,倒也不是招婿,而是权衡之下,让程生成婚后和妻子郭萍一同帮忙料理郭家的事情。
郭家是大户人家,家大业大,家中的事务错综复杂,不是寻常人便撑得住的。
又说程生虽定下了婚事,但上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赶考,待来年的春天,程生倒也顺利的考上了进士,更是在殿试上被点为探花。
当上了探花后,程生很快便与郭萍成婚。
可以说,人生三大乐事,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程生都通通享受了遍,唯一值得遗憾的是引以为知己的好友郭安离了人世。
但妻子为人,聪慧温良,也可称之为他的知己。
《紫钗记》这本章回体小说,本来按题材结构来说,写到这里,本就可以说是完美了。
偏偏写到这里,书中才到二十五回。
至于后二十回,有人说是败笔,亦有人说是妙笔。
总的来说,争议很大,甚至有不少人专门批评书中的妄语。
作者并不流俗,同于市面上的书籍,接着讲述这个故事。
而是从夫妻两人成婚后的第八年,以一场摆的浩浩荡荡的周岁宴会开场。
那一日,可谓是灯火辉煌,声势浩大。
郭府来了不知道多少人,甚至朝中的官员不在少数。
他们中有些是程生的同僚,有些则是郭府的亲属,与郭府同脉相连,相互依存。
可以说,这场为程生和妻子郭萍的孩子所摆的周岁宴,作者极尽词汇,着力于描写场面的奢华。
甚至让读了此书的人都不得不产生了一种怀疑,这是否真实合理,以郭府的地位来说。
极尽夸张,极尽失真。
宴会上,整个郭府上更是人流纵横,其中程生与往来的宾客们往来寒暄,似乎暗流涌动。府内,郭萍更是在处理郭家的家事,似乎不得空闲。
如此的繁华,却又如此的空洞,却仿佛如一场做了很久的幻梦,一触就破。
后二十回,作者紧密地撰写着一件又一件发生在郭家的小事,零碎而散乱,仿佛失去了主线。
短短二十回,作者描绘了长达三十多个形象突出的人物,从郭家的下人写起,再到家族庞大的人员,中间还穿插着家中的生意往来。
甚至,连最后的结局也让人既叹惋,又摸不清头脑。
最后二回,是以郭萍之死作为开篇。明明前一回作者还在讲着郭府下人间的小事,以及穿插了少许郭萍与程生之间的趣事。
明明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美好的让人流连忘返。但作者偏偏在下一回开篇便跳到了十几年后,书中写到这个冬天,郭萍没能熬过去。
郭萍去了,郭府举办了一场声势更为浩大的丧事。这时,程生已是一国之相,府中前来吊唁的人数不胜数。
光是一个送陵,就足足花了千余字来极尽渲染。
结尾处,则是程生为郭萍守丧。
这守丧,书中并未提及具体守了多少年岁,只写到一日夜中,程生入梦,竟是又回到当年借读的寺庙,他依旧是个贫寒书生,彻夜苦读,但求金榜题名,走马上任,学那季长,行走四方。
一日,他登上后山,竟是又遇到他曾经遇到的人。
他在亭间奏萧,他于亭外驻足,一望便是许久,最后又是如同从前那般,迎了上去。
到这里,全书完。
可以说,除了最后程生的梦和前二十五回风格语言类似,后面写郭府中家族之事,写下人间的龌龊,完全全是鬼笔,写尽兴衰亡败,写尽利益人心,笔触虽不凛然,但也却与前期的风格迥异。
以至于,甚至有不少人说后二十回换了一个作者,或者说,其实前二十五回便已经写完了整本书。
虽说,只有四十五回,可是这每一回的字数,却不在少数。
全文足足有三十万字,在现代刊印的各种版本之中,更是一本较厚的书。
这本小说自面世以来,足足传了一千多年,当然,因为年代原因,文稿中确实有缺漏之处。
但在流传过程中,不少的文人对他青睐有加,其中更有不少文人曾广寻书稿,进行修补,最后才凑成了完整篇章。
当然,这本书,喜欢的人虽然多,但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还是不会轻易去翻看的。
这本小说相比其他更受大众欢迎的小说来讲,相对来说要更为晦涩,剧情也显得有些散乱,加上后期更是以多视角来描写围绕整个郭府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不得不提高了阅读的门槛。
至于它的成书年代,具体作者,又是众说纷纭,好似从最初,这本书的来源就是一个谜,最初这本书甚至一直以来都已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于晋朝明宗文宗两朝中的文人墨客之间。
十分奇怪的是,虽然从文宗末期遗留下的部分官员日记中可以看出,《紫钗记》确实是被这些官员所熟知的,但却没有人提起过作者,更没人过分探讨书中的情节,反而只是略带一提,寥寥称赞一句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