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页
原身当年争夺帝位时,最经常被兄弟攻讦的便是他的膝下无子。原身和妻子之间算有点亲缘,两人从小便感情甚好,成年后直接成婚,当年夫妻俩新婚燕尔,一起跟随父皇到外避暑时,意外遇到了行刺的贼人,妻子为他挡刀,虽及时治疗,可还是落下了生育困难的毛病。原身自是帮忙瞒住,并向妻子许诺,无论如何,除非过了四十还无子,他不会找其他女人开枝散叶,纵然兄弟如何挤兑,他也未曾转过心意。
登上帝位后,朝臣更是不断上书,要求原身选秀封妃,原身挺坚定,可已经是皇后的妻子却满心愧疚,她遍寻名医,终于怀了身孕,最后难产,不幸离世,只留下儿子陪伴丈夫左右。
正因为这些前因,再加上当年原身和几位兄弟争抢的惨烈景象,要原身引以为鉴,在有了嫡长子之后,原身便也不打算再有皇子,只想要好好地将嫡长子抚养长大。
原身的嫡子裴祐之在确保身体康健,算是彻底立住后,便直接被封为太子,原身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教养。
起先,这当然是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可这时谁又能想到,原身会是这大夏朝从未有过的长寿皇帝呢?
登基时才刚到二十的原身,一路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年轻气盛的他励精图治,各种谋划,心中自由沟壑,削藩、镇压意图造反的兄弟、征伐匈奴、改革税制hellip;hellip;可谓是真正的明君。
在他统治下,过上了安静宁和日子的百姓,个个感恩戴德,他们时常感谢天赐明君,希望圣上能够万岁、万岁、万万岁。
同样高呼万岁,感觉遇到伯乐的大臣们也不知道,这大夏朝的危机,就出在这个万岁上。
裴祐之年纪渐长,在父皇的支持下,他开始组建自己的人马,原身膝下没有其他皇子,因着这个原因,倒也不存在什么站队之类的问题,往他这投诚的下臣前仆后继,一个接着一个;颇有资历,有良臣名将称呼的老臣也愿意和他接触,为大夏朝的未来做着谋略,因着这些原因,他身边围着的人越来越多,经受过帝王教育进入朝堂的他,也开始试着以父皇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儿子开始独当一面的时候,原身刚过五十,此前大夏朝的几任皇帝,最长寿的一位,也没有活过六十的,对于儿子的招兵买马,起先他当然是满心支持,甚至还主动给予帮助,替他挑选着能臣干将,以许未来,虽然他依旧雄心壮志,对大夏朝的未来有无限期需,可他也得早替儿子做筹划,要不等哪日他一觉不醒,徒留下儿子要何去何从,在这个时候,父子俩还能和谐相处。
可是渐渐地,无论是太医的诊断,还是司天监国师的卜算,或是他自己的感受,都证明了同一件事,就是他目前还算身体康健,起码几年之内,不会出现问题。
于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便随着两人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大。
原身老而不衰,裴祐之往中年迈步,到了这个阶段,意识到自己还有很长一段寿命的原身,开始有意识地打压儿子手上的权柄,他还不想退位,而且在他看来,儿子也还不够成熟,不能承担好做皇帝的职责,到了中年的裴祐之,也开始内心挣扎,被以未来皇帝身份培养了二三十年的他,对这个皇朝也有自己的规划,他受够了权力被约束,控制不了任何事情,只能按照父皇规划走的样子,再者,父皇之前的几任皇帝,就没有活过六十的,父皇能长寿,不代表他能长寿,已过三十的裴祐之忍不住开始挣扎,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做上皇帝的位置,他这么些年,都是在学习怎么做个皇帝,而现在却告诉他,要做个安分的太子。
朕一日不死,尔永是太子,这句话,终究成了真。
原身开始老迈后,更是变得多疑多心,他怀疑自己的儿子裴祐之恨不得自己立刻去死,他用最挑剔的眼神,发觉着儿子身上的一切问题mdash;mdash;看,他近臣颇多,有结党隐忧;他和妻族过近,恐未来外戚夺权;他重文臣而轻武将,压不住边疆;他做事谨小慎微,毫无帝王霸气hellip;hellip;总之,从前在他眼里还算是小毛病的问题,一个个变得突出,要他看着儿子,总觉得哪哪都是不对。
原身认定了儿子能力不足,也觉得他不能坚持自己的政策,带着大夏朝走向辉煌,他开始迟疑,怀疑自己是不是选择了对的接班人,总之,曾经在他看来,是骄傲的儿子,现在看来,全是问题。
裴祐之当然感觉到了来自父亲的不满,强烈的危机感,要他同样变得敏感,如履薄冰,他越发地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将他的岳父罢黜;看他多年的伴读被挑了毛病,调离京城;就连他身边的太监宫女,也因着什么勾他玩耍,不知劝谏之类的荒唐理由被罚了板子hellip;hellip;曾经他崇拜、向往的父皇,现在变得可怖,一点点将他所有的枝叶斩断,然后对他说,他越界了,父子之情,荡然无存。
这句越界说的真对,一日是太子,就不可以肖想皇帝之位,可当年叫他好好学着怎么当个皇帝父皇,怎么不是这么说的。
之后,便成了死循环,树倒猢狲散,身边再无知心人的裴祐之,开始荒唐度日,父皇既然觉得他想夺权、觉得他心机深重,那他就享乐人间便可,东宫夜夜笙歌,锣鼓喧天;知道这一切的原身又火了,他不顾裴祐之的脸面,下旨叱责甚至顶着半数朝臣的反对,直接废了太子,在旨意里,他洋洋洒洒,不留半点情面,直说太子品行糟糕、不知谨言慎行,不堪为帝,并直接要求太子闭门反省三年,不得与外臣往来。
--
登上帝位后,朝臣更是不断上书,要求原身选秀封妃,原身挺坚定,可已经是皇后的妻子却满心愧疚,她遍寻名医,终于怀了身孕,最后难产,不幸离世,只留下儿子陪伴丈夫左右。
正因为这些前因,再加上当年原身和几位兄弟争抢的惨烈景象,要原身引以为鉴,在有了嫡长子之后,原身便也不打算再有皇子,只想要好好地将嫡长子抚养长大。
原身的嫡子裴祐之在确保身体康健,算是彻底立住后,便直接被封为太子,原身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教养。
起先,这当然是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可这时谁又能想到,原身会是这大夏朝从未有过的长寿皇帝呢?
登基时才刚到二十的原身,一路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年轻气盛的他励精图治,各种谋划,心中自由沟壑,削藩、镇压意图造反的兄弟、征伐匈奴、改革税制hellip;hellip;可谓是真正的明君。
在他统治下,过上了安静宁和日子的百姓,个个感恩戴德,他们时常感谢天赐明君,希望圣上能够万岁、万岁、万万岁。
同样高呼万岁,感觉遇到伯乐的大臣们也不知道,这大夏朝的危机,就出在这个万岁上。
裴祐之年纪渐长,在父皇的支持下,他开始组建自己的人马,原身膝下没有其他皇子,因着这个原因,倒也不存在什么站队之类的问题,往他这投诚的下臣前仆后继,一个接着一个;颇有资历,有良臣名将称呼的老臣也愿意和他接触,为大夏朝的未来做着谋略,因着这些原因,他身边围着的人越来越多,经受过帝王教育进入朝堂的他,也开始试着以父皇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儿子开始独当一面的时候,原身刚过五十,此前大夏朝的几任皇帝,最长寿的一位,也没有活过六十的,对于儿子的招兵买马,起先他当然是满心支持,甚至还主动给予帮助,替他挑选着能臣干将,以许未来,虽然他依旧雄心壮志,对大夏朝的未来有无限期需,可他也得早替儿子做筹划,要不等哪日他一觉不醒,徒留下儿子要何去何从,在这个时候,父子俩还能和谐相处。
可是渐渐地,无论是太医的诊断,还是司天监国师的卜算,或是他自己的感受,都证明了同一件事,就是他目前还算身体康健,起码几年之内,不会出现问题。
于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便随着两人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大。
原身老而不衰,裴祐之往中年迈步,到了这个阶段,意识到自己还有很长一段寿命的原身,开始有意识地打压儿子手上的权柄,他还不想退位,而且在他看来,儿子也还不够成熟,不能承担好做皇帝的职责,到了中年的裴祐之,也开始内心挣扎,被以未来皇帝身份培养了二三十年的他,对这个皇朝也有自己的规划,他受够了权力被约束,控制不了任何事情,只能按照父皇规划走的样子,再者,父皇之前的几任皇帝,就没有活过六十的,父皇能长寿,不代表他能长寿,已过三十的裴祐之忍不住开始挣扎,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做上皇帝的位置,他这么些年,都是在学习怎么做个皇帝,而现在却告诉他,要做个安分的太子。
朕一日不死,尔永是太子,这句话,终究成了真。
原身开始老迈后,更是变得多疑多心,他怀疑自己的儿子裴祐之恨不得自己立刻去死,他用最挑剔的眼神,发觉着儿子身上的一切问题mdash;mdash;看,他近臣颇多,有结党隐忧;他和妻族过近,恐未来外戚夺权;他重文臣而轻武将,压不住边疆;他做事谨小慎微,毫无帝王霸气hellip;hellip;总之,从前在他眼里还算是小毛病的问题,一个个变得突出,要他看着儿子,总觉得哪哪都是不对。
原身认定了儿子能力不足,也觉得他不能坚持自己的政策,带着大夏朝走向辉煌,他开始迟疑,怀疑自己是不是选择了对的接班人,总之,曾经在他看来,是骄傲的儿子,现在看来,全是问题。
裴祐之当然感觉到了来自父亲的不满,强烈的危机感,要他同样变得敏感,如履薄冰,他越发地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将他的岳父罢黜;看他多年的伴读被挑了毛病,调离京城;就连他身边的太监宫女,也因着什么勾他玩耍,不知劝谏之类的荒唐理由被罚了板子hellip;hellip;曾经他崇拜、向往的父皇,现在变得可怖,一点点将他所有的枝叶斩断,然后对他说,他越界了,父子之情,荡然无存。
这句越界说的真对,一日是太子,就不可以肖想皇帝之位,可当年叫他好好学着怎么当个皇帝父皇,怎么不是这么说的。
之后,便成了死循环,树倒猢狲散,身边再无知心人的裴祐之,开始荒唐度日,父皇既然觉得他想夺权、觉得他心机深重,那他就享乐人间便可,东宫夜夜笙歌,锣鼓喧天;知道这一切的原身又火了,他不顾裴祐之的脸面,下旨叱责甚至顶着半数朝臣的反对,直接废了太子,在旨意里,他洋洋洒洒,不留半点情面,直说太子品行糟糕、不知谨言慎行,不堪为帝,并直接要求太子闭门反省三年,不得与外臣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