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页
据说老爹英雄救美,抱得美人归。那段故事被四太太几乎说烂,院子里从大太太到烧火的婆子都知道四太太是被姥爷救了的。更是深得老爷的宠爱。
冰兰对别人不关心,她想知道现在是什么年代?具体的哪年?看着穿衣打扮还是清朝样子,但称呼却像是民国。沈玉秋说还是有皇上有衙门的,具体的她不知道。院子里的女人都不大出去,就是出去她们也不明白政治。她们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帮着茶庄里收上来的毛料挑选茶条。
收来的毛料里面有的混合一点杂物,有的颜色规格不合格的茶条。一般品质的茶粗略挑挑,好的还是要精选一下。陈柏文做事精细,选茶这种事雇人不合适,家里一群女人做正好。
陈家的茶庄做的不算小,这是冰兰了解到的,一年走量要两三百担。走出去的茶几乎都是自己做的。陈柏文(冰兰老爹)的茶作坊不大,实力上与那几大茶庄还是有些差距。真正的好毛料几乎都到了那几大茶庄手里。
他们做的是一些中等水平的茶叶。不是不想做好的,只是好的茶园和茶树都被当地的土司和寨子把持着.想要就要花大价钱,有时候花再高的价格你也弄不来。
最好的茶园和茶树那是给京城皇宫和达官贵人的,稍次的就到了那些有实力的大茶商手中。他们都与村寨有协议,不会外卖给别人。
陈柏文能收到的毛茶几乎都是散户和偏远一点地方出来的。有些品质就得不到保证。陈柏文不是没想过突破,寻找自己的茶山、茶树。却因为环境条件的局限不得实现。
陈家的茶主要走香港,易武比邻老挝,过境转到越南,走水路出境,到广州、香港。像陈家这样走茶的很多,当然也有将茶叶运到思茅和昆明的,到了那边一般是送去京城和西藏的。
那就需要更大的实力,现在没飞机骑车,运输几乎靠人和骡马。路途艰辛,马队不成规模难以安全抵达,路遇盗匪是常有的事。陈家只做香港方面生意是有一定道理的,冰兰分析了她爹四个太太后得出结论,她爹为了生意可以说煞费苦心。
大太太娘家能在广东,海运的时候帮上忙,据说家里是做船运生意的,与陈家有某些联系。冰兰的外婆家就是易武附近汉人居住的村子,那里也出产茶,不是太好的,但品质也不差。外公家就有一个小茶园,在村里人缘很好,有外公在,村里每年做的毛茶几乎到了陈家。
三太太是越南人,估计能在运输和转运对陈家有帮助,唯独四太太还没看到什么可以利用的价值。但是年轻貌美啊!进门后还给陈柏文生了儿女。
“你四娘也算是个本事的,除了大太太识文断字,就属她能写会算了”沈玉秋告诉冰兰。娘俩坐在小院子里认真挑选着篦子上的茶条。不好的单独放着。
茶杯里是用选出来的特嫩牙条冲泡的茶水。初春的暖阳没有寒冷,院子里种植着说不出名字的花草,空气里散发出淡淡潮湿。小院是静谧的,两个女人素手拈茶。冰兰喜欢这种日子,她对茶研究的不精透,但喜欢喝茶。
新茶还带着淡淡的清香,微苦回甘,淡淡的,就如她要的人生。老陈茶她们轻易得不到,只有她爹高兴的时候可能会给她们一饼。有了也是要留到冬季喝,她娘说暖胃。这里什么都好,只是每次吃饭却是要见一群人,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她有兄弟姐妹六个,一个爹,四个娘。常见到的是四个娘和一个比她大一岁,只有十二的姐姐书兰,一个只有五岁的蔓兰。剩下的就是大太太身边的一个丫头一个婆子李嫂。陈柏文生活节俭,院子里做活的上下算起来没有几个。
像她娘这样姨太太不能养丫头婆子。这究竟是哪年?冰兰默不作声吃着碗里的饭食,陈家每天几乎离不开米,很少吃面。生活习惯几乎随着广东老家那边。冰兰无所谓,桌子上的东西多,总有一两样自己喜欢吃的。
她娘喜欢吃带酸味和辣味的食物,冰兰也不排斥。家里的男孩子不是跟着陈柏文去作坊就是被送去思茅读书。跟着去作坊的是大太太的大儿子,也是陈家的长子陈炫宇,去读书的是二少爷陈炫宏,三太太生的。还有大太太生的三少爷陈轩瑞,四太太生的四少爷陈炫均。
偶尔晚上吃饭的时候会遇到一家之主陈柏文,一个年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陈柏文给冰兰的印象就是沉默,很少言谈,再有就是肤色偏白,身体匀称,五官端正。
大哥陈炫宇长得还是像大太太,也许是家教好,吃饭的时候静静的,谁也不会说话。冰兰来了好多日子后陈柏文才到她娘房中歇了一晚,第二天沈秋玉问冰兰要不要跟她去看看外公。
来了还是第一次出门,冰兰马上答应下来。娘俩是做骡子车去的沈家,而且快到的时候只能步行。后面跟来的赶车人将车寄放好,车上带的东西全部背到背架上。高高的,除了腿几乎看不到人。
山路崎岖,脚下的土地是红色的,周围全是树木。空气里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气味,沈秋玉走的有些气喘的时候才看到人家。
再往里才看到更多房舍,集中一片,然后又是稀稀拉拉的。
“秋玉回来了”
“这是冰兰吧,都这么大了”
“你爹娘还在茶园呢,要不要歇歇再走”
……一路都是热情的村民,冰兰跟着她娘叫着一个个陌生又有些熟悉的面孔
--
冰兰对别人不关心,她想知道现在是什么年代?具体的哪年?看着穿衣打扮还是清朝样子,但称呼却像是民国。沈玉秋说还是有皇上有衙门的,具体的她不知道。院子里的女人都不大出去,就是出去她们也不明白政治。她们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帮着茶庄里收上来的毛料挑选茶条。
收来的毛料里面有的混合一点杂物,有的颜色规格不合格的茶条。一般品质的茶粗略挑挑,好的还是要精选一下。陈柏文做事精细,选茶这种事雇人不合适,家里一群女人做正好。
陈家的茶庄做的不算小,这是冰兰了解到的,一年走量要两三百担。走出去的茶几乎都是自己做的。陈柏文(冰兰老爹)的茶作坊不大,实力上与那几大茶庄还是有些差距。真正的好毛料几乎都到了那几大茶庄手里。
他们做的是一些中等水平的茶叶。不是不想做好的,只是好的茶园和茶树都被当地的土司和寨子把持着.想要就要花大价钱,有时候花再高的价格你也弄不来。
最好的茶园和茶树那是给京城皇宫和达官贵人的,稍次的就到了那些有实力的大茶商手中。他们都与村寨有协议,不会外卖给别人。
陈柏文能收到的毛茶几乎都是散户和偏远一点地方出来的。有些品质就得不到保证。陈柏文不是没想过突破,寻找自己的茶山、茶树。却因为环境条件的局限不得实现。
陈家的茶主要走香港,易武比邻老挝,过境转到越南,走水路出境,到广州、香港。像陈家这样走茶的很多,当然也有将茶叶运到思茅和昆明的,到了那边一般是送去京城和西藏的。
那就需要更大的实力,现在没飞机骑车,运输几乎靠人和骡马。路途艰辛,马队不成规模难以安全抵达,路遇盗匪是常有的事。陈家只做香港方面生意是有一定道理的,冰兰分析了她爹四个太太后得出结论,她爹为了生意可以说煞费苦心。
大太太娘家能在广东,海运的时候帮上忙,据说家里是做船运生意的,与陈家有某些联系。冰兰的外婆家就是易武附近汉人居住的村子,那里也出产茶,不是太好的,但品质也不差。外公家就有一个小茶园,在村里人缘很好,有外公在,村里每年做的毛茶几乎到了陈家。
三太太是越南人,估计能在运输和转运对陈家有帮助,唯独四太太还没看到什么可以利用的价值。但是年轻貌美啊!进门后还给陈柏文生了儿女。
“你四娘也算是个本事的,除了大太太识文断字,就属她能写会算了”沈玉秋告诉冰兰。娘俩坐在小院子里认真挑选着篦子上的茶条。不好的单独放着。
茶杯里是用选出来的特嫩牙条冲泡的茶水。初春的暖阳没有寒冷,院子里种植着说不出名字的花草,空气里散发出淡淡潮湿。小院是静谧的,两个女人素手拈茶。冰兰喜欢这种日子,她对茶研究的不精透,但喜欢喝茶。
新茶还带着淡淡的清香,微苦回甘,淡淡的,就如她要的人生。老陈茶她们轻易得不到,只有她爹高兴的时候可能会给她们一饼。有了也是要留到冬季喝,她娘说暖胃。这里什么都好,只是每次吃饭却是要见一群人,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她有兄弟姐妹六个,一个爹,四个娘。常见到的是四个娘和一个比她大一岁,只有十二的姐姐书兰,一个只有五岁的蔓兰。剩下的就是大太太身边的一个丫头一个婆子李嫂。陈柏文生活节俭,院子里做活的上下算起来没有几个。
像她娘这样姨太太不能养丫头婆子。这究竟是哪年?冰兰默不作声吃着碗里的饭食,陈家每天几乎离不开米,很少吃面。生活习惯几乎随着广东老家那边。冰兰无所谓,桌子上的东西多,总有一两样自己喜欢吃的。
她娘喜欢吃带酸味和辣味的食物,冰兰也不排斥。家里的男孩子不是跟着陈柏文去作坊就是被送去思茅读书。跟着去作坊的是大太太的大儿子,也是陈家的长子陈炫宇,去读书的是二少爷陈炫宏,三太太生的。还有大太太生的三少爷陈轩瑞,四太太生的四少爷陈炫均。
偶尔晚上吃饭的时候会遇到一家之主陈柏文,一个年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陈柏文给冰兰的印象就是沉默,很少言谈,再有就是肤色偏白,身体匀称,五官端正。
大哥陈炫宇长得还是像大太太,也许是家教好,吃饭的时候静静的,谁也不会说话。冰兰来了好多日子后陈柏文才到她娘房中歇了一晚,第二天沈秋玉问冰兰要不要跟她去看看外公。
来了还是第一次出门,冰兰马上答应下来。娘俩是做骡子车去的沈家,而且快到的时候只能步行。后面跟来的赶车人将车寄放好,车上带的东西全部背到背架上。高高的,除了腿几乎看不到人。
山路崎岖,脚下的土地是红色的,周围全是树木。空气里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气味,沈秋玉走的有些气喘的时候才看到人家。
再往里才看到更多房舍,集中一片,然后又是稀稀拉拉的。
“秋玉回来了”
“这是冰兰吧,都这么大了”
“你爹娘还在茶园呢,要不要歇歇再走”
……一路都是热情的村民,冰兰跟着她娘叫着一个个陌生又有些熟悉的面孔
--