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 快穿之虐渣计划

第69页

    所以打从一开始,木歆就决定了把木芸弄到生产队来,然后早早的把俩人凑成一对。
    木歆算到了木芸会在革委会上门后破釜沉舟选择下乡,也算到了木芸那姥姥的精明,会撺掇木国峰将她送到她所在的地方。
    唯一木歆没法算到的就是木芸来到庆丰后会被送去那个生产队,不过这一点不重要,只要同在庆丰,木歆相信,这个女人,绝对会想尽办法接近她。
    现在戏台子搭了一半,也好唱戏了。
    “婆婆,我回来了。”
    木歆把一筐子草料送去了牛棚,然后脚步轻快地回到了她借住的李老太家,看到李奶奶一把年纪了,还迈着颤巍巍的小脚,举着打满水的水桶往屋里的水缸里倒,吓得她赶紧上前,接过了她手中的水桶,帮着她把水倒进了水缸里。
    “婆婆,不是说好了这些力气活我来做吗?”
    木歆不赞同地看着老太太,李老太却没被她的眼神吓住。
    “噗嗤——”李老太爱怜的看着这个在她家住了近三个月的小姑娘,眉眼都带着笑:“好啦,婆婆知道了,今天我给你做了你最爱的饺子,荠菜馅儿的。”
    老太太一个人,根本就吃不完国家给的烈士遗孀的补助,木歆也是一个不委屈自己的,每个月去县城,也总得采买一些好东西回来。
    加上她是一个拿13工分的女人,在壮劳动力一天拿十一个工分就能勉强养活家里几个孩子的当下,她挣得这些工分,足够她隔三差五吃上一顿饺子或是白面馒头,而不觉得心疼。
    木歆有些庆幸当初徐有成把她分到了李老太太这儿,不然换做任何一户人家,恐怕她都不能吃的这样尽兴,相反,还得为了顾及住宿那户人家的心情,跟着吃掺了谷糠或是野菜的馍馍了。
    老太太做饺子的手艺很好,在木歆到家后,她将做好的饺子下锅,等饺子熟了,木歆也已经将水缸里的水挑满了。
    一老一幼坐在饭桌上,吃着饺子沾米醋,在这个压抑的年代里,也是一种难得的小幸福。
    第40章 七十年代小知青15
    吃完饭,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午睡的木歆检查了一番自己现如今的存款。
    当初下乡的时候, 她妈给了她一千五百块钱, 六十四市斤的全国粮票, 还有十六市斤的白面票, 其他布票、肉票、糖果券之类的票据若干。
    在她来到庆丰的这几个月里,粮票用了不少,其他票据几乎没有消耗,之后等生产队分粮了,按照她的工分,估计也不需要愁之后粮食的问题,这么一来, 怎么让手中的钱活起来, 就是木歆头疼的问题了。
    不知道是庆丰这儿的百姓太安分, 还是她没有找对地方,这几个月每次村里组织进城的日子,木歆都尝试着在一些隐蔽的地方寻找过黑市,只可惜都无功而返。
    木歆琢磨着, 可能是她的方法有误, 下一次,她打算自己带着点粮食进城,试着反向搜罗一下黑市的存在。
    数完了手里的资金,木歆小心的将东西分开藏了起来,这可是她和她妈的家底了,在这个赚钱机会不多的当下, 要是丢了,也怪让人心疼的。
    另一边,木芸也在细数自己手里的资产。
    木国峰是真疼她,在她下乡之前,对方从同事那儿,还有木家二老处一共借来了三百块钱,以及一些零散的票据,其中全国粮票不多,之前木歆那批知青下乡的时候,家长们几乎就将杭市内流通的全国粮票兑换光了,木国峰用了许多人脉关系,总共也只换来二十市斤的粮票。
    按照木芸的饭量,敞开肚子吃,这点粮食,也就够她吃上一两个月罢了。
    原本她不怎么在意,可是今天在她借住的老乡这儿吃了一顿饭,木芸立马就意识到,粮食问题将是她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木芸的运气没有木歆好,她借住的这户人家是队上出了名的困难户。
    家里一对老人,一个媳妇,外加七个孩子,家里的劳动力在三年前修堤坝的时候被掉落的石块砸死了,县里和公社赔了一笔抚恤金,但那么多孩子,那笔本来就不算多的钱,也只能让他们勉强度日罢了,尤其这一天天的,抚恤金还在日渐减少中。
    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在生产队的日子是很难过的,一边要忍受生产队霸道的人家欺压,一边又没有挣工分的主力,只能靠人头粮生存。
    这家的七个孩子,最大的那几个也处于干不了太大的活,却最是能吃的年纪,只靠两个老人和一个妇女撑着,很多时候,一家十口,都只能混个水饱。
    徐有成把木芸分到这户人家家里,就是想着她的那份口粮能帮这户人家缓解一下粮食压力。
    木芸不知情,她看着今天下午摆在饭桌上几乎看不到米粒的米汤,汤水绿油油的,都是不知名的野草野菜混着煮的,没有任何调味,味道苦涩,以及不知道什么做的,类似生吞沙子口感的黑馍馍,都让木芸对下乡的生活感到绝望。
    以前在家里的时候,木家有两个赚钱的父母,一家子又都是城镇户口,享受城镇配给,一个礼拜总能吃上一顿肉,餐餐再不济也是浓稠的米粥,或是掺了一些粗粮的馍馍。
    她长这么大,从来就没有吃过那么难吃的食物。
    到最后,木芸也没有将她那份午餐吃下去,而是在尝试了一口后,将属于她的那份,丢给了这家吃不饱的几个孩子。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