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页
甲频繁在有乙的场合或其他能传到乙那里的公众场合开玩笑似的抱怨,比如在乙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对其他人说别看今天在这里,其实平常叫她(乙)过来玩儿,她从来不过来rdquo;,或者是被问道想跟谁一起去旅行时说我想跟她一起去某某地啊,可是她肯定不跟我去rdquo;,诸如此类。
这类语言看似是无意间的抱怨,但是因为总能传达给乙,所以就算没有刻意去听,乙也会觉得:啊,我那样对他(甲)好像太过分了。
前面提到了,两人不是恋人,不是追求与被追求的关系,所以没有为了不伤害他(她)的感情干脆利落拒绝为好rdquo;这种非要把别人的好意往外推的必要。
于是转折就来了。
乙开始对甲的行为有回应,从偶尔一起玩儿到乙习惯了与甲相处之后也逐渐甲走去哪就跟去哪儿。
前面还提到一点儿,乙年龄小,性格还没定型。但是,在两人相处的这一年多当中,乙刚好是处于逐渐成人的过渡期,甲的言行从各个方面都给乙造成了影响。于是,在乙从情绪外露到逐渐内敛的这个过程中,已经被甲养成了大多时间与他相处任何事先想到他的习惯。反而跟其他小伙伴不太亲近了。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甲不主动了。
作为当事人体会到的肯定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乙并没有发现异常,只是开始更主动一点儿对甲。最近甲生日,乙独自策划了路线,带着甲来了次短期旅行,旅行照里的甲一脸淡然,而乙因为跟甲一起旅行表现出了喜悦。
谁能想到一年多前这两个人还是单箭头的关系,乙还在甲提到想跟他一起去旅行的时候说了不要呢,打脸。
我因为某些原因,刚好对两人的言行有关注,起先也没有在意,但是,直到今天看到有人说:那些抱怨的话是起到了提示和反加强的作用。就像撒娇并不是为了自己觉得可爱,而是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可爱,抱怨也不只是真的不满,而是在给对方提示让对方反思。
细思极恐,如果真是这样,那厉害了我的甲。
乙的成长中,因为起点高,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比普通人高一个阶层,比普通人多了更多经历的同时也因为没有太过体会普通生活而保有一份稚子之心。用得来说就是,专业素养高,人际圈子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经济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前途光明,目前不需要任何人在任何方面给她提供额外帮助。这样的人,理所当然有距离感。就算是一起共事的人,大家都在一个水平,也会有距离感,因为没有对对方的必需性,没有深入交流的必要性。
所以就算是整个一年多时光都与甲乙一起度过,对她的关心照顾与现在的甲并无区别的人,在乙看来也只是普通的同事,跟甲在她心中的地位完全不同,虽然她自己还没有准确意识到。
说得有点儿乱,重点在于,假设,整个过程都有甲的引导,那么就有意思了。
不一定就是刻意的引导,比如说看到吃的东西对身边的人说:\'好想吃呀\',那么身边的人就有概率会主动提议购买品尝。
类似这种无意的引导,在日常言行中,甲对乙做得相当多,大多数这种类型的引导都朝着\'我很无害,很值得信任\'的方向,所以乙会对甲有一些在人际交往中显得不尊重的举动。例如用力把笑嘻嘻的甲甩开,在其他人看来会有些过分,但实际上,在乙还没有接受甲的引导之前,对甲相当有礼貌,现在这样做只是已经接受了甲\'可以这样对我\'的暗示,以至于她自己没有意识到这已经是过分的举动了。
在这样的举动中,甲会获得好处。无论是他故意向乙展示因被拒绝而失落的表情还是乙从他人的反应中察觉到自己对甲造成了伤害,她都会以其他方式弥补,这时就是甲受益了。
除了这些体现在无数个细节中的无意引导,整个变化过程这么有节奏,肯定也是甲在察觉到乙每次的态度变化后做了刻意的引导。
我想跟她玩儿但是她不理我,那肯定要努力获得她的好感;她已经开始理我了,我当然就可以不必那么殷勤,适当的表达不满也可以;她已经开始在意我了,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平等的关系,我可以不主动了。
不知道自己胡言乱语了什么,最后,祝他们幸福吧。
咦,我是不是说了什么奇怪的话。
第10章 那个男同学
夏承锦是个慢性子,吃饭慢,走路慢,与同学相处也熟悉地慢,同班一年也有她叫不出名字的同班同学。
她还特别容易脸红,跟陌生人说话脸红,跟老师说话脸红,跟男同学说话脸红,就干脆不怎么跟人说话了。
虽然是个慢性子,但是夏承锦脑子好使,从小到大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一路顺风顺水从县城里最好的初中考到了市里最好的高中,然后进了最好的班级跟脑子跟她一样好使的同学们上着一中最好的老师教的课。
高一开学当天,夏承锦是自己去学校的,带着一个装被子枕头的大行李袋和一个装着几件换洗衣服的双肩背包。
纤瘦的她从校门口一路带着硕大的行李包走走停停,引起了不少路人回头,但大人们也都行色匆匆,忙着帮自家孩子跑前跑后拎东西,一时也没有人能空出手帮她。
--
这类语言看似是无意间的抱怨,但是因为总能传达给乙,所以就算没有刻意去听,乙也会觉得:啊,我那样对他(甲)好像太过分了。
前面提到了,两人不是恋人,不是追求与被追求的关系,所以没有为了不伤害他(她)的感情干脆利落拒绝为好rdquo;这种非要把别人的好意往外推的必要。
于是转折就来了。
乙开始对甲的行为有回应,从偶尔一起玩儿到乙习惯了与甲相处之后也逐渐甲走去哪就跟去哪儿。
前面还提到一点儿,乙年龄小,性格还没定型。但是,在两人相处的这一年多当中,乙刚好是处于逐渐成人的过渡期,甲的言行从各个方面都给乙造成了影响。于是,在乙从情绪外露到逐渐内敛的这个过程中,已经被甲养成了大多时间与他相处任何事先想到他的习惯。反而跟其他小伙伴不太亲近了。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甲不主动了。
作为当事人体会到的肯定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乙并没有发现异常,只是开始更主动一点儿对甲。最近甲生日,乙独自策划了路线,带着甲来了次短期旅行,旅行照里的甲一脸淡然,而乙因为跟甲一起旅行表现出了喜悦。
谁能想到一年多前这两个人还是单箭头的关系,乙还在甲提到想跟他一起去旅行的时候说了不要呢,打脸。
我因为某些原因,刚好对两人的言行有关注,起先也没有在意,但是,直到今天看到有人说:那些抱怨的话是起到了提示和反加强的作用。就像撒娇并不是为了自己觉得可爱,而是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可爱,抱怨也不只是真的不满,而是在给对方提示让对方反思。
细思极恐,如果真是这样,那厉害了我的甲。
乙的成长中,因为起点高,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比普通人高一个阶层,比普通人多了更多经历的同时也因为没有太过体会普通生活而保有一份稚子之心。用得来说就是,专业素养高,人际圈子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经济能力做自己喜欢的事,前途光明,目前不需要任何人在任何方面给她提供额外帮助。这样的人,理所当然有距离感。就算是一起共事的人,大家都在一个水平,也会有距离感,因为没有对对方的必需性,没有深入交流的必要性。
所以就算是整个一年多时光都与甲乙一起度过,对她的关心照顾与现在的甲并无区别的人,在乙看来也只是普通的同事,跟甲在她心中的地位完全不同,虽然她自己还没有准确意识到。
说得有点儿乱,重点在于,假设,整个过程都有甲的引导,那么就有意思了。
不一定就是刻意的引导,比如说看到吃的东西对身边的人说:\'好想吃呀\',那么身边的人就有概率会主动提议购买品尝。
类似这种无意的引导,在日常言行中,甲对乙做得相当多,大多数这种类型的引导都朝着\'我很无害,很值得信任\'的方向,所以乙会对甲有一些在人际交往中显得不尊重的举动。例如用力把笑嘻嘻的甲甩开,在其他人看来会有些过分,但实际上,在乙还没有接受甲的引导之前,对甲相当有礼貌,现在这样做只是已经接受了甲\'可以这样对我\'的暗示,以至于她自己没有意识到这已经是过分的举动了。
在这样的举动中,甲会获得好处。无论是他故意向乙展示因被拒绝而失落的表情还是乙从他人的反应中察觉到自己对甲造成了伤害,她都会以其他方式弥补,这时就是甲受益了。
除了这些体现在无数个细节中的无意引导,整个变化过程这么有节奏,肯定也是甲在察觉到乙每次的态度变化后做了刻意的引导。
我想跟她玩儿但是她不理我,那肯定要努力获得她的好感;她已经开始理我了,我当然就可以不必那么殷勤,适当的表达不满也可以;她已经开始在意我了,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平等的关系,我可以不主动了。
不知道自己胡言乱语了什么,最后,祝他们幸福吧。
咦,我是不是说了什么奇怪的话。
第10章 那个男同学
夏承锦是个慢性子,吃饭慢,走路慢,与同学相处也熟悉地慢,同班一年也有她叫不出名字的同班同学。
她还特别容易脸红,跟陌生人说话脸红,跟老师说话脸红,跟男同学说话脸红,就干脆不怎么跟人说话了。
虽然是个慢性子,但是夏承锦脑子好使,从小到大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一路顺风顺水从县城里最好的初中考到了市里最好的高中,然后进了最好的班级跟脑子跟她一样好使的同学们上着一中最好的老师教的课。
高一开学当天,夏承锦是自己去学校的,带着一个装被子枕头的大行李袋和一个装着几件换洗衣服的双肩背包。
纤瘦的她从校门口一路带着硕大的行李包走走停停,引起了不少路人回头,但大人们也都行色匆匆,忙着帮自家孩子跑前跑后拎东西,一时也没有人能空出手帮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