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皇帝本纪(穿越)——觉三千里(112
在此种疑惑之下,这名豪侠顺着蛛丝马迹仔细调查,最终了解了此案的全部经过。
查清真相并不困难,因为真相就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名小吏甚至从来就没想过要遮掩真相。
反正提着斧头想要杀他的人死了,他没什么好怕的了,干嘛费尽心思地遮掩真相呢?
那江湖侠客武功高强,不似农人一般手无寸铁,拼死复仇之时也只有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他手中有三尺长剑,胸中有侠义青天。他很容易就将自己的剑架上了那小吏的脖子,听他痛哭流涕地供述了全部的罪行。
他叫那小吏自己写了供状,自己亲手画押。
他本可以直接一剑结果了这小吏但他知道,杀一个人容易,可这样杀了他之后,又于亡者何益?于千千万万仍然活着的生者何益?
他要杀了此人,但不是在现在,也不是在这小吏的家中。
他要在万人面前杀了他,要在皇帝的面前杀了他。
他要用这一人的死,将所有的肮脏污秽都暴露在世人面前!
而在这些主干剧情之外,热爱八卦的汴梁人民又根据各自喜好不同,给这个故事增色增香,有的给这名侠客和故事中悲情美貌的女子增加了一段感情戏,指出在这女子嫁人之前,他们曾是一对爱侣。又有人以为,女子天性放荡,或许她与那小吏不过是普通的奸夫□□关系,与那豪侠也肯定不清不楚,故事中只有农人一个可怜人,一眨眼老婆女儿都没了,不过那女儿究竟是谁的仍未可知
这些不清不楚的污言秽语,是注定无法呈到皇帝的御案上来的。
崇政殿里,赵受益拿在手中的,是一份最原始的案情梗概。
案件的真相大体与市井流言相合,只不过那名在皇帝面前击杀凶手的豪侠,是白玉堂假扮的罢了。
那名农人没有什么做江湖大侠的朋友,他死了之后也没人会为他查明真相。
如果不是包拯路过凤翔府,打算寻找一件可以当作引子来引爆一场大动荡的案件的话,他的死亡真相,就会被一直一直地埋没下去。
直到白骨在地下腐烂成一抔黄土。
想到那名小吏失去了五根手指和一半手掌的左手,赵受益暗叹一声。
这位白玉堂白少侠可真是严刑逼供的一把好手
据说是用他那把削金断玉的宝刀一寸一寸地切下来的
多亏了白玉堂逼供有方,他手上拿着的这份供状上,详细记载了那名小吏是如何□□妇女、凌虐幼童致死、又将安善良民投入狱中杀害。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光彩事迹。
一桩桩一件件,人证物证俱全。
看着这份供状,赵受益都不禁慨叹,一个基层的刀笔吏居然掌握着这么大的权力,能如神明一般地玩弄着他人的命运,而且也居然能有如此的丧心病狂,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而他的上级官长,那些读着圣贤书长大,经历过科举考试的文人们,居然就这样地默许了,或者说无视了他的所作所为。
这样的案子,包拯在北方这半年以来不知查获了多少,证据堆在禁军大营,甚至需要腾出一个专门的地方安放。
他轻轻地将供状放在面前的桌案上,扫视了一下殿中的群臣:众卿对此有什么想法?
殿内一片安静,落针可闻。
他们哪有什么想法
文武百官不仅苦笑。
端午节大好的日子,皇帝乘坐龙舟与民同乐,他们也都随行在侧,多么的风光,多么的荣耀。
结果皇帝刚上甲板,还没站上多久,忽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叶小舟,居然无风自动,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底下推着似的,刷刷刷就到了龙舟前面。他们还没来得及有什么反应,那小舟上的人就拎起了一个被捆成粽子、似乎能看出是个人形的东西,像是杀鸡放血一样将人给杀了,还把那尸体抛上甲板给他们看。
那尸体正正好好就落在皇帝的面前!
这要是再往前一步,就直接砸皇帝脑门上了!
杀完人抛完尸,那小舟又嗖嗖嗖地走了,快得叫人没法追。
而这尸体生前所做之恶,所有的供状、证据,都随着尸体一同被抛上了龙舟。
赵受益狠狠一拍桌案:朕问你们,有什么想法!
他从来都是个好脾气的人,更是鲜少在臣子面前发威。
从来不生气的人,生起气来才最可怕。
因此这一声断喝,吓得满朝文武哗啦啦地跪下。
赵受益深吸一口气:说话!
范仲淹作为百官之首,第一个发话:回官家,臣以为,此案灭绝人伦,丧心病狂。此人若不是为游侠所杀,□□妇女、凌虐幼童,应判以绞刑。观其不知改悔,又将幼童之父害死,罪加一等,应当车裂。
赵受益道:很好。但他既然已经死了,也就无从再谈什么绞刑车裂。
反正在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里面对的是白玉堂,这位少侠心狠手辣,肯定不能让他过得舒坦就对了。
其人已死,但他却不是死在官府的刑罚之下,而是被一个江湖游侠所杀。
赵受益道:朕就奇怪了,明明他犯的是朕的王法,害的是朕的子民,怎么朕的官员们却不能将他捉拿归案,定罪量刑,非要等到一个替天行道的侠客站出来,才能让他伏诛呢?
第128章
面对皇帝杀人诛心般的质问,文武百官们很难给出什么答案。
这要他们怎么说?
为什么这件惊天冤案没有被官府的人查出来,而是被一个江湖侠客查出来了?
这不是明摆着的?那侠客与死者交好,见自己朋友莫名其妙地死了,自然有精力、有时间去追查他的死亡真相。
而官府嘛
有品级、有官身的地方官员是不可能亲自去管理诉讼刑狱之类的小事的,他们没这个意识,甚至也没这个能耐。再加上宋代地方官员的流动性太强了,很有可能干上两三年就要换个地方当官。
如此短的任期内,插手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的诉讼业务是得不偿失的。
等你收服了各级刀笔吏、了解了治下地方暗地里的潜规则,和豪门望族打好了关系,清理了街面上的游侠混混,驱走了啸聚山林的土匪强人,终于将辖区的治安提高了,又平反了历年积攒下来的冤案,再重建司法秩序,让你的治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然后皇帝听说你在地方上干得不错,出了这么多的政绩,收服了这么多的民心,百姓们都把你当成青天大老爷供着
那你很可能会以最快的速度收到调任书,调到哪里不重要,反正离你目前的辖区越远越好。
毕竟,谁让你去做这些招揽民心的事情呢?
如此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渐渐地也没人做了。几乎所有的地方官上任之后,就把琐碎细务交给小吏们去处理。反正小吏们世世代代在本地生活,业务精熟。
这种情况下,底层小吏借助职权勒索地方、骚扰百姓,当然是不足为奇的事情。
官员们的放任与纵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气焰。
都不说话啦?
赵受益拿起那名小吏的认罪状书:区区一名无品无级的小吏,居然也能做下这么多丧心病狂的事情。
他一条一条地念:强占民女三人,强买田庄十二处,抢人墓地一处,强赊债务三千余两纹银
这还不算在这些强买强占强赊之中无辜丧命的人们。
知道的说他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吏,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多大的官,居然就有这么大的权力,做下这么多的恶事。难道朕的子民,就是如此的任人欺凌吗?
见殿中众人的头越发的低了,赵受益掂量着这个气氛算是烘托得不错,于是话锋一转,语气微微柔和了些许:朕也并没有责怪诸位的意思。想也知道,这种事情和你们不可能扯上什么关系。
宋代的官员俸禄高到吓人,做官做到崇政殿里来的,每年光靠明面上的俸禄就能过得风风光光的。就算不满足于有限的俸禄,想要赚些外快,也有的是干净的手段,不可能与这种低级的杀人案扯上关系。
朕将此事拿到这里来说,也只是想集思广益,大家拿出个办法来。
他指着那份供状:此等惨事究竟为何会发生,以后又该如何避免。诸位都是能人,不妨畅所欲言。
这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
此等惨事为何会发生当然是那主犯的小吏丧心病狂,目无王法。至于如何避免
包拯恰到好处地迈出了一步:臣有话说。
赵受益微笑:包卿请讲。
包拯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道:此案之所以会发生的缘由,臣以为有三。其一,是这小吏目无人伦,知法犯法。其二,是吏员选拔考评的程序有问题。这种目无纲纪之人居然能入官府为吏,还掌管刑狱,实在不可思议。第三,此人不过是一个文书小吏,他是如何能够一手遮天,将无辜之人投入狱中折磨致死,且还得了狱卒、同狱囚犯具结作保,承认那无辜农人是突发疾病而死的。
赵受益点头:说得好。那包卿以为,此案应该如何了结?
包拯道:既然此案发生的缘由有三,自然就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算真正结案。第一个缘由,是这小吏本人。杀人偿命,虽然他生前并未被绳之以法,而是江湖侠客以私刑杀人,但他到底还是抵了命,所以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第二个问题,臣以为,一个丧心病狂的禽兽居然能够成为官府小吏,是由于官府招募小吏的程序混杂,没有统一的法度。臣听说,在某些州郡,只要花上三百两银子,再找对门路,就能进入官府当差,捞一个油水丰厚的职位。至于当差之后,要如何将这三百两银子挣回来,就见仁见智了。所以臣以为,要想杜绝此等行径,唯有效仿科举,通过考试的途径选拔能力合适、品行端正的人来担任官府小吏。至于第三个问题
他抿了抿唇:臣暂时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赵受益点头:很好。
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当然不能由包拯想出来。毕竟他要设立一个有执法权的监督官员的机构,就由包拯担任第一任长官。如果这个主意由包拯自己提出来,那味道就变了。
朕也觉得,似乎应该再开一门类似于科举的考试,来选拔小吏。毕竟人不读书,则无礼义廉耻。
就是开个公务员考试嘛。一个正规的考试,至少能把那些拿着几百两银子,削尖了脑袋想要钻进官府吃皇粮、鱼肉百姓的害虫挡在门外。
他扫视一圈殿下群臣:你看,那小吏做得出这种丧心病狂之事,众卿就一定做不出,这就是由于众卿读得书多,将圣人教化记在了心里。
这
有臣子站了出来:官家,臣以为此举不妥。
赵受益亲切地问他:有何不妥?
那臣子道:历来科举,每科不过取中数百人,三年一科,已经花费不小。可是能为国家选中人才,充当栋梁,这点花费也就不算什么。可是如果要以科举选任小吏,这个规模会扩大数倍,花费也要扩大数倍。如此劳民伤财,却只为选拔小吏,臣窃以为不妥。
赵受益点头:嗯,花费大,还有什么理由?
那臣子壮着胆子道:且读书之人未必愿意委身为吏,愿意委身为吏的大部分都不是读书之人。如果开设了选拔小吏的科举,能中的不愿去,愿去的不能中,则毫无意义。
赵受益又点头:这也是个理由了。还有么?
那臣子满头冷汗,摇摇头:没有了。
赵受益轻叹一声:朕知道了。
他明白这些人不愿意让他开公务员考试的理由。
毕竟官吏二字虽然常被人连在一起说,但其中却有着天渊之别。
官员有品级、有官身,比吏要尊贵无数倍。
之所以会有这种区别,在宋代这个门阀士族已经衰落的时代,不过就是由于一个科举考试。
官员能够考过科举,所以鱼跃龙门,一步登天。小吏考不过科举,所以终生都只能是杂鱼。
而现在小吏也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出任了,那么吏与官之间的差距会迅速缩小。
这个差距永远都不会被弥平,但却足以让官员们跌下神坛。
大家都是通过考试进来的,谁又比谁尊贵到哪里去呢?
因此公务员考试势必会遭到官员们的抵制,因为他们都是科举出身,公务员考试会让他们的身价含金量缩水。
说到底,还是牵扯到了自身利益
赵受益道:但朕觉得,此事依旧利大于弊。
科举花费众多,虽然只是三年一届,却有院试乡试等等数级,每级又有许多场不同的考试。换算下来,自然投入得多。而包卿提议的这个新考,招募的却是小吏。既然是小吏,那么就没必要这样层层筛选,考两次试也就行了。至于考试的内容,也与传统的科举不同。圣贤书要考,但不是重点,重点应在律令、算术上。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能中的不愿考,愿考的中不了的情况了。
公务员考试的定位就是为了选拔基层的小吏,四书五经算是思想政治大题,要考,分数占比不少,但也不算多,律令和算数才是大头。后两者都是官府基层人员工作中所必须用到的技能。
这与传统的科举考试几乎就没有太大的冲突,他就不相信这些寒窗苦读十年,盼着金榜题名中状元的儒生们能够放下身段来学算术。
公孙策大概算是个异类吧不过他的数学能力应该是天生的,再加上个人爱好,但有这个爱好的儒生大概很少很少
所以,这个新考所要选拔的,应当是那些略通文字,粗识律令,算数能力比较强的人。朕相信,即使没有这个新考,这些人也不会参加科举考试。即使参加了,也得不到功名。既然如此,何不给他们铺一条康庄大道,叫他们能施展所长,到官府里来呢?
有臣子迟疑道:举国上下的官府中,有数万名小吏。一时之间,又上哪里去找这样的数万人来呢?
赵受益悠然笑了:朕听说,好几年前有个姓晏名殊的枢密副使,在京城开了一所大学?
恋耽美
查清真相并不困难,因为真相就在光天化日之下。这名小吏甚至从来就没想过要遮掩真相。
反正提着斧头想要杀他的人死了,他没什么好怕的了,干嘛费尽心思地遮掩真相呢?
那江湖侠客武功高强,不似农人一般手无寸铁,拼死复仇之时也只有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他手中有三尺长剑,胸中有侠义青天。他很容易就将自己的剑架上了那小吏的脖子,听他痛哭流涕地供述了全部的罪行。
他叫那小吏自己写了供状,自己亲手画押。
他本可以直接一剑结果了这小吏但他知道,杀一个人容易,可这样杀了他之后,又于亡者何益?于千千万万仍然活着的生者何益?
他要杀了此人,但不是在现在,也不是在这小吏的家中。
他要在万人面前杀了他,要在皇帝的面前杀了他。
他要用这一人的死,将所有的肮脏污秽都暴露在世人面前!
而在这些主干剧情之外,热爱八卦的汴梁人民又根据各自喜好不同,给这个故事增色增香,有的给这名侠客和故事中悲情美貌的女子增加了一段感情戏,指出在这女子嫁人之前,他们曾是一对爱侣。又有人以为,女子天性放荡,或许她与那小吏不过是普通的奸夫□□关系,与那豪侠也肯定不清不楚,故事中只有农人一个可怜人,一眨眼老婆女儿都没了,不过那女儿究竟是谁的仍未可知
这些不清不楚的污言秽语,是注定无法呈到皇帝的御案上来的。
崇政殿里,赵受益拿在手中的,是一份最原始的案情梗概。
案件的真相大体与市井流言相合,只不过那名在皇帝面前击杀凶手的豪侠,是白玉堂假扮的罢了。
那名农人没有什么做江湖大侠的朋友,他死了之后也没人会为他查明真相。
如果不是包拯路过凤翔府,打算寻找一件可以当作引子来引爆一场大动荡的案件的话,他的死亡真相,就会被一直一直地埋没下去。
直到白骨在地下腐烂成一抔黄土。
想到那名小吏失去了五根手指和一半手掌的左手,赵受益暗叹一声。
这位白玉堂白少侠可真是严刑逼供的一把好手
据说是用他那把削金断玉的宝刀一寸一寸地切下来的
多亏了白玉堂逼供有方,他手上拿着的这份供状上,详细记载了那名小吏是如何□□妇女、凌虐幼童致死、又将安善良民投入狱中杀害。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光彩事迹。
一桩桩一件件,人证物证俱全。
看着这份供状,赵受益都不禁慨叹,一个基层的刀笔吏居然掌握着这么大的权力,能如神明一般地玩弄着他人的命运,而且也居然能有如此的丧心病狂,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而他的上级官长,那些读着圣贤书长大,经历过科举考试的文人们,居然就这样地默许了,或者说无视了他的所作所为。
这样的案子,包拯在北方这半年以来不知查获了多少,证据堆在禁军大营,甚至需要腾出一个专门的地方安放。
他轻轻地将供状放在面前的桌案上,扫视了一下殿中的群臣:众卿对此有什么想法?
殿内一片安静,落针可闻。
他们哪有什么想法
文武百官不仅苦笑。
端午节大好的日子,皇帝乘坐龙舟与民同乐,他们也都随行在侧,多么的风光,多么的荣耀。
结果皇帝刚上甲板,还没站上多久,忽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叶小舟,居然无风自动,像是有什么东西在底下推着似的,刷刷刷就到了龙舟前面。他们还没来得及有什么反应,那小舟上的人就拎起了一个被捆成粽子、似乎能看出是个人形的东西,像是杀鸡放血一样将人给杀了,还把那尸体抛上甲板给他们看。
那尸体正正好好就落在皇帝的面前!
这要是再往前一步,就直接砸皇帝脑门上了!
杀完人抛完尸,那小舟又嗖嗖嗖地走了,快得叫人没法追。
而这尸体生前所做之恶,所有的供状、证据,都随着尸体一同被抛上了龙舟。
赵受益狠狠一拍桌案:朕问你们,有什么想法!
他从来都是个好脾气的人,更是鲜少在臣子面前发威。
从来不生气的人,生起气来才最可怕。
因此这一声断喝,吓得满朝文武哗啦啦地跪下。
赵受益深吸一口气:说话!
范仲淹作为百官之首,第一个发话:回官家,臣以为,此案灭绝人伦,丧心病狂。此人若不是为游侠所杀,□□妇女、凌虐幼童,应判以绞刑。观其不知改悔,又将幼童之父害死,罪加一等,应当车裂。
赵受益道:很好。但他既然已经死了,也就无从再谈什么绞刑车裂。
反正在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里面对的是白玉堂,这位少侠心狠手辣,肯定不能让他过得舒坦就对了。
其人已死,但他却不是死在官府的刑罚之下,而是被一个江湖游侠所杀。
赵受益道:朕就奇怪了,明明他犯的是朕的王法,害的是朕的子民,怎么朕的官员们却不能将他捉拿归案,定罪量刑,非要等到一个替天行道的侠客站出来,才能让他伏诛呢?
第128章
面对皇帝杀人诛心般的质问,文武百官们很难给出什么答案。
这要他们怎么说?
为什么这件惊天冤案没有被官府的人查出来,而是被一个江湖侠客查出来了?
这不是明摆着的?那侠客与死者交好,见自己朋友莫名其妙地死了,自然有精力、有时间去追查他的死亡真相。
而官府嘛
有品级、有官身的地方官员是不可能亲自去管理诉讼刑狱之类的小事的,他们没这个意识,甚至也没这个能耐。再加上宋代地方官员的流动性太强了,很有可能干上两三年就要换个地方当官。
如此短的任期内,插手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的诉讼业务是得不偿失的。
等你收服了各级刀笔吏、了解了治下地方暗地里的潜规则,和豪门望族打好了关系,清理了街面上的游侠混混,驱走了啸聚山林的土匪强人,终于将辖区的治安提高了,又平反了历年积攒下来的冤案,再重建司法秩序,让你的治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然后皇帝听说你在地方上干得不错,出了这么多的政绩,收服了这么多的民心,百姓们都把你当成青天大老爷供着
那你很可能会以最快的速度收到调任书,调到哪里不重要,反正离你目前的辖区越远越好。
毕竟,谁让你去做这些招揽民心的事情呢?
如此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渐渐地也没人做了。几乎所有的地方官上任之后,就把琐碎细务交给小吏们去处理。反正小吏们世世代代在本地生活,业务精熟。
这种情况下,底层小吏借助职权勒索地方、骚扰百姓,当然是不足为奇的事情。
官员们的放任与纵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气焰。
都不说话啦?
赵受益拿起那名小吏的认罪状书:区区一名无品无级的小吏,居然也能做下这么多丧心病狂的事情。
他一条一条地念:强占民女三人,强买田庄十二处,抢人墓地一处,强赊债务三千余两纹银
这还不算在这些强买强占强赊之中无辜丧命的人们。
知道的说他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吏,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多大的官,居然就有这么大的权力,做下这么多的恶事。难道朕的子民,就是如此的任人欺凌吗?
见殿中众人的头越发的低了,赵受益掂量着这个气氛算是烘托得不错,于是话锋一转,语气微微柔和了些许:朕也并没有责怪诸位的意思。想也知道,这种事情和你们不可能扯上什么关系。
宋代的官员俸禄高到吓人,做官做到崇政殿里来的,每年光靠明面上的俸禄就能过得风风光光的。就算不满足于有限的俸禄,想要赚些外快,也有的是干净的手段,不可能与这种低级的杀人案扯上关系。
朕将此事拿到这里来说,也只是想集思广益,大家拿出个办法来。
他指着那份供状:此等惨事究竟为何会发生,以后又该如何避免。诸位都是能人,不妨畅所欲言。
这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
此等惨事为何会发生当然是那主犯的小吏丧心病狂,目无王法。至于如何避免
包拯恰到好处地迈出了一步:臣有话说。
赵受益微笑:包卿请讲。
包拯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道:此案之所以会发生的缘由,臣以为有三。其一,是这小吏目无人伦,知法犯法。其二,是吏员选拔考评的程序有问题。这种目无纲纪之人居然能入官府为吏,还掌管刑狱,实在不可思议。第三,此人不过是一个文书小吏,他是如何能够一手遮天,将无辜之人投入狱中折磨致死,且还得了狱卒、同狱囚犯具结作保,承认那无辜农人是突发疾病而死的。
赵受益点头:说得好。那包卿以为,此案应该如何了结?
包拯道:既然此案发生的缘由有三,自然就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才算真正结案。第一个缘由,是这小吏本人。杀人偿命,虽然他生前并未被绳之以法,而是江湖侠客以私刑杀人,但他到底还是抵了命,所以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第二个问题,臣以为,一个丧心病狂的禽兽居然能够成为官府小吏,是由于官府招募小吏的程序混杂,没有统一的法度。臣听说,在某些州郡,只要花上三百两银子,再找对门路,就能进入官府当差,捞一个油水丰厚的职位。至于当差之后,要如何将这三百两银子挣回来,就见仁见智了。所以臣以为,要想杜绝此等行径,唯有效仿科举,通过考试的途径选拔能力合适、品行端正的人来担任官府小吏。至于第三个问题
他抿了抿唇:臣暂时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赵受益点头:很好。
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当然不能由包拯想出来。毕竟他要设立一个有执法权的监督官员的机构,就由包拯担任第一任长官。如果这个主意由包拯自己提出来,那味道就变了。
朕也觉得,似乎应该再开一门类似于科举的考试,来选拔小吏。毕竟人不读书,则无礼义廉耻。
就是开个公务员考试嘛。一个正规的考试,至少能把那些拿着几百两银子,削尖了脑袋想要钻进官府吃皇粮、鱼肉百姓的害虫挡在门外。
他扫视一圈殿下群臣:你看,那小吏做得出这种丧心病狂之事,众卿就一定做不出,这就是由于众卿读得书多,将圣人教化记在了心里。
这
有臣子站了出来:官家,臣以为此举不妥。
赵受益亲切地问他:有何不妥?
那臣子道:历来科举,每科不过取中数百人,三年一科,已经花费不小。可是能为国家选中人才,充当栋梁,这点花费也就不算什么。可是如果要以科举选任小吏,这个规模会扩大数倍,花费也要扩大数倍。如此劳民伤财,却只为选拔小吏,臣窃以为不妥。
赵受益点头:嗯,花费大,还有什么理由?
那臣子壮着胆子道:且读书之人未必愿意委身为吏,愿意委身为吏的大部分都不是读书之人。如果开设了选拔小吏的科举,能中的不愿去,愿去的不能中,则毫无意义。
赵受益又点头:这也是个理由了。还有么?
那臣子满头冷汗,摇摇头:没有了。
赵受益轻叹一声:朕知道了。
他明白这些人不愿意让他开公务员考试的理由。
毕竟官吏二字虽然常被人连在一起说,但其中却有着天渊之别。
官员有品级、有官身,比吏要尊贵无数倍。
之所以会有这种区别,在宋代这个门阀士族已经衰落的时代,不过就是由于一个科举考试。
官员能够考过科举,所以鱼跃龙门,一步登天。小吏考不过科举,所以终生都只能是杂鱼。
而现在小吏也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出任了,那么吏与官之间的差距会迅速缩小。
这个差距永远都不会被弥平,但却足以让官员们跌下神坛。
大家都是通过考试进来的,谁又比谁尊贵到哪里去呢?
因此公务员考试势必会遭到官员们的抵制,因为他们都是科举出身,公务员考试会让他们的身价含金量缩水。
说到底,还是牵扯到了自身利益
赵受益道:但朕觉得,此事依旧利大于弊。
科举花费众多,虽然只是三年一届,却有院试乡试等等数级,每级又有许多场不同的考试。换算下来,自然投入得多。而包卿提议的这个新考,招募的却是小吏。既然是小吏,那么就没必要这样层层筛选,考两次试也就行了。至于考试的内容,也与传统的科举不同。圣贤书要考,但不是重点,重点应在律令、算术上。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能中的不愿考,愿考的中不了的情况了。
公务员考试的定位就是为了选拔基层的小吏,四书五经算是思想政治大题,要考,分数占比不少,但也不算多,律令和算数才是大头。后两者都是官府基层人员工作中所必须用到的技能。
这与传统的科举考试几乎就没有太大的冲突,他就不相信这些寒窗苦读十年,盼着金榜题名中状元的儒生们能够放下身段来学算术。
公孙策大概算是个异类吧不过他的数学能力应该是天生的,再加上个人爱好,但有这个爱好的儒生大概很少很少
所以,这个新考所要选拔的,应当是那些略通文字,粗识律令,算数能力比较强的人。朕相信,即使没有这个新考,这些人也不会参加科举考试。即使参加了,也得不到功名。既然如此,何不给他们铺一条康庄大道,叫他们能施展所长,到官府里来呢?
有臣子迟疑道:举国上下的官府中,有数万名小吏。一时之间,又上哪里去找这样的数万人来呢?
赵受益悠然笑了:朕听说,好几年前有个姓晏名殊的枢密副使,在京城开了一所大学?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