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磨制镜片
又过了几日,徐铮看到了成绩,名次虽然垫底,但好歹是通过了。收拾好行李,赶回了黄金山。
派出去的人手,只有老道士陶真和小道士张礼真回来了。小道士张礼真见公子回来,献宝一般说道:“公子,公子,快来看我们带回来的东西,整整一车的翡翠玛瑙钻石!”
徐铮被吓了一跳,心说这得花多少钱啊!赶紧走过去掀开篷布一看,果然整个车厢里堆满了亮晶晶透明的水晶块。顿时悬起来的心落到了实处,笑骂道:“小笨蛋,你们花了多少银子买来的?”
老道士笑而不语,张礼真脸色一红,说道:“贵倒是不贵,一车也就几十两银子。你说也真是奇怪,这些宝贝怎么这么便宜的!听那边村里人说,这宝贝在地里都能捡到,特别是下过大雨或是发过洪水以后,多多少少都能捡到些,本来村民都以为是不得了的宝贝,哪知道珠宝铺子都不愿意收!所以才会这么便宜吧!”
徐铮点了点头,说道:“你讲的也不无道理,这个东西就是水晶,确实也不算值钱,对于别人来说就是一堆透明的石块,但是对于我们,可是有大用处的!”
老道士陶真点了点头,说道:“我就知道公子做事情肯定有讲究的,要不然也不会让我们千里迢迢的来回折腾。这一路上人吃马嚼的,确实是花费不小!”
“如果继续收购,能否顺利买到?”徐铮问。
老道士陶真点点头,道:“不过数量不一定有这么多,而且我们要想多买的话,估计村民们肯定会涨价!不过我这次,特地留了几个村里里长的联系方式,下次再买可以直接找他们帮忙。”
徐铮听完翘起大拇指,说道:“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道士忙摆了摆手,道:“莫要笑话我了!”
“公子,公子!既然这个东西不值钱,你买了有什么用处的?”张礼真好奇的问道。
“想知道?嘿嘿,偏偏不告诉你!”徐铮故意买了个关子。说完徐铮不再理会张礼真,而是把老道士陶真叫了过来,嘱托他去附近城里找几个会制作叆叇的工匠并带过来(叆叇音ai dai 老花镜,明朝嘉靖田艺蘅《留青日扎》中有记载,明张宁《方洲杂言》亦有明确记载,最早的明确记录是宋朝‘云爱云逮’。有很多记录说马可波罗在1260年明确记录中国人使用眼镜,这个有两个错误,第一个宋朝已经有眼镜;二是1260年,这个时间不对,马可波罗初生1254年,十七岁开始旅游,历经三年才到元大都,也就是1275年,这样计算,1260年马可波罗刚六岁就到中国,很明显是谬误。)。
徐铮本来计划让老道士去趟苏州请“孙云球”过来的,这可是明清之际中国人对近视,远视和老花最有研究的权威,可是后来一想,好像这厮在崇祯初才出生,这会才1926年,估计“张大拿”还没成为生命种子呢!只好退而求其次,嘱咐完之后,徐铮一头扎进自己的书房,开始设计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的草图。
对于放大镜,徐铮采取了最简单的设计,凸透镜(会聚透镜,中国应用历史较早,江苏甘泉东汉广陵王刘荆出土的原始放大镜,倍数45倍,要知道西方第一台望远镜是1608年荷兰人制造的)。徐铮看着眼前提地挑出来的水晶块,在苦苦思索如何切割和磨制镜片。仔细回忆着后世曾经学过的光学知识,这才发现是如何贫乏,只有焦距的含义记得最清晰,至于成像规律,想破了头也不清楚,最后反而越想越乱,在努力尝试了记不清次数的前提下,徐铮只好无奈放弃。转而采用生活中的常识,首先是要磨一个最大的水晶镜片,其次是曲率半径最小,这完全是自己小时候玩放大镜的经验,越大越厚,物体放大倍数越高。最后徐铮选了一块最大的水晶原矿,确定为磨制放大镜的原料。
接下来是磨制了,后世采用的主要是碳化硅也就是金刚砂和氧化铝等材料,现在可是大明朝,没办法,只好先放在一边,等老道士陶真请来匠人再说,最后挑了数块合用的,对方在一起。
老道士陶真果然不负众望,请来了两个师傅,都磨制过叆叇镜片,算得上有经验的老师傅,一个姓赵,另一个姓钱,都是五十几岁的年纪,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竟然带着一副叆叇,龟壳磨出来的镜框,两个有两个类似发夹的卡子,后面用一根黑绸带系在后脑勺上。徐铮等两个师傅稍作休息之后,就使人唤了过来,拿出了设计草图,交代相关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其实主要的工作就是磨制镜片。
赵姓师傅没说什么话,只是一声不响的准备各种工具;钱姓师傅说话了,道:“徐公子,老汉我做这个活计快三十年了,这还是第一次磨这么大的镜片,咱们丑话说在前头,这万一出了问题,可莫怪老汉我手艺不精!”
徐铮笑着说道:“两位尽管放宽心思,只要你们功夫下足了,出什么事情,我绝不怪罪你们!”
两个人拿出的家伙差不多,一个大铁盘子,另一个是木头盘子,徐铮知道盘子叫做“铊”(不是放射物质哈),徐铮觉得这个东西的原理其实就是磨盘。其中铁盘子主要是用来磨制,木头盘子是用来抛光。往下面看盘子下面是摆满了各式物件,最后用一根牛皮软索,连在一副踏板上,看到这个,徐铮顿时想起后世的老式踏板缝纫机,蛮像的。
除了铊之外,两人拿出了各种各样的辅助材料,徐铮感兴趣的走上前,看了下,一大黑乎乎的颗粒状物品,徐铮捏了块,放在指尖轻捻,发觉很硬。没等徐铮问,钱姓师傅说道:“此物乃金刚砂,石榴石等混合而成,极其坚硬,主要是用来磨制。”徐铮放下,然后说道:“原来这个东西现在就有啦!”
钱姓师傅莫名其妙的看了眼徐铮,没说什么,徐铮自嘲的笑了笑。
钱姓师傅又说道:“公子,你这个镜片如此之大,恐怕不是做叆叇用的吧?”徐铮点点头。
“这么多镜片磨下来,只怕得小半年功夫!”
“啊!”徐铮吃惊的长大了嘴巴,道:“这么久?”
钱姓师傅接着说道:“若是公子心急,老汉我也可以昼夜不停,只不过??????!”
徐铮连忙摆手,因为俗话说得好:慢工出细活!更何况磨制镜片本身就是极其费时费工的活。
徐铮不在说话,只是看着两位师傅不停的踩动踏板,等到铁盘子转动平稳以后,开始动手磨制粗坯。看了许久,徐铮若有所得,但是没有过多解释,仍是一个人回到屋子里,折腾起来。
原来徐铮看着脚踏,想到了后世带有马达的缝纫机,这样一来,省却了人工,既可以让工人节省体力,也可以让工人集中精神。
看样子必须增加动力装置,这样才能加快磨制进程。要知道徐铮还指望着多做点望远镜,留着以后使用,在没有雷达之前,望远镜是现代化不对不可缺少的必备物品之一。
徐铮再次翻出释雪花帮自己整理的笔记,专门查看蒸汽轮机和齿轮组合的章节。
尽管现在最为缺乏的是密封材料,也就是后世常用的橡胶,但是按照自己的设计,作为带动铊的动力装置,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想到这里,徐铮不在犹豫,让老道士再次去县城,请几个铁匠过来,并采购铁、铜以及木炭等原材料,小道士张礼真则直接变成徐铮的助手,帮助徐铮用木头制作模型,并量好尺寸,做好记录。
派出去的人手,只有老道士陶真和小道士张礼真回来了。小道士张礼真见公子回来,献宝一般说道:“公子,公子,快来看我们带回来的东西,整整一车的翡翠玛瑙钻石!”
徐铮被吓了一跳,心说这得花多少钱啊!赶紧走过去掀开篷布一看,果然整个车厢里堆满了亮晶晶透明的水晶块。顿时悬起来的心落到了实处,笑骂道:“小笨蛋,你们花了多少银子买来的?”
老道士笑而不语,张礼真脸色一红,说道:“贵倒是不贵,一车也就几十两银子。你说也真是奇怪,这些宝贝怎么这么便宜的!听那边村里人说,这宝贝在地里都能捡到,特别是下过大雨或是发过洪水以后,多多少少都能捡到些,本来村民都以为是不得了的宝贝,哪知道珠宝铺子都不愿意收!所以才会这么便宜吧!”
徐铮点了点头,说道:“你讲的也不无道理,这个东西就是水晶,确实也不算值钱,对于别人来说就是一堆透明的石块,但是对于我们,可是有大用处的!”
老道士陶真点了点头,说道:“我就知道公子做事情肯定有讲究的,要不然也不会让我们千里迢迢的来回折腾。这一路上人吃马嚼的,确实是花费不小!”
“如果继续收购,能否顺利买到?”徐铮问。
老道士陶真点点头,道:“不过数量不一定有这么多,而且我们要想多买的话,估计村民们肯定会涨价!不过我这次,特地留了几个村里里长的联系方式,下次再买可以直接找他们帮忙。”
徐铮听完翘起大拇指,说道:“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道士忙摆了摆手,道:“莫要笑话我了!”
“公子,公子!既然这个东西不值钱,你买了有什么用处的?”张礼真好奇的问道。
“想知道?嘿嘿,偏偏不告诉你!”徐铮故意买了个关子。说完徐铮不再理会张礼真,而是把老道士陶真叫了过来,嘱托他去附近城里找几个会制作叆叇的工匠并带过来(叆叇音ai dai 老花镜,明朝嘉靖田艺蘅《留青日扎》中有记载,明张宁《方洲杂言》亦有明确记载,最早的明确记录是宋朝‘云爱云逮’。有很多记录说马可波罗在1260年明确记录中国人使用眼镜,这个有两个错误,第一个宋朝已经有眼镜;二是1260年,这个时间不对,马可波罗初生1254年,十七岁开始旅游,历经三年才到元大都,也就是1275年,这样计算,1260年马可波罗刚六岁就到中国,很明显是谬误。)。
徐铮本来计划让老道士去趟苏州请“孙云球”过来的,这可是明清之际中国人对近视,远视和老花最有研究的权威,可是后来一想,好像这厮在崇祯初才出生,这会才1926年,估计“张大拿”还没成为生命种子呢!只好退而求其次,嘱咐完之后,徐铮一头扎进自己的书房,开始设计放大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的草图。
对于放大镜,徐铮采取了最简单的设计,凸透镜(会聚透镜,中国应用历史较早,江苏甘泉东汉广陵王刘荆出土的原始放大镜,倍数45倍,要知道西方第一台望远镜是1608年荷兰人制造的)。徐铮看着眼前提地挑出来的水晶块,在苦苦思索如何切割和磨制镜片。仔细回忆着后世曾经学过的光学知识,这才发现是如何贫乏,只有焦距的含义记得最清晰,至于成像规律,想破了头也不清楚,最后反而越想越乱,在努力尝试了记不清次数的前提下,徐铮只好无奈放弃。转而采用生活中的常识,首先是要磨一个最大的水晶镜片,其次是曲率半径最小,这完全是自己小时候玩放大镜的经验,越大越厚,物体放大倍数越高。最后徐铮选了一块最大的水晶原矿,确定为磨制放大镜的原料。
接下来是磨制了,后世采用的主要是碳化硅也就是金刚砂和氧化铝等材料,现在可是大明朝,没办法,只好先放在一边,等老道士陶真请来匠人再说,最后挑了数块合用的,对方在一起。
老道士陶真果然不负众望,请来了两个师傅,都磨制过叆叇镜片,算得上有经验的老师傅,一个姓赵,另一个姓钱,都是五十几岁的年纪,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个竟然带着一副叆叇,龟壳磨出来的镜框,两个有两个类似发夹的卡子,后面用一根黑绸带系在后脑勺上。徐铮等两个师傅稍作休息之后,就使人唤了过来,拿出了设计草图,交代相关的注意事项和要求,其实主要的工作就是磨制镜片。
赵姓师傅没说什么话,只是一声不响的准备各种工具;钱姓师傅说话了,道:“徐公子,老汉我做这个活计快三十年了,这还是第一次磨这么大的镜片,咱们丑话说在前头,这万一出了问题,可莫怪老汉我手艺不精!”
徐铮笑着说道:“两位尽管放宽心思,只要你们功夫下足了,出什么事情,我绝不怪罪你们!”
两个人拿出的家伙差不多,一个大铁盘子,另一个是木头盘子,徐铮知道盘子叫做“铊”(不是放射物质哈),徐铮觉得这个东西的原理其实就是磨盘。其中铁盘子主要是用来磨制,木头盘子是用来抛光。往下面看盘子下面是摆满了各式物件,最后用一根牛皮软索,连在一副踏板上,看到这个,徐铮顿时想起后世的老式踏板缝纫机,蛮像的。
除了铊之外,两人拿出了各种各样的辅助材料,徐铮感兴趣的走上前,看了下,一大黑乎乎的颗粒状物品,徐铮捏了块,放在指尖轻捻,发觉很硬。没等徐铮问,钱姓师傅说道:“此物乃金刚砂,石榴石等混合而成,极其坚硬,主要是用来磨制。”徐铮放下,然后说道:“原来这个东西现在就有啦!”
钱姓师傅莫名其妙的看了眼徐铮,没说什么,徐铮自嘲的笑了笑。
钱姓师傅又说道:“公子,你这个镜片如此之大,恐怕不是做叆叇用的吧?”徐铮点点头。
“这么多镜片磨下来,只怕得小半年功夫!”
“啊!”徐铮吃惊的长大了嘴巴,道:“这么久?”
钱姓师傅接着说道:“若是公子心急,老汉我也可以昼夜不停,只不过??????!”
徐铮连忙摆手,因为俗话说得好:慢工出细活!更何况磨制镜片本身就是极其费时费工的活。
徐铮不在说话,只是看着两位师傅不停的踩动踏板,等到铁盘子转动平稳以后,开始动手磨制粗坯。看了许久,徐铮若有所得,但是没有过多解释,仍是一个人回到屋子里,折腾起来。
原来徐铮看着脚踏,想到了后世带有马达的缝纫机,这样一来,省却了人工,既可以让工人节省体力,也可以让工人集中精神。
看样子必须增加动力装置,这样才能加快磨制进程。要知道徐铮还指望着多做点望远镜,留着以后使用,在没有雷达之前,望远镜是现代化不对不可缺少的必备物品之一。
徐铮再次翻出释雪花帮自己整理的笔记,专门查看蒸汽轮机和齿轮组合的章节。
尽管现在最为缺乏的是密封材料,也就是后世常用的橡胶,但是按照自己的设计,作为带动铊的动力装置,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想到这里,徐铮不在犹豫,让老道士再次去县城,请几个铁匠过来,并采购铁、铜以及木炭等原材料,小道士张礼真则直接变成徐铮的助手,帮助徐铮用木头制作模型,并量好尺寸,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